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等人设计的图徽图案
中华民国十二年造龙凤国徽壹圆大字金质样币
1912年8月,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指定教育部荐任科长周树人(鲁迅)、许寿裳、钱稻孙研拟国徽图案,于8月28日完成。对此《鲁迅日记》中有载。3人合作设计图样,钱稻孙画出图例,说明书由鲁迅执笔,1913年2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发表。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钱币、旗帜上都使用了这一图案。据钱稻孙回忆,当时图案的设计虽不甚美善,但周树人的一手古文则为教育部诸人所赞叹。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易帜,十二章国徽同时废止。
鲁迅参与的这次国徽设计,可谓中西合壁之作,有效结合了西方纹章布局和中国传统之十二章图案。具体分述如下:
国徽中心:
嘉禾:一种双穗禾,为古代吉祥的象征。国徽上的设计来源于汉代《五瑞图》石刻上的图案。
干:嘉禾之后的黑色盾形。
黼:斧形的图案,象征决断。
粉米:斧形表面点缀有白色的米粒,象征农业的供养。
山:斧形下方的曲线,象征稳重、镇定。
日:中心上方红白相间的图案。
黻:下方黄色丝带间的红色亚形图案,象征辨别、明察、背恶向善。
左侧华虫:雉鸡,象征有文彩。
藻:华虫嘴中衔藻,象征洁净。
星辰:华虫头上戴有星辰。
宗彝:华虫所持的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征供奉、孝养。
右侧龙:象征神异、变幻。
月:龙角背后的图案。
火:龙身的火焰,象征明亮。
宗彝:龙所持的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征供奉、孝养。
1913年2月,《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一卷第一册刊载了《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文中说明国徽采用了十二章,并附有国徽图。并在附注中说,原图经国务院提意见,已经照改过。该文章未署名,但与《鲁迅日记》记载相符,应认定为鲁迅等人之作。《鲁迅博物馆保管目录》中有“袁世凯时期国徽图案铅模一件”,是十二章国徽图案,铅质,明文。
附1:鲁迅(?)撰写的《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原文及注释选自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1】
谨按西国国徽,由来甚久,其勾萌在个人,而曼衍以赅一国。昔者希腊武人,蒙盾赴战,自择所好,作绘于盾,以示区别。降至罗马,相承不绝。迨十字军【2】兴,聚列国之士而成师,惧其杂糅不可辨析,则各以一队长官之盾徽为识,由此张大,用于一家,更进而用于一族,更进而用于一国。故权舆之象,率为名氏,表个人也;或为十字,重宗教也。及为国徽,亦依史实,因是仍多十字,或摹盾形,复作衮冕旗帜之属,以为藻饰。虽有新造之国,初制徽识,每不能出其环中,盖文献限之矣。今中华民国,已定嘉禾为国徽,而图象简质,宜求辅佐,俾足以方驾他徽,无虑朴素。惟历史殊特,异乎欧西,彼所尚者,此不能用。自应远据前史,更立新图,镐有本柢,庶几有当。考诸载籍,源之古者,莫如龙。然已横受抵排,不容作绘。更思其次,则有十二章【3】。上见于《书》,其源亦远。汉唐以来,说经者曰: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取其文也;宗彝,取其孝也;藻,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取其养也;黼,取其断也;黻,取其辨也【4】。美德之最,莫不赅备。今即从其说,相度其宜,会合错综,拟为中华民国徽识。作绘之法,为嘉禾在于中,是为中心。嘉禾之状,取诸汉“五瑞图”石刻【5】。干者,所以拟盾也。干后为黼,上缀粉米。黼上为日,其下为山。然因山作真形,虑无所置,则结缕成篆文,而以黻充其隙际。黼之左右,为龙与华虫,各持宗彝。龙复有火丽其身,月属于角。华虫则其咮衔藻,其首戴星。凡此造作改为,皆所以求合度而图调和。国徽大体,似已略具。(如下图)复作五穗嘉禾简徽一枚,(图略)于不求繁缛时用之。又曲线式双穗嘉禾简徽一枚,(图略)于笺纸之属用之。倘更得深于绘事者,别施采色,令其象更美且优,则庶几可以表华国之令德,而弘施于天下已。
注释:
【1】 本篇连同国徽图最初发表于1913年2月《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一卷第一册“文牍录要”栏。未署名。原为句读。鲁迅1912年8月28日日记载:“与稻孙、季市同拟国徽告成,以交范总长。”这篇说明文字当写于此时或稍前。据当事人钱稻孙说,国徽图系他所绘,说明书为鲁迅所写(1961年5月17日至19日在鲁迅博物馆谈话),按范总长,指范源濂(1877—1928),字静生,湖南湘阴人,教育家。时任教育总长。
【2】 十宇军 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纪英、法、德等国封建君主联合各国大主教势刀以收复邪路撒冷圣地的名义,对东部地中海沿岸伊斯兰国家和地区发动了八次大规模远征,因从征者皆以红十字缝于衣服右肩为标志,故名。
【3】 十二章 古天于的冕服制度。见《尚书 益稷》:“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纬绣。”唐孔颖达疏:“此经所云凡十二章。日也,月也,星也,山也,龙也,华虫也,六者画以作绘,施于衣也;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此六者纹以为绣,施之于裳也。……《周礼 司服》之注具引此文,乃云:‘此古天子冕服十二章也。’”按:华虫,即雉;宗彝,宗庙供奉用的酒器;藻,水草有文者;粉米,白米。指白色米形绣文。黼、黻均为古代礼服上的绣文。黼为黑白相次,作斧形,刃白身黑;黻为黑青相次,作亚形。
【4】 汉唐以来说经者的这段话,见宋代蔡沈撰《书经集传》卷一“益稷”篇:“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雉,取其文也;……宗彝,虎雌,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养也;黼若斧形,取其断也;黻为两己相背,取其辨也。
【5】汉“五瑞图”石刻 即“李翕黾池五瑞图”,东汉摩崖刻石,灵帝建宁四年(171)刻,在今甘肃成县。刻有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五种图像,以颂扬武都太守李翕修道利民致呈祥瑞事。不过由于设计有龙凤图案,民国当局认为带有帝王色彩,末被采用。然而因为设计新颖精美,此图案在1923年被天津造币厂用作银币图案,“龙凤银币”问世。按照币值大小字体各异,龙凤银币又分为主币和辅币,主币壹圆又分大、小字两种版别,此外还有面值为二角和一角的辅币,辅币后来流通于世。
附2:十二章含义
十二章是中国古代礼服上常见的十二种花纹。历代服制大同小异,有十二章、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之别,按品位递减。其中明代服制:天子十二章,皇太子、亲王、世子俱九章。日本在明治维新前以十二章冕服作为天皇大礼服,朝鲜王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后,君主由国防王改称皇帝,礼服也由九章改为十二章。
具体如下:
日、月、星辰:意为“明”,它照耀人间,造福人类。
山:有稳重、镇定之意。
龙:取神异、变幻之意。
华虫:是雉鸡,羽毛五色,甚美,取其有文彩之意。古代服饰多以山、龙、华虫作五彩绘。
宗彝:古代宗庙祭把所用的酒器,取供奉、孝养之意。
藻:取洁净意。
火:取明亮。水藻和火焰为标志的章纹。
粉米:是白色米形花纹,取有所养之意。
黼:是黑白相间如斧形的花纹,取割断、果断之意。
黻:是黑青相间的如两弓相背形的花纹,取其辨别、明察、背恶向善之意。
《尚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