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徽章图鉴》一书近日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内容独特,重达1.2公斤的图书,收录自清末至今100余年的徽章近2000枚,包括了自中国产生徽章以来各类重要作品。解放军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郑晖说:“这部被有关专家评价为‘徽章收藏和研究领域最为全面和详实’的图书,图片丰富,兼具研究性、资料性、可读性。”
一枚徽章,一页历史。社会变迁、人世浮荡、时间流逝,在2000个闪烁的光斑中一一呈现。书的作者是有“徽章研究第一人”之称的孟中洋。
《图鉴》出版,孟中洋释怀
“终于可以让它们出来喘口气了,要知道,我和徽章的感情,有点儿和子女的感情类似。在我心里,这些徽章都会说话……”
从徽章保管员到着迷徽章研究
上大学时每每省出伙食费买徽章,获得了很多早期的徽章,但这时他仅仅是一名保管员,没太触及徽章背后的历史。
翻开《中国百年徽章图鉴》,一部百年历史在你眼前图文并茂。
诞生于1882年的《御赐二等第一双龙宝星》是中国第一枚徽章;这枚《不娶缠足女子》铜制徽章,出品于1897年,记录的是当时的维新派正积极倡导废除摧残妇女的缠足陋习;还有1958年中国《第一艘远洋轮纪念》《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纪念章》《再跃进》《反稳健》《拔白根》《人民公社好》……
一个个不同历史时期、记载不同文化事件的徽章,有的让人沉思寻味,有的让人嫣然发笑,有的则让人沉入其中,探究一段段往事。
孟中洋刚开始收藏徽章那会儿,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上海读大学的时候。当时他一个月的生活费约是30元,还有学校发给的18元的助学金。当时买一枚徽章往往要一两元钱,贵得要十元。因此,买了徽章后的几天,吃饭就得好好计划了。有一年考试成绩很好,得了奖学金150元,他首先就是拿出十几元钱,跑去购买了几枚心仪的徽章,得到后的兴奋难以言表。
早期获得了很多徽章,但这时他仅仅是一名保管员,没太触及徽章背后的历史。参加工作后的收藏,主要来源则是文化市场、旧货市场以及朋友、熟人、访问的老人的赠送,再后来还通过网络交流,互通有无。他曾在当地古玩市场上,遇到过一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银质徽章,这是1936年中共领导下在北京成立的抗日救亡组织。当时谈价没谈成,待回头再想要的时候,几分钟前被人拿走了。直到现在,孟中洋都觉得遗憾不已。
但他也有很多次意外奇遇。比如那枚《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徽章,得来就非常传奇。原来这枚徽章是北京电影制片厂1962年拍的电影《谈判以后》用的道具。那时拍电影,因为离新中国成立时间近,所用的道具很多都是真物件儿,不像如今拍的影视剧,军装混穿,仿制的徽章胸前一大串,看了让人如鲠在喉。这枚徽章就是电影厂向一位曾在军调处工作的老前辈征集的,之后辗转到了他的手上。
20多年寻访知情者500余人
家住潍坊的孟中洋记不清多少次来北京查资料、访问知情老人,为了节省两个晚上的住宿费,他经常坐夜车。他还办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的阅览证和北京一卡通。坐地铁不用买票节省时间,他说,前几天来京开《图鉴》发布会,又充了100元。
收藏的徽章多了,他已不满足做保管员。为了进一步深挖徽章的历史并获得第一手资料,除了从书本上找答案外,他还费尽周折访问当年知情者,请当事人印证及到有关机构查询。
20多年来,利用大部分的节假日和公休日,走马灯似的赴各地寻访拜望了500多名开国将帅、先模人物、退伍老兵和当年的亲历者、知情人,采集了大量珍贵的口述史料;不停穿梭于国博、国图、中央文献研究室、军博等机构,查阅了大量原始文献资料,考证了众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与徽章特别是军功章有关的老前辈大都是大家、名人,访问有一定难度。为此,孟中洋借助家人、朋友,以发信函等多种方式联络。他和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郭德宏相识,就是缘于一封向“老乡”请教问题的邮件。随着熟悉后,郭会长又给他引见了很多前辈和专家。
为了不耽误工作,孟中洋访问老人一般约在周末。早些时候,为了省时间和费用,一般周五晚坐火车来北京,第二天早上到,然后上午或下午拜访,当晚坐车返回潍坊。这样可节约两晚住宿费。为了查阅资料,他专门办理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的借阅卡和北京公交一卡通。有时周五晚坐火车来京,带着面包和矿泉水周六在国图呆上一整天。
孟中洋说,访问前辈,获取第一手资料,事先都要做足了功课,这样沟通起来就非常地顺利。比如他向于光远老人了解中央机关报北平《解放》报的有关情况时,在做了自我介绍后,和于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您现在是健在的《解放》五个编委中惟一一位了,我想了解这个报纸的情况。这样,一下就引发了于老的共鸣。2007年,91岁的于老在医院的病榻上不停地回忆着,一谈就是两个小时。并连连嘱咐他把那枚《解放》报的徽章“好好保存,好好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