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系指胶莱河以东的山东半岛地区。抗战爆发后,胶东地区相继爆发了天福山及蓬黄掖等县的抗日武装起义。
抗战爆发后,中共胶东临时工委及下属各地党组织即以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为骨干,团结进步青年,进行武装抗日的宣传动员工作。1937年10月,山东省委派林一山、张加洛和出狱的理琪、宋澄、宋竹庭等党员干部先后到达胶东。他们分别联络各县的共产党员、民先队员,恢复建立党的组织,组建抗日群众团体,开展统战工作,发动抗日武装起义。12月中旬,在中共胶东临时工委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中共胶东特委,理琪任书记,吕志恒任副书记,林一山、张修己、柳运光、李紫辉任委员。15日,特委在文登县沟于家村召开扩大会 议,理琪传达了山东省委关于分区发动群众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在胶东建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指示,并具体研究了武装起义的时间、地点、人员组成等问题。
12月24日,胶东特委领导组织的抗日武装在文登县天福山举行武装起义,理琪宣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成立,参加起义的有1935年“一一四”(农历十一月四日)暴动后保留下来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全体成员(30余人)及农民、学生、知识分子等共80余人,其中60人编成第三军第一大队,于得水任大队长,宋澄任政委。
三军一大队成立后,根据胶东特委的指示,以宣传抗日、动员民众、扩大武装为主要任务,由天福山西进,沿路进行抗日宣传。此时,日军尚未侵入胶东,国民党地方顽固势力企图阻止人民起来抗战,与起义军为敌。12月31日,一大队行至文登县岭上村,突遭国民党文登县长李毓英指挥的地方武装数百人包围。为避免冲突,宋澄等29人与之交涉,竟遭逮捕,于得水指挥其余人员突围脱险。宋澄等被押解至文登县城后,邢京昌、王洪、隋原清3人惨遭杀害。与此同时,胶东特委派往牟平、海阳一带进行抗日宣传的于克恭等8人,也遭到国民党海阳县长赵长江部的包围袭击,共产党员丁希昆、王润恒、邵川田等英勇牺牲,其余脱险。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阻挠、镇压,胶东特委果断采取新的斗争策略和方法,即利用一切矛盾,打击顽固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团结进步势力,加紧壮大人民抗日武装。
1938年1月初,林一山到威海卫(简称威海),与民先队员孙端夫、孙明光(孙玺祺)、袁时若、赵冶民等取得联系,得知他们正组织抗日活动,并了解到威海国民党内部矛盾尖锐。林一山通过孙明光,争取其胞兄、国民党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专员孙玺凤与共产党合作抗日。不久,理琪也来到威海,一面布置起义事宜,一面利用矛盾开展统战工作,并与孙玺凤达成协议。孙答应交出部分枪支,理同意派人护送孙离开威海。1月15日,孙端夫从政训处带出的30余人与威海中学的二三十名学生、张修己带进威海的30多名青年,以及于烺在大水泊组织的20多名党员和青年,共100余人,在威海城区指定地点汇合。用孙玺凤掌握的军械库里的枪支、弹药,全副武装起来。16日,在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大院内举行抗日武装起义。17日上午,威海起义部队到达文登县沟于家村。在此期间,荣成县委到埠柳乡农学校开展工作,18日,民先队员林乎加带领荣成县埠柳乡农学校起义部队30余人枪前来会合。在党的教育下,俚道乡农学校的王儒林也参加了三军。这时,“岭上事件”中突围人员及被特委营救出狱的宋澄等26名队员也都来到沟于家村。为适应斗争发展的新形势,胶东特委于19日研究决定:成立胶东军政委员会,理琪任主席,吕志恒任副主席; 同时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部,理琪任司令员,林一山任政治部主任,并将所辖部队整编为两个大队和1个特务队。第一大队,孙端夫任大队长,宋澄任政委;第二大 队,于烺任大队长(不久于得水接任),林乎加任政委;特务队,杜梓林任队长,孙镜秋任指导员。
2月3日,日军3000余人沿青烟公路进占福山、烟台;然后兵分两路,西攻蓬莱、黄县、掖县,东犯牟平、威海。国民党官员及军队纷纷逃跑,汉奸建立“维持会”、伪政权。共产党领导各县人民纷纷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打击日本侵略军。为了迅速壮大人民抗日武 装,胶东特委于2月5日在文登县大水泊召开扩大会议,讨论特委及三军去向。特委认为,文登地域偏僻,决定特委和三军总部立即西进蓬黄掖地区,在大水泊建立三军留守处(柳运光任主任),就地坚持抗日斗争。会后,特委和三军西进至牟平县崔家口,决定乘牟平县伪 政权刚刚建立立足未稳之机,攻打牟平县城。2月13日,理琪、林一山等率第一大队和特 务队一部,一举攻克牟平县城,俘伪县长宋健吾及伪商团人员100余人。战斗结束后,理琪、林一山等22名干部、战士撤到城南雷神庙开会,研究下一步行动时,突然被从烟台赶来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包围。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三军指战员坚守雷神庙,激战至黄昏,毙伤敌数十人,后国民党牟平县保安队张建勋部赶来解围,被围指战员乘机突围。雷神庙战斗打响了胶东抗战第一枪,扩大了三军的政治影响,鼓舞了胶东人民的抗日斗志。但不幸的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特务队长杜梓林及数名战士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理琪,原名游建铎,1936年任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重建胶东地区的党组织。同年11月,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坚贞不屈,仍坚持斗争。1937年10月被营救出狱,任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牺牲时年仅30岁,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在胶东抗 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在天福山起义之后,按照胶东特委的统一部署,黄县、文登、蓬莱、牟平、荣成、即 墨、莱阳等县的党组织也先后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组建抗日武装。
1月30日,黄县抗日救亡团在黄格庄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李希孔任大队长,王子敏任副大队长,共有50余人、20余支长短枪。
2月1日,文登县黄山抗日救国会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建立黄山大队,朱志洪任大队长,王明光任政委,共有100余人。不久,编为三军第四十一大队。3月,三军西进至牟平县观水时,将该大队并入三军第五大队(此时大水泊三军留守处武装亦称第五大队,后并入三军三路)。
2月3日,中共蓬莱县委组织党员、民先队员和抗战服务团成员100余人,在车里张家乡西宋家村举行武装起义,宣布成立三军第三大队,于仲淑任大队长,于眉任政委。2月10 日,起义队伍到达车夼村。民先队员张尔乙(苏晓风)争取周雍鹤、张少申等率潮水镇自卫 队100余人赶来会合。他们要求与起义队伍合编,并表示坚决服从共产党的领导。于是,两 支队伍合编为一个大队,仍称三军第三大队,由周雍鹤任大队长,于眉仍任政委,于仲淑改 任副大队长,张少申任参谋长。大队下编4个中队。2月13日,第一大队到达车里张家, 与郝铭传带领的第三区乡农学校中队1〇〇余人合编,队伍发展到350多人。部队番号改为第 三军第二路(简称三军二路),周雍鹤任指挥,于眉任特派员,于仲淑任副指挥,张少申任参谋长。部队编成两个大队,赵一萍、张尔乙分别任第一大队大队长、政委,郝铭传、郝斌 分别任第二大队大队长、政委。尔后,部队拉到大辛店进行整训,成立了三军二路政治部, 于眉兼政治部主任。同时成立民众动员委员会,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扩大武装。3月4日,三军二路攻打蓬莱县城,伪县长张季瑞未敢抵抗,出城迎接,假惺惺表示愿意抗日。三 军二路在城内住了几天,便撤出仍驻防大辛店,先后收编了第二、四、八区乡农学校武装, 依次编为第三、四、五大队。3月18日,三军二路再次攻打蓬莱县城,经3日战斗,伪县长张季瑞被迫投降。26日,成立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选举于仲淑为县长,于寄愚接任三 军二路副指挥。在此有利的形势下,三军二路先后收编了第五、六、九区乡农学校武装,依次改编为三军二路第六、七、八大队;将木基吴家、东赵、迟家、杨家一带有枪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三军二路第九大队;三军二路建立了警卫大队。另外,县政府还建立了保卫大队。 至4月,三军二路已发展到2500余人,下辖11个大队。
2月4日,共产党员李佐民和牛绍文等联络部分抗日积极分子,在莱阳县拉起一支抗日武装。
2月7日,宋竹庭、贺致平、王亮等,发动牟平县育黎(现属乳山县)乡农学校,举行武装起义。后来,部队转移到文登、牟平交界的崔家口,编为三军第五大队,王亮任大队 长,宋竹庭任政委,共30余人枪。
2月11日,王斌(后名刘国柱)等人,在荣成县伟德山主峰古迹顶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荣成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一大队,后改编为三军第八大队,王斌任大队长,龙飞任副大队长,乔生任指导员。
2月初,共产党员袁超在即墨县组建了一支300余人枪的武装,编为三军第七大队,袁超任大队长兼政委。4月初,第七大队在赵家岭与从青岛来犯的日军激战4小时,毙伤敌一部。同月底,第七大队转移到河头村时,遭到国民党保安独立第二旅旅长、山东第十三区保 安副司令韩炳臣部的突然袭击,第七大队被打散。另外,共产党员李兆岐等人,于3月间在即墨城南李家西城村建立一支抗日武装,到4月,队伍发展到五六百人。
2月底,中共莱阳县委以该县民先武装宣传队为基础,在河崖村成立三军第九大队,庄国瑞任大队长,张咨明任政委。
3月19日,胶东特委委员柳运光组织烟台、福山的部分民先队员及栖霞县国民党地方 武装辛诚一部,以三军的名义,兵临福山城下,讨伐投靠日军的伪县长陈昱。陈迫于三军的 威势,宣布反正,接受改编,随即将县保安队改编为三军别动总队,下辖两个支队。陈昱兼第一支队长,胡亦农任政委,赵锡纯任第二支队长,李丙令任政委。同时建立福山县抗日民主政府。5月,陈昱公开叛变,三军别动总队及福山县抗日民主政府解体。党组织另外组建福山县抗日游击队,不久,编入三军第一路。同月,在共产党的争取和影响下,辛诚一将其领导的武装合编成山东抗日第五纵队,共约1〇〇〇人,辛任司令。
雷神庙战斗之后,三军在牟平崔家口经过短期整训后继续西进。3月19日,胶东特委和三军总部到达牟平县观水,将随行的第二、五大队和特务队合编为第一路,高嵩任指挥,李耀文任政委;将留守文登、荣成、威海一带的第一、八大队合编为第三路,丁光任指挥, 孙德运任政委;在此之前蓬莱起义武装已改编为三军第二路。同月下旬,特委和三军总部由 观水行抵牟平马石店(现属乳山县)后,召开会议,推举曹漫之代理特委书记,吕志恒任副 书记兼组织部长,林一山、宋澄、柳运光、张修己、李紫辉为特委委员。同时,会议决定:林一山任胶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第三军总指挥,吕志恒任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宋澄任三军政委。5月上旬,特委及三军总指挥部率部分主力到达黄县,随后将黄县的三军第三大队和莱 阳县的三军第九大队以及陆续到达黄县的其他小股部队合编为三军第四路,李希孔任指挥, 陈迈千任政委,宋竹庭任参谋长。至此,第三军总部所辖部队共编为4路,3500余人。同 时建立了黄县抗日民主政府,王维仲任县长(初称主席,6月改称县长)。
掖县玉皇顶起义
在胶东地区,共产党直接发动领导的抗日起义武装除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之外, 还有中共掖县县委领导创建的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1937年10月,共产党员张加洛受山东省委的派遣回到家乡掖县,与掖县县委取得联系。张加洛向掖县县委传达了中共中央北方 局的《华北决议》和山东省委关于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指示,并根据县委负责人郑耀南的提议,改组了县委,由张加洛任书记。次日晚,县委在朱冯村赵崇霄小学继续举行会议,研究 决定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将全县四五十名党员按住地划分为6个分区委,各建一支外围武装,确定发展党与发动抗日武装同时并举,同时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12月28日,经协商,县委与国民党人赵森堂等达成协议,将两党分别组织的抗日武装联合起来,定名为“掖县民众抗敌动员委员会”(简称“民动”)。委员会由5名委员组成,除赵森堂外,其他4名 委员均由中共掖县县委负责人担任。1938年2月5日,日军侵占掖县城,汉奸刘子容任伪 县长,拼凑起保安队约二三百人。3月8日,县委发动领导的“民动”抗日武装四五百人枪,在城北玉皇顶举行武装起义。9日,起义部队一举攻克掖县城,活捉伪县长刘子容,俘伪军200余人。3天后,起义部队定名为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郑耀南任支队长,张加洛任支队党委书记,周亚泉任支队副,赵森堂任参谋长;支队部下设政治、军需、交际、军医等八大处。为确保共产党对部队的领导,在支队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支队从上到下都建立了 政治工作制度,支队部政治处(后改称政治部,张加洛兼主任)下设组织、教育、宣传、总务科,还有妇救会、抗战剧团和《抗战日报》社等。政治处(部)举办了两期各大队政委、中队指导员参加的政训班。各大队先后建立党的支部。在建立三支队的同时,掖县县委联合 国民党和各界抗日人士,成立了掖县抗日民主政府,由国民党原掖县政训处干事张冠五任县 长,实行了支队党委提出的有利于团结各阶级、阶层共同抗日的进步法令。由于群众抗日情 绪高涨,支队党委采取有力措施,放手发展抗日武装,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三支队迅速发 展到16个大队,共3700余人。支队长郑耀南善于团结、任用各种人才,统筹全支队和县政 府的财政收支,支队部成立盐捐处,整顿盐务税收,加之其他税捐,每月可收入30多万元。 4月初,胶东特委副书记吕志恒到掖县检查指导工作,他要求三支队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统 一战线,巩固纯洁部队,防止和克服军阀主义倾向,废除当时三支队实行的薪饷制。经他提议,将三支队党委改为特支,仍由张加洛任书记。从此,掖县党组织正式与胶东特委取得了 联系。
至1938年5月,蓬(莱)黄(县)掖(县)三县抗日根据地已初步形成。三县都已经 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抗日武装控制了三县县城及三县大部地区。三军第一路、第四路和由寿光、潍县、昌邑东进的八路军鲁东游击指挥部(第七、八支队)驻扎在黄县,三军第二路驻 扎在蓬莱,第三支队驻扎在掖县,在胶东西北部沿海一带连成一片。这时,日军仅占据胶济 铁路沿线几个大城镇,远离铁路的蓬黄掖地区相对较为平静。但国民党顽固势力也乘机发展 起来,如平度的张金铭、招远的焦盛卿、栖霞的秦毓堂和莱阳的刘东阳等都有相当的实力。
5月6日,国民党第五战区游击指挥部第十六支队司令张金铭纠合焦盛卿、秦毓堂、刘东阳 等人,调集3000余人,分四路联合进攻驻掖县的三支队。张部首先向驻掖县南部夏邱堡的三支队第七大队发起进攻,遭到第七大队的顽强抵抗。接着,在掖平招莱边界也发生激战。 这是胶东顽军制造的第一次反共大摩擦。三支队一面部署迎击进犯顽军,一面由张加洛连夜 赶赴黄县求援。12日,经胶东特委、第三军、鲁东游击指挥部和第三支队负责人联席会议决定,成立胶东抗日联军指挥部,由鲁东游击指挥部指挥马保三任指挥,林一山任政委;并 成立前敌指挥部,由鲁东游击指挥部副指挥韩明柱任指挥,张加洛任政委,郑耀南任副指 挥。会后,鲁东游击指挥部3个大队和三军两个中队昼夜兼程赶赴掖县,协助三支队对顽军展开反击。经过白沙、夏邱堡连续作战,歼顽军300余人,将张部赶回平度高望山一带。鲁东游击指挥部3个大队进入掖县东南山区休整。数日后,张金铭又纠合李德元部突然包围夏邱堡,前敌指挥部率三支队5个大队千余人奋力反击,经一昼夜战斗,歼顽军200余人,将其击退。至此,终于打退了顽军四路进攻。反顽作战的胜利,改善了胶东蓬黄掖地区抗战的局面,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但三支队发展较快,整顿巩固工作未及时进行,在顽军进攻面前,混进三支队的坏分子,先后率县政府警卫大队、第十大队及第十一大队两个中队叛变投 靠顽军,加上战斗伤亡,三支队损失四五百人枪,掖县西南部沙河镇也落入顽军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