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士军的红色收藏之恋

Admin 发表于 2014-10-16 21:23:16
仅有的39平方米居室存放了1万多件革命文物,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屡见报端的研究论文,1.65米的个头和摞在一起超过6米的革命文字材料,这就是笔者初见董士军的印象。了解董士军的人都说:“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做出了常人无法做到的事,他用自己的热情与执着进行着红色收藏之旅,我们除了佩服更多的是一种感动!”
今年39岁的董士军是沂南县某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同时他又是一个革命文物收藏爱好者。他十几年如一日,走遍沂蒙大地搜寻各类“红色”文物,几乎倾尽全家所有,收集整理出红色藏品1.5万余件,并经常带着这些资料到学校、工厂举办展览,对群众义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受教育群众达6万多人次,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将沂蒙大地曾发生过的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浓缩在人们面前。

                董士军:红色收藏之恋1.jpg
39平方米住所——1万余件藏品
董士军:“物质生活的充盈固然重要,但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就是人生的残缺,我坚信我的血液里流淌着红色情结。”
14年前,已有10年集邮历史的董士军到青驼镇一位老退伍军人的家中收集邮票,意外发现老人家的墙上贴着抗日战争时期的立功证书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荣誉军人证书。董士军当即表示要花钱收下老人的两张证书,但老人以留作纪念为由拒绝了他。回到家后,董士军彻夜难眠,还是一门心思想收藏红色证书。一个月后,当他鼓起勇气再次来到老人家时,这位老人已经过世,两张证书也随着老人一起埋葬。看着这么珍贵的革命资料就这样流失,董士军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沂蒙老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战场,有数不尽的革命资料与革命文物散落在群众中,伴随着时光的流逝和革命老人的相继过世,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也将不复存在,作为沂蒙子弟,有责任将这些资料珍藏下来,给后人留份红色革命财富。董士军开始了红色收藏之旅,从1994年开始,他把所有的时间精力放在收藏革命文物上。
450元的月收入——10万多元的收藏投资
董士军:“清贫的生活可能让人有一个承受的极限,但历史的责任感让我有承受任何困难的勇气。”
十多年来,为了收藏更多有价值的革命文物,董士军走遍了沂蒙山区的山山水水,只要有关革命信息的文物,都会不惜重金买下来。
2002年秋天,因饮食无规律,董士军得了严重的胃病,他听说费县竹园镇有一位老中医治胃病水平很高,就带了家中仅有的200元钱去看病。到老中医家后,看见病人比较多,他就和村街头的人闲聊起来,聊天中他得知有位老人家里有两张抗日战争时期的《大众日报》,痴心红色收藏的他顾不上胃痛,就跑到老人家中用看病的200元钱将两份报纸买到手。2003年,听说莒南的一位古董商手里有抗战时期的革命文物,董士军赶紧乘车赶往莒南县找到了那位古董商。古董商告诉他,他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革命文物,但古董商答应帮他联系,让他第二天再来。结果第二天,董士军还是空手而回,但他的真诚打动了古董商。在古董商的帮助下,董士军终于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两件宝贝——射击奖状和学功奖状。
正是由于董士军的韧劲,他收藏的革命文物已达1万多件,仅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物就有2000多件,这十几年他付出的不仅是行走2万多公里的路程,10多万元的收藏投资更是用光了他所有的积蓄,并给他增添了3万多元的债务。董士军多年来不吸烟不喝酒,一件十几元的衬衣他都要穿上3年。董士军每每谈到这里,脸上流露出对家人的歉疚:“我自己苦点不算什么,看着家人和我一起受苦,心里真不好受,如果不是家人的默默支持,我绝不可能走到今天。”董士军的妻子陈京红这样告诉笔者,十年前结婚,他们就搬进了现在的房子,当邻居们都一个个离开并搬进宽敞的大房子时,他们还窝在这里。
目前,董士军夫妻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每月只有450元,就是这仅有的收入,董士军还是每月拿出200元钱用作收藏,生活上有时还要靠父母接济。
2006年冬天,有两位北京的老板找到董士军,表示愿意以20万元的价格收购他全部的红色文物。面对20万元钱的诱惑,董士军没有动摇,他说:“这些文物是战争年代革命志士艰难奋斗历程的最好见证,它是整个社会的财富。”
1个梦想——1000个永不止步的理由
董士军:“人活着就要有梦想,一个有意义的梦想可以让人付出终生,我会为了梦想找出1000个理由让自己的红色收藏之旅进行到底!”
董士军现在最大的梦想是建立一个固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果可能的话再到全省、全国进行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沂蒙老区的光辉岁月。董士军酷爱读书,家里的书橱摆放了上万本图书。这些书除了一些文史类的书籍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他购买的文物方面的报刊、书籍。他每年都要外出五六次,到外地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学习。说到这里,董士军脸上自豪的表情油然而生:“有些纪念馆基本上是图片和文字介绍,实物根本不如我这39平方米存的多。”
采访中,董士军说的最多的是革命文物的价值所在。他收藏文物的目的,从浅层次来讲是怕这些文物流失,但更重要的是让这种精神教育下一代人。然而就目前来讲,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过是个梦想,不是因为收藏的物品不够多,而是因为现在的董士军实在拿不出这部分资金。现在,他还在尽可能地攒钱。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哪怕这个积累的时间需要一生一世,他都不会退缩,因为对红色文物的痴迷已经融入到他的心灵深处……(作者:薛杰 李顺利)

你的回应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