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是革命老区,革命遗址、文物众多。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投资3500多万元,挖掘红色乳娘历史,修缮胶东育儿所旧址,建立胶东育儿所纪念馆,成为威海民族复兴教育基地教学点,目前已培训400多个班次2万多人,发挥了革命遗址在党史宣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缅怀革命先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党史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突出做了以下工作:
一、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抢救红色乳娘历史。在抗战最困难的时期,胶东育儿所300多名乳娘哺育了1223名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由于战乱和保密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乳娘事迹湮没乡间,鲜有人知。乳娘健在者寥寥无几,育儿所旧址失修破败。党史部门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挖掘这段苦难中创造的奇迹,从今年五月开始,昼夜梳理现存档案,派出6批干部赴国家、省党史、档案馆及周边市县查档;联系相关军区,全国公告征集,通过革命后代、微信圈“人找人”;组织“爱的大寻找”,发动镇村干部对育儿所周边149个村“地毯式”寻访,组织乳儿发起“小伙伴,你在哪里?”倡议活动,共搜集历史线索800多条。派出12个采访组,查证150多个乳娘事迹,采访60多位老将军、老干部和育儿所亲历者,收集文物1650多件,最大限度征集育儿所史料。为把这些史料整理好,把展馆的讲解词写好,我们连续23天吃住在单位,反复推敲斟酌。
二、以生动翔实的史实诠释红色乳娘精神。党史部门组织对征集到的众多乳娘史料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邀请省内外的专家对红色乳娘精神进行了研讨。在日军多次“扫荡”和迁徙过程中,乳娘群体用超越血脉的亲情、超越本能的母爱,如抚养4个乳儿而亲生孩子4个夭折的姜明真、躲避鬼子扫荡时为保乳儿把女儿撂进灌木丛的肖国英、深山雪夜用体温保护乳儿性命的宫元花、承诺“人在孩子在”的马石山突围乳娘群体等等,保证了抚养的乳儿无一伤亡,生动诠释了红色乳娘感恩图报、无私无畏、诚信守诺、大爱无疆的精神,谱写了群众与党和人民军队生死与共、以命相助的浓彩篇章。我们通过讲解一个个生动的乳娘故事,并辅以影片烘托、旧址现场体验,把乳娘对乳儿超越血脉亲情的至真大爱、乳儿千里寻亲回报乳娘的感恩故事,讲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在此基础上,编印育儿所画册、人文乳山等辅助教材,用好《红色的爱》等5部专题片,指导新制作11个记录片、访谈片,形成了相互补充的教材体系。
三、以创新的方式提升教学培训效果。树立“以情动人、以理育人”的教育培训理念,采取现场教学、视频教学与专题讲授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让沧桑的老屋会说话。坚持“修旧如旧”,对破败的百年老屋进行“隐藏式”加固、还原式修复;对沥青路面进行仿古改造;对戏台、碾盘、石板路等每个细节精雕细琢,再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山村原始古朴的风貌,让学员穿越时空、触摸历史,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让生动的讲解打动人心。抽调最优秀的讲解员进行系统培训,筛选6名乳儿和乳娘子女担任旧址义务讲解员,力求每次讲解催人泪下,触及学员灵魂,既能够激起感情共鸣、又能够激发理性思考,让学员既感动一阵子,更受用一辈子。用“再遇生死大难,群众还能否以命相助”等反思,警醒和启示学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用“群众对党和军队生死与共、以命相助”的主题,回答了为什么党要坚持群众路线、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的问题。
四、以开阔的视野放大宣传教育效应。充分发挥革命遗址作用,把乳娘历史宣传教育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推动做好三篇文章:一是把乳娘精神作为一面旗帜,在全市深入开展“学乳娘当先锋”活动,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助推了“五城联创”、环境整治、扶贫开发等重点工作。二是把教育基地作为一个引擎,促成红色旅游概念规划及马石山、田家村旅游详规的编制,联系增加红色旅游专线,引进乳娘文化传播公司,服务红色旅游产业规模化、链条式发展。三是把乳娘文化作为一张名片,筹备启动乳娘电影拍摄,协助舞台剧编排、央视寻亲节目,目前,已完成教学故事片拍摄,吕剧《乳娘》和胶东育儿所专题片均在央视播出,通过对外宣传推介,提升“红色乳娘”品牌和“仁爱乳山”城市形象。(乳山市党史市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