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地区干部南下综述(文/泰安党史)

泰安南下 发表于 2017-11-14 17:33:06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九月会议”,会议总结检查了过去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之后时期党的任务和奋斗目标。10月28日,中共中央根据“九月会议”确定的基本方针,作出了《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决议》认为,共需中央局、区党委、地委、县委、区委等五级及大城市的各项干部5.3万人左右,并将抽调干部的任务作了分配:华北1.7万人,华东1.5万人,东北1.5万人,西北3000人,中原3000人。根据部署,华东1.5万干部全部由山东解放区抽调,随军南下接管政权。

1949年3月,山东南下干部统一整编为“华东南下干部纵队”,下设4个支队.第一支队(鲁中南区)基本上全部分配到浙江,与第三支队(渤海区)的大部分干部一同接管浙江各地。第二支队(华东局直属机关)主要分配到上海市直机关及所属各县区。第三支队大部分去浙江,少部分去上海。第四支队(胶东区)基本上都到了苏南地区,其中部分干部不久又被抽调至福建和大西南。

泰山(鲁中南一)、泰西(鲁中南七)两个地委先后抽调1500余名干部南下。南下干部与当地干部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建立并巩固了新生政权,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全国和解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干部南下的时代背景

解放战争末期,北方已解放,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准备解放南方各省,但江南长久以来是国民党的统治区,严重缺乏我党的干部。在这种情况下,我党从军队和解放区挑选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充实江南各省,以巩固胜利成果,这批人通称南下干部。

人民解放军开始与国民党军事力量进行战略总决战的前夕,中共中央于1948年9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九月会议”。会议分析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高瞻远瞩地指出:“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要求我党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缺乏这项准备,就势必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使党的工作处于被动地位。10月28日,中共中央根据“九月会议”确定的基本方针,作出了《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1949年元旦,新华社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向中外宣告了人民解放军将渡江南进,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的坚定信心和豪迈气概。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中共华东中央局(以下简称华东局)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华东南下干部纵队”,随人民解放军南下,接管江南新区政权。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泰安地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决服从组织决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请缨南下。几个月时间,共抽调2000余名优秀干部随军奔赴新解放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而积极的贡献。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指出:“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要求我党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缺乏这项准备,就势必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使党的工作处于被动地位。”会议决定必须准备好5.3万名的下级、中级和高级干部随军南下,有秩序地管理大约5千万至1万万人口的新开辟的解放区。其中要求华东地区抽调1.5万人。

1948年上半年,山东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局势,集中力量支援即将到来的更大规模的战略决战,1948年7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将鲁中、鲁南两战略区合并,成立鲁中南区,原由华东局直接领导的滨海地区和原属冀鲁豫边区的一地委(泰西地区)也同时划归鲁中南区。时辖一地委(泰山地委),二地委(沂蒙地委),三地委(沂山地委),四地委(尼山地委),五地委(台枣地委),六地委(滨海地委),七地委(泰西地委),淄博特委,徐州市,新海连特委(1948年12月建立),济宁市委(1948年9月划归鲁中南区)。

(一)贯彻会议精神、精心准备干部南下

为了贯彻中央政治局9月会议决议,中共华东局于1948年12月25日召开会议并下达了《关于执行中央准备五万三千名干部决议的指示》,明确部署:中央从华东局抽调的1.5万名干部,全部由山东负责。其中要求鲁中南区党委抽调3680名干部,组成1套区党委、10套地委、40套县委、400套分区委的领导班子。

根据以上总的要求,各地委具体分配外调名额如下:

一地委(泰山地委,指津浦铁路以东的地区,辖泰安、莱芜、章丘、历城四县),调1套地委、4套县委、38套分区委,另调组织科长、干事、专员各1人,内有地级60人,县级92人,区级228人;党群干部198人,政财干部153人,军事干部29人,共计380人。

二地委(沂蒙地委,辖沂中、沂源、蒙山、新泰、泰宁、蒙阴、沂南、沂东8县),调1套地委、7套县委、66套分区委,另调地委组织部长1人,专署秘书处干部6人,民政科长、科员各1人,内有地级66人,县级161人,区级396人;党群干部333人,政财干部255人,军事干部35人,共计623人。

三地委……

四地委……

五地委……

六地委……

七地委(泰西地委,指津浦铁路以西的地区,辖泰西、肥城、长清、平阴、宁阳、东平、汶上7个县),调1套地委、6套县委、42套分区委,另调地委宣传部长、干事各1人,内有地级59人,县级138人,区级252人;党群干部230人,政财干部186人,军事干部33人,共计449人。

淄博特委,调2套县委、12套分区委。另调地委书记、秘书主任各1人,专署公安局长1人、科员3人,内有地级6人,县级46人,区级72人;党群干部63人,政财干部54人,军事干部4人,共计121人。(缺县委书记、组、宣部长各1人,由四地委补)。

区党委由原机关负责组成1套区党委,内有党群干部14人,政财干部29人,军事干部37人,工商干部192人(各地应配备之工商干部,每个地级3人、县级4人,包括在编制内),共计272人。

此次抽调是成建制抽调,即按照区、地、县的建制搭配好接管班子,然后整套抽调南下。此种抽调方式在日后的行军、工作中体现出两方面的优点:一方面,成套成建制的抽调,在行军时便于管理组织队伍;另一方面,所抽调的干部原来在一起工作过,彼此熟悉,便于交流,有利于迅速开展接管、建政等各项工作。实践证明,华东南下干部纵队的成建制抽调,非常符合迅速接管大片解放区的形势需要,为以后各批次南下干部的抽调工作所借鉴。

(二)第一期南下干部党校集结

根据《指示》要求,山东抽调南下的1.5万名干部分两期集结。1948年12月底为第一期,共调3000人。其中包括鲁中南600人,胶东1000人,渤海700人,华东局直属机关700人。1949年2月底为第二期,共调1.2万人,其中鲁中南3080人,胶东2650人,渤海2756人,济南576人,昌潍404人,潍坊225人,华东局直属机关2309人。同时,华东局决定并通知各区党委,要求各级党委于1948年12月选送3000名党员干部作为第一期南下干部,先到华东局党校集结学习。

鲁中南区党委根据华东局要求,对南下干部工作作了认真的研究部署,并确定了具体人数。其中第一批南下干部,从泰山地委抽调84人,泰西地委抽调130余人;第二批,从泰山地委抽调400余人,泰西地委449人。分别于1948年底、1949年2月分两批随军南下。新泰县(现为市)选调90名县区干部、泰宁县也先后抽调两批县区干部南下新区。

经过动员组织,第一批南下干部很快于1948年12月底选调完成。泰西地区的130名干部由地委宣传部长谷扩如带队,泰山区84名干部由地委宣传部长金韬率领,参加了华东局第一批南下干部队伍。

(三)组建第二批干部南下队伍

第一批南下干部选调完成后,各级党组织立即按照鲁中南区党委下发的《关于执行华东局准备15000名干部外调任务的指示》,着手组建第二批南下队伍。泰西、泰山地委紧急部署,各县区都配备齐全双套(正副职)领导班子并组成南下干部大队,随时准备听调南下。

根据上级指示,抽调南下干部的条件是:经过长期斗争的考验,敢于和善于领导群众斗争,历史清楚。抽调的原则是:工作基础好的老解放区多抽调,新解放区少抽调,在不太影响地方工作的情况下,优先加强南下干部的配备。按照要求,抽调的班子均配备党政民机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及武装干部,并配备一定比例的女干部。

通过紧急部署和各县的努力,在短短的半个月内,两区1500余人的干部队伍便组建完成。

泰山地委组建1套地委、4套县委、50套分区委的干部班子,共400余名干部,加上战士勤杂人员计700余人,由章丘县委书记苏展(任新区地委书记)、莱芜县委书记王醒(任新区专员)等带队,待命接管浙江宁波地区。

泰西地委在所属各县和地委机关抽调1套地委、6套县委、42套区委,计449名干部,加上战士和勤杂人员共679人。由地委组织部长崔健(任新区地委书记)、泰西县委书记李荣村(任新区专员)、军分区副政委谢富林(任新区军分区司令员)带领,待命接管浙江金华地区。

新泰县选调90名县区干部,组成一个干部中队,遵照区党委“顾全大局,服从调配,选强留弱”的指示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组成一个中队,中队负责人是翟作标、蔺景沂。拟赴浙江金华地区;泰宁县也先后抽调两批县区干部南下新区。

二、组织干部南下接管新区

(一)集中学习

在临城,全体南下干部集中进行了整训学习。1949年3月中旬,从渤海、胶东、鲁中南、昌潍特区、潍坊市、济南市、华东局直属机关、华东军区抽调的大批南下干部,以及从华东局财办所属专门学校、华东大学抽调的部分干部和学生,共计1.2万余人,陆续从四面八方汇聚临城地区,与先期到达的第一批南下干部会合。至此,南下干部队伍已达1.5万余人。

1、南下干部队伍组成后(第一批),有计划地进行了培训,提高他们的各种管理水平和政治、工作素质。1948年12月华东局在党校所地益都县王岗村一带,集中对第一批南下干部进行集训,并组成了华东局党校的4个部:第一部由鲁中南区干部组成;第二部由华东局机关干部组成;第三部由渤海区干部组成;第四部由胶东区干部组成。在此前后,其他战略区的部分南下干部亦前来党校参加学习。党校全部学员达3000名左右。泰山、泰西两区南下干部通过有计划、有实效地学习培训,使广大干部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任务的需要。

2、泰山区南下干部大队(第二批)于1949年2月20日到22日,分别以中队为单位在口镇、涝坡、泰城西关、岱庙、章丘埠村等地集合整队,次日,各中队到达当时泰山地委机关驻地——莱芜县寨里镇集合。27日晚,在镇北街高等小学的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大会。次日,南下全体同志在大队长王醒、政委苏展带领下,中队顺序向泰城进发。当天下午四时许到达泰城,夜宿岱庙。第二天早6时,全城民众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从四面八方云集在从泰安城到火车站的大关街、车站街的两旁,夹道欢送南下干部。队伍集结在火车站广场,又一次举行了欢送大会。南下干部大队告别了战友和群众,按中队顺序登上列车。机车汽笛长鸣,列车徐徐向南开进,南下干部和站台上送行的干部和群众代表招手示意,依依惜别。次日,到达临城(薛城),大队住在临城以北陶家庄一带农村休整学习。

3、泰西区南下干部(第二批)于1949年2月23日,在地委驻地——肥城县西穆庄集中,25日举行了欢送大会,27日从肥城县驻地穆庄出发,锣鼓喧天,歌声阵阵。中午步行到万德火车站,晚乘一列运煤的敞车(地委机关坐有盖的棚车)南下。第二天晚上在临城(今薛城)北的官桥车站下车,到石楼区的邵庄一带驻扎,在这里学习城市政策和农村工作要点等,为开展新区工作做好准备。

4、1949年2月19日,新泰县委在县人民政府机关内召开了南下干部动员大会,21日,南下干部从新泰县嶅山区南辰出发,当天行军到谷里,次日步行到南驿车站,第三天即乘闷罐车到临城(今薛城)休整学习。

(二)落实编制

为了保障南下干部顺利地完成南下任务,建立了严密的组织机构。全体南下干部统一整编为“华东南下干部纵队”,刘少卿任纵队司令员,温仰春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刘德胜任参谋长,方忠立任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南下干部纵队下辖4个支队:鲁中南区的南下干部编为第一支队(泰山地委为一大队,泰西地委为七大队);华东局直属机关的南下干部编为第二支队;渤海区的南下干部编为第三支队;胶东区的南下干部编为第四支队。支队下设大队、中队、班。每班12人。一个大队接管一个地区,一个中队接管一个县,一个班接管一个区。

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全体南下干部一律穿军装,实行军队编制。为了解除南下干部的后顾之忧,领导上还宣布南下干部的家属都享受军属待遇。与此同时,华东南下干部纵队还根据华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决定,公布了南下干部纵队大队以上的领导干部名单。

“华东局南下干部纵队第一支队(鲁中南区)第一大队(泰山地委)”,下分6个中队,55个班(组)。全大队干部战士及政工、后勤、通信联络、炊事人员等共计720余人。同时按照干部管理任命权限,批准任命了到江南新区的职务和行军中的职务。大队队委和新区地委的组成是:

莱芜县委书记王醒任一大队长,并担任新区专员;

章丘县委书记苏展任一大队政委,并担任新区地委书记;

泰泗宁县委副书记马子诚,任新区地委组织部长;

历城县委书记李频如,任新区地委宣传部长;

历城县委副书记刘亦夫,任新区军委秘书长;

泰山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黄益源,任新区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第一大队下辖的6个中队中,其中3、4、5、6四个中队是由泰安、莱芜、章丘、历城四县组建的,每个中队的武装班,是选拔优秀战士组成的,到新区任县区的武装干部。每个中队的第一和第二两个班,是县党政民机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各中队领导人员组成为:

第一中队,是由军分区选拔的优秀战士组建的一支武装中队。黄益源兼任中队长,高寿亭任指导员。该中队编为9个班(组),配备机枪3挺,步枪80余支,指战员共110余人,在南下行军途中担负大队警卫和后勤联络等,到新区后组建军分区政治、军事领导机构。

第二中队是由原泰山区地专机关干部组建的,是配备到新区地专机关党政各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全队共分8个班,全体干部包括通信和炊事人员共100余人。

第三中队是由泰安县干部组建的。全队共有干部战士110余人,编为9个班。杨仲起任中队长,刘刚任指导员。

第四中队由莱芜县干部组建,全队编为10个班,共有120余人。周效儒任中队长,张照田任副中队长。

笫五中队是以章丘县抽调干部为主和泰山地委党校一个班的学员组编而成。共编10个班,120余人,韩寓吾任中队长,纪中一任指导员。

第六中队是由历城县和莱芜县两部分干部合编组建。王裕民任中队长,英宜之任指导员。

“华东局南下干部纵队第一支队(鲁中南)第七大队(泰西地委)”,下设8个中队。谢福林任大队长(系党总支委员、原军分区副政委)、崔健任政委(系党总支书记、原地委组织部长),党总支委员有李荣村(原泰西县委书记)、邵汝群(原地委民运部长)、曾少东(原平阴县委书记)、李学智(原汶上县委书记)等。各中队领导人员组成为:

军分区中队刘汉卿任中队长、郭若林任指导员;

地专机关中队曹千里任中队长、郭少峰任指导员;

泰西县中队梁玉如任中队长、孙汉杰任指导员;

肥城县中队吴笑山任中队长、胡国栋任指导员;

长清县中队王新三任中队长、董炳宇任指导员;

平阴宁阳县中队田振华任中队长、王文彬任指导员;

汶上县中队隋长文任中队长、张英田任指导员;

东平县中队刘永芳任中队长、张铎任指导员。

(三)渡江

根据华东局南下干部纵队第一支队的命令,第一大队的行军路线是沿运河东岸南下,从扬州、镇江渡江。泰山区南下干部大队于1949年4月24日凌晨接到渡江命令,下午5时许从浦口乘船渡江,顺利抵达南京市下关。休整12天后,又乘火车到达苏州。经吴松、平流、嘉兴、石门等城镇,于5月20日下午4时许,到达浙江省会杭州市。大队在拱宸桥休整,于5月24日乘汽车向浙东进发。次日迎着大风和倾盆大雨,开进浙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宁波市。各中队分别住江北岸外马路的海关、大同旅社、东亚旅馆和中国银行待命。

七大队(泰西区)于1949年4月1日,从临城乘火车出发,途经高流、庙头、沐阳、胡集、钱集、河厦镇,沿运河途经淮安、泾河、宝应、汜水,到高邮县周山区老人桥,待命渡江。4月24日凌晨,华东局南下干部纵队下达了渡江命令,经马棚湾、高邮县城、仙女庙、扬州,于29日到达长江边。30日下午2时从镇江北岸虹桥过长江,5月6日,到达镇江以东的新丰车站。乘火车经丹阳、武进、常州、戚墅堰、无锡,至望亭车站下车。到苏州西关运河码头乘船,顺运河经吴江、平望、震泽、南浔,9日下午到达浙江的湖州,10日到达杭州,分别住观音桥、拱宸桥等待分配。

新泰随军南下干部于4月25日,乘坐木船顺利渡过长江抵达镇江市。接着步行到丹阳乘火车到达苏州。之后有时乘船,有时步行,沿大运河继续向南推进。5月抵达杭州,等待接管分配。

(四)接管新区开辟工作

华东局领导指示:接管浙江的组织安排,按中央原定方针办。南下干部带到浙江后,尽快分配下去。由于各个接收地区有大有小,解放也有早有迟,所以在南下途中和到达杭州后,中共浙江省委在分配各大队负责接收地方政权时,各大队之间又有调整,但基本上保持了一个大队接收一个地委的原来建制。第一支队干部全部被分配到浙江,其中一大队接收宁波地区,二大队接收临安地区,三大队(其中有从二、六两个大队各抽调来的一个中队)接收金华地区,四大队接收杭州市区(其中抽一个中队到二大队去接收临安地区的于潜县),五大队也分配去接收杭州市区(其中抽调两个中队分别接收绍兴和萧山县),六大队接收台州地区,七大队接收建德地区,八大队接收嘉兴地区。因嘉兴地区是浙江最大的一个地区,共12个县市,所以又从七大队抽调一个中队负责接收海宁县,从渤海一大队抽调两个中队分别接收嘉善县和武康县。另外,鲁中南支队还有一个由华东大学500多名学生组成的学生大队,南下到浙江后分配到省直机关100多人,其余被分配到各个地区。

一大队(泰山区)到达杭州后,大队长王醒奉省委命令,接管省委直属四县工委(后改为绍兴地委),任四县工委书记和地委书记、专员等职。

黄益源和高寿亭带领第一中队奉命到丽水地区组建丽水军分区。黄汝尧、亓道学、亓子伟、戴子彬等同志先后调杭州省委机关分配工作。

宁波军管会和地委于1949年5月28日正式宣布成立。大队政委苏展任军管会财经部长、市长等职,队委李频如任地委宣传部长,马子诚任地委组织部长。

原地专机关组建的第二中队和其他中队的部分同志分配到宁波地市机关和军管会党政群各职能部门。

泰安县干部组建的第三中队由刘刚带张春魁接管镇海县,刘刚任书记。中队长杨仲起和谷秀峰、张建文、王兴伦、张晋卿、国如忠等同志组建宁波军管会交通管理处。

莱芜县的第四中队全体接管奉化县,由中队委组成奉化县委。周效儒任县委书记,张照田任县长。

章丘县的第五中队,中队委韩寓吾、左文轩、李传孝、卓纂舟留宁波军管会分配工作,其余绝大部分同志由指导员纪中一和队委毕向荣带领接管鄞县。纪中一任县委书记,毕向荣任县委组织部长。

由历城、莱芜两县合编的第六中队,除个别同志留宁波地专机关外,由中队长王裕民、指导员英宜之带领接管定海县。英宜之任县委书记,王裕民任县长。

宁波解放后,我人民解放军作短期休整,于7月8日向宁波地区所辖的象山县进军。此时,泰安县南下干部暂时分配到工厂企业接管工作的李瑞三、李祝三、于华杰等23位同志组成接管象山县工作大队。李瑞三任大队长,是第一任象山县长。

七大队(泰西区)南下干部到达杭州,由谷扩如率领的130余人先行分配,除谷留杭州省委机关外,全部到一专区(嘉兴)分配工作。原宁阳县委书记张立信任地委组织部长,原长清县长张澄秋任嘉兴副市长,原泰西公安局副局长陈涛任桐乡县长,原专署公安局科长肖河任湖州县长,原地委办公室主任董鲁展任嘉善县委副书记,原肥城县区委书记汪林村任嘉兴县委宣传部长,原泰西县公安局干部高培明任专署公安局秘书科长。

由崔健率领的近700名南下人员中,其中一部分留省委机关,如原泰西地委组织部科长聂其华留省委组织部。原配备50余人的军分区班子分配到二分区(宁波),谢福林任司令员,赵正庭、闫光西、徐正平分别任司令部作战、侦察、管理科副科长,刘广殿、孟益轩任参谋,张荣光、刘汉卿分别任政治部组织科和宣传科长,郭若林任保卫科副科长,王一庭任后勤处长。

原配备地委、专署和6个县的近650名人员接收四专区(1949年10月1日改为建德专区,1950年3月撤销)。第四专区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6县。1949年5月下旬在桐庐和金肖支队会师后,由崔健政委宣布了地委、专署和六个县的党政机构的建立,后移到建德县梅城镇正式办公。

南下人员担任的职务分别是:

中共浙江第四地委:崔健任地委书记、邵汝群任组织部长兼保卫部长、曾少东任秘书长兼宣传部长、李学智任民运部长。

浙江第四专员公署:李荣村任专员、曹千里任秘书主任、于雷任民政科长、郭少峰任财政科长。

接收六个县的南下人员分别如下:

泰西县中队接收建德县。孙汉杰任县委书记、徐炳航任组织部长、孙益友任民运部长、武琴轩任宣传部副部长,胡晓民任副县长、李圣集任秘书、刘广义任民政科长、张连杰任财政科长、赵仲一任公安局长、尤振杰任武装部长。

汶上县中队接收寿昌县。张英田任县委副书记、张文楷任组织部长、范子鸣任宣传部长,隋长文任县长、崔轸任民政科长、李健民任建设科长、张祥任财政科长、张克一任公安局长。

长清县中队接收桐庐县。董炳宇任县委书记、张振峰任组织部长、张慧新任宣传部长、王明新任民运部长。王新三任县长、张郁文任秘书、岳剑秋任民政科长、王健民任财政科长、高国樟任公安局长。

平阴宁阳县中队接收分水县。王文彬任县委书记、陈仰臣任秘书、潭洪洲任组织部长、刘活源任宣传部长、刘建新任民运部长。田振华任县长、陈明任秘书、孙青萍任民政科长、荣潭池任财政科长、于乾昌任粮食科长、王拯民任教育科长、张克明任公安局长、张建堂任人民银行行长,范立仁任人民武装部部长。

东平县中队接收淳安县。张铎任县委书记、吴百川任秘书、杜美印任组织部长、郑毓汉任宣传部长、崔杰民任民运部长。梁玉如任县长、高笑山任秘书、张立刚任民政科长、杨秀善任财粮科长、郑树兰任建设科长、李渔舟任人民银行行长、田耕任公安局长。

肥城县中队接收遂安县。胡国栋任县委书记、马慎三任秘书、孙子甫任组织部长、闫子伦任宣传部长、王敬先任民运部长。吴笑山任县长、徐少卿任秘书、董毅刚任民政科长、李子坤任财政科长、张钦浩任人民银行行长、于云田任公安局长。

新泰县南下干部在杭州等待分配期间,组织和人员进行了调整,十大队和三大队合并为第三大队,到浙江省金华地区工作。新泰南下干部中队为第三大队第二中队。在杭州驻防后,即乘车到金华驻防。几天后,中共金华地委决定,第二中队到东阳县工作,中队长蔺景沂调汤溪县(1958年撤销,现为汤溪镇)任县长。并宣布东阳县委由戴光、张希本、黄兴华、程知前4人组成。戴光任县委书记、张希本任组织部长、黄兴华任民运部长、程知前任公安局长。

三、南下、西进支队概况

1948年10月,遵照上级指示,华北局从冀鲁豫边区抽调一批干部,组成“冀鲁豫南下干部支队”,南下江西等地。1949年9月,组建二野第五兵团西进支队,从江西抵达贵州等地。

(一)组建南下支队

1948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从冀鲁豫边区抽调一个完整的区党委架子的干部,配齐新区从区党委到区委,党、政、军、群各级各类的干部。1948年11月,冀鲁豫区党委开始从其所辖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地委和区党委、行署机关抽调干部。

1949年2月3日,中共中央根据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发出《关于调度准备随军渡江南进干部的指示》,指示确定由华北局抽调的南下干部于2月底集中,加以训练,交华东局领导,随华东和中原野战军向江南前进。冀鲁豫区党委将从全区抽调的各级党政军干部3993人,组编成了一个完整的外调区党委架子,对外称冀鲁豫南下干部支队。由军区司令员任支队司令员,区党委书记任政治委员,分区司令员或专员任大队长,地委书记任大队政委,县长任中队长,县委书记任中队政委,区委书记、区长任正副班长。

3月下旬,在南下途中,冀鲁豫南下干部支队的番号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南下支队”(以下简称“南下支队”)。支队共有5580人,其中,干部3993人,勤杂人员、战士1587人。傅家选任司令员,徐运北任政治委员,万里任参谋长,申云浦任政治部主任,郭超任副主任,陆耀海任供给部部长。为了保证全支队南下干部行军途中的安全,上级给该支队配备了9个警卫连,区党委、行署、军区机关各一个连,6个大队(地委)各一个连。

1949年2月28日至3月30日,为了适应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的需要,为了完成新的战斗任务,冀鲁豫南下支队在菏泽城南晁八寨一带进行了一个月的学习和训练。一般是早晨进行军事训练,上午和下午进行时事政策学习。大家每天都是5点多钟起床,鸣号紧急集合。每人背着自己的背包,由中队长亲自带领,进行越野急行军,每次往返约五六公里,并练习过独木桥等,从而增强了部队的体质和纪律观念。

3月2日到12日,部队主要是学习形势和党目前的任务。为了提高全体南下干部的思想认识,坚定南下信心。3月5日,冀鲁豫区党委在晁八寨(区党委驻地)召开了由南下全体干部、战士参加的学习动员大会。党委书记潘复生、行署主任韩哲一、军区司令员刘致远、南下支队政治委员徐运北、政治部主任申云浦等领导同志都在会上讲了话。

在提高觉悟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了城市政策、入城纪律和南下后的任务。南下支队政治部副主任郭超向南下支队全体同志作了关于党的城市政策和入城纪律的报告,中心是讲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正确认识执行党的政策的重要性。

行军中途,全支队正区级以上干部在合肥听取了中共中央委员张鼎丞传达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此后,南下支队的干部接管了赣东北区并开展了4个月的工作。

(二)成立西进支队

1949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建立西南局,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为成员。8月下旬,中共中央指示由冀鲁豫到赣东北工作的这个区党委的全体干部随五兵团西进,成立贵州省委,接管贵州;同时撤销赣东北行政区,赣东北行政公署所辖各地市县,交中共江西省委接收。

9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西进支队(以下简称“西进支队”)正式成立,傅家选任支队长、汪乃贵任副支队长,徐运北任政治委员,申云浦任副政治委员,郭超任政治部主任,胡超伦任参谋长。全支队下辖5个大队、54个中队,共有干部5771名,战士和勤杂人员3560人,共9331人。在这支干部队伍中,包括原南下支队的全体成员、赣东北地下党的部分同志、赣东北区党委所属各级干校的学员以及赣东北解放后参加工作自愿西进的部分青年知识分子。

西进支队成立后,先到上饶县集中学习了。当时部分干部对去贵州缺乏思想准备,上级突然下令去贵州,全队思想波动较大,曾产生过一些思想问题。有的担心去贵州离家更远了,有的怕不适应贵州的环境和气候,有的对再次行军数千里产生畏难情绪等等。支队领导通过说理、讨论加交谈的方法,使大家了解形势,提高了觉悟,自觉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革命的需要,随军西进。1949年9月10日,申云浦代表西进支队党委,在上饶市广场向准备西进的全体干部作了西进动员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一是传达中央指示精神和邓小平的意见;二是剖析目前形势和当前任务;三是解放大西南问题,具体讲了贵州的概况、当前干部的思想情况和西进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四是团结大多数问题。动员大会以后,区党委、行署和军区机关,各地、县、区委,都以支部为单位,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讨论。通过学习和反复讨论。大家对国内形势有了正确的了解,解决了思想问题,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地踏上了西进路途。

自1949年3月开始,冀鲁豫南下、西进干部从菏泽出发,经赣东北入黔,途经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7个省,跨长江、越雪山、穿苗岭,从冀鲁豫平原到贵州高原,跋山涉水,行程8000余里,到达贵州并扎根新区,为当地的解放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四、南下干部彪炳青史

泰山地委、泰西地委及新泰县的南下干部,从鲁中南地区出发,随野战军边战斗边前进,在枪林弹雨里,经三个月的南征,行军三千多里,来到浙江。不畏艰险,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了剿匪、征粮、减租、减息、反霸等工作。经过半年努力,在上级党委领导下和解放大军帮助下,为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每个同志都在艰难困苦的战斗岁月里,舍生忘死,坚强勇敢地与敌人拼搏和斗争,消灭了成股的土匪,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站稳了脚跟,稳定了社会秩序,完成了各项任务。为革命的胜利、民族的独立,为构筑社会主义大厦,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至此,泰山区、泰西区南下干部大队胜利地完成了“随军渡江支援新区”的光荣任务。

干部南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特殊事件。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期,党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南下干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启示。

南下干部无私的奉献,为新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不寻常的一年,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是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一年。“干部南下”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执行的一项意义重大的战略决策,各个批次的“南下干部”所面临的绝不仅仅是泪水与汗水的付出,也要经历各种生死的考验。南方雨水多、潮湿重、气温高,蚊子又多又大,“墙上可以烙烧饼,三个蚊子有一斤”,北方人受不了,“宁愿向北走三千,不愿向南移一砖。”要南下就要努力适应这新环境。这次南下,危险更大。由于大家早有不怕苦不怕死的思想准备,自觉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不穿军装的军人,跟随解放军南下。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餐,有时光吃高粱米,生病的人不少,大伙就主动扶病号走或抬病号走。许多人脚板起了血泡,白天照常走,晚上挑血泡,抹煤油。有时坐火车,不是闷罐车,就是装牲口的车,又闷又臭,大家不但不叫苦,反而感到有车坐就好。有时没有住房,就在室外露宿。遭到敌机和敌军袭击,大家听从指挥,或隐蔽或反击。

广大党员干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肩负开辟新解放区工作的使命,离开熟悉的工作单位,离开“三十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家庭,踏上了南下之路。领导班子几经调整,许多领导干部降级使用,都没有说什么,真正做到了哪里最需要就到哪里去,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党叫干啥就干啥,能上能下,顾全大局。他们随野战军边打边前进,在那枪林弹雨里,经三个月的南征,行军三千多里,来到浙江。地理人情不熟,语言不懂,而群众又不了解,工作难度大,随时有生命危险,不少南下同志被打死打伤。在党的领导下,为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每个同志在艰难困苦的战斗岁月里,舍生忘死,坚强勇敢地与敌人拼搏和斗争。为革命的胜利、民族的独立,为构筑社会主义大厦,大家不畏艰险,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剿匪、征粮、减租、减息、反霸等各项工作。南下干部在紧张地接管旧政权、组建新政权、剿匪安民的同时,还得筹粮支前。由于刚刚解放,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困难,特别是粮食。为了筹集粮食,支援前线,政府决定向富户预借粮食。但是有些富户听信谣言,借故推托,不肯出借,工作进展缓慢。筹集粮食支援前线,是当时的一项首要工作。南下部队正在沿海一带与国民党残匪进行诸岛争夺战,为了保证部队的粮食供应,当时采取借粮和征粮结合,保证了部队的粮食供给,南下干部在新解放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南下干部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付出了巨大牺牲。有的在行军途中死于意外,有的在工作岗位上遭到暗杀,更多的捐躯在剿匪征粮的第一线上。无论在随军筹粮、支前土改,还是在城市接管、剿匪反霸、发展经济等工作中,“南下干部”纵队无疑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南下干部中,有许多人是家乡当年抗日的敌后武工队队员和队长。江南刚被解放,浙江又是国民党的模范省,形形色色的敌人还很多。许多乡镇被匪军霸占,干部不能进去工作,有的区域,也常有土匪杀人、抢粮,围攻县、区政府的事件发生,还抢去不少枪支。被杀害的干部中,有县委委员、区委书记、区长、区中队长、区中队指导员。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干部不得不拿起武器,组织武工队开展工作。全体干部武装起来,与区中队结合组成武工队,充分运用抗日游击战争时的经验进行工作。在未遭匪特破坏区,干部也要武装,尽量集中工作,打游击,避免流血事件发生。同时,各个地委还积极扩建县大队、区中队等地方武装。

新区国民党散兵、土匪很多,十分嚣张。在剿匪中,领导都在第一线组织指挥,同所有剿匪干部、群众一样不怕苦,不怕死,影响很好。1949年7月上旬的一个晚上,建德县建南区土匪趁一部分区公所干部武装下乡借粮未返回,纠集了七十余人突然包围了区公所,妄想将革命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午夜,他们一边向院内开枪,一边嚎叫“活捉山东佬!”在敌强我弱的紧要关头,区委立即决定,不轻举妄动,坚守阵地、决不投降。我们用密集的火力回击敌人,迷惑敌人,使他们不知我方的底细。战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我们全体干部团结在一起,无一人伤亡。敌人看到天亮了,只得灰溜溜地逃跑了。建德县三都区区长唐立信在1949年10月带领一个班剿匪,夜宿蔡村。拂晓时被土匪包围,在战斗中唐腿部受伤,但他不露声色,沉着指挥战斗,打退土匪的进攻,消灭了大股土匪,稳定了建立不久的人民政权。泰安县的王喜臣等同志在剿匪战斗中光荣牲牺了,泰安县干部韩贵秋、李文华两同志在领导群众抗台风的斗争中不幸殉职等等。

至今还有许多名烈士没有留下名字,其中不少是齐鲁儿女。他们有的死在起义后又反水的国民党军队手里,有的死在杀人如麻、嗜血成性的土匪面前,有的被身边的叛徒和特务谋杀。他们被刀劈、被火烧、被沉水、被枪杀、被活埋、被扔进天坑、被投入锅中活煮,甚至被肢解凌迟,手段极其残忍。相当一部分烈士长期不为人知,至今尸骨无觅。

南下干部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壮丽的人生篇章,用殷红的鲜血浸染了共和国的旗帜。

南下干部的革命精神,将激励人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斗志。泰安地区的广大南下干部,以满腔的革命精神和工作热情,为建立和保卫人民政权,维护社会的稳定,恢复发展经济,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南下干部”那种不畏艰险、敢于献身、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品质,化作一座座高风亮节的丰碑,必将永远铭刻在祖国人民的心中!他们那种“天下为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听党指挥,恪尽职守;胸怀坦荡,服从真理;英勇果敢,不畏艰险;顾全大局,任劳任怨;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山东南下干部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奋进!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要求,我市提出了“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发扬南下干部的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到建设幸福泰安的热潮中来,齐心协力建设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有魅力,让广大市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

南下干部的英名和业绩,将永远铭刻在江南和家乡人民的心中!他们这段丰功伟绩,将永载革命史册!

(新泰县、泰宁县隶属中共鲁中南区二地委(沂蒙地委),1949年6月新泰县划归泰山地委。)

你的回应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