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不杀郭显德”
鸦片战争后,西风东渐,博物馆也被西方传教士引入中国,并迅疾遍布华夏大地。其中教会博物馆不同于一般展览功能的博物馆,它带有传播福音的使命。烟台博物院作为近代山东最早建立的教会博物馆,将展览与布道相结合,在传教中起到了作用,也对当地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1861年,美国北长老会派传教士赴登州(今山东蓬莱)传教,开辟了山东教区。1864年,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神学院的郭显德(Hunter Corbett,1835-1920)受美国北长老会委派,到达登州传教,翌年又转赴新开辟为通商口岸的烟台活动。
1924年出版的《烟台要览》载:“烟台之有耶稣教,始于清同治元年,有长老会教士麦嘉缔至烟传教。同治三年又有郭显德教士至烟传教。”1937年出版的《烟台概览》又载:“其首先到烟台传基督教者韦廉臣博士夫妇……第二人是麦嘉缔牧师,美国长老会,1862年来烟。第三人是郭显德牧师,美国长老会,1864年来烟。现益文、信义两校皆其首创,收教友二千人。”郭显德是最早来烟台的外国传教士之一。烟台自1861年正式辟为通商口岸以来,各国纷纷设立驻烟台领事,外籍人口不断增加,1891年烟台的外国侨民已达370多人。
工作一段时间后,郭显德发现仅靠单纯的布道,传教效果收效甚微,他见当地民众喜好收集和欣赏古玩,遂萌生借开办博物院传教的想法。1875年,郭显德返美时即着手为此募款。1876年返华后,郭氏得在烟台的一广东富商资助,以5700元买下了同乐街(今市府街)37间房,创立“博物院福音堂”,陈列珍禽奇兽和矿石标本,以吸引民众参观,借机传教。据统计,每年到博物院参观的达8万至9万5千人次,当时烟台的青少年鲜有不到博物院玩耍的,博物院所藏的两条巨大的鲸鱼额迄今还放在烟台市博物馆的角落里。
郭显德前后在烟台地区活动长达56年,他积极融入中国社会,熟读四书五经,遇有与民众冲突,多能隐忍,且动辄以儒家道理与人理论,时人送其绰号“郭麒麟”。他于1866年12月首先创办烟台最早的新式学校文先小学(男校)和会英小学(女校),后二校合并扩充为会文书院。1890年,他在毓璜顶开设医疗诊疗所(也称美国医院),后发展扩建为毓璜顶医院。1900年郭显德夫人开设幼稚园,在烟台亦乃首创。仅在烟台就有10余处学校由郭显德所创,他的作为受到中、美两国政府赞扬,1902年清政府赠授给他单眼顶戴花翎,之后民国政府亦颁给他“双龙嘉禾”奖章一面。在美国,郭显德以他突出的业绩赢得了学术界和基督教总会的认可,并于1907年在白宫受到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接见。
《烟台要览》载:“郭公在烟历五十余年,开创学校数处,博物院一处,并著有卫生编孝敬父母等名著,为长老会中之伟人。”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拳民到处杀戮外国教士与中国教徒,但却在山东流行“外国人不杀郭显德”的口号,可见郭氏在民众中的威信。
一日间即可游遍全球
烟台博物院采用教会组织,院长亦称主教,经费由美国长老会提供。1902年,基督教烟台奇山会成立,旋由该会主办,通称“烟台博物院”。
烟台博物院展品主要是自然科学类,涉及动植物、矿产标本、近代科学仪器等,另有展示西方工业文明的器械,皆做成模型、图表,陈列展览。院内展品除郭显德私人收藏外,亦有中国工人制作的模型及从各地搜集或别人捐献的标本,其中当时同为在山东的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柏尔根(Pall D.Bergen)捐献自然展品颇多。博物院还不时更新展品,凡有新奇物件,或图画,无不陈列。
当时美国北长老会的教徒连警斋为纪念郭显德,于1937年编的《郭显德牧师行传全集》曾称赞博物院的展品:“乃如无声之电影,将天地间凡被上帝所造之物,排列眼前,使参观者一日间即可游遍全球,动植各从其类,有条不紊。”
郭显德还特招募来自胶州的一个身高不足三尺的矮人姜太宏,并认其作为干儿子,因其扎了一根辫子,被郭显德的儿女称为“猪弟弟”。姜太宏主要负责招徕吸引观众,引导观众参观,并不时宣讲,颇得民众喜欢。为配合民众参观,在博物院福音堂内每日所讲题目,除了单纯的布道外,还常与博物院所藏物品结合,有时为解剖鸟兽、分化天文、探大西洋之海底、捕北冰洋之鲸鱼,指图为明,看物为准,或专讲珊瑚、分授鲸鱼,使观众真正受益,听讲之后民众才进入展区欣赏。
考虑到遵守中国旧俗,烟台博物院每年还有专门一日只对妇女开放,不许男人进内,宣讲时有涉及放足内容,妇女也多带儿童前来,1915年有一天当天参观人数达到5275人。当时民众极少接触西洋事物,博物院亦以其新颖的展品而声名远播,有的观者来自内陆偏远的农村,每个人回去后,争相告诉别人关于博物院里一切奇妙的事情,以及他们在那里所受的欢迎,参观者的不断传播,导致到博物院的观者络绎不绝。烟台为开放海港,外来海客在此短暂停留者颇多,参观博物院后,随其行迹博物院得到广为宣传,扩大了其在省外的影响。博物院还装有旋轴计数器,专门统计每日参观人数。
郭显德1920年初在烟台病逝后,其女婿魁格海(James R. E. Craighead) 曾于1921年在美国出版英文《郭显德传》,据该书记载,“该院自建院来参观博物观众达300多万人次,每年来院参观者约75000至100000人次”。
讲完了道,众人一哄而散
烟台博物院在当地还从事社会福利事业,救助贫民。时博物院鉴于附近失学儿童及妇女中的文盲过多,曾设立半日学校、平民学校、妇女班,教授妇女儿童识字,学生百余人,成绩颇佳。
该院每月还组织母亲会,呼吁各校学生各请其母亲前来集会,宣讲家庭卫生常识;因当时平民生活贫困,无钱看病,博物院亦成立平民医所,请美国北长老会开办的烟台毓璜顶医院的医生每周六来所服务,除少许挂号费外,其余免费;该院还设立看护学习班,由毓璜顶医院护士每周来教导妇女学员3次,甚得益处;每年冬至节前后,博物院亦募捐钱款及衣物,对贫民施行赈济。博物院的慈善事业,不仅赢得了民众好感,也增加了入院参观的人数,为布道创造了有利条件。
烟台博物院开办的初衷即是借展览为布道创造机会,故博物院在布置上也是为布道考虑,包括平房27间和楼房10间的四进房屋:第一进为讲道室,凡参观者必先听牧师布道;第二进,陈列出自太平洋的各种珊瑚及矿石;第三进为鸟兽及植物标本;第四进,陈列物理、化学仪器及各种图书,其中,尤以六棱镜最为吸引人。参观结束后,亦有专人与感兴趣的观众讲道。毕竟博物院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教,因此宗教活动安排较多。博物院每日自上午9点至下午4点为讲道时间,每半小时作一次宣讲,听众先听布道然后再准参观,并散发传单、福音圣经册子。当时由于参观人数众多,博物院采取分批向观者讲道,亦有对讲道极感兴趣者。据连警斋记载,“曾有许多商人,来院目的,只在听道,不在参观,故听一班,不去参观,仍留原座,又听一班,不厌烦数,始终不去”。礼拜日上午特请各名人轮流主讲,下午由益文学校热心学员担任儿童宗教班辅导,晚间映射宗教电影,凭券入座,先男宾,后女宾,演的是圣经故事。当时,电影尚算新鲜事物,一时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观。据统计,电影播放后的一个月内,观众达5900余人次。因此受感而信仰基督者,亦有人在,暑期另设有夏令儿童圣经班,专为儿童宗教教育服务。每逢周末,博物院还请各教会热诚女信徒,分别轮流到院演讲。亦有烟台圣经学校学生实习讲道,在郭显德带领下向听众布道,时间二三十分钟不等。
烟台博物院作为烟台布道工作中心,各教会和基督徒们可以自由借用它作为聚会之所,开会时,常人满为患。此外,每逢乡村传道妇女训练班,长老会议以及领袖训练班在院举行之时,有些基督徒亦可暂住院中数天。据当时美国长老会在上海的中文机关报《通问报》的文章称:在1927年,“来院听道者男宾34175名,女宾10099名,共44274名,售散福音单张2500余本,片子数万张”。博物院虽然吸引了少数人入教,但多数民众并无虔诚的宗教信仰,其受布道的影响较小,据连警斋记载,“讲完了道,众人一哄而散,有人问今天讲的什么道,他回答不出来”。
抗战全面爆发后,因烟台博物院为美国教会开办,得以继续开放。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烟台博物院为日军接管。1945年烟台首次解放后,这里照常开张,维持旧貌不变。1947年秋,国民党军队占领烟台时,此处成为万国救济会办事处。1948年秋,烟台二次解放,烟台博物院为人民政府接管,改为人民文化宫。后来,该馆迁移新址,旧址改为民宅。
烟台博物院作为近代中国较早建立的西方博物馆,其开办的展览及社会教育事业,开阔了当时极少接触西方事物的当地民众的视野,传播了先进的西方文明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加深了民众对西方的认识与理解,进而逐步削除对基督教的误解与偏见,利于山东传教事业的进展。不可否认,教会博物馆的设立也带有吸引民众进而借机传教的功利动机,虽然其每年吸引大批社会各界人士入院参观,为布道提供了绝佳机会,但观者多是怀着对展品好奇心而来,真正对博物院宣讲的福音感兴趣者甚少,其在布道上取得的效果不佳,并未达到其开办的初衷。
(版权归原作者 来源2015-12-18 山东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