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辉,一个1970年出生的帅哥级摄影家,自1986年开始研习摄影,28岁成为当时河北省最年轻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2003年获国家高级摄影技师资格,2006年当选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理事,2007年成为法国伽玛图片社签约摄影师,2011年当选河北省艺术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2012年当选中国联通摄影协会理事,2014年当选河北省艺术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纪实、新闻、风光摄影,作品在国内外赛事屡次入选、获奖,并在国家级报刊发表摄影理论(评论)文章、散文近30万字。但是,这些都不足以使他成为公众瞩目的人物,各路媒体追逐的焦点,他屡屡上镜只是从今年开始,让我们先从唐山市举办的纪实摄影公益研讨班说起。
潜心公益讲座
戚辉在取得一系列摄影成就后,转而潜心研究摄影技法和理论,他用十年时间进行理论深造,总结摄影经验和体会,编写理论教材,阐述纪实摄影相关理论、社会功用、创作要求和发展趋势。从2014年开始,他用除吃饭、睡觉外的几乎全部业余时间,投身到公益摄影中来。去年7-10月,在唐山市文联和唐山市摄影家协会的帮助下,他策划和举办了唐山市纪实摄影公益研讨班,将其精心编写的理论教材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摄影界同仁,而这些都是他义务进行的,有的学员觉得过意不去,邀请他吃饭或向他赠送礼物,他都婉言谢绝,他说:“作为一个摄影人,我做的是公益事业,只要看到大家在摄影方面有进步我就满足了,如果我的讲课能使大家对纪实摄影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就没白操持一回。”
在纪实摄影研讨期间,他几乎放弃所有节假日进行教学辅导。一次星期天,他的妻子有事要他一起回娘家,让他把讲课的时间错一错,他说定好的事情不能改!摄影人首先要讲诚信!说完便把妻子晾在一边,自己去授课了,气得妻子跺着脚说:“以后你跟你的照相机和学员们去过吧!”其实,妻子从物质和精神上一直是很支持他的,要不他也不会有现在的成绩。
致力公益摄影
为了让大家拍好纪实照片,他把理论与实战相结合,带领学员们走进农家小院、残疾人福利院,深入机关校园、工厂车间,......先后为工人、农民、工商业者、文艺工作者等7000多人免费拍照,然后自掏腰包冲洗照片、制作光盘交给被拍摄者。通过手把手的实战教学,参加研讨的学员从摄影理论到摄影技术及创作理念都得到迅速提高。他说:“学摄影要先学做人,要有公益心,要为社会提升正能量。”他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去做公益摄影和检验教学成果的。
在此期间,有些摄影器材销售商请他去做商业性的讲座,均被他一口回绝。他对学员们说:“我不能干打着讲课的名义忽悠影友们掏腰包买器材的勾当。我要做有良心、没有铜臭气的摄影人!”
投身老八路寻访
从去年7月份开始,戚辉又投入到另一项公益活动:永不退色的记忆——冀东抗战老八路寻访,他带领部分纪实摄影研讨班学员免费为抗战老八路拍照留念,记述战斗经历。
至于发起寻访拍摄老八路这项公益活动的起因,则有点偶然中的必然。在去年6月末一次朋友聚会上,他听说唐山市玉田县有一位叫王永贵的老八路,后几经周折才找到本人,老人保存着许多军功章,但老人几乎从未跟任何人讲述过自己参加了多少战役、负过多少伤,更没有因为生活困难找政府要过救济,老人说:“从打鬼子那时起,就没想过能活到现在,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够万幸了!我这一生没有遗憾!”他被老人的话深深震撼,决心致力于寻找那些曾经冲锋陷阵、南征北战的老英雄们,拍摄“永不褪色的记忆”冀东抗战老八路专题的想法就此形成。
经受信念洗礼
在寻访过程中,他和他的团队一次次被这些冀东八路军老战士坚定的信念所感染,被他们英雄的事迹所折服,被他们坦然面对生活的理念所感动,也由此更加坚定了做好此项公益摄影活动的信心和决心。
据许多老人讲,那时参加八路军,****极其缺乏,玉田的贾秀文老人参军时,部队仅发给他一把三八刺刀,班长说想要枪从鬼子手里去夺;丰南的刘沛玉老人参军时,枪里只有三发子弹,子弹袋里塞的都是高粱秆,打仗时先扔手榴弹,然后冲上去和鬼子拼刺刀;滦县刘光阴老人参军时,部队发给他一支步枪,枪把是坏的,老人用破布包着打仗……当时,欧洲战场已经是立体化作战,而这些英勇的八路军战士还在靠肉搏来保家卫国,正是因为这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中华民族才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
今年元旦期间,得知兴隆县山区某村有两个老八路,戚辉他们驱车130多公里,在山路上奔波了2个多小时后,终于找到那个村子,却发现一位老人已经去世,一位叫雷永广的老八路还健在。由老乡带路,向半山腰的一处院落行进,山路又窄又陡,连停车的地方都没有,最后只能派人先用石头把车轮倚住,以免车溜下山去。
老人年近90岁,他回忆:1945年初,在一个小山村里,鬼子在老百姓屋里,从窗户向外打点射试验机枪,他摸到窗檐下,一把攥住枪管,狠命把机枪拽了出来,手掌被灼热的枪管烫伤。战友们迅速将手榴弹扔进屋里,把日军全部炸死。在那个缺枪少弹的年代,能抢到一挺轻机枪,全连战友为此欢呼雀跃,团长亲自给他戴上大红花。
看到老人家比较贫寒,他们便买了些礼物,老人很感动,但直到他们离开,雷永广没说一句生活困难的话。采访结束后,村口聚集了很多乡亲,一位花白胡须的老人拉着戚辉的手说:“同志!抗战时我们村10多个人参加八路,现在只剩雷永广,他是我们村的骄傲。我替全村人感谢你们还记得这些英雄!”。
这让戚辉他们不禁感慨:这些与日军拼刺刀时义无反顾冲在第一线的战士、解放战争中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勇士、朝鲜战场上爬冰卧雪以弱胜强的英雄,等到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候,还能有多少在世?如果他们的事迹不被记录,将来拿什么向后人讲述这段峥嵘岁月?如今这些老人已经化作红色符号,不仅仅代表同仇敌忾的革命精神,更构成活生生的理想信念教材,这种精神和信念,正是当代人应该具备的,这样的“红色基因”需要代代相传,拍摄组用镜头把他们最真实的境况记录下来,将这些英雄事迹发扬光大,正是一个有责任心的摄影人为社会提升正能量应当作出的努力。
自发救助老八路
在采访拍摄期间,对于那些生活条件差的冀东八路军老战士,戚辉带动摄影家们自发捐款捐物2万余元进行爱心救助。丰南刘佩玉老人曾屡立战功,但老两口无儿无女,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时至冬天,连取暖煤都舍不得买,摄影家们看后马上雇车给老两口送去取暖煤和一些过冬用品,他们说,要让英雄感到温暖!玉田的抗战老八路刘荣勋老人一直过着独身生活,戚辉他们看到老人生活清苦,心中惦念,便从城里给老人买来上千元的生活用品,包括防寒服、棉皮鞋、米面油等,其中有两件物品老人很喜欢:一台小巧精致的收音机和一本为老人制作的精美相册。
在戚辉他们拍摄过程中,得到很多热心人的帮助。今年2月13日,戚辉发微信说14日要去迁西慰问两个老八路。深夜10点半,刚刚下过心脏支架康复出院的解放军总装备部、《共和国不会忘记》的曲作家曹进打来电话,给他转账1000元,让戚辉代表他以一个新兵的名义给两位老兵每人500元的慰问金。曹老师说,老八路们是中华民族的功臣,祖国不会忘记,我们后人更不能忘记!
类似事情还有很多,春节后戚辉他们寻访老八路的活动经媒体报道后,旅居澳大利亚的一位女士特意嘱咐国内的亲属给他转账2700元用于公益摄影采访活动;一位从事工程审计的爱心人士特别捐助1000元,用于给老八路洗照片、刻制光盘;一位叫张隽的爱心人士捐助500元,托他们给迁西两个老八路买生活必需品。利用周末从北京赶过来的总政干部、作家诗人丁小炜,直接找到戚辉,两人一起去了老八路左庭权家里慰问,他说:“我作为新战士向老战士致敬!”给老人郑重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老人的家人说老人已经两天没有进食了,可老人还是艰难的硬撑着从床上坐起来,吃力地抬起颤抖的厉害的手臂庄重地还了一个军礼。在场的人无不落泪......随后这位领导只身一人匆匆赶回北京,他告诉戚辉不要惊动地方。这些热心人的举动更加坚定了戚辉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公益摄影活动的信心。
需要补充的是,在10个多月时间里,戚辉的爱人和女儿也深受此项公益活动的教育,由不太关心转变为坚定支持,并帮他冲洗照片,邮寄照片,女儿还发挥学美术的特长帮他整理和后期处理照片。在此期间,他的个人开支很大,以前和老婆软磨硬泡答应准备做展览制作的钱,也都分别捐给了生活困难的老八路。但是老婆和孩子没有埋怨他,继续热心为他做些辅助工作。
探索公益摄影的出路
“永不褪色的记忆”公益摄影采访活动转变了摄影仅是附庸风雅、陶冶情操的高雅爱好的理念,让越来越多的摄影人明白手中的镜头对准谁更有摄影价值和社会意义,同时让更多人感受到老战士们的伟大,一定要将这份珍贵的史料完整保存,不给历史留下遗憾,让抗战精神永远激励后人勿忘国耻,继续前行。
到目前为止,戚辉和他的团队利用节假日时间,耗时10个月,行程两万公里,足迹遍布京津冀三省市,先后走访了冀东地区26个市、县、区,采访、拍摄了150余位在世冀东八路军老战士,最大98岁、最小84岁,初步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影像和文字资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大型画册《永不褪色的记忆》将出版发行,“永不褪色的记忆”纪念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抗战老八路影展正在筹办。
目前,戚辉和他的团队正在和唐山学院合作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让大学师生与他们一起去采访拍摄抗战老八路和抗战时期惨案幸存者,将那场战争的亲历者和幸存者呈现在师生镜头前,让大学生们明白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更懂得对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从而把拍摄活动化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把纪念活动变成时代进步的营养。
戚辉还计划将采访的这些抗战口述史编辑成课件,由他的团队分头进入冀东地区的大、中学校园,义务去宣传抗战精神,他说:我们努力做些公益实践活动,只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人生品格,能够对社会核心价值观有更深理解,能够为践行伟大的中国梦积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