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南下干部入海盐(上篇):南下浙江的经过

鲁小楠 发表于 2017-04-08 10:11:19
八千多男儿奔浙江各大队奉命赴全省

  1949年3月下旬,华东南下干部纵队第三支队第四大队奉命编入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第二十七军和第二十五军,提前随军南下,筹集粮草。4月20日,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国共和谈破裂。当晚,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21日凌晨,国民党军队布置的前沿阵地全线崩溃。提前随军南下的干部紧跟部队,也顺利渡过长江。除了这支提前随军南下的队伍外,当渡江战役打响后,留在临城集中学习的人员也踏上了南下的征途。

  为了接管浙江的需要,早在1949年2月,第三野战军前敌委员会就决定渡江战役发起后,由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负责接管浙江。同时,接管浙江的领导机构——中共浙江省筹(准)备委员会在安徽蚌埠组织成立,谭震林任书记,谭启龙任副书记,并由谭启龙具体负责筹备接管浙江的组织实施。

  5月3日下午,杭州解放的消息传来。谭启龙等立即到纵队驻地去接收被派往浙江的干部,用汽车、火车分批连夜送往浙江。5月5日晚,谭启龙率一部分南下干部赶到杭州,与已经进驻杭州的谭震林等人汇合。到浙江的南下干部,主要有先遣纵队财办的1051名、鲁中南区的4657名和渤海区的2877名,共计8585名。先遣纵队财办的干部主要分配在省委和杭州市军管会工作,其中分配到省委62人,分配到杭州市军管会989人。第一支队(即鲁中南区)干部中,除直属队主要分配到省委机关和杭州市军管会工作外,第八大队干部主要分配到一地委,即湖州、嘉兴地区。由学生组成的青年大队中也有40人分配到一地委工作。另外,第一至第七大队则被分配到全省其他地区。第三支队(即渤海区)干部共4个大队。其中第一大队中有154人分配到一地委,其余分配到二地委和三地委,即宁波、绍兴地区和衢州地区;第二、第四大队分配到浙江其他地区;第三大队渡江后调出到上海参加接收工作。

一地委宣告成立八大队接管各县

  1949年4月26日,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八军解放浙江省首座县城长兴。至5月中旬,湖州、嘉兴境内12个县市全部解放。5月上旬,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一地方委员会(简称“一地委”,同年10月改称“嘉兴地委”)在湖州宣告成立。

  5月11日,华东南下干部纵队第一支队第八大队到达湖州,与先前到达的中共苏浙皖边区工委汇合,共同筹建地、县党政机构,开展新区工作。纵队干部配备方案是:第八大队大队部负责筹建地专机关;第一中队接管吴兴县;第二中队接管湖州市;第三中队接管海盐县;第四中队接管平湖县;第五中队接管嘉兴市(城区);第六中队接管嘉兴县(郊区);第七中队接管海宁县;第八中队接管长兴县;第九中队接管德清县;第十中队接管桐乡、崇德、嘉善等3县。由于原嘉兴地区是浙江省最大的一个地区,干部需求较多。因此,又从第七大队抽调一个中队接管海宁县,从第三支队抽调两个中队接管嘉善县和武康县。

  5月中下旬,华东南下干部纵队各中队陆续离开湖州分赴目的地,各市县委和政府即宣告成立。据7月统计,嘉兴地区共有党政干部912人,其中山东南下干部895人,占94%。

解放军三次进武原海盐县一夜办移交

  国民党海盐县政府曾于1948年1月成立县民众自卫总队,9月改编为县保卫总队,下辖三个常备中队,有士兵260多人、轻机枪18挺、步枪245支。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胜利和南京解放的消息传到海盐,国民党海盐县政府机构全面混乱。5月初,海盐附近的国民党正规军陆续南逃,国民党地方武装也随之瓦解,部分沦为土匪武装。5月4日,国民党海盐县县长马凭祖弃职逃往上海,国民党海盐县政权组织基本瘫痪。5月5日,一个由国民党残余势力控制的临时性过渡组织“海盐县各界人民团体联合办事处”在县城武原镇成立。

  5月7日,解放军第二十三军第六十七师先解放海宁,又分兵进军海盐。下午,第六十七师一部进驻县城武原镇,标志着海盐解放。次日早晨,解放军返回海宁。5月10日,匪首毕光炯率一股土匪进犯武原镇,骚扰百姓。驻硖石与平湖的解放军闻讯后,于12日各派一个连奔赴海盐县城,毕光炯股匪闻风而逃。解放军当即封存了国民党县政府档案和粮库,于当天傍晚各自返回硖石与平湖。

  5月13日,中共浙江省省委向一地委发出“辰元”电报,同意一地委任命的中共海盐县委班子:南下干部赵星任县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南下干部耿志义、徐永三、段书友为县委委员。同时,一地委向华东南下干部纵队第一支队第八大队第三中队布置了接管海盐、崇德(今属桐乡市)两县的工作任务。于是,第八大队第三中队人员兵分两路,其中赵星、耿志义率47人接管海盐,其余接管崇德。

  5月14日上午,解放军第二十三军侦察营某连进驻海盐县城。船在县城武原镇天宁寺西边油车头朱家牌楼河埠靠岸,受到武原镇上的学校师生、商店店员等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部队一进县城,立即解除“海盐各界人民团体联合办事处”警察队的枪支,对县城实行军事管制。

  5月17日,赵星等47人从湖州出发前往海盐。当天下午坐船到达嘉兴。5月19日一说5月18日。上午,他们沿盐嘉塘河道一路步行来到沈荡。下午四点多,乘上从嘉兴返回海盐的航班,于傍晚五点多钟到达武原镇天宁寺码头。在码头,工作队受到“各界人民团体联合办事处”人员的迎接,但拒绝了办事处人员的晚餐招待。南下干部们进城后直奔旧县政府,与已等候了四五天的解放军侦察连会合。当晚,赵星、耿志义与带队来海盐的侦察营教导员姜玉田及其他侦察连领导办理了工作移交。20日清晨,侦察连奉命离开海盐。

  5月21日,武原镇街头贴出“政字1号”《海盐县政府布告》,向全县人民宣告海盐县人民政府成立,宣布耿志义为海盐县人民政府县长。当时县委、县政府主要人员分工为:县委副书记赵星主持工作;县委委员耿志义任县长;县委委员徐永三、段书友分别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和县公安局局长。

  南下干部们到达海盐时,社会生活环境异常艰苦。但他们遵守纪律,牢记使命,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在上级党委领导下,接管国民党留下的旧政权,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进而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带领全县人民取得征粮支前、剿匪反霸、生产自救、土地改革、支援抗美援朝、禁毒禁赌禁娼等一系列重大胜利,使海盐在实行社会政治制度的巨大变革中,达到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较快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有效地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目标。

南下干部为骨干建立人民新政权

  南下干部到达海盐后,当务之急是与海盐当地的中共地下党员一起接管旧政权,建立新政权。

  1949年5月21日,由南下干部、县公安局局长段书友等10人组成公安接管组,接管国民党海盐县警察局、警察队、学警队、自卫大队、司法处、训练所等单位。同时,县委制定了《关于入城后第一步接管工作布置计划》,提出了“首先集中力量肃清土匪和散兵游勇,然后是按系统整套接管城市,并调查研究,进行逐步改造”接收方针,着手部署全县接管工作。在接管时,南下干部们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全省皆按整套系统进行接管”的决定,在接管顺序上采取“抓住重点,依次推进”的办法。全县分粮食、公安、工商、民政、教育、秘书、群众等7个部门,分别对口接管。农村接管工作也同时进行。对被接管群体,县委还组织力量分层开展思想教育,使国民党政府各机构基本上做到安心移交,企业职员安心工作。至8月,全县的接管工作基本结束。接管工作的顺利完成,为新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社会秩序、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生活困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管工作一结束,县委、县政府依照全县原有的行政区划,建立了澉浦、沈荡、欤城和城郊4个区,辖10个乡、7个镇、221个村,并分别建立了4个分区委员会和区人民政府。各区主要领导由南下干部担任,澉浦分区区委书记片宝森、副区长吴凯,沈荡分区区委书记王化东、区长张殿臣,欤城分区区委副书记徐忠常、区长韩世瑞,城郊分区区委书记李云超、区长武继云、副书记林元济。

  南下干部们充分发动群众,进一步改造旧的乡村组织,着手基层政权建设。各乡结合减租减息、剿匪反霸、征借粮草工作的开展,相继建立了乡人民政权(乡行政委员会)和村行政委员会,废除保甲制度。1950年6月,又分批分期开展划小乡和整理乡村组织工作。至1951年8月,全县共设4个区、3个镇、37个乡、282个村。

  1952年11月,根据省委关于开展民主建政的指示精神,县委确定塘南乡和横港乡作为民主建政的基点乡。县委副书记、县长徐永三和县委组织部长冯化东分别担任两个乡的工作组长。至1953年3月,全县民主建政工作基本结束,县、乡(镇、区)两级新的人民政权组织全部建成。


你的回应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