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保育院师生共忆1949年青州到上海

保平 发表于 2016-01-26 11:22:50
图为初入上海的华东保育院工作人员合影.jpg图为初入上海的华东保育院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一为范翠兰。范翠兰 供图
    2014年5月4日,解放日报报刊登了一张华东保育院的老照片,照片摄于1949年上海解放以后,几位年轻女教师搂着一群可爱的孩子微笑合影。华东保育院成立于1948年6月,院长是华东局秘书长魏文伯的夫人李静一,政治协理员是华东局财委主任曾山的夫人邓六金。因为搬迁任务完成得非常圆满,到上海后,保育院召开了庆功会,表扬了一些同志,还发了奖品,范翠兰也拿到一支铅笔和一本日记本。照片刊出后,连续收到热心读者的来电来信。他们中,有已过耄耋之年的当年保育员,也有年近七旬的当年“小朋友”,还有华东保育院今日的传承者——市立幼儿园的老师。他们不仅忆当年,讲故事,还送上大量记录那段久远年代的老照片,提供16年前(1998年)拍下的珍贵影像资料。
    在我们看来,这个故事已经过去很久很久了;但是在他们的记忆里,却还是很新很新……
照片人物今何在
    第一位来电人,是凌女士。她的母亲范翠兰,曾在华东保育院工作。那天见到报上照片,老人捧着细细研读了大半天;又换了一副眼镜将照片上的人物逐一辨认,激动地叫出不少名字。家人对她能脱口报出65年前小朋友的名字,感到惊讶不已。
    记者赶到凌女士家。范翠兰老人今年已86岁,曾两次中风,但精神矍铄,一口山东普通话,思路清晰。她拿起放在床上的《解放日报》,指着照片说:“这张照片里有我班上的孩子。右边双手各搂着一个孩子的老师是毛巧,左边穿白衬衫、长得眉清目秀的是音乐老师牟晓明,还有几位的样子我看不清。毛巧的右手边站着的小男孩叫毛头,是协理员邓六金大姐的儿子;画面最中间的短发女孩叫李小棠;第一排坐在台阶上虎头虎脑的那个,名叫梁平波。据我所知,长大以后,他们都成了国家的栋梁。”
    之后连续来电中,有位68岁的张宇先生。他退休前是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的科学家,华东保育院成立之初,他就在其中。当时他年仅3岁,名叫“大毛”。他指着当时的一张照片说:“这就是毛巧老师,她的孩子和我同时出生,她就像我的妈妈一样,前几年已经去世。牟晓明老师,还在。照片里的孩子都很脸熟,他们比我大一届,应该是1945年前后出生,正中间的李小棠的妹妹李小菲是我的同班同学。在她旁边的叫温建华,是院长李静一的孩子,她的妹妹温建明是我的同学;第一排还有陈小宁,她的弟弟也是我的同学。”
    照片刊发不久,市立幼儿园打来电话,在采访中园长赖丽芳告诉我们:“这个台阶,就在市立幼儿园里,可惜已经拆除重建了。”今天的市立幼儿园园址——建国西路629号,原是国民党官员王耀武的宅邸。1949年6月,华东保育院进入上海后就分配到这里。为了纪念两位创始人,市立幼儿园的两栋新楼被命名为“静逸楼”(李静一)和“鎏金楼”(邓六金),而幼儿园的主楼,则名为“华保楼”(华东保育院简称)。
1949年,从青州南下上海
    记忆一旦打开,尘封往事就止不住汩汩流淌。1949年2月,20岁的山东海阳农村姑娘范翠兰报名参加南下工作队,在胶东行署呆了一个多月,就派往位于鲁南青州大官营村的华东保育院,担任保育员。
    华东保育院成立于1948年6月,院长是华东局秘书长魏文伯的夫人李静一,政治协理员是华东局财委主任曾山的夫人邓六金。老师和保育员来自各地,有做过幼教工作的,也有像范翠兰那样完全没有经验的;孩子中有不少烈士子女,大约100多人。
    范翠兰进入华东保育院时,张宇不到3岁。他出生在临沂,父母都是华东野战军的干部,保育院成立之初,他就被送了进来,与父母分离。张宇说:这样的孩子很多,他的好友张晓卫当时才2岁多,一年前,她的父亲、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元寿牺牲了,她和哥哥也被送到了华东保育院。张晓卫说:“还有罗炳坤烈士的儿子罗新安等等,我们从有记忆开始就在保育院,阿姨们对我们非常好。”
    范翠兰回忆:“虽然日夜辛苦,但觉得是照顾革命后代,心情一直十分愉快。”
    1949年3月,保育院迁到青州城后,设在一座教堂里,保育员都住在教堂最高处。范翠兰记得:“那时,不知道为何我整天鼻子流血不止,邓大姐总要爬上楼来看我,一天来两次。”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上级决定将华东保育院迁往上海。院领导决定每个工作人员带两三个孩子,分工负责。6月中旬,他们从青州南下,这是范翠兰平生第一次坐火车,“座位少,我们让孩子们睡在椅子上,我们坐在地板上。”
    坐了三天三夜,到达南京浦口,却被告知暂时过不了江。“我们只好下车,没有帐篷和被子,只能露宿。大人围坐成一个圆圈,孩子们睡在中间。这样,既能避免孩子乱跑,又能给他们挡风。”
    赖丽芳园长翻开当时的资料介绍:“后来的回忆录中,我们知道有的老师三天三夜坐在火车上没有睡觉,守着5个热水瓶怕车颠碎了孩子没水喝。”
    6月21日晚上10时多,华东保育院终于抵达上海。许多孩子的家长来车站迎接,看到孩子个个欢蹦乱跳,都热泪盈眶。
    因为搬迁任务完成得非常圆满,到上海后,保育院召开了庆功会,表扬了一些同志,还发了奖品,范翠兰也拿到一支铅笔和一本日记本。
    张宇和张晓卫都已经不记得当时的场景,他们的记忆都是从建国西路629号保育院的生活开始的。“那时候,每两周回一次家,保育院的老师就是我的妈妈,同学就是我的兄弟姐妹。有几次我回到家里,父母都很忙,我对他们说,我想回家了。父母都很惊讶,可那是我的真心话。”张宇说,对保育院的大部分孩子来说,保育院规律、健康、快乐的生活,最终影响了他们一生。
照片的背后
    这些照片的保存,得益于老园长钱婉。
    “文革”期间,时任园长的钱婉被打倒,分配去锅炉房烧水。一天,造反派扔来一只大包裹,命令她立即烧毁。钱婉打开一看,大吃一惊,竟是一大包幼儿园师生的老照片和从青州大官营时期就留下的许多手写教案。她不动声色,将包裹藏在锅炉房内,每天傍晚回家时,在衣服里夹一小叠,如此蚂蚁搬家般地将全部资料带回了家。“文革”结束后,钱婉恢复原职,她将老照片分装于两个箱子中,归还给幼儿园。
    “没有钱老的保护,所有的历史资料都会付之一炬。保育院60周年庆典上,钱老诉说了这一往事,当时在座的所有校友全体起立,向她鞠躬致谢。”(来源:解放日报 | 2014-05-27 | 作者:杨潇慧)
    华东第一保育院是上海市市立幼儿园的前身,草创于1948年9月,随着上海的解放于1949年6月22日由山东解放区南下上海。保育院中的孩子许多是烈士遗孤,他们在战火中出生,伴随着新中国和新上海成长。
你的回应
  • 军魂丰碑

    2016-04-12 16:33:18 军魂丰碑

    烽火中的花蕾,在红旗下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