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口述历史(作者:宫丽云)

Chief 发表于 2016-07-21 15:22:22
untitled.png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到中央党史研究室考察工作时谈到“党史工作的整体谋化和部署要进一步突出重点”,他建议:“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一段,要集中更多的力量,趁着亲身走过这段历史的老同志还健在,高层领导还健在,用几年时间把这段历史资料通过整理和研究搞出点成果来,不能再留给后人去写,去研究了!”
  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也在今年春节前召开的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上讲到:“要增强抢救‘活资料’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征集整理老同志口述史料和回忆录”。
  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各级党史及有关部门都要积极开展口述史采写活动。那么,如何采写高质量的口述史,还需要我们对口述史的概念、采访和编写要求等进行了解和把握。

  一、什么是口述历史
  从广义上讲,口述历史是一种记录历史的方法。具体地说,口述历史是通过访谈的形式,用笔写和录音设备收集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口头资料,再经过与文字档案核实,而整理成的文字稿。
  口述历史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亲历者(或者说当事人)。也就是说叙述历史的人必须是亲历者。亲历者又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历史事件的主角。比如:决策者(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受益者等等;第二种是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指身在其中,参与其事,知道事情的全过程或某一段落的始末原委;第三种是历史事件的知情人,虽未参与,但亲见亲闻其人其事。但这种亲历者,由于参与历史事件和人物联系的相关程度不同,对历史事件、人物了解的程度也就不同,所叙述的历史全面性、真实性也不够。
  第二个要素—历史。也就是说亲历者(或者说当事人)叙述的必须是历史。不是亲历者(或者当事人)叙述的什么事情都可以说是口述史,必须是历史才是。
  第三个要素—叙述。主要是以亲历者口头的叙述,别人记录整理为主要方式(记录整理者的角色主要是我们史学工作者)。
  还有一种方式是由史学工作者把口头流传的史料记录下来(如:《史记》,就是司马迁根据大量实地考察得到的口述访谈资料与丰富的文献记载印证而撰写的)。
  还有一种方式:当事人无需别人代劳,自己用笔写下的亲身经历也应属口述史。这与亲历者口述、别人笔录只是方式和工具不同,其实质是一样的。也是依据“叙述”这种方式。
  在这里要区别的一个概念是:口述史料。什么是口述史料?口述史料是根据个人亲闻亲历而口传或笔记的材料,它可以呈现的形式为:口传史料、回忆录、访谈录等。口述史料只是提供研究历史的素材;而口述历史则是在访谈口述史料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对口述史料的加工、整理和提升,而不是访谈史料的复原。
  所以说口述历史是要有历史研究的过程,一般的采访而形成的采访记录只能是采访录,也不是口述历史。采访录也只能是口述历史的研究资料。

  二、口述史的类型
  一是从叙述人来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个人;一种是群体。目前中国的口述史作品主要也是这两类:有个人叙述一生或一段经历的(如《汪东兴回忆录》;还有个人叙述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如《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等。有群体叙述一位伟人或重要历史人物的;也有群体叙述重要历史事件的(如反右派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
  二是从叙述的对象和内容来分有两个系列:1、叙述的对象是人物;2、叙述的内容是事件。
  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叙述人和不同的叙述对象和内容,才能呈现出口述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三、口述史的价值和作用
  我们通常讲历史的信息最重要的载体:一是记录历史的档案。二是亲历者的记忆,它可以了解重要的、关键的史实,解决历史关节问题。尤其是可以了解历史事件始末的更多细节以及人物的性格、品质。没有口述史料,就写不出好的历史著作。
  口述历史的最重要作用就是提供资料,拓展了史料搜集的范围,这标志着史学研究的视野,已从单纯的文献求证转向社会资料的发掘。同时,这种形式可以将生动的口述史料整理并保存下来,也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线索及必备的资料。

  四、如何征集整理口述史
  主要分为前期准备、访谈、口述资料整理和研究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
  一是划定历史时期(目前主要分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年内部署的选题划定时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也就是1978年以来的人物和重要事件);
  二是确定选题和采访对象(需重点了解一下)。口述史访谈前的一个重要准备就是设计选题。选题要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可供选择的内容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或有重要学术意义的题材等;其次是根据要采访的内容确定被访人。(具体的说:就是口述史研究课题选定后,要梳理出与其事件相关的时间和发生地、每一阶段的相关人物、我们将要访谈谁?等等)。
  三是准备采访大纲(也就是根据已选定的采访课题,设计出详细的访谈提纲。首先要查阅和了解相关专题的背景资料,然后梳理出采访提纲;其次还要考虑访谈次数,根据次数来设计每一次的访谈提纲;再是要考虑被访者的人数,要根据被访者不同的职业及性格特征确定不同的对话方式;还要特别考虑访谈的方法,比如:如何进入主题,进入主题后提出不同问题的先后次序;对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如何引导等等)。在这一环节中,只有问题提出的越具体,采访对象才越容易回答。我们也可以与口述者进行磋商制定详细的采访提纲,有时可以完全按照文稿的体例,采访提纲几乎就是成稿后的标题。
  采访大纲的作用:一是可以提早将采访提纲送交访谈对象,提前做好准备;二是用于在访谈过程中引导被采访人按拟定专题进行口述;三是被采访人也可以按采访提纲自己完成口述资料稿件。

  2、访谈
  “让口述对象说说故事”,认真与积极的倾听,是访谈者最基本的态度和方法。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访谈者应以广泛占有文献资料为前提,我们对文献史料掌握的越充分,访谈就越主动,越容易与受访者沟通,对口述内容就容易理解,对口述史的把握就越准确、越接近真实。访谈前,要通过适当的方式与被访者进行联系,让被访者有参与访谈的情感冲动;同时还要了解被访者的性格和特征,讲求访谈方法(访谈技巧:如交谈中与受访者思想互动、精神感应;比如不能打断受访者的谈话、不能突兀提问题等),以便沟通。另外,在口述采访中我们还可能发现新的口述对象。
  总之,口述史征集工作对采访者的要求很高,所以需要我们一定认真选定受访目标,研究提出受访内容,并在采访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另外,在采访时还要注意引导受访者能讲出史料价值高的内容。

  3、口述史料整理和研究
  口述史料整理共分两步:第一步是对口述史料进行分类。口述史料的特点是生动形象,内容详实,但系统性不强,整理时要对其进行分类;第二步是对口述史料进行分析。在口述凭证的搜集过程中,口述资料出现多次重复大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整理者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对其进行综合比较,以筛选出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还有,我们不能将口述史理解“一人说,一人记”,它是一种将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史学形式。也就是说:口述史并不是将访谈录音记录拿来就可以用,还必须同文字史料的考证工作结合起来,使访谈资料与文献资料互为补充,互为说明,以确保口述史料的客观性和完整性。
  另外,口述资料是以记忆为依据的,由于认识水平和记忆的偏差,口述资料可能与事实有出入,我们在整理时,除依据口述者的讲述外,还要查证大量文献档案加以互证,整理出文字记载的口述文本。整理者还可以对照文献档案,对口述的失真失实处、记忆的偏差处,或征求口述者意见后做出改动,或由整理者自行做出适当的校正性注释。但要注意的是切忌主观删改。
  以相关文献补口述之不足而详加注释的做法,是口述历史中必不可少的,但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访谈者的介入及用文献补充,并不意味着访谈者在整理口述录音并加工制作成著作时可以随意改变受访者的口述访谈录音。

  五、口述史采编工作者的职责和要求(这一部分可能与前面讲的内容有交叉,但阐释的角度和意义各有不同)
  口述史料的征集和整理,是一项学术性和社会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更要有深入细致的作风。因为,口述史采编者不能是一个简单的记录者而是要提出问题、引导受访者讲述、对记录下来的内容进行取舍,因此,在整个过程中都要有很深的介入。尤其是从采访到记录、整理,再到核对、修改,成稿以至发表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第一、我们对涉及历史人物、事件及选定的叙述对象要有研究,提出的选题要具有普遍或典型性;采访的提纲尽可能细化,题目设计要有内在逻辑关系;
  第二、按照选题所涉及的内容来确定采访对象,做好组织和联络工作,引导叙述人回忆或口述。在采访过程中,零碎片断的史料和系统全面的叙述都是我们采访需要的。另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超越采访计划范围的尝试,扩大话题,增添其它可能有各种价值的内容。
  第三、由于叙述人回忆的史实年代久远会出现记忆不确切,不清晰的地方,要协助查找档案,并为叙述人提供。这就需要我们在访前对受访者的情况、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等十分了解,可以帮助受访者回忆更加准确—实际上采访的过程是双方共同回忆和再写那段历史,重现历史的场景,再现历史的真实。但我们作为采访者也要时刻保持理性,有判断力,这样才能将工作做好。
  第四、口述采访完成后,要查对档案,核实口述史料。重点是将亲历者的回忆资料与档案资料对照。只有将回忆资料与研究相结合,才能确保史实的准确。具体的要求是:受访人口述完毕后,由参与该口述计划的访谈人和记录人负责记录整理,并做必要的注释和核对史料工作。记录整理稿完成后,将首先请受访人过目,在得到受访人认可后,由受访人签字。
  采访记录还应包括采访时间、地点、采访对象(包括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为群体、另附如人数、年龄、职业、住址等必要情况)、采访人员(包括主访、参访人员)、采访问题、谈话方式、采访结果(指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如没有达到,简要分析原因)等等。

  六、它山之石
  搞口述史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做不好的。但也必须抓紧时间“抢救”。2002年前后,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开始收集口述历史,十年间已收录了6大领域、约4000多人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及图片、实物等。他所带团队的口号是“跟时间赛跑”。日前,中国传媒大学提供了一座约8000平方米的大楼,用于建立“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和口述历史博物馆”。主要职能就是口述历史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等。
  他们在工作中是这样体会的:说有一些老人有着不为人知的经历以及国见所闻,在过去,他们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法讲出事件的真相,现在条件成熟了,我们就应赶快采用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下这些宝贵的资料,否则,等他们都离去了,就等于带走了这些历史的真相,人们再也无从知晓,这会是巨大的遗憾,也是历史学界的损失。
  近年来,全国党史部门也都启动了口述历史的征集和整理工作。上海提出了将口述史做大、做强、做活,走在了全国党史部门的前列。最早他们做的“口述上海”系列(其中有《记忆1949》、《电影往事》、《纺织工业大调整》、《实施工程》、《重大工程》—都是以口述史的形式记录上海的历史和变迁),在上海已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从2009年开始,上海党史研究室又探索在采访的形式上实现双向互动。他们整合社会力量共同策划了“信仰的力量”和“回望.传承”等口述史采访活动。这些活动都是组织在校大学生利用暑期完成的。受访对象或是优秀共产党员,或是离退休老干部。学生们在面对面的采访中,真切地看到了他们身上闪光的品质和人格魅力,达到了了解党史、传承历史、坚定信念的目的。由他们整理的口述史也成为教育其它青年人的教材,并能够获得青年人的认同,为我们的党史宣教成果以社会化的形式走向社会、走进青年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作者:宫丽云)
 

你的回应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