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尤其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党组织的处境十分艰难,各地党组织只能依靠地下交通与中央保持联系和互动。可以说,当时地下交通已成为地方党组织生存的命脉。上个世纪30年代,由于白色恐怖严重,山东党组织遭受很大破坏,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后,历经千辛万苦才通过北方局接上了关系。此后,不管战乱多频仍、时局多艰难、环境多险恶,山东地下交通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始终保持着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并且在战火中不断壮大、整合,形成解放区战时邮政体系;后来,伴随着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又发展为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广大民众的国营邮电事业。
下面我分三个部分来给大家简略介绍一下。
一、开辟地下交通
地下交通工作是与党的秘密活动相伴而生、逐步发展起来的。1925年4月,中共中央曾在《关于建立和健全党内交通问题》的第28号通告中指出:“这种工作在组织上的重要,等于人身上的血脉,血脉之流滞,影响于人的生死。”1927年,中央又进一步明确指出:“交通网的责任有二:(一)传达党的一切文件,输送党的一切宣传品;(二)监听各地反动派的消息及其它各种消息。”
山东党组织的地下交通工作,最早见诸于史料记载的是在1927年。这年9月,党的八七会议决议等重要文件,就是经由南乐县杏园村田资建家(当时是顺直省委秘密通信处)转交省委特派员刘大风的。在鲁西,由张廷焕专门负责与山东省委的交通联系;在鲁南,萧县戴楼赵淑琳家设有秘密交通站。1930年,徐海蚌特委设有3名交通员,他们除负责与所属县委文件的收递工作外,还兼顾交通联络、口头传达上级指示、检查工作、收集情况等。1933年,临时省委每周都派交通员去虞城联络。1935年,在东平县戴庙设立党的交通站。1936年,受省委组织部长赵健民指派,孙锡恩负责与北方局和鲁西特委的交通工作;受冀鲁豫特委派遣,于子元曾到曹县、定陶、菏泽、东明、考城交界地区建立地下交通站┄┄总之,只要有党的组织,就一定有各种形式的交通联系;一旦失去联系,就会成片地脱离组织、停止活动。因此,党非常重视交通工作,要求亦很高,如徐海蚌特委交通员孙达之就是县委书记级的干部,不少地方的领导直接管交通工作。
抗战初期,山东的敌、伪、顽、我多方势力鼎立,斗争形势十分复杂。日伪军频繁“扫荡”、“蚕食”、分割、封锁抗日根据地,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磨擦”,还有各种地方土顽、匪寇武装经常打着“抗战”的招牌到处抢掠、袭扰,给党开展敌后抗战设置了重重障碍。抗日根据地基本上被分割成鲁中鲁南、滨海清河,还有胶东三大片,而且相互阻塞,联系非常困难,数月难得一次。
在艰难的抗战环境中,党政军之间、上下级之间无法及时沟通是个大问题。1938年12月,山东分局在驻地沂水县大王庄成立交通总站。各专区地委所在地设交通分站,各县设交通站,主要工作是传递党报及党政军各部门的文件。交通干线(通达战略区以外的叫干线,区内的叫支线)沿线每隔40里左右有一处交通站,每隔8~10里有小站或碰头站。此后,又陆续开辟了以王庄为中心通往各地的5条干线:一条至清河,一条到沂南,一条通湖西,一条去苏北,一条往胶东。通过这些交通线站,把被分割的各战略区联系起来。到1938年秋,山东八路军已开辟长途交通干线800里,10里左右设一站。
1939年5月,日军对沂蒙山区疯狂大“扫荡”,抗日根据地大大缩小,形势日益严峻,山东分局撤离王庄,交通总站亦随分局机关移驻沂南县岸堤柳行岔村。由于原来的交通网打乱了,分局与各地委的交通联系中断,《大众日报》也发不出去,山东分局决定重建交通线站。经过努力,到10月又建立起以岸堤为中心的交通网,建立了通往抱犊崮山区的南干线、通往泰山区的北干线、通往滨海地区的东干线3条主要交通线,把根据地各战略区又重新联系起来。在山东纵队,除建有交通总站和泰山支站外,清河、渤海等战略区也建有交通站。
下面着重讲讲鲁西,即津浦路以西地区,抗战期间划入冀鲁豫边区。由于鲁西是山东通往延安(党中央驻地)的必经之地,也是我方与日、伪、顽激烈争夺之处,斗争格外尖锐复杂,开展地下交通工作也愈发艰难。抗战之初,山东省委与鲁西特委的交通联络由刘宴春、马功臣负责。1937年10月,省委交通员孙锡恩护送红军干部廖云山到临清,与徐运北等商定组织抗日武装等问题。次年5月,郭洪涛率干部来山东路过东平县黄花园时,指示县委建立地下交通联络站。6月,八路军在清丰县设办事处,所属通信排主要同直南、豫北地委进行交通联系。
在日伪军严密封锁平汉路的情况下,冀鲁豫边区不断强化地下交通工作,以保证与中央和北方局的互联,因而使这一带逐渐发展成为山东和华中通往延安的主要通道。1939年4月,冀鲁豫区党委设立交通科,下属3个地委均设有交通科。随着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各级政权相应地建立了交通机构。鲁西行署交通局下设3个分局,其主要交通线有三条:一条从泰西至山东,一条自运西到湖西,一条由鲁西北通往太行。不久,又以肥城为中心组成通达平阴、汶上、峰山的三条交通线。为了打通湖西与鲁南的联系,1938年底,苏鲁豫特委沛滕边联合办事处曾在夏镇(微山)建立交通站。1941年春,一一五师教二旅五团在湖东一举歼灭顽军周侗部500余人,打开了沛滕边的局面。微湖大队、铁道游击队、运河支队等协同作战,攻克敌据点微山岛,保障了湖上交通。此外,冀鲁豫还打通了与太行四分局的联系,建立了6个秘密联络站;开辟了由濮县至水东和湖西地区的两条交通干线。到1941年7月,冀鲁豫区党委交通科已有交通员30多人。行署则设交通总局,各专署设交通分局,县设交通站(局)。
1942年初,根据北方局“加强交通工作,党、政、军分设交通机构,尤须加强秘密交通工作”的指示,冀鲁豫陆续建立起一整套秘密交通网络:一是濮范观中心区交通总站通往各地委的交通线。二是通往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北线、中线一(主要传送文件)、中线二(主要护送过往干部)、南线(既护送干部,也传送文件)4条交通线。三是通往山东分局的两条交通线。一条经巨野(或菏泽、曹县)到湖西,东渡到山东分局(主要传送文件);一条经泰安(或宁阳),过津浦铁路到山东分局。四是湖西军分区到山东的武装交通线(主要护送干部)。上述交通线网在沟通华中、山东抗日根据地与北方局、党中央的联系,坚持持久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把一切献给党
大家可能都看过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无不为党的地下情报员李侠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在那腥风血雨、战火纷飞的年代,党的地下交通员的处境更加艰难、凶险。他们既不能只藏在屋子里收发电文,又不可堂而皇之地奔波。在地下交通线的建立——破坏——再建立的反复轮回中,他们拼搏、砥砺、锤炼,不断开辟、扩大、巩固、维系着一条条漫长而又曲折的地下交通线,冒着危险传送党的文件、指示、报告、情报,兼发报刊资料、宣传品等,还要护送党政军干部、要员的往来,转运革命必需的物资和经费。为此,他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甚至牺牲生命、默默无闻也无怨无悔,是把一切都献给党的了不起的英雄群体。
山东交通总站刚成立时,仅有十几个人。但他们常常风雨无阻、昼夜不停地穿梭于交通干线上,把党中央的指示带回山东,把分局的部署送达各区、地、县。面对敌人频繁残酷“扫荡”造成的巨大困难,他们遵照“争取时间,掌握干线,打通邻区,主动联系”的交通工作方针,不断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迅速打通四邻的交通网,并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探索尝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交通工作方式。
首先,执行任务的交通员身份绝对保密,只有个别领导才知道。地下交通传递的文件分密件和一般文件两种。密件都是捆在身上,外面再罩上褂子,以避免暴露;一般文件背背肩挑,多的时候用骡子驮。携带较小的信件,则缝进棉衣、草帽沿、蓑衣里,或者钉在鞋底上、塞进扁担头、夹在菜帮里、盖在粪篓下、贴在膏药中,用各种办法巧妙地藏起来。传递的方法是采用单程逐站接力递送,不横向间接联系,按规定的暗号接头,回程再携带对方的文件。通过封锁线时,化装成工人、农民、商人、小贩、修道士,走亲戚的等身份;事先要熟悉当地情况,以应付敌人的盘查。过据点时,先派人前往侦察,如果难以通过,就甩掉普通文件,只带密件走,必要时销毁,小的就直接吞掉,不能落入敌人手中。封锁线白天不好过就晚上过,化装过不去就武装护送(但尽量避免与敌人冲突),实在不行就用口头传达,或者动用敌营的内线。为防不测,每条交通线都设有主用线和备用线。
地下交通员多是穿行在敌人碉堡林立、严密封锁、残酷“扫荡”的环境中,工作很艰苦,因此对政治和业务素质要求较高。他们首先要忠实可靠,不怕苦和累,勇敢机智,有丰富的经验,身体还要好,一般享受区级干部待遇。平时,除对他们加强思想教育,讲革命道理,教工作方法外,还经常发“试线信”,以考察他们的工作,确保不出问题。
为了完成任务,交通员们不但赤胆忠心、甘冒风险,而且要临危不乱、有勇有谋,凭靠与敌人斗智取胜。水东交通员王荫林化装成逃荒要饭的,推着独轮车从苏北新四军处带着巨款,机智地通过敌人的重重关卡,解决了水东地区的急需。他还曾在中原李先念部,把军用地图夹在粗黄表纸中带回,一路巧妙应付过敌人的盘查,被同伴称赞为“神通广大的、有办法的老交通”。
任劳任怨、历尽艰辛也要完成任务,是交通员必备的素质。1941年4月,日军对冀鲁豫边区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区党政机关撤出中心区,交通员将来不及带走的文件埋藏于沙丘中,秘密守卫并与敌人周旋,趁天黑后再将文件转移走。博山模范交通员郑金地,常年出没在据点密布、特务多如牛毛的敌占区,还经常披星戴月,翻山越岭,穿越封锁线送文件,不管条件多么恶劣从未间断;他曾经被捕六七次,但都能够凭机智、勇敢、沉着而脱险。胶东交通员刘同凤经常担着70~80斤重的文件(最多的时候达到105斤),奔走在交通干线上,当天往返120多里路;有一次被敌人包围,帽子都被子弹打穿了洞,硬是带着文件奋勇地冲了出来。
为了工作,交通员不辞劳苦,不避酷暑严寒,经常风餐露宿,几天吃不好饭、睡不成觉不说,有时还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的口号就是“宁可流血牺牲,也要保卫好党的机密!”1940年秋,总站交通员王成恩挑着沉重的文件连夜过封锁线,不幸被地雷炸断了腿。不能行走,他就把两个文件筐子拴在一起,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忍着剧痛一点点地拖爬出封锁区。遭遇敌人时,他把文件筐藏进豆子地,自己却受尽酷刑而牺牲。沂北交通员王聘中送文件途中被敌人抓住,他机智地跳入路边的水湾;当敌人拿绳索来拉他时,他早已在销毁了文件,并把绳结套在自己脖子上——敌人只得到了烈士的遗体。还有像冀鲁豫区党委交通科指导员于恩固、鲁西区党委交通科长王品一、泰西交通员刘洪勋、肥城县交通局视察员郭余三等,都是在执行任务途中被射杀、残杀、炸死的。有的交通员不幸被捕,但经受住了酷刑的考验。如王兴被捕后,在监狱里经受酷刑折磨,却始终严守党的机密,在敌人押送他当劳工途中机智逃脱。逯显亭被捕后,在济南监狱参加暴动、越狱归来,受到军区的通报表扬。有的交通员铁骨铮铮,宁折不弯,视死如归。如万天瑞、宋文昌、苏松柏等被捕后,遭受了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为了保卫党的机密,高呼口号慷慨赴死。象这些视死如归、可歌可泣的事例,多得不胜枚举。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抗战时期,全省就有50多位交通(战邮)人员被捕,200多人壮烈牺牲。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党的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创下卓著的历史功勋!
提起人员护送,不能不说说湖上交通线。微山湖位于苏、鲁两省8个县的结合部,周边曾是南北军阀势力争夺的交接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935年苏鲁边区特委就打通了湖上交通线,1938年在夏镇建立了交通站,1940年重建的湖上交通线负责接送过往干部、转运物资。1942年4月因日军重兵合围微山岛,湖西与山东的交通线中断。当年8月,湖西地委和军分区即到湖东(沛滕边),又建立起秘密交通线,并派刘家廉打入夏镇伪军自卫团尹洪星团部(任军医),建立了秘密交通站;还争取尹团与我方暗中合作,先后完成了护送刘少奇、陈毅、朱瑞、萧华等党政领导和大批过往干部的任务,并建立了水上游击武装——微湖大队,保证了湖上交通线的安全通畅,曾受到中央军委电报嘉奖。陈光、罗荣桓、萧华、黎玉曾联名写信给微湖大队说:“你们像一把尖刀插在敌人心脏,用你们的勇敢和智慧,在星罗棋布的据点中,蹚出一条通往延安的坦途,保证了南北交通的畅通。”1942年冬,为确保党、政、军领导干部和部队通过卫河,冀鲁豫第三军分区在鲁西北组成卫河工作团,同时由冠县县委、政府组织30余人的水手队,协助开辟了地下交通线。队员们个个会撑船、架浮桥,几年间就护送6000多人安全往返。在冀鲁豫,军区沙区工作团(办事处)建立的两条横贯平汉路的交通线,除传送文件和情报外,先后护送过4000余名干部过铁路,其中有刘少奇、邓小平、陈毅、薄一波、杨勇、黄敬、苏振华、曹里怀等高级干部。卫南办事处交通线先后护送过2000余人过封锁线,其中包括徐向前、罗荣桓、朱瑞、杨得志、苏振华、黄敬等党政重要领导。据统计,仅经安阳地区地下交通线过往的人员即达万余人次,其中包括很多党、政、军重要领导人。
在物资转送方面,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夺金、送金”的故事。自古就有“乱世黄金,盛世收藏”之说。在漫长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因黄金能够保值和便于携带,它成为支撑战争的重要战略资源。胶东地区是黄金重要产地,其中招远玲珑金矿当时是全国最大的金矿(1939年3月,日军侵占招远后立即抢占玲珑金矿;在之后六年半时间里,日军在此掠夺黄金16.5吨、白银38.45吨、铜6262吨)。因此,胶东黄金也成为敌、伪、顽、我明争暗夺的重点。1938年7月,中共胶东特委成立采金管理委员会,以领导招远、黄县、蓬莱、栖霞、福山、文登、莱阳等地群众采金;1940年9月撤销管委会,成立玲珑采金局,统一管理根据地内的金矿。与此同时,胶东地方党组织向敌占区金矿派遣人员,团结广大采金工人乃至有爱国心的资本家,与金矿日军展开惊心动魄的“夺金”斗争。起初,矿工们用藏在破矿工服里、塞在肛门里等办法夹带黄金。后来敌人让上井的矿工先扒光衣服、再蹲厕所检查。再后来,矿工们想出把细精矿砂揉进头发里、带出后洗出再集中、积攒、冶炼金条(每条10两) 的办法。根据地北海银行西海支行定期派人去玲珑金矿杨家沟分矿,收取矿工们熔铸的金条,五天一次,每次都有10-20条之多。在“夺金”斗争中,中共胶东区职委书记苏继光贡献巨大。1939年冬,他接受搞黄金的任务后,头戴破毡帽,身穿烂棉袄,腰扎草绳,装扮成挑柴禾的人,来到招远蚕庄金矿,并在龙口码头老工友的帮助下,混在矿工流中。他白天与矿工们一起劳动,晚上走门串户开展工作,团结广大工友。矿工们觉得他处处为工人着想,都把他当做靠山甚至主心骨。苏继光还化装成国民党官员,取得当地最大矿主“许小眼”的信任,并利用其几十条枪组建起8支工人护矿队,由自己来领导,后来竟将日伪赶出,使蚕庄金矿归由抗日民主政府掌管。
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以大局为重、以党的利益为重,全力以赴支援全国抗战,不断将胶东等地的黄金秘密运送到延安,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由于受战争环境的制约,运黄金不仅要避开日军频繁的“扫荡”,而且要穿越敌人炮楼的重重封锁线,在不同时期变换不同的路线。1939年至1943年间,胶东的黄金等物资主要是经“渤海走廊”送达山东分局,即从胶东平(度)、招(远)、掖(县)边区根据地出发,沿胶莱河、昌邑、潍县北部沿海地区及清河区寿光等县,南穿胶济铁路进入鲁中区、沂蒙山区、滨海区;1944年秋后,改经“滨海通道”送达山东分局,即从胶县、高密穿过铁路,经滨海区诸城等县直达山东分局所在地,这样能省下近大半的路程。同时,还需要武装护送,每次都抽调100余人的主力连队执行任务,每人腰间缠一条布袋子,每袋内装四根金条。抗战时期,山东黄金运送延安或山东分局(见诸史料记载的)至少有7次。第一次:1940年6月,胶东区送黄金到鲁南,在鲁南区党委领导赴延安开会时转交党中央。第二次:同年9月,北海行署专员曹漫之参加省行政会议,带领一个精干团(约800人左右),将约6000两黄金分装在战士们的特制衣袋里,还有北海币、法币,一并送到山东分局驻地南麻。第三次:同年冬,胶东派两个营的部队护送近3万两黄金到山东分局。第四次:1942年春,胶东部队护送5000两黄金到山东分局转交党中央。第五次:1943年9月,朱瑞去延安参加党的七大,腰缠一黑口袋金砖。第六次:1944年5月,南掖独立营与平西四区队护送20头骡子共驮铁木箱40个,内装金银及小手榴弹,分别送党中央和清河军区。第七次:1944年7月,胶东行署财政处处长孙揆一带数十人参加省战行会,行前挑选几十匹强壮的骡子,驮着大批黄金和布匹,从海阳古现村出发,由胶东部队护送过胶济铁路,滨海军区接送过滨海通道,到省战行会驻地莒南。此外,刘少奇、徐向前等离开山东去延安时,都携带有大量黄金。为了“送金”,有许多人英勇献身,吕品三就是杰出的一位。他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地下组织筹措和交易黄金,暗号接头、小心踩点、秘密进行、事后扫尾,每次交易都要高度警惕。有几次敌人摸进小院里,但都被他们机智地甩脱了。1943年吕品三不幸落入敌手,遭受严刑逼供,但他英勇不屈,严守机密。敌人一无所获,恼羞成怒,将他装进麻袋,用刺刀狠命地戳刺┄┄
据有关资料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送往党中央的黄金多达13万两(中央档案馆现存有山东黄金的收条)。在敌人严密封锁抗日根据地、国民党政府停止拨付八路军军费的情况下,这些黄金为各抗日根据地粉碎敌人经济封锁,渡过财政难关,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创建红色战邮
抗战前,全省统一的邮政机构叫“中华邮政”。中邮被日伪管制后,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不准通邮。因此,1940年春清河专署筹备建邮,先是抽调干部、开办训练班,并试用“五角星”邮票;一年后成立省内第一个人民的战时邮政机构——清河区战时邮政总局。1941年7月,山东分局总结交通工作中的问题,参照清河区的经验,提出建立统一的交通组织机构的要求,并指定由省战工会具体领导建邮的组织工作。
此前,山东抗日根据地内建有三套交通系统:一是山东分局交通线,为省内秘密交通干线,通达北方局和各区党委;二是《大众日报》交通线,以传递报纸为主,通达各区党委;三是部队交通线。这样就形成了一条线上三方跑交通的状况,造成人力、物力的重复和浪费。再加上各级政权内的邮政交通机构,组成了遍布根据地的交通网,组织庞大且各自为政。随着党在根据地执政实践和能力的提高,党政交通系统开始整合,以统一管理包括党内外交通、党报党刊的发行、邮务等邮政业务。
1941年10月,山东省战时邮政建设推进委员会成立,山东分局、省战工会、山东纵队、大众日报社等机关所属交通机构合并,组成战时邮政机构。次年1月,省战工会成立民邮工作委员会,先将各地区的民邮交通干线建立起来。2月,在交通总站的基础上,山东战时邮务总局(后改为邮政总局)在沂南县双泉子村成立(下旬随分局、战工会移驻滨海区莒南县十字路和南北甘霖村一带),对全省的战时交通邮政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主任公署区设管理局,专署、县均设邮政局,区设邮务代办所;八路军交通总站及各战略区交通总站,划归战邮总局。各地区的邮管机构,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相继建立。省战工会第一次行政会议制定并颁发了《战时邮局组织大纲》、《山东省战邮暂行组织条例》、《战时邮务人员守则》等。
1942年9月,山东分局在历城召开交通发行部门联席会议,决定将邮务、发行、交通三项工作由战时邮局统一管理;省战工会统一了战时邮局与《大众日报》的发行系统,实现邮发合一。次年1月,战邮总局和大众日报社在莒南县庄庄村联合召开会议,明确了交通、发行工作两大中心任务(交通主要是为了发行任务的完成及各种邮件的迅速传递)。3月,根据山东分局决定,各级党委交通科、各级战时邮局、各报社发行部门三位一体、一元化领导,对外称战时邮局;政府内叫战时邮局,党委内称交通科,报社则为发行部(科)。交通、邮务、发行三项工作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团结、高效、有力的整体,实现了重大转变。1944年1月,山东分局发布《加强交通发行工作的统一领导》的决定,着重强调了战邮工作的重要性。1945年3月,冀鲁豫交通总局建立,党、政、军、报社、书店之交通和发行机构合一,统一了党内交通和政民交通工作的领导,统一送信制度,克服了各自为政的现象,促进了交通工作的开展;各专署设交通分局,各县设县交通局。邮、交、发合一后,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到1943年,山东的地下交通路线已初具规模,战邮总局所在地开辟了由鲁中沂蒙区通达清河、胶东、华中、鲁南湖西和冀鲁豫四大干线,总长约9000里。此后,再通过打破封锁、开辟交通干线的斗争,到1945年开辟了以临沂为中心的网状邮路,打通了通往太行、鲁西、湖西、鲁南等12条邮路干线,总长度1万华里,形成由省到村、综合交错的交通通信网络。在7600名战邮人员中,交通人员占到5300名。在冀鲁豫边区,1945年党、政两个系统的交通人员已发展到1400余人,通往党中央、中央局和山东等地的区外交通线发展到8条、长达5000多里,秘密交通站发展到90多处;全边区共设5大干线,区内交通线发展到7条、长达2000多里,秘密交通站发展到100多处。
1944年,山东的战时邮政进入大发展时期。6月,省战邮总局召开第一次全省战邮工作会议,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了战邮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战时邮政工作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会后,全省战邮系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创模选模运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战邮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抗战胜利做出重大贡献。在8年抗战中,全省的交通线护送区外干部1.2万多人次,还传送了大量的报刊、信件和物资,较好地完成了党政交通的光荣任务。抗战胜利时,全省各种报纸的发行总量已达10万余份,遍及各根据地、沦陷区及国民党控制的地区,传播着党的方针政策,鼓舞着根据地和敌占区的广大抗日军民。伴随着城市的解放,解放区又接收了30多个县市的中华邮局;交通局改为邮政局,开展了民邮业务,实行了大边区统一的邮票制度,扩大了业务范围,使交通邮政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全面内战爆发后,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下,邮政局改为战时邮局,还组织了临时性的支前邮局。冀鲁豫区抽调大批邮工组成5个军邮局,跟随刘邓大军(二野)和华东野战军行动,担负前线和后方的联系任务,并在游击区建立武装交通班,边战斗、边开展地方邮政工作。交通人员的装备也大为改善,如二野随军邮局有50多人,配备有枪支、马匹和自行车。冀鲁豫全区交通人员发展到2000多人,邮政投递点遍布全区69个县、市,区外邮路长达4000余里。
邮工们除了要日夜兼程地完成邮递任务外,还经常与敌人遭遇和激战,常常是一边战斗、一边前进。为确保战争的胜利,广大邮工不分昼夜,不怕风雨,冒着敌机扫射,每天步行百余里,经常要奔跑着送邮件。如邮工赵福两夜连跑280里完成了送邮任务,沿途还要过黄河天堑和敌人140里的封锁线,其困难可想而知;联络员顾振江不顾敌机扫射,在大汛期冒死跳入黄河激流,从下游3里处登岸,完成联络任务。在战争年代,仅冀鲁豫就有113人在这条战线上献出了宝贵生命。
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的飞机不断轰炸、扫射抢修黄河北岸堤坝工程的我方军民,并悍然在花园口堵口合龙,迫使黄河水回归故道,在解放区制造水患,分割南北联系,给两岸的通信造成极大困难。冀鲁豫区党委交通科在沿黄两岸100多里组织建设了十多处交通联络站,配备船只和船工,白天隐蔽防空,利用晚上运送邮件,保证了邮政通信和书报的发行。当黄河南岸出现“大拉锯”极端困难的情况时,无法执行邮资寄递,区邮局就颁发了“战时免费”、“烈士遗物”等戳式样,以邮寄机关公文和军烈属邮件。1947年全区传递军邮信件3.6万多件,且多属“光荣免费”、“待遇传递”类邮件。1948年下半年,仅黄河北30个县即收寄军邮件4.1万多件。
在“为人民立功竞赛”运动中,邮工中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人物,并获得立功证书和奖励。各地秘密交通工作的创建、巩固和发展,确保了中央与华中、山东、华北各大战略区之间通讯、交通的通畅,为夺取革命战争在全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日本投降后,山东战时邮务总局接管了解放区中华邮政。1946年省政府在邮务总局基础上成立省交通总局,下设邮政、电话、公路三个管理局,各地交通局亦陆续改为邮政局。解放区的邮政事业,开始向企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为战争、土改及发展经济服务。正如1948年1月,董必武在华北交通会议上的总结所言:“过去破坏交通,现在是建设交通;过去是邮政线路不衔接,今后必须衔接。”全省在精简机构、调整干线的基础上,大力强化干线,普遍建设乡邮,实行了邮票制度。总干线设立了夜班或钟点班,各地邮局还陆续开办了快信、邮转电报、解款、包裹收寄、汇兑等邮政业务,试办了农村储蓄和信贷业务。在自身建设方面,打通了县际间的横向联系,合并了邮发工作,统一了计核业务,并在总结经验、改进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正规的管理制度。
在山东党组织地下交通基础上创立的战时邮政和人民邮电事业,经过战争的考验和形势的发展,使行之有效的邮、交、发合一的邮政组织形式延续和巩固下来,并不断得以发展壮大。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数十年,这种邮政形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
本文作者肖夏来自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