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南下干部纵队入浙江临安情况

春江云影 发表于 2015-07-16 17:30:47
“南下干部”纵队是解放战争后期和建国初期,随着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特殊而耀眼的历史革命群体。在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滚滚洪流中,为了接管、巩固新中国政权,支援南方广大新解放区建设,各省根据中共中央决议,纷纷抽调大批党政干部随各路人民解放军南下。于是,数以万计的党政干部、共青团员冒着没有散尽的硝烟,拜别父母,别妻离子,远离家乡,奔赴江南新解放区,在新的“战场”上为新中国政权创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为了深度挖掘这段重要历史, 2011年12月20日,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下发了关于编写《山东南下干部入浙》专题资料丛书的通知。中共临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积极投入到山东南下干部入临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之中,专门成立调研工作小组,室主任黄文根任组长,副主任许宝文任副组长,党史科朱纫频、吴雯雯为组员,具体负责开展调研工作。调研工作自2012年初全面展开,历时5个月,已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一、动员南下和南下入临干部队伍的组建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准备五万三千干部的决议》:从五大老解放区抽调5.3万名各级干部,以区党委(或省委)为单位,配备整套班子,随军南下,到达新解放的区域,建立党政军机构,进行接管、开辟工作,有秩序地组织管理新解放区。
1948年冬,华东局各战区领导在闵家庄召开会议,部署抽调干部随军南下工作的组织安排问题。12月25日,华东局作出了《关于执行中央准备53000干部决议的指示》。《指示》指出:由于目前华中的干部(尤其中级和高级干部)特别缺乏,因此准备从山东抽调15000名干部。抽调的原则是:一个县的干部,都要配套,通讯员,炊事员也要配齐,到新解放区就直接接管一个县。这些干部包括党务、政府、军事、民运、经济、财政、银行、贸易、机要、通讯、新闻、教育等各个方面。
1949年2月1日,中共鲁中南区党委发出《关于执行华东局准备一万五千名干部外调任务的指示》,并规定:南下干部必须是政治立场坚定、身体状况良好、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并按照自愿报名、组织考察批准的办法进行组织,分数批完成。鲁中南区各地委所属的县按照实际情况及标准条件,落实抽调南下干部任务,县委书记和县长分别作动员南下讲话,号召干部为响应党的召唤,为支援全国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用实际行动支援新解放区。鲁中南各地委所属的县大都是山东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各县人民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如沂蒙地委就有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名扬全国,“孟良崮战役”举世闻名;尼山地委微山湖畔有著名的“铁道游击队”,那里的群众基础都相当好。听了南下动员报告,大家积极表示态度,争向组织报名参加南下。经过报名、组织批准,鲁中南二地委(沂蒙地委)南下干部有临沂县92人,郯城县100人,苍山县360人,莒南县300人,莒县l56人,沂南县(包括沂东县)250人,沂水县130人,沂源县232人,蒙阴县100人,费县360人,平邑县200人,临沭县200人。鲁中南四地委(尼山地委)下达了“动员与集中外调干部的决定”,抽调地、县、区三级干部500余人,组成地、县、区三级领导班子,南下浙江。
各县县委宣布,凡被批准南下的同志,一律按供给待遇;本人享受现役军人待遇;家属与军属同样享受军属优抚。正值农历新年,各县县委让批准南下的同志回家打点行装,收拾自备携带路上应用的必需日用品;同时向亲朋好友告别后,全部到地委驻地集合。那时各县不通汽车,时间又紧,同志们南下决心大,劲头足,意志坚定,连夜徒步返家。可是绝大部分同志没有远离过家乡,一旦离开自己父母兄弟和妻子儿女,离开患难与共的战友同事,离开自己长期战斗过的工作岗位,离开自己的亲朋好友,难免会产生一些牵挂,有的因路远,未及交待一些要事,别情依依,留恋故旧。“清晨告别母亲的时候,没想到这一走,就是一生,万水千山风雨兼程,无悔的征途,你脚步匆匆……”匆匆收拾行装,满怀父母的叮咛,怀揣母亲缝制的布鞋,背着简单的行囊,依依不舍与父母家人告别,准时赶往指定地点集合。
1949年2月初,沂蒙地委将各县抽调的干部,到地委集中,进行整顿、教育。地委书记董燕作了行前动员:1、启发阶级觉悟,要求南下干部树立正确的态度和观念,树立接管天下的思想;2、到新区后要加强政策意识,树立为党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反对闹宗派、搞山头主义,要把共产党人优良朴素的本质带到新区去;3、传达行军南下要注意的事项。动员报告讲明了形势和任务,提高了南下干部的思想认识,消除他们的顾虑。
根据华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指示,全体南下干部统一整编为“华东南下干部纵队”, 按照军事编制,以地区为单位成立大队,以县为单位成立中队,中队建立支部。鲁中南区南下干部编为第一支队,司令员汪乃贵,政治委员张雨帆;鲁中南第二地委即沂蒙地委按建制被编为第一支队二大队。地委所属的沂南、沂水、沂东、沂源、蒙阴、蒙山、新太、太宁8个县分别成立中队。其中第七中队以蒙阴县为主抽出的干部组成,翟作标任中队长(到达杭州后被调往二大队三中队,中队长改由安成夫担任),杨泮星任指导员。鲁中南第四地委即尼山地委被编为第一支队四大队,地委辖济北、滋阳、曲阜、泗水、邹县、滕县、凫山、平邑、白彦等9个县分别成立中队。其中以滕县为主为第一中队,中队长梁震,指导员张剑霆;以凫山和白彦为主的组成第四中队,中队长李子正,指导员赵克吉;为了便于行动,“华东南下干部纵队”实行军队编制及军事化管理,开始南下征程。
二、山东南下干部入临的过程
1949年2月4日,经过各方面的准备,山东南下干部第一支队第二、四大队所属的各中队从沂蒙、尼山地委驻地整队出发,开始了南下行军。行军南下,大部分靠的是两条腿走路,也有坐着拉煤的火车皮。出发时下着雨夹雪,南下同志们单薄的衣服、背包都被雨雪淋湿透了,也没有可更换的衣服、棉被,只有相互紧挨着取暖。步行南下的女同志走了几天就走不动了,特别是裹了小脚的女人更是步履艰难,经过渭南、蒙阴。到达新泰后,二大队七中队的同志们正好遇到一个运煤的火车,部队借了个火车厢,坐着煤车沿津浦铁路南下。
3月1日,南下干部到达临城。在临城华东局党校,南下干部集中进行了整训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中共中央关于批准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的指示》、《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约法八章)》、《中共中央关于接受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对“自由资产阶级”及“开明士绅”的政策的指示》等文件和决议。同时还学习“浙江介绍”,有吕志先等讲课。通过学习集训,为南下干部顺利接管江南新解放区奠定了思想基础,明确了政策界线。部队在临城休整了近一个月。
3月30日,接上级通知,队伍从临城出发,乘火车至新安镇(今江苏新沂市)在此进行了轻装,准备继续步行南下向长江以南行军。部队沿着运河经张楼向南进入苏北,经淮阴、宝应、淮安到界首。部队经“两淮”至高邮待命,每人负重除武器外不得超过十斤,一路上都是步行急行军,一般每天30公里左右。行军的关键靠两条腿,每人保证有穿一双,备一双合脚的鞋子,徒步走长路要抗得住脚疱才能不掉队,每个中队配备一辆小木车以备病号坐用。春雨连绵,所经之地又是解放不久的新解放区,地面上到处有散兵游勇和敌特残余,空中不时有国民党飞机的突袭,情况比较复杂,所以部队只得昼伏夜行。行军的速度又急又快,汗水夹着雨水,还得忍受饥饿。有时宿营找不到村庄,但部队纪律严明,同志们在屋檐下露宿,席地和衣而卧。尽管如此,同志们从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坚强的意志和满怀的理想信念,使战士们战胜一切困难。
4月21日,百万雄狮过长江。23日,南京解放。当天部队到达扬州。天一亮,部队接到通知要在一个半小时内赶到河边登船渡江。从驻地到河边有25里路,一般人普通的行走速度是每小时8里路。为了能在规定时间里到达目的地,同志们只能一路小跑前进。女同志们走不动,男同志们就帮她们背背包、背枪。跑到岸边,正碰上国民党的飞机空袭,同志们都趴在麦地里。4月30日,阴雨连绵,南下纵队一支队二大队乘坐小型轮船渡长江,当船经过江中心时,被我军命令停泊的英国军舰在旁边挑衅,长江上空还常有敌机盘旋。半个小时后,轮船靠上南岸。当夜,又步行四五十里到驻防丹阳。
部队辗转新丰,后坐火车到达江苏常州。之后,南下路上的条件稍微好转,部队找了几条木船沿着运河南下,女同志都坐到船上,比较年轻的男同志负责拉船,一个班两个人,轮流拉船,一直拉到了苏州;也有部队乘火车经无锡到苏州。苏州是解放上海战役的外围,战火还在激烈进行中。驻军两天后,乘船经平望、南浔至湖州。住湖州期间,虽已有军管会,骆驼桥边上银元市场贩子盛行,处于无政府状态,夜间仍有冷枪声音。5月10日,乘船(有部分部队坐火车)抵达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杭州(有部分部队于5月13日到达)。在杭州拱宸桥与坚持敌后游击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浙东纵队金(华)肖(山)支队政委张凡率领的部分同志胜利会师。
在拱宸桥,浙江省委副书记谭启龙向到达杭州的南下干部作了“浙江省情况和接管任务”的重要报告,着重阐述当时的形势与任务,提出了将南下干部分派到全省各地,建立省、地、县各级党委和政府,实行战略展开。省委决定将鲁中南二、四地委调出的干部,负责接管浙西第九专区所属的临安、於潜、昌化等11个县。
随着临安、於潜、昌化三县的解放,5月19日,第七中队85人由中队指导员杨泮星率领,由杭州乘敞棚汽车颠簸近两个小时后在黄梅春雨露天雨淋中到达临安,与天目办事处干部会师。虽然有雨,衣锦镇上的人民群众自发的在门前目迎目送,当天住进太庙山附近,以油灯蜡烛照明宿营。第二天与天目办事处、天目大队人员召开联欢大会。5月30日,张剑霆率第四大队第一中队南下干部到达於潜。6月1日,赵克吉、李子正带领第四大队第四中队南下干部抵达昌化。
三、南下干部入临后面临的困难
南下干部抵达临安、於潜、昌化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副烂摊子。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上:由于长期处于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下,加上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经济上处于极度贫困落后状态。1949年,三县刚解放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国内生产总值1697万元,人均75元;工农业总产值237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2万元、农业总产值2227万元,工农业比重为3.4:96.6;粮食总产值10,487万斤,扣除上缴公粮,人均占有粮食仅357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2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4元。工农业生产主要经济指标均低于抗日战争前1936年的水平,经济落后,市场萧条,民不聊生。
(二)政治上:三县解放不久,解放军主力部队撤离县境,继续向南挺进。但是,一些国民党的残兵败将盘踞在三县山区,利用当地崇山峻岭的地形优势隐藏、活动,当时三县聚集了来自全国12个省、25个县的近千名土匪,是全省匪患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这些残存的国民党土匪、特务和不法地主、恶霸,蠢蠢欲动,伺机杀害干部、群众,抢掠财物,甚至发动反革命武装暴动,妄图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权。
四、南下干部入临所作的贡献
南方气候潮湿,梅雨时节几乎天天下雨,南下干部从山东过来既没有雨伞也没有雨衣,不习惯南方湿热的天气,五六月份,正是蚊虫出入的季节,不少南下干部都得了湿症、疟疾等病,痛痒难耐,还要提防土匪偷袭。但是坚强的毅力使他们克服语言、饮食等种种困难,很快熟悉了临安的环境,他们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团结各阶层人士,领导人民接管旧政权、建立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开展武装剿匪反霸,整顿金融秩序、稳定市场物价、发展经济,为维护社会稳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建立新生的人民政权
面对严重的困境,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革命秩序,使临安、於潜、昌化三县改天换地。5月24日,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的决定,临安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南下干部安成夫任县长。6月1日,临安县人民政府与天目办事处联合发布公告,宣布天目办事处结束使命。同日,於潜县、昌化县人民政府成立,南下干部梁震任於潜县人民政府县长,南下干部李子正任昌化县人民政府县长。6月5日,第九地委决定并报请省委批准,分别建立中共临安县、於潜县、昌化县委员会,并任命了各县县委组成人员。中共临安县委员会由南下干部杨泮星、安成夫、尹作让、王茂松和候补委员王兆来五人组成,杨泮星任县委书记兼宣传部长,尹作让任组织部长,王茂松任民运工作部长;中共於潜县委员会由南下干部张剑霆、梁震、姚振峰、朱冷冰四人组成,张剑霆为县委书记,姚振峰为组织部长,朱冷冰为民运工作部长;中共昌化县委员会由南下干部赵克吉、李子正、聂桂田、王若山、陈玉山五人组成,赵克吉任县委书记,聂桂田任组织部长,王若山任宣传部长,陈玉山任民运工作部长。
(二)城乡接管
三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接管工作全面展开。南下领导干部遵照华东局、省委、地委的相关指示,采取先城镇后乡村,自上而下的步骤,按系统整套接收旧政权。
1、接管旧政权。由于南下干部初来乍到,对当地情况了解甚少,加上人手奇缺,就先令旧政权未逃亡人员,按科室、部门暂时保存物资、档案,造具清册,然后由县人民政府民政科、财粮科、教育科、实业科、公安局等机构对口接收,并在接收中进一步调查核实情况,追缴物资。
政务系统的接管,由民政科、秘书处负责。民政科接收的对象主要是国民党县政府民政科、参议会、公立医院、育婴所等。秘书处对口接收国民党县政府秘书室、档案室,办公用具、文卷等,大部分都完整接收。财经系统主要由财粮科负责接管。接收国民党县政府田粮处、财政科、会计室、公共款产保管委员会、税捐征收处、国税局、稽征所等机构。5月至6月,三县相继建立人民银行办事处,对原县银行、省银行办事处进行接收。文教系统的接管,由教育科负责进行。接收原教育科、学校、民众教育馆、报社等。公安局、武装科负责接收国民党县警察局、司法处、军事科及县党部,重点是接收县警察局及各警察所,收缴枪支弹药。公用事业的接管主要由实业科负责,接收对象包括原电信局、乡村电话所、邮政局、公路局及农业推广所、蚕丝指导所等公营、服务性部门。
接管旧政权后,凡旧的官僚机构一律废除,官僚资本全部没收,而公益机构基本保持原样,从而既摧毁了国民党旧政权,又维持了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稳定。至1949年6月底,对县级机构旧政权的接管基本结束。
2、区、乡人民政权的建立。南下干部在着重做好县级机构接管的同时,对区、乡的接管工作也在稳步推进。6月1日以后,临安县陆续派出南下干部分赴各乡镇开始接管国民党乡镇机构,首先接管了衣锦镇,至6月5日,全县12个乡镇已接管6个。於潜县、昌化县也于6月中旬开始分批派出南下干部接管各区、乡。对区、乡的接管,主要是废除国民党基层政权,由县委、县人民政府派出并任命新的负责人,这些负责人基本上由南下干部担任。1949年7月,三县区、乡接管工作基本完成。
在完成区、乡的接管后,按照第九地委指示,开始组建区级人民政权,作为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二)建立地方人民武装和开展剿匪反霸斗争
为了迅速肃清匪特,稳定社会秩序,保卫人民政权,保护干部群众的人生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南下干部,克服地域、语言的差异,冒着生命危险,在临安大地开展剿匪反霸斗争,甚至献出年轻生命。
1、地方人民武装的建立。1949年5月25日,以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一部和南下干部纵队一部为基础,正式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军区第九军分区,司令员高斌,政委张凡,下辖第九专区11个县的武装大队。第九军分区成立后,即要求各县大力发展地方人民武装,迅速组建县武装大队和乡村民兵、自卫队,就地开展武装剿匪。1949年5月,临安县以天目大队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军区第九军分区临安县大队,孟勇任大队长,南下干部杨泮星任政委。6月、7月,於潜县武装大队、昌化县武装大队先后建立,分别由甘洁夫、周震麟任大队长。
2、开展剿匪反霸斗争。1949年6月21日,浙江军区召开第一次剿匪工作会议,遵照华东军区关于“军事清剿、政治瓦解、发动群众武装自卫三者密切结合”的剿匪方针和省委有关剿匪的指示精神,对全省剿匪斗争作出军事部署,将全省划为4个清剿区。会议还针对天目山区土匪集中、匪患严重的状况,将临安、於潜、昌化三县定为重点清剿县。
6月28日,解放军第三一一团两个连抵达於潜;8月底,解放军第七十五师派出一个营进驻临安横畈区;9月1日,解放军第七十五师二二三团二营四十多人抵达昌化。解放军的剿匪行动得到了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县武装大队领导南下干部多次单独挫败土匪的武装袭击,并自始至终参与、配合解放军的军事行动,给土匪以强有力的打击。在开展军事清剿的同时,对匪特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人。截止1949年10月,三县共歼灭土匪15股,890人,缴获各类枪支325支及大批弹药,土匪头目或被击毙或被擒获,股匪基本剿灭。根据剿匪的进展情况和匪特数量、组织的新变化,三县剿匪斗争由全面清剿转入分散和跟踪追剿阶段,解放军陆续撤回,后续剿匪工作主要由南下干部为主的公安部门、县武装大队和当地民兵承担。通过不断清剿,到1950年底,三县境内的匪特基本肃清。为了社会的安定,南下干部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有十多位南下干部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在进行剿匪斗争的同时,南下干部还帮助群众建立基层农民协会,开展了民主反霸斗争。反霸斗争的开展,沉重打击了地主恶霸的嚣张气焰,大长了贫苦农民的志气,激发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恢复发展经济,整顿经济秩序
1949年10月,剿匪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基本稳定,南下领导干部开始把工作中心转入组织群众发展生产。为了从根本上发展农业,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南下干部和当地领导一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树立“生产发家、劳动光荣”思想;组织群众兴修水利,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开展群众性的积肥运动;加强对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推广优良品种,改进生产技术;鼓励农民开荒,增加耕种面积;制定严厉的耕牛保护政策;组织农民积极发展林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等等举措。通过各级政府和群众共同努力,三县的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1949年5月和6月,上级派遣金融专业的南下干部,帮助三县分别建立中国人民银行临安办事处和於潜、昌化金库(同年10月,於潜、昌化金库均改为人民银行办事处),通过发行人民币,禁止金圆券、金银和外币在市场流通。南下领导干部和当地干部配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平抑物价,增加市场供应。通过政策的实施,稳定了市场物价,安定了城乡人民生活。
(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不断奉献。
南下干部在临安的历史功勋不仅表现在新政权的建设时期,同时表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在新生的人民政权稳定后,南下干部把临安当作第二故乡,与临安人民融为一体,为临安奉献着青春与全部的心血与智慧。50年代,他们靠着肩挑手挖,建成了大型水库—青山水库;60年代,贯彻中央指示,对各行各业实行全面调整;70年代,抵制“左”的错误,自觉发展生产;80年代以来坚持改革开放等等,无不凝聚着南下干部的辛勤汗水与无私奉献。他们中的大多成为建设的栋梁之材,为临安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临安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建设临安、发展临安作出了巨大的成就。
“你的故事我在倾听,多少年过去我依然心动,穿越烽火,走进霓虹,花海柳浪,谁是英雄,不一样的岁月一样的情,走过艰险人从容,不一样的风景一样的梦。风雨过后东方红……”。优美的旋律久久在心中荡漾,那无悔的征途伴随着南下干部一路向前。如今,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已经过去了,当年随军南下的干部大多已经作古,健在的也都是八十以上的耄耋老人,“南下干部”正在逐渐成为一个特殊的历史名词。然而,南下干部那种不畏艰险、敢于献身、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品质,已化作一座座高风亮节的丰碑,必将永远铭刻在临安人民的心中,永远激励后人奋进!(执笔:中共临安市委党史研究室 朱纫频 吴雯雯 2012年4月26日)
你的回应
  • 红二代

    2017-02-24 11:20:23 红二代

    我的故乡临安钱王寺大门。我的故乡临安--钱王.jpg

  • 红二代

    2017-02-24 11:18:42 红二代

    我的家乡临安天目大王树一景。我的故乡临安--西天目山.jpg

  • 红二代

    2017-02-24 11:17:11 红二代

    我的故乡临安--西天目山.jpg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