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徂徕山起义史实的几点订正(张树军/《党史通讯》1986年第11期)

张树军 发表于 2017-09-17 17:04:09

徂徕山起义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山东省委直接发动、组织和领导的一次影响较大的抗日武装起义。七七事变后,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决定在鲁中徂徕山周围地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9、10月间,省委派部分干部赴该地区,与地方党组织一起发动、组织群众,筹集枪支,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1938年1月1日,在国民党军队韩复榘部已南逃、日军刚刚到达尚未立稳之际,山东省委发动了徂徕山起义。这次起义,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文献资料,对它的研究是不够的。散见于一些书刊中的有关叙述,存在着某些不准确的说法。笔者经过实地考察访问,并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对有关徂徕山起义的几点重要史实,提出一些看法,以求教正。 

一、关于起义的地点。 

徂徕山起义是按照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在徂徕山、新泰、莱芜等地同时发动的。其中主要的是徂徕山的起义。在一些史书中,认为起义是在徂徕山光华寺举行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和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东解放区大事记》。笔者认为,起义的地点应是大寺而不是光华寺,根据如下: 

1.当时起义的领导人黎玉(省委书记)、林浩(省委宣传部长)、赵杰(延安派往山东的红军干部)等同志的回忆,均认为起义是在大寺举行的(参见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徂徕烽火》)。笔者曾访问山阳村的陈善同志(起义时任排长),他也说起义地点应是大寺。 

2.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徂徕山起义革命遗址”的石碑,立在大寺而不是光华寺。它是由山东省政府1977年12月公布,泰安县政府所立的。 

3.笔者经过实地考察,光华寺座落在徂徕山东端,现属新泰市天堡办事处所辖;而大寺则座落在徂徕山西端,现属泰安市郊区房村办事处所辖。泰安市徂徕山林场在两处均设有营林区。两寺相距约三四十公里。起义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在徂徕山西部的大寺、山阳村一带进行的。大寺距山阳村约十公里,而光华寺距山阳村则有约三四十公里。1937年10月,山东省委派赵杰等同志到山阳村,发动群众,准备起义。12月底,山东省委从泰安城转移到大寺、山阳村一带,1938年元旦举行了起义。在当时条件下,不可能到没有进行群众发动工作的光华寺去举行起义。  

根据以上理由,笔者认为起义的确切地点是大寺而不是光华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起义地点在光华寺一说呢?根据材料分析,是因为沿用了部分起义参加者后来的说法。实际情况是,徂徕山起义部队于1938年元旦在大寺举行起义誓师大会后,为接应新泰起义的同志,于4日由大寺出发到达光华寺。所以有的同志记为光华寺,再加上没有文字材料可查,于是起义地点在光华寺的说法就流传下来了。 

二、关于起义后部队的名称。 

对于这一问题,有多种说法,其中最流行的名称是“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上面提到的两部著作也沿用此说。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1.起义前,山东省委于1937年10月在济南召开会议,确定起义后的部队以“抗日游击队”或“抗日救国军”的名义出现,借以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广大群众参加起义部队。直到1938年6月6日,毛泽东、刘少奇致电郭洪涛,指示山东的基干部队可恢复八路军游击部队的番号。在此之前,不可能公开打出八路军的旗号。 

2.在泰安岱庙陈列的徂徕山起义的文物中,有一面第四支队的队旗,上面写的是“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并没有“八路军”和“人民”的字样。 

因此,准确地说,徂徕山起义部队的名称应是“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 

三、关于起义的领导人。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稿》一书中,提出徂徕山起义是在黎玉、林浩、郭洪涛领导下举行的。这里出现的郭洪涛,系洪涛之误。洪涛同志是江西横峰县人,1928年参加红军,由战士逐级提升到代理师长。长征到达陕北后,入抗大学习。后奉命到山东工作,先到鲁西,后到泰安,是徂徕山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起义后,任第四支队司令员。1938年5月病逝于泰安圈里村。而郭洪涛同志是1938年5月奉中央之命到山东工作的。因此,徂徕山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是洪涛而不是郭洪涛。起义领导人应是黎玉、洪涛、林浩、赵杰等同志。  

四、关于“两支半枪起义”的说法。 

长期以来,流传着徂徕山“两支半枪起义”的说法,即共有三支枪,其中有一支有故障,故称半支。这一说法来源于中国现代史资料丛刊《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概况》一书,《中国抗日战争史稿》沿用了这一说法。事实上,在起义准备过程中,通过动员各阶层群众捐枪献枪,到起义时,徂徕山起义部队至少有三十多支长短枪(参见1983年第1期《山东党史资料》和《徂徕烽火》中赵杰、封振武的回忆)。到徂徕山、新泰、莱芜三支起义队伍会合后,至少有上百支枪。因此,“两支半枪起义”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来源:《党史通讯》1986年第11期)

你的回应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