苏鲁边境的峄(县)滕(县)铜(山)邳(县)毗邻地区,北自临(城)枣(庄)铁路支线(即现在的薛枣铁路支线)以南,南抵陇海铁路的徐(州)赵(墩)段,西自微山湖东岸和津浦铁路,东抵枣(庄)赵(墩)铁路支线(这条铁路在解放后拆除)。按抗战前国民党政府的行政区划,在这个四条铁路和微山湖岸联结而成的长方形框框内... (查看全文)
(一)改编为随营学校1939年6月26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原北方局组织部长朱瑞带领新组建的八路军第一纵队指挥机关来到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沂南中心区的代庄(今属沂南县孙祖镇)。派徐向前和朱瑞到山东领导抗战一事,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计议已久。1939年3月,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就向中共... (查看全文)
奋起反击“扫荡”1.1939年初春前后的抗战形势1938年10月底,干校第二期学员毕业的时候,日军相继占领了广州、武汉等地。从此时起,中日战争逐渐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这一时期,日本对侵华战略和策略作了调整。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认为共产党的力量有限,故用其主力向国民党战场进攻,对国民党采取的是以军事打... (查看全文)
生动活泼的校风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抗大的校风,也是于校学员的座右铭。这一光荣传统像纽带一样把干校的千百青年联结成一支具有严密组织和高度觉悟的抗日队伍。当时没有电影、戏剧、文艺书籍,但文艺生活并不枯燥。干校校部有一个俱乐部,每队设有救亡室,在救亡室的领导下开展体育、文化、娱乐等各种课外活动。... (查看全文)
4.教学方法与内容干校坚持了毛泽东亲手为抗大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发扬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校风和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革命传统。抗大的校歌就是干校的校歌。抗大在其组织条令中明确规定,“本校之教育中心,在政治上授以马列主义理论、中国... (查看全文)
从1938年8月底到1939年初夏,干校在岸堤度过了一个相对平稳、安定的时期。校址逐步固定,环境也比较安稳;生活虽然照样艰苦,但物质条件毕竟比以前有了较大改善。学制也稍有延长,从第三期开始,每期学习三个月。办学规模扩大了,从第三期开始增设了妇女队,第四期全校设立了两个大队,原设立的民运队、军事队、政... (查看全文)
干校选择岸堤南门里的岸堤小学作为校址,安下了营盘。自诞生以来就与边区省委如影随形的干校在岸堤扎下了根。此地原叫南庙,1932年成立岸堤小学时,将泥塑木雕的神像拆除,在此办起了完全小学。南庙原来分为东西两个院落。西院进庙门是影壁墙,有东殿堂、西殿堂、北大殿。这里驻着干校校部。东院是四合院,北是玉皇阁,... (查看全文)
(一)抗战热潮激荡发源于沂源境内的鲁山和艾山的沂河,浩浩荡荡,汹涌奔腾,一路流经沂水南下,至一代名相诸葛亮的故里阳都古城,即沂南县孙家黄疃村北,汇入一股史称“桑泉水”的支流。沂河水因此更加凶猛、湍急和不驯服;每逢夏季雨水较多的时候,沂河水、桑泉水在此交汇处便决口泛滥,使袁家口子以南30余村的上万亩良... (查看全文)
1.读书声伴枪炮声开学不久的一天夜里,从东北方向隐隐约约地传来枪炮声和手榴弹爆炸声,时而紧密,时而稀疏。学员们都知道这是第四支队二、三团和鲁南抗日义勇总队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申宪武部的战斗打响了。与此同时,干校也向学员们作了紧急动员,要求学员们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做好战斗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干校对学... (查看全文)
(一)随省委南下1938年6月30日,边区省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结合山东实际制订了《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明确在山东各地创建抗日根据地。在鲁中,创立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然后向北、向南、向东发展,逐步扩大。在津浦路西,创立梁山泊和微山湖两块根据地。计划上报中央,得到了中央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