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先后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进军南下。为此,中共中央先后发出《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的全部干部的决定》和《关于调度准备随军渡江南进干部的指示》。决定从华北、华东、东北、西北中原局的老解放区抽调五万三千名左右的干部,成建制的随军南下各省夺取政权,开辟新解放区。据有关资料记载:从北方各解放区的抽调入湘各级各类干部达14741人,其中男12598人,女2143人。南下湖南省委、省政府于1949年3月在天津正式组建,黄克诚任省委书记,王首道任省政府主席,不久随即南下,在开封集中学习整训,而后从1949年7月开始分批入湘,其中12654人进入长沙、湘潭、衡阳、常德、益阳、邵阳、湘西、沅陵、永顺、会同、永州、郴州13个地区、市和100多个县。另分配在省直机关各部门工作2087人,他们怀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告别亲友,离开家乡,历尽千辛万苦,辗转数千里,先后进入湖南靖县地处湘西南边陲,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以封建地主阶级为基础,由反动官吏、恶霸、特务、帮会头子等纠合成的土匪势力,十分嚣张,当时“南三县”(靖县、会同、绥宁)
是蒋介石在大陆最后留下的反革命踞点之一,为特务头子蒋燮琴和匪首杨标纠合的“华南反共救国军湘桂黔边区游击总指挥”等股匪盘踞。1949年10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八军一一二师(334支队)解放靖县,但由于部队挺进大西南,于十月十日奉命全部离靖,当时虽成立了“靖县人民治安维持委员会”,后来在会同地委和军区的安排下,改组为“靖县临时政府”,但由于国民党败军窜扰,土匪袭击、盘踞、烧杀、抢劫,无所不为,靖县人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渴望解放。
为此,中共湖南省委和政府,于1950年元月从湖南各先解放区,再次抽调一批南下入湘干部到湘西配合四十七军剿匪和组建政权,彻底解放湘西。所有抽调来湘西的南下干部,于元月至二月先后到达“中共湘西区党委”(驻沅陵)集中,学习编队。我们是华中人民革命大学湖南分校(简称湖南革大)的学员,响应省委“到湘西开辟新解放区”的号召,第一批获得省委批准的四百多位同学组成的“革大湘西工作团”,于1950年2月8日离校,在常德学习二十多天,三月一日到沅陵“湘西区党委”驻地,在这里,与先期到达的南下干部会师,一起学习,学习后,区党委决定49名南下干部和我们革大33位同学,成建制的分配到会同地区靖县。这49名南下干部是:
冀南南下工作团下到常德专区工作,从常德专区和常德市机关抽调来靖的李树、李振声、栗民、李自强、杨千钧、孙少伟、张殿春、褚文选、孙友密、李密、刘玉兰(女)、刘英峰、杨秀云(女)、张宝臣、王新华(女)、马玉芬(女)、王金国(女)、梁玉庭(女)十八人。
冀南南下工作团下到常德地区澧县工作,从澧县抽调来靖县的有邱成、宋鹏举、牛重臣、李登科、董立元、田严修、苑金友、李连珍、郭玉荣(女)、杨秀英(女)十人。
冀南南下工作团下到常德地区津市工作,从津市抽调来靖县的有郭之泉、李建华、王增金、薛梓生、李新堂、时庆豪、焦玉文(女)七人。晋中南下工作团下到衡阳地区工作,从衡阳地区耒阳县抽调来靖县的有高庆华、翟瑞华(女),从衡阳调来高润魁,酃县调来宋国华,攸县调来张万增,共五人。冀东南下工作团下到永州地区,从永州地区机关抽调来靖县的有胡昆、张凤仪。还有从中原支前司令部调来靖县的有任光武、王博韶、姚伯植三人。从中原大学分配来靖县工作的赵开钧。从四十七军一四O师转业靖县的林岐山。另外从本地区机关直接调入的南下干部王凤朝、白天才。
他们的籍贯是河北籍36人,河南籍4人,山西籍4人,山东籍4人,黑龙江1籍人。在沅陵“湘西区党委”确定靖县领导成员,“中共靖县第一任县委会”由郭之泉(书记)、李树(县长)、胡昆(组织部长)、高庆华(公安局长)四人组成。并基本上确定了政府各科室和各区的领导和干部。
3月9日确定到会同专区各县的干部,分别在各县南下干部中的领导同志带领下,经辰溪,于10日到达芷江(会同地委设此),在这里地委组织各县干部学习了“湘西行署、军区剿匪动员令”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文件,地委书记刘昌和军分区司令员潘峰分别作了有关会同地区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布置配合四十七军一四O师部队剿匪和开展征粮、支前、生产等工作,要求切实作好接管工作,建立好县、区政权和地方武装。在地委的具体领导下,进一步落实编队,正式宣布了县区机构领导和干部,其人员名单是:县委秘书室(主任)李自强,干部郑兆乔、刘护平(女)、戴双辉(女)。县委组织部部长胡昆,干部褚文选、杨秀云(女)。县委宣传部部长胡昆(兼),干部王增金、胡文珊(女)。县妇联副主任翟瑞华(女),干部杨秀英(女)。县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干事罗菊勤。县委会管理员宋国华,通讯员李新堂、张凤仪。县政府秘书室干部聂任余,财粮科科长孙少伟,教育科干部曾凡涛,县直属仓库干部周家兴。县公安局局长高庆华,股长薛梓生,干部孙友密、时庆豪、张乔松。东区(含城关镇)区委书记李振声,区长张殿春,副区长高润魁,干部田希禄、谈逢杰。南区区委书记兼区长杨千钧,副区长董立元,干部李连珍、陈克勤、刘抗东、李竞松、李文健。西区区委书记兼区长李建华,区委委员牛重臣,干部刘玉兰(女)、王东生、马祝三、刘茂之。北区区委书记兼区长栗民,副区长邱成,干部田严修、张宝臣、罗志鹏、姚仲媒、吴在慈。
当时并按照东、南、西、北四个区和党政、财贸机关编为六个行军班,分别由栗民、李建华、杨千钧、李振声、李自强等同志任班长。为了加强部队和地方的统一领导和有利于开展统战工作,宣布中共靖县委员会,改成中共靖县工作委员会,由四一八团政委杨敏任第一书记,郭之泉任书记,主持县工委工作。李树县长改称专署特派代表,领导临时政府工作。
在芷江学习编队就绪之后,分配到靖县的南下干部和革大同学,一行62人(另有一部分同志因公及妇女同志留守芷江),在工委书记郭之泉和李树代表的带领下,于3月13日徒步从芷江起程,开始了入靖的长途行军,每人背着背包行李枪弹,日行几十里,食宿后勤,全由同志们轮流担负,晚上还要站岗放哨,防止土匪袭击。当时革大多数同学,年纪青青,初接触社会,缺乏独立生活经验,对长途行军更是新鲜事情,遇到的困难不少。但是南下同志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像大哥哥教小弟弟一样,我们不会打被包的,他们帮着打,不会做饭的,热心告诉做,出公差争着干,午夜站岗放哨,不辞疲劳,为我们作出了好榜样。从那时起,南下干部和革大同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建立了纯朴深厚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入靖后,耐心传帮带,共同奋战靖县的革命和建设。后因公分离,但时至今日,多年来有的同志,还是互相书信往来,保持亲密联系,确是难能可贵的。行军队伍,3月13日住罗旧,14日到榆树湾(今怀化市),15日抵中方,16日宿鸡公界,17日到达安江,18日赶至洪江,休整一天,20日继续南进,宿会同坪村,21日到会同县城,22日也就是徒步行军的第十天胜利到达了靖县城。
入靖后,随即于3月25日召开了全体干部会议,部署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组建政权,剿匪和安定民心,组织生产,筹粮等项工作,3月27日各区干部与四一八团部队联合组成工作队,分赴各区,接管政权,清剿土匪,展开各项工作。县工委先后召开了全县保、甲长会,城镇教职员会,知识分子会及城镇工商界代表会等,大力宣传党的工作方针政策,号召各界人士,安于职守,协助政府,维护地方治安,征收军粮,恢复学校教育等等。开展工作将近一个月的时候,各项工作刚刚有了头绪,此时,县工委和四一八团接到湘
西区党委和四十七军司令部“关于集中兵力,歼灭湘西中心区的土匪,再歼灭边远区土匪,暂时放弃南三县”的命令,随即进行战略转移,于四月二十五日撤离靖县,参加中心区剿匪,兵分三路:第一路由郭之泉书记带领李建华、李自强等十来个同志进驻会同县城,经中共会同地委决定,以中共靖县工委为主体,成立有绥宁、通道领导参加的“中共南三县工作委员会”,郭之泉同志任书记负责靖绥通三县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当时还在会同办了一个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专为南三县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李建华同志负责城关区小坡寨一片的剿匪工作,李自强同志负责平村一片的剿匪工作。第二路是高庆华、宋鹏举和临时政府及县自卫大队(后改称四一八团直属便衣大队)大部人员,配合四一八团三营七连驻扎会同连山,扼守靖会要道,在这里,于七月曾与匪“华南民众自卫军黔湘桂边区游击总指挥”杨标纠集的四千多名土匪,激战三天两夜,先后击退了匪徒多次疯狂的进攻,给土匪以有力的杀伤而全部溃退,并曾多次对活动在靖县甘棠坳、太阳坪境内的土匪,进行奔袭、围歼。第三路是李树、胡昆同志带领栗民、李振声、张殿春、王增金、牛重臣等二十余人,开赴黔阳县配合四二O团部队,负责黔城、双溪、桐木、排楼、中方和托口、江市一带的围歼搜捕土匪等工作。为了统一领导和部署工作,李树、胡昆参加黔阳县委,李树同志还兼任了黔阳县副县长,李振声、张殿春、栗民、牛重臣分别参加了城厢区和四区区委为委员。
时至1950年10月,湘西中心区剿匪任务,基本完成,上级部署,立即转入边远区剿匪。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四O师剿匪部队和南三县党政干部集中在会同,进行短期整训,靖县分三路参加中心区剿匪的人员,在黎原副师长的统一指挥下,部队和地方干部统一分三路进兵,连夜出发,一路是西区和南区的部分干部随四一八团一营,由团长陈明友率领,沿公路右侧,攀山越岭,披荆斩棘,经苏家坡、吊田冲、戽桶坡、夏乡、飞山寨,直插靖城以西,从西南面发起攻击。另一路跟随三营,从连山渡渠江,沿河急上,其中北区干部随三营之一部径直攻占甘棠坳;东区部分干部则随三营之大部负责抢占靖县城浮桥渡口,堵截土匪东逃。第三路是工委机关的大部分同志在郭之泉书记和李树县长的带领下,跟随黎原副师长率领的三营大部及团直部队,沿公路急进,负责靖县城北面的攻击任务。各路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于20日清晨,一举攻克了靖县城。当场击毙匪“第三梯队”司令胡容江,活捉匪县长沈大海,共毙、俘土匪四百余人。
收复靖县城的当天,即正式宣布成立中共靖县委员会和靖县人民政府。郭之泉同志任书记。李树、胡昆、高庆华为委员。靖县人民政府由李树任县长,曹振家、明一轮任副县长。县公安局、县人民银行、税务局、贸易公司、县直属粮食仓库等县直机构同时建立。紧接着建立了中共东、南、西、北、城关区委员会和区人民政府。各级、各单位的干部职工,迅速到达各自的工作岗位,为完成当时的剿匪、反霸、征粮、生产任务以及后来一系列革命和建设而积极奋战。
第一批南下入靖干部,大多数是新政权党政主要领导或骨干,他们经过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的锻炼,有老解放区各项工作的丰富经验,怀着为靖县人民无私奉献的决心。在剿匪斗争中,站在斗争的最前沿,英勇善战,智斗顽匪;在各项工作中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积极带头,真抓实干,不讲空话;艰苦朴实,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积极培养干部,关心爱护干部;深入发动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大公无私,两袖清风,勤政为民,鞠躬尽瘁;雷厉风行地领导和团结全县干群,胜利圆满完成各个时期的各项工作任务,不愧为靖县改天换地的功臣。
时至1953年和1954年期间,第一批入靖工作的一部分南下干部领导,因工作需要,调离靖县,去地区、省、中央,继续为革命和建设作贡献,留下的大部分同志继续坚持不懈在靖县工作。
在这三四年不太长的日子里,以南下干部为主要领导或骨干的县委和各区委,领导团结全县干群,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业绩,彪炳史册。数其主要的是:
一、剿灭了土匪、根除了匪患。坚决贯彻了中南局和军分区对湘西土匪采取“军事扑灭,政治瓦解和发动群众捕捉三者密切结合”的方针,及“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赎罪,立大功受奖”的政策,紧密配合部队奔袭合击,追剿围歼股匪,深入发动群众,村村建立剿匪动员委员会,捕捉匪首,清剿散匪,规劝土匪自首,挤挖匪枪,集训、改造降匪等等。这样,全县党、政、军、民的协调一致,通力合作,至1951年2月上旬,盘踞靖县的数千名土匪,除少数外逃外,其余全部被歼,共计歼匪8432人,其中毙伤207人,俘虏1473人,自首6752人,缴获各种武器4852件,子弹5078发,战马107匹,至此,靖县历时千年,经过唐、宋、元、明、清及中华民国六个朝代都消灭不了的匪患,在解放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三个半月的时间,就基本被彻底消灭了,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确是十分了不起的奇迹。
二、彻底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紧接剿匪斗争的胜利结束,开展了土改运动,于1951年2月开始先后在戈家团村和黑岩头村搞了土改试点,摸索了土改经验,然后分三批展开。在土改中严格贯彻执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改法》和政务院《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当时党在农村“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消灭地主阶级”的阶级路线。通过访贫问苦,扎根串连,树立贫雇农的优势,划分阶级成分,斗争不法地主,按政策规定没收征收田土财产,合理合法分配土地财产等一系列的细致工作,历时两年多,全县79个村(城镇有7个村没有土改内容),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全县没收征收耕地7万1千余亩,占全县总田土的325%。全县三万五千一百多人,分到了胜利果实,人平分田26亩,其他财产折谷计算,每人分得100斤左右。土地还老家,真正实现了几千年来农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
三、发展了共产党员,播下了红色种子。经过剿匪、反霸斗争和土改等运动的考验,涌现了大量出身好,历史清楚,工作积极,立场坚定,斗争坚决的积极分子,发展党员有了条件。从1952年开始,采取积极慎重的方针,先在农村个别吸收党员,建立党支部,至十一月统计,当时已发展农村党员66名;又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党组织从无到有,迅速壮大起来,至1954年,全县共有县、乡党委7个,党的基层支部62个,党员575人,广泛播下了红色种子,在各项工作和斗争中起到了战斗堡垒作用。
四、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1950年10月20日,在成立靖县人民政府的同时,正式成立了东、南、西、北、城关五个区人民政府,下辖85个村民协会。1953年6月开展“民主建政”,全县仍设六个区人民政府(后改称区公所),共辖79个乡政府(小乡),7条街居委会。建立了民主政权,人民真正当家作主,进一步巩固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同时,经过剿匪、反霸、土改等斗争的锻炼,培养造就了大批出身较好,工作积极,立场坚定,办事公道,在群众中有威信的农会骨干。1952年,先后有262名被吸收到县各系统中工作,到年底全县干部由1950年139人,增加到568人,其中党政群干部215人,其他系统353人,建立了一支坚强、踏实为人民服务的干部队伍,其中大部份是本地干部或少数民族干部,留下了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五、迅速恢复发展生产,领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靖县刚解放时,是百业萧条,民不聊生。面对这一局面,从建立新政权的第一天起,党和政府就认真安排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帮助解决恢复生产中的困难问题,在短期内百废俱兴,工农商学各界都迅速恢复正常秩序。特别在农业生产这个基础工程上,狠下了功夫,1951年冬天开始,全县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积肥运动。1952年冬天,开始兴修靖县第一个水库牛峰堆水库,县委书记郭之泉亲自拿标杆,帮助测坝址,对群众鼓舞很大。1953年梭标水库、高桥坝相继动工,农村普遍整修塘坝,引进良种,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大幅度的增产,年年丰收。
1951年5月县号召组织互助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6月份,横江桥乡农民胡廷喜等3户农民率先组成靖县第一个互助组。到1952年全县成立临时互助组265个,常年互助组31个。至1954年底,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达一千二百多个,参加互助的农户12345户,并且试办了和平和朝阳两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起来的农户占全县总农户的一半以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后来大办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鞠躬尽瘁,毕生贡献。1954年后留下的大部份入靖工作南下干部,和1950年3月以后陆续调入靖县工作的南下干部,他们有的是县委主要领导,有的是部门领导,有着高度的组织性,服从靖县的工作需要,一直安心坚持在靖县,领导和参加靖县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靖县人民造福,创建了辉煌业绩,他们鞠躬尽瘁,为建设新靖县贡献了宝贵青春和毕生精力,继续发出光和热。
七、给靖县的干部和群众,带来和树立了优良传统作风。他们一心为人民,一切听从党的安排的高度政治觉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艰苦深入,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作风;能官能民,甘为人梯,为建设靖县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已化为一座座丰碑,耸立在靖州大地。南下干部与靖县人民有着深厚真挚的革命感情,心连心,县委书记郭之泉同志,虽已调离靖县四十多年,但仍情系靖县,与靖县同志常通信,关心靖县工作,1997年靖县县庆时,还慷慨捐资1000元,给希望工程,支持贫困学生入学,关怀备至。靖县人民对曾在靖县立过汗马功劳的南下干部,时刻惦记着,对他们的英名和伟大的历史功绩,靖县各族人民将世世代代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