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严格限制了德国军用武器的研制和生产,但是德国人在1920 年以后就秘密地发展军用武器,利用西班牙内战及与瑞士等国家兵工厂合作的机会,继续研发和改进,包括在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特许生产长度缩短的多种变型枪。1924 年毛瑟公司推出了一种标准型毛瑟步枪,... (查看全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定型了一款新的卡宾枪型,被命名为M1944 式莫辛—纳甘步马枪(卡宾枪)(Karabina obr. 1944g,或简称M44),但当时战争已近结束,所以战时装备部队的M1944 卡宾枪并不多。M1944 卡宾枪在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取代M1891/30 步枪和... (查看全文)
1944 年定型,增加快慢机,可选择单发、连发射击模式,配30发弹匣,但可与15 发弹匣通用,共制造约6 万支。济南警察博物馆展出的这支M2 卡宾枪枪托右侧刻有“TEX”和长角牛头的标志,说明曾经拥有这支枪的主人是一位美国德克萨斯州人,因为,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旧英文缩写是“TEX”,并且该州的动物象征... (查看全文)
M1 卡宾枪(M1 Carbine)是美国在二战及朝鲜战争的制式轻型半自动步枪,有多种衍生型,是二战中美国使用最广泛的武器之一。1938 年,美国陆军要求为军官、军士、车组成员、机枪手、通讯兵及其他不便携带全尺寸步枪的士兵,配备一种介乎于步枪与手枪之间的重量不超过2.5 公斤的轻型步枪,作为... (查看全文)
该枪是以美国陆军少校雷涅·R ﹒斯达特拉为核心,由通用汽车公司国内部主任工程师弗雷特利克·W ﹒圣普森领导的开发小组共同研发设计,1943 年生产装备美军,刚开始,美军士兵对M3 的外观表现出极不习惯。但是被士兵们耻笑为“注油枪”的M3 冲锋枪一投入实战后,因具备30 发大弹容量,射击时易于... (查看全文)
20 世纪20 年代,FN 公司从柯尔特公司获得在欧洲生产和销售BAR 的权利,并开始改进他们自己的BAR 型号。在1927 年12 月,FN 公司与波兰签订合约,为波兰生产10000 挺7.92 毫米口径的wz.28 轻机枪,这是FN 公司正式生产的第一批BAR 改型。到了1930 年,FN 公司... (查看全文)
该型枪是1963 年完成设计定型,命名为63 式7.62 毫米自动步枪,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支自动步枪。其整体结构是以56 式半自动步枪为基础,弹道性能、不可拆卸刺刀、木质长枪托、瞄准装置等均与56 式半自动步枪相类似。为了实现单、连发射击,并提高点射精度(相对于56 式冲锋枪而言),保证在... (查看全文)
1950年,中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军工业。1956年,解放军定型了56式枪族并开始量产。20 世纪50 年代末,56式半自动步枪大量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步取代部队原先装备的53 式等旧杂式步枪,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制式步兵武器。但装备的速度并不快,有些二线部队到1970—1972 ... (查看全文)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仅仅枪械装备的种类就几十种,制式化非常迫切。但由于当时兵工政策失误,没有做到这一点。到抗美援朝时,才发现参战部队的武器五花八门,每个军光步枪就将近十种,于是在部队入朝前后,紧急跟苏联签订了购买36个步兵师轻武器的协定(8000 万卢布),除了进口苏联轻武器,国内兵工厂也开... (查看全文)
“汉阳造”又称“老套筒”,即汉阳八八式马步枪,由张之洞所建立的汉阳兵工厂获得德国授权生产的GEW88,是中国生产的第一款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在清末一直到抗美援朝,都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步枪,可以说是20 世纪初中国军队的代表性武器。 ...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