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干部南下支援开辟新区简述(文/宁阳党史)

泰安南下 发表于 2017-11-14 17:14:57

1948年下半年,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性胜利的战略决战阶段。这一序幕首先在山东拉开,其标志就是济南战役。此后,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对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解放了长江以北广大地区。

但是国民党反动派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一面组织残余军事力量继续抵抗,妄想凭借长江天险与人民对抗,达到“划江而治”的目的;一面派出代表与中共和谈,在“假和谈、真备战”的幌子下,积蓄力量,拼凑反动军队;并企图利用某些同美蒋反动派有联系、又同革命阵营有联系的人,在革命阵营内部组织“反对派”,使革命阵营带有温和色彩。还有些人过高估计敌人的力量,对于中国人民必将取得全国胜利持有疑虑,害怕招来帝国主义干涉,主张革命就此止步。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主席在新年献词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在《献词》中,他对上述政治动向和论调进行了有利的揭露和驳斥,并指出:他们的政治阴谋将要和他们的军事进攻遭到同样的失败,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1948年更加伟大的胜利。1949年4月13日,国共代表在北平举行正式谈判,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解放全中国”的命令。

此时,抽调干部南下,支援开辟新区,就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提出准备5.3万名“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支援新区,其中华东地区要抽调1.5万人。12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召开会议,作出了《关于执行中央准备五万三千名干部决议的指示》。《指示》指出:因目前华中的干部特别缺乏,1.5万名南下干部完全由山东负责;分两期筹备,1948年12月底为第一期,抽调3000人,1949年2月底为第二期,抽调12000人;在准备好中央所要求的1.5万名干部的同时,还要提拔大批干部补充本区,使华东解放区本身的工作仍能继续进行和发展。《指示》还就任务的落实做了具体安排:要求鲁中南区党委抽调3680名干部,组成1套区党委、10套地委、40套县委、400套分区委的领导班子。

1949年1月,鲁中南区党委召开组织工作会议,研究外调和培养选拔干部的问题。会议要求:在外调干部方面,要遵照“以发展新区为主,又要照顾老区”的原则,新老区均应配备一定数量的骨干;在培养干部方面,要经过党训班、党校等来提高干部的质量,通过工作团、带徒弟和配备副职的办法来提拔干部。会议通过了《动员与集中外调干部的决定》,要求各地委按照“顾全大局,服从分配,选强留弱”的原则,抽调南下干部,并将南下干部任务分配到各地委。泰西地委(即七地委)要组成1套地委、6套县委、42套分区委,其中地级59人,县级138人,区级252人,共计449人;此外还有战士、勤杂人员230人,总计679人。沂蒙地委(即二地委)要组成1套地委、7套县委、66套分区委,其中地级66人,县级161人,区级396人,共计623人。随后,泰西地委、沂蒙地委召开组织部长会议,传达贯彻鲁中南区党委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并明确了各县干部外调的任务。

此时,宁阳东西两部(以津浦铁路为界)分属宁阳县(隶属泰西地委)和泰宁县(隶属沂蒙地委)。由于铁路以东区域较小,当时抽调的南下干部主要集中在铁路以西的宁阳县。

宁阳县委在接到外调干部的任务后,立即召开会议,传达上级外调干部的精神,对全县干部进行广泛的政治思想动员与教育。但是,广大干部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顾虑与想法。此时,宁阳已经解放,群众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不论干部还是群众,都希望能稳定下来、与家人团聚过安定日子。因此抽调干部南下的决定,对许多干部来说,感觉很突然,他们不知道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尤其是一些老干部(相对于新脱产的干部而言)得知宁阳有外调干部的任务后,思想波动大,工作不够安心、不够积极,怕被调去南方,以至于大都集中精力做个人私事,例如:备办行李,制衣服,买毯子;请假安置家庭;怕没时间回家,提前团聚一下。大多数人顾虑较多的是婚姻家庭问题:已有妻子儿女的,担心南下后不能再照顾他们,怕时间一长婚姻不保;有的怕南下后家庭生产生活困难,无人照应;有的怕南下后生活不习惯,水土不服;还有的怕路太远,一去不回。因此对外调多是持“调着就去,调不着更好”的态度。不过,也涌现出一些先进人物,例如宁阳二区区委书记、区长刘活源,宁阳县粮食局秘书于乾昌等,他们响应号召,踊跃报名,积极要求随军南下。新脱产干部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认为南下是老干部的事,调不着自己,所以南下的事情对其思想影响不大,都在积极工作。

面对这些情况,组织上不是一味地强调服从命令,也不是一味地批评,而是循循善诱,做过细的工作。首先,县委及时组织广大干部对《大众日报》社论及上级关于提拔培养大批干部迎接全国胜利的文件进行认真的学习,并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其次,县委在各分区传达了关于外调干部的决定,着重进行思想发动。主要内容是:加强干部阶级形势教育,强调到新区工作光荣,教育干部要克服地域观念、家庭观念,树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观念,树立接管天下的思想;教育干部要提高政治觉悟,树立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心;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党的利益、集体利益,要求干部要克服个人主义,服从组织调动。针对干部顾虑较多的婚姻问题、路远一去不回乡的问题等,特别提出这是组织上为党为革命本身设想而作的决定,并解除其后顾之忧:南下后,所有的家属生活疾病等都会尽可能地得到照顾;对照顾不善的,即批评处分相关责任人,因为那是对党不负责、对同志不负责的表现;等我们胜利了,交通便利了,无论你到什么地方去,想回家乡总是不难的。要求大家解除顾虑,积极报名南下。

通过学习文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召开座谈会、拉时局等方式了解了干部的思想状况,打消了大家的顾虑,提高了干部的思想觉悟。他们纷纷表示:在思想上是敢于胜利并愿意去迎接胜利的,为了革命,可以打破狭隘的地域观念、家庭观念,抛家舍业,远走他乡;不仅如此,而且还在物资上做了充分的准备,从而保证了干部南调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还可借此机会对本地新脱产干部进行教育,以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提高其阶级觉悟和思想境界。

在此基础上,县委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干部南下的工作意见,并反复讨论,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会议还下达了支援新区建设、抽调干部南下的动员令。为了保证组织上、思想上不混乱,县委将南下任务具体分解到各分区,让各分区承担一部分工作,并及时找分区委书记交谈,了解情况。不可否认,在那些不想去的干部中确实存在个人或家庭的困难。为此,县委又根据情况重新调整政策,按照“身体不健康的不去,思想坚决不通的不去”的原则,换下这两种干部,换上坚决要求南下的干部。通过大会动员、小组座谈酝酿、自报、组织上决定批准等程序,最后,县委实事求是地确定了南下人员名单。

1948年12月,县委书记张立信带领宁阳县抽调的29名南下干部,赴泰西地委集合。他们与在整个泰西地区抽调的130名干部一起,在临时党支部书记谷扩如(泰西地委宣传部长)地带领下,先赴华东局党校所在地益都县王岗村一带,在此进行了3个月的集训。这批南下干部通过有计划、有实效地学习培训,提高了觉悟及军政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次年春,他们南下浙江省。

1949年2月25日,宁阳县又抽调50名南下干部及工作人员,由县委民运部长王文彬、宣传部长谭洪洲带领,在泰西地委驻地——肥城县西穆庄参加了欢送大会。这50名人员中,包括刘活源、刘敏荣、于乾昌等30名干部和张得胜、高中甫、李现明等20名勤杂人员(战士、通信员、炊事员),其中,有27人配备枪支。27日,他们与泰西的干部队伍一起,在崔健(泰西地委书记)、李荣村(专员)、谢富林(军分区司令员)等带领下,从穆庄步行到万德火车站,然后乘车南下。28日晚,他们在临城(今薛城)北的官桥车站下车,来到石楼区的邵庄一带驻扎,并与第一批南下干部汇合。在这里,他们参加整训,学习城市政策和农村工作要点等,为开展新区工作做好准备。

3月中旬,为了保障南下干部顺利地完成南下任务,经过华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批准,所有南下干部在行政、生活、管理、教育、供给、卫生等方面都建立了严密的组织机构。全体南下干部统一整编为“华东南下干部纵队”;鲁中南区的南下干部编为它的第一支队,支队下设大队、中队、班,一个大队接管一个地区,一个中队接管一个县,一个班接管一个区;泰西区的南下干部编为第一支队第七大队,下设8个中队;宁阳与平阴的南下干部合编为一个中队,由王文彬任指导员,田振华任中队长,按内部配备方案,指导员为县委书记,中队长为县长。

4月1日,宁阳南下干部跟随“华东局南下干部纵队第一支队(鲁中南)第七大队(泰西区)”从临城(今薛城)乘火车到达陇海铁路的新安镇,然后步行南下,途经高流、庙头、沐阳、胡集、钱集,于8日到达淮安县的河厦镇进行休整。13日,他们开始第二阶段行军,沿运河途经淮安、泾河、宝应、汜水,于16日到达高邮县周山区老人桥。在此,七大队政委崔健传达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和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24日凌晨,他们接到渡江命令后开始急行军,经马棚湾、高邮县城、仙女庙、扬州,于29日到达长江边。30日下午2时,他们从镇江北岸虹桥过长江,过江后,正值天降大雨。因刚解放的新区散兵、土匪特别多,为防止意外,上级传下口令途中不准休息,不要掉队。他们冒雨行军,至次日凌晨2点才到达宿营地住下,在镇江郊区西湖村一带休整了4天。

5月6日,他们在镇江以东的新丰车站,冒雨乘运煤火车经丹阳、武进、常州、戚墅堰、无锡,至望亭车站下车。因铁路被破坏改为步行。8日到苏州西关运河码头,然后乘船顺运河经吴江、平望、震泽、南浔,于9日下午到达浙江湖州,翌日下午乘汽车到达杭州,分别住观音桥、拱宸桥等待分配。途中,同志们情绪高昂,精神振奋,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为完成行军任务,不使一个人掉队,大家还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克服了种种困难,顺利到达了目的地。17日夜,他们从杭州乘汽车来到桐庐。19日,崔健宣布了接管方案:

按照分工,宁阳平阴县中队接收分水县:王文彬任县委书记、陈仰臣任秘书、潭洪洲任组织部长、刘活源任宣传部长、刘建新任民运部长;田振华任县长、陈明任秘书、孙青萍任民政科长、荣潭池任财政科长、于乾昌任粮食科长、王拯民任教育科长、张克明任公安局长、张建堂任人民银行行长,范立仁任人民武装部部长。区委书记于耐毅、刘瑞之、张峰、董毅民。区长邢治安、张风照、于一峰、岳传科、王芳斋。

此次抽调是成建制抽调,即按照区、地、县的建制搭配好接管班子,然后整套抽调南下。实践证明,此种抽调方式在行军、工作中有两大优点:一是在行军时便于管理组织队伍;二是所抽调的干部原来在一起工作过,彼此熟悉,便于交流,有利于迅速开展接管、建政等各项工作。这一做法,非常符合迅速接管大片解放区的形势需要,为以后各批次南下干部的抽调工作所借鉴。

之后,宁阳县还组织了第三批南下干部,奔赴川、黔等地。此外,泰西地委、军分区还根据鲁中南军区指示,从宁阳、长清、平阴等县大队抽调兵员,组建警备十九团南下,张善培任副团长,武超任参谋长,房震任政治处主任。警备十九团南下之后,一部编入华野后备兵团一师,一部编入二野三十二师。根据上级指示,部队交接完毕后,营以上干部返回。然后又组建了警备十六团,开赴石家庄,后改编为铁道兵团。同时,还组建了警备二十团,由宁阳原县大队队长李平升任团长,杨志任政治处主任,开赴南京。另外,宁阳县还派出大批民工组成民工团,携带担架、小车、挑子等支援渡江、上海等战役。时属泰宁县的东庄、南驿两区也先后抽调了两批干部南下支援新区。这些干部南下后,历尽艰险,辗转数省,克服了地域不熟、条件艰苦、斗争情况复杂等困难,积极开展工作,为开辟新区、巩固政权、实现全国人民的彻底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宁阳南下干部面临的形势和工作任务多有不同,他们抛家舍业、别妻离子,离开挚爱的家乡和熟悉的工作岗位,在远隔千山万水的新区忘我工作,无论是在接管旧政权、组建新政权、剿匪肃特、稳定社会,还是在动参征粮、土改反霸、发展经济等项工作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为了革命事业甚至将鲜血洒在异乡他壤,这是宁阳人民的光荣,其光辉业绩将永垂史册。如今,南下干部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历史名词,这一杰出的英雄群体和人民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密切相联。回顾历史可以看出,干部南下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战略决策,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工作步骤,体现了宁阳地方党组织的奉献意识和全局观念,表达了宁阳儿女志在四方的革命豪情,记载了宁阳人民在全国解放过程中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由于大批干部南下支援新区,短期内造成了宁阳县各级党政军领导机构职务空位、干部匮乏的局面。留下的干部心有顾虑,他们认为调去很多老同志、老干部,刚提拔的干部不会工作,导致上下不接茬。所以,大多数留下干部信心不高,怕干不好、领导不好工作,有畏难发愁情绪,如孟广宪、张运生就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低,怕单独开展工作;其他新提拔干部也有这个思想包袱,觉得以后不好开展工作。宁阳六区在发现这个问题后,及时召开干部座谈会,教育干部要充分认识干部南下的伟大意义,并提出在部分老干部南下的情况下,留下干部更要积极地工作,以补偿这个损失,而且要比过去做的更多更好,进而转变了干部思想。县委在发现这一典型后,在全县及时推广六区的经验,通过开会谈心,打通了同志们的思想障碍,鼓舞了同志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泰西地委、宁阳县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全县的县、区干部进行了调整。原中共宁阳县委书记张立信带队南下,周鲁接任县委书记;原宁阳县民主政府县长王少芬调任泰西地委组织部长,刘献庭接任县长。孙甫任县委组织部长,苏晋西任县委宣传部长,崔才任县公安局长,潘冠峰任县民政科长。张润生任一区分区委书记,姬庆云任区长;高俊峰任城区分区委书记;李润生任二区分区委书记,周占奎任区长;褚宪民任三区分区委书记,李仲言任区长;张茂田任四区区长;李绍翠任五区分区委书记,孙有寅任区长;王志均任六区分区委书记;赵圭卿任七区区长。

同时,为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更好地推动工作,县委、县民主政府还建立了一些新的部门、服务组织和群团组织:县委建立了秘书室、群众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农委会;县民主政府建立了卫生科、司法科、人民银行宁阳办事处、合作推进社。尹汉卿任县委秘书,桑新阳任群众工作委员会书记,朱宝琴任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陈立生任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田瑞甫任农委会书记;张若愚任卫生科科长,郭瑞甫任司法科科长,赵传尧人民银行办事处主任。

重新调整组建的宁阳县、区两级党政领导班子及所属部门,组织领导全县人民开始医治战争创伤,迅速发展生产,恢复建立村级党政组织,维持和保护社会稳定,不断促进社会各业的发展。(中共宁阳县委党史办)

你的回应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