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省泰西地区的崇山峻岭间,便活动着英勇的泰西抗日战士。他们利用有利地形,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灵活机动地打击日伪军,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道朗伏击百敌被歼”便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之一。
那是在1941年4月初,驻守在济南的日军准备对我平阴、肥城、长清、齐河的边沿地区进行大扫荡。泰安县的日军为配合这行动,准备西进“扫荡”肥城,一举击溃山东中部的抗日力量。敌人的这一企图,立即被我敌工部获取。县委领导据此紧急情况,当即立断,一面命令县独立营在泰安至肥城的公路沿线,选择有利地形,截击、消灭西进扫荡的日军;一面把情况急速报告我泰西军分区司令部。司令部当即命令峰山、肥城、平阴等黄河以东各县独立营配合军分区和黄河以西各县,展开有计划有准备的反“扫荡” 给鬼子点颜色看。
与此同时,泰安(西)县委敌工部长崔子明已带两名侦察员潜入泰安县附近,他们化装成给日军送马草的农民混进城,乘天黑摸进敌营。小鬼子正忙于战斗准备,荷枪实弹,穿梭往来, 崔子明等人通过侦察,获知日军要集结百人,于第二天天亮时分,乘汽车西去扫荡。崔子明确实吃了一惊,没料到鬼子的行动这样快!
他迅速想出套战斗方案,交给交通员,让 他把这方案和情报连夜火速送到县独立营。泰安(西)县委独立营营长白醒亚正焦急地在营部等待,见到交通员,一把抓住他的肩膀就间:“情况怎么佯?”交通员把详细情报和崔子明的战斗设想一并报告给白醒亚。白营长马上召开营总支会议,仔细研究敌人各方面的情况。估计敌人的这百多人,必定从泰安西部的道朗经过,可以在道朗街里打个伏击战,歼灭这撮日军。
道朗是泰安、肥城交界处的一个村庄。村东是片坟地,村里到处是低矮的石房、马棚、羊圈、碾道和石堆。泰(安)肥(城)公路从村中穿过。道朗街的整个地形,就象个竹筒。若把敌人阻截在村里,可谓插翅难逃,是个打伏击的理想阵地。
为了更好地打击敌人,营总支研究出周密的作战方案:一连负责掩护县委县政府;二连负责担任伏击;四连抽一个排在道朗以西警戒和阻击鱼池可能出动的援军;其余两个排由窦教导员指挥,配合回民大队警戒由泰安城出动的敌人;白营长直接指挥二连机枪排和手榴弹排,二连长韩刚负责机枪排,指导员王锦负责刺刀排,副指导员宋绍典负责手榴弹排。
天亮的时候,我们的战士已经等待在掩体内了。此时,道朗的村民早已转移,整个村庄死般的寂静,偶尔有早起的鸟儿飞来啄食着碾道上残存的谷粒,而后在空寂的道路上蹦跳着。谁能想到,石屋里、碾盘底、矮墙边、石堆后,甚至草垛里都隐蔽着我们的的战士呢? 他们此时正咬紧牙关,双手握枪,聚精会神地等待战斗的时刻。
时间一分一 秒的过去,白营长不断地看怀表,天已近中午,怎么还不见敌人的影子呢?莫非我们的侦察有误,还是敌人觉察了我们的行动,临时改变了计划?掩体内的战士也等急了,不时传来悄声的问讯。白营长一面要求战士注意隐蔽,一面思索对策。突然, 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飞速驶过静悄悄的街道转进巷道里。这是我们的侦察员,他在掩体内下了车,向营长报告“鬼子已乘汽车开过来了,现距道朗村不过二里路。白营长立即把这消息传达下去,全体指战员马上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个个摩拳擦掌热血沸腾睁大了双眼紧盯着村口方向。果然,村外出现了个小黑点,且愈来愈大,敌人的汽车已驶进我军的视野。
白营长的命令又传下来:“等汽车进了埋伏圈再打,要打得准,打得狠,不可浪费一粒子弹”。
“砰!. ”命令的枪声终于震响了静谧的山村。刹时,机枪、步枪、手榴弹从各个伏击点同时打响。子弹象雨点样向敌人泻去,敌人的汽车很快中弹着火,淹进熊熊烈火中,车上的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吓坏了, 一时晕头转向,鬼哭狼嚎完全处于被动挨打之势。“杀啊!”一 阵猛烈的火力压制后,战士们端着上了刺刀的枪跃出掩体向敌人冲去,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弥漫的硝烟中,刀光闪闪,杀声震天,“放下武器缴枪不杀!"“你们已被包围赶紧投降,我军优待俘虏!”白营长一面指挥战斗,一 面拿起话筒用日语向日军交待我军的俘虏政策。突然: 一个隐藏在汽车下的日军瞄准了白营长开了枪,白营长一个趔趄,抱住了左臂,他身边的王连长跃前步挟住他,寻视着子弹的方向,汽车下的敌人见枪打偏,又射一枪。说时迟,那时快,王连长把白营长往旁边一推,自己再躲闪却来不及了,罪恶的子弹穿透了王连长的左胸,他咬紧牙关,向汽车方向瞄准,却未能扣动枪机......
“为王连长报仇,杀啊!”战士们怒火胸中烧,发疯一样冲向敌人,刺刀如同长了眼睛,刺向敌人的心脏。曾经耀武扬威的日军,在我杀红了眼的战士面前畏惧了,退却了。
在窦教导员指挥下,战斗继续进行,未到傍晚,近百名日军已全被歼灭,我军缴获敌轻机枪2 挺,步枪70 余支,子弹12000 余发,医疗药品一宗,大大补充了我抗日力量。
春日的道朗欢声笑语,我抗日战士又一次品尝了胜利的欢欣,纯朴善良的道朗人民鸣鞭燃炮,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抗日英雄的感激;载歌载舞,军民同庆自己的胜利。
1941年的春天,是道朗人民永远牢记的一个春天。
陆理原根据《回忆泰西地区抗日斗争的两年》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