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叶》杂志与其背后的故事

红色文献 发表于 2016-11-01 16:18:41
640-1.jpg

《草叶》杂志,是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草叶社编辑的一份纯文学刊物,“草叶”一名源自英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诗集《草叶集》。该刊1941年11月1日创办,马兰纸印刷,16开,双月刊。主要作者鲁艺学员及学院教师。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之后,为响应毛泽东同志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中去锻炼成长的号召,《草叶》出至第六期,于1942年9月15日终刊。

在寒斋所存这几册纸质粗糙,字迹多有模糊的《草叶》杂志里面,你会看到很多熟悉名字:贺敬之、艾青、周立波、何其芳、陈荒煤等等。其中,在建国后担任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的著名诗人贺敬之同志更是《草叶》杂志的积极撰稿人。从第一期的诗歌《小蓝姑娘》、第三期的诗歌《红灯笼》到第六期的小说《玉米花》,均是他文学创作谨于成熟的星徽之作。诚如周立波先生在《草叶》第四期中评价的那样,贺敬之同志的诗作,避开先前那类兴奋直接的歌颂,以故事性、写实性引起人们的注意,可算是一种新的尝试。说起贺敬之同志,几年前与他的两次交往至今记忆犹新。

2005年初,在单位领导关心与支持下,笔者拟在当年七一日,党的生日这天举办个人红色文献展,展期临近,请何人题写展名迟迟未决。后经著名诗人苗得雨先生引荐,笔者决定赴京拜访诗坛泰斗、文化巨擎贺敬之同志。因知道贺老是延安鲁艺毕业的,为了加深贺老对于展品的印象,在老人面前特意提到了几种延安时期的出版物。当说到鲁艺出版的《草叶》时,贺老面露喜色,忙问《草叶》存的是哪一期呀?当他听说六期我保存有五期时。贺老忙说,在第六期上刊有他的一篇文章名字叫《玉米花》。这篇文章在2004年作家出版社,为纪念贺老从事文学创作60周年出版的《贺敬之文集》(六卷本)上没有收录。原因是当时找遍了全国各大图书馆,都没有查找到这一期《草叶》,所以最后只能空缺着!听贺老讲完这段憾事,笔者直到辞别离京返济的一路上,脑子里都塞满了这篇《玉米花》,所藏《草叶》杂志究竟有无该文?心事重重的回到家,丢下行李便急匆匆翻找出各期《草叶》。在《草叶》第六期,也就是该刊的终刊号上,贺老久寻不见的那篇写于1942年7月11日的这篇《玉米花》跳入眼帘。情急之下,笔者立刻把这一喜讯打电话告诉贺老的秘书,并随即复印下来给贺老寄去。

300-.jpg2009年夏天再次去北京办事,去前事先与柳秘书约好去看望贺老,这次随身带去贺敬之同志想要见一见的那期《草叶》。窃想,若是能让贺敬之先生在上面签名,该是多么珍贵又极有纪念意义的事情啊!

七月的北京,骄阳如炙。位于朝阳区三里河路X号是文化部家属院,院落整洁,绿树参天。陪同前来的朋友讲,此处居住的都是我国顶尖的文化名人,随说着来至贺老居住的单元,我们按约定时间准时按下门铃。保姆开门后,先见到的是和蔼可亲的贺老夫人——著名诗人柯岩阿姨,她热情的让我们在客厅等候。少顷,贺老微笑着从侧室出来与我们握手致意!时隔多年,贺老依然身体康健、神采奕奕!稍作介绍后,贺老竟然讲还记得2005年笔者拜访他时的事情。当贺老听说我带来了载有《玉米花》的《草叶》原件,非常高兴的要马上看一看。笔者取出那册马兰纸印刷的1942年第六期《草叶》,帮老人翻到第18页。贺老带上老花镜,用满是寿斑手摩挲着捧起这册粗糙的小册子,仔细翻看着,神情间难掩久别重逢的喜色:“就是它,就是它!”

《玉米花》记述的是延安某工厂一个年轻人身上发生的故事,贺老讲在延安时期他作品大都是诗歌、剧本,《玉米花》是他那一时期为数不多的散文作品之一!

当笔者提出请老人在《草叶》上写句话时,他愉快的答应了。随后走进书房,展开保护杂志的牛皮护封不无深情的说,还是保持它(指草叶)原貌,就把字写在护封上好了!取出毛笔沾足香墨,贺老在牛皮护封上写到:难忘的红色记忆,滕长富同志珍藏。贺敬之,2009年7月7日。写到这儿稍停顿,贺老回身问我们又像是在自言自语:“今天是抗战爆发七十二年纪念日呀”!接着他又在后面补上“抗日战争七十二周年”几个字。

时间过得真快,不觉间窗外天光渐渐暗下来,我们满怀深情的辞别贺敬之同志出来。走在华灯初上马路上,心潮涌动久久难以平复,一次意义深远的拜访,一个难眠的北京之夜。(作者:滕长富)


你的回应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