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抗日战争进行到1944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以及发展河南、绾毂中原的战略方针。1945年日本的突然投降,急剧地改变了国内外形势。9月中旬,当时毛泽东正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在延安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刘少奇,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新战略方针,调动八路军、新四军若干主力部队全力进军东北。
这一战略转变,使山东解放区成为中共中央战略大棋盘上的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也把山东八路军推向了大转移的中心。
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的调遣下,从1945年9月至12月,6万余山东八路军部队、6000余名干部,或由胶东渡海,或从陆路日夜兼程,潮水般涌向东北,形成了有史以来少见的“闯关东”的壮观景象。
“闯关东”,是旧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山东、河北一带的穷苦人,在家乡生活不下去时,迫不得已的选择。
在受苦百姓的心目中,“闯关东”并不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包含了许多血和泪。但此时的“闯关东”,意义已大不相同。
在这次战略行动中,山东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山东八路军部队和干部是挺进东北的主力,对山东解放区来说,这犹如一次“大搬家”。入关部队为抢占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卓越功勋,并在波澜壮阔的东北战场上诞生了主要由山东部队为骨干组成的后来被彭德怀誉为“万岁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以及第四十、第四十一军和由部分山东部队为骨干组成的第四十三军等英雄的部队,涌现出了充满传奇色彩的诸如智擒座山雕的杨子荣等英雄人物。
罗荣桓调兵遣将
日本投降后的一段时间,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领导人都忙得不可开交。最忙的是分局书记和军区司令员一肩挑的罗荣桓。
这时的罗荣桓实际上是一个重症病人。他本来就患有痔疮,经常便血。1942年甲子山战斗后,又开始尿血。后经在新四军的奥地利医生罗生特检查,罗荣桓得的是肾病。但究竟是肾肿瘤还是多囊肾,因条件有限,无法作进一步的检查,只好保守治疗。为了给罗荣桓治病,陈毅把罗生特送到山东。以后,这个外国大夫就留在山东。在罗生特的精心照顾下,罗荣桓的病情没有恶化,但仍不断地尿血。
中央和毛泽东也很担心罗荣桓的病情,抗战胜利前夕,曾决定罗荣桓到延安治病,由林彪来山东接替他。林彪接到命令后,从延安先乘飞机到太行山,然后是骑马、步行,忙着往山东赶。但刚到濮阳,中央又电令林彪、肖劲光、陈光、江华、邓华、李天佑等来山东的干部,立即转赴冀东。罗荣桓也收到中央让他去东北的命令。这一来,他不仅回不了延安,还要进军东北。
接到中央的电报后,罗荣桓向中央提出能否休养一个时期。如果一定要去东北,最好不要当部队的主要负责人。中央很快复电:东北还是要去,到那里医疗条件可能要更好一些。
中共中央既然下决心要大力经营东北,当然需要得力干部。山东去的部队最多,罗荣桓又是最熟悉这些部队的,中央理所当然地选中了他。就这样,罗荣桓再也不提休养的事了。他一面指挥山东的大反攻,一面盯着津浦线、胶济线国民党军的动向,准备迎接北上的华中部队,同时还要为出兵东北,殚精竭虑。
由于日夜劳累,罗荣桓的肾病加剧了,尿血更多了。罗生特大夫和大家都劝他多休息。可在关键时刻,作为山东党政军的主要领导人,他怎能休息得了呢!上下左右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地传来,特别是中央的电报一封比一封急,催部队,催干部,一再强调“越快越好”。罗荣桓有时一夜要被叫醒好几次,一些重要电报,他还要亲自起草,经常是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林月琴说: “那阵子,他每天都尿血,脸色蜡黄蜡黄的。我看到他抱着重病还要硬撑着工作,非常焦虑,但又感到无法让他放下工作,只能在生活上尽力多给他一些照顾。”
这时期,最让罗荣桓费尽心思的是进军东北的事情。8月29日收到中央《关于迅速派兵进入东北控制广大乡村的指示》时,罗荣桓就感到,山东将要为进军东北担负更大的责任,到东北去的可能不只是万毅部队,因此尽可能地抱病躬亲。
送走万毅没有几天,9月11日,罗荣桓又收到中共中央的电报,决定从山东抽调4个师12个团共2.5万人到3万人,分散经海道进入东北,并派肖华前去统一指挥。他不敢有丝毫懈怠,马上给正在前线的肖华发电报,要他火速赶回军区。
当时,肖华正在胶济路前线组织鲁中军区、渤海军区的反攻作战,指挥部队向济南进逼。肖华感到有些突然,在这样的重要关头命他回军区,显然是有更紧迫的任务。于是,他带上一个警卫班,星夜兼程,赶回了军区驻地,来到罗荣桓的住处。罗荣桓正因病卧床休息。“你一路辛苦了,我正在盼你,你就到了。”罗荣桓起身招呼肖华坐下。
肖华简短地汇报了前线的情况后,急切地问:“让我赶回来,有什么急事么?”
罗荣桓说:“中央指派你立即去东北。”顺手递给肖华中央9月11日的电报。肖华看完电报,感到责任重大,于是问道:“什么时候动身?怎么个去法?”
罗荣桓坐在床沿上说:“已经研究了,你带一个精干的指挥机构,包括司、政、供、卫机关一部分干部,不要声张,迅速从海上过去,前几天,我已让胶东军区在蓬莱、黄县一带组织海运办事机关,迅速调集船只,准备海上运输。部队一律轻装,尽快出发。另外,万毅带两个支队已经出发去胶东了,你要注意同他联系。”
肖华说:“就要分别了,关于到东北后的工作,请您做些指示。”
“谈点个人意见吧。”罗荣桓详细地分析了抢占东北的形势,接着说,“你们进入东北以后,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首先进驻乡村、小城市及红军尚未占领之中等城市和交通线,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政权,组织地方武装,协助红军建立民主秩序。你们到那里,人地两生,老百姓对我们不了解,困难不会少。思想上把困难考虑得多一些,要准备长期斗争。”
停顿了一下,罗荣桓又关切地叮嘱:“过海要注意防备美国军舰干涉,要改穿便衣,晚上偷渡,机密文件都不要带。沿途的岛子要控制起来,设立兵站。这件事已经请许世友抓了。另外,为了便于你们同中央和山东联络,要带一部电台,就由王新兰去当台长。”
提到妻子王新兰,肖华马上想到了自己的女儿肖雨。肖雨出生在炮火连天的山东土地上,如今刚满周岁,如带上孩子去东北,又是个累赘,该怎么办呢?
罗荣桓望着肖华,放低了语调,“至于你们那个肖雨嘛,月琴已经和我谈好了,暂且留给我们。我们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保证把孩子带好、带大。”
肖华十分感激老首长为他解除了后顾之忧。有老首长亲自照料,还有什么可牵挂的呢!可想到罗荣桓有病,需要林月琴照顾,还有一对儿女,也需要她照看,已经够累了,现在又要拖上肖雨,他们身上的负荷是太重了。罗荣桓好像看透了肖华的心思,笑着说:“下决心留给我们吧,不要多想了。你在工作上还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吗?”
肖华的眼睛湿润了。从1930年开始,刚14岁他就在罗荣桓身边工作。十几年了,转战南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如今要离开熟悉的山东根据地去执行新的任务,老首长把什么都想到了,真是关怀备至,依依深情,满眼满怀。
同肖华谈过话后,罗荣桓立即按照分局和军区的研究决定,调动部队和干部。9月13日,以山东分局名义向中央和胶东区党委、万毅等连续发出两份电报。
给中央的电报说:发展东北,争取优势,与巩固山东为目前山东党两个重大任务,尤其以一切可能,争取东北先机,为我当前最迫切任务。我们决定派遣东北部队:第一步派万毅率两个团,由海路进入东北,本月20日可由胶东出发。第二步9到10月初将继续出发两个团,肖华亦赶去。第三步再看情况陆续出发一个团,如情况允许并尽量陆续再派一部,并由胶东军区副司令吴克华编成一个师前去。
给胶东区党委、万毅并报中央的电报说:根据中央11日指示,山东对东北工作更应抓紧先机,以一切可能加强发展,争取东北为我党我军优势。目前主要兵力与干部,首先希望区党委同志一致认真负起重责。分局决定:
1.胶东先抽派3个团兵力(内有一个主力团或原十四团),编成一个纵队,番号暂定东北义勇军第二纵队,由吴克华任纵队司令,率领由海上出发。
2.已抵胶东的万毅纵队,为东北军第一挺进纵队,亦由海上挺进。
3.肖华随后带一个团出发,负责指挥东北各部队。先头部队一个团应即出发。
电报还指示:各部队进入东北后,可按照中央指示,执行首先以营为单位,占领红军未到之县区,大量组织群众,发展党,发展武装,建立地方联合政府,建立兵工厂、银行、报纸,并各带电台,先与胶东区委联络,并与分局、中央联络。目前只要能发展,即大刀阔斧(不要张扬)开展,不必求统一。
两三天内,肖华等也已清理了文件,把公文包、被褥之类的日用品全部送了人,准备出发了。这期间,又收到中央决定成立东北中央局的电报。17日,中共中央又致电催促“肖华立即率干部数十人穿便衣经大连到沈阳与东北局接洽,不得迟误”。罗荣桓又嘱咐肖华,上岸后要立即与东北局取得联系,服从东北局的领导和指挥,和所有进入东北的兄弟部队搞好团结。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罗荣桓夫妇摆了一桌饭,为肖华夫妇送行。罗荣桓风趣地说:“你们下一步要过艰苦的生活了,月琴特地炖了一只鸡,为你们饯行!”
王新兰一听,尽力抑制就要夺眶而出的泪水,其中既有对女儿的依恋,更有对老首长夫妇的感激之情。
王新兰忘不了,她和肖华的结合,还是罗荣桓当的红娘。那是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时候,在陕西三原的云阳镇,刚满21岁的肖华认识并悄悄地爱上了她,但是不好意思对她说。这时王新兰要调到延安去,肖华去向罗荣桓求援。罗荣桓派人把王新兰叫了去,几句家常话后,便开门见山地说:
“我们这里有个肖华,你认识吗?”王新兰点点头。“你喜欢肖华吗?”王新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喜欢呀!”
“肖华说他喜欢你,希望和你建立恋爱关系,你同意吗?”王新兰点了点头。
罗荣桓高兴地说:“你俩都有这个意思,这件事就算定了。”
不久,肖华随一一五师奔赴抗日前线,1938年9月率部挺进冀鲁边区。王新兰到延安学习,成了一名报务员。1938年冬,王新兰从延安来山东,辗转奔波整整一年,在冀鲁边区的一个农家小院与肖华成婚。1940年王新兰随肖华调到一一五师师部后,便同罗荣桓夫妇朝夕相处。
看到王新兰眼泪汪汪的,罗荣桓关切地问:“你是不是舍不得肖雨呀?你放心好了,我们走到哪里就把她带到哪里,保证把她带好。”王新兰摇摇头,终于抑制不住而哭出声来。
第二天,要出发了,送行的村头,又发生了感人的一幕。肖华这位曾写下脍炙人口、唱遍大江南北的《长征组歌》的战将,满怀深情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我们上了马,月琴怀里的肖雨突然将一双小手伸向我们,连连呼唤“爸爸!妈妈!”接着“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呀呀学语的女儿,向来是将“爸爸”和“妈妈”分开呼叫的,今天分别,她竟第一次在呼唤中将我们联在一块。儿女是母亲的连心肉,这一声呼叫,简直将新兰的心都要揉碎了!只见她从马背上跳下来,扑向肖雨,搂抱过女儿,亲了亲孩子的脸蛋,理了理孩子的短发。竟是簌然下泪了……这一切,在场的同志们都静静地默视着,大伙的心也很不平静。然而,战马在嘶呜,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高于母女之情,新兰还是毅然放下哭得泪人似的肖雨,头也不回地上路了。
与肖华一起走的还有几十名中高级干部。其中有刘居英、吕麟、刘西元、赵杰、吴瑞林、周赤萍等。刘居英当时是山东省政府秘书长、山东分局社会部长,准备到东北任省主席的;吕麟是山东军区后勤部长;刘西元是滨海第一军分区政委;赵杰、吴瑞林分别是滨海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和鲁中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周赤萍是鲁中军区政治部主任,不久改任万毅纵队政委。
渡海到东北,首先要控制海口,掌握足够的船只,还要沿途设置兵站,保证部队的物资供应。罗荣桓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胶东军区,要求在蓬莱、黄县一带组织海运办事机关,迅速调集船只,准备海上运输。此时坐镇胶东的是军区司令员许世友。
许世友是从少林寺走出来的战将。在胶东他还是家喻户晓的“红司令”。1941年2月,为加强胶东反投降的军事力量,许世友奉命率清河军区独立团来到胶东,担任胶东反投降指挥部指挥。3月,胶东区党委和反投降指挥部在蓬莱县吴家村召开动员大会,许世友在大会上说:“我来胶东就是要打仗的,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蒋介石制造了血腥的皖南事变,胶东投降派配合日军天天打我们。我们不打就没有出路,不打就不能抗战到底。我们一定要当硬骨头,坚决打出去,打垮投降派的进攻,打出胶东的新局面!”
许世友一口气说了七个“打”字,几乎“打、打、打”之声不绝于耳。他给胶东党政军干部的最初印象是:与其说是一位“战将”,倒不如说是一位“战神”。在这位“战神”的指挥下,一气把胶东的20几个伪顽“司令”都收拾掉了。
日本宣布投降后,西、南、北四个海区,组成四路反攻大军,分区负责,互相协同,向仍被日伪军盘踞的一切大小城镇、交通要道展开猛烈反攻。东海部队分兵两路首先将矛头指向威海和烟台,于8月18日和24日攻占了这两个港口城市。与此同时,南线、西线、北线反攻部队,接连攻克各县县城和华北第一大金矿——招远玲珑金矿。尔后,许世友挥兵西进,直逼胶东内地最后一个顽固堡垒——伪军王铁相等部盘踞的平度城。
9月8日,许世友在平度打得正紧时,接到山东军区电报,令在龙口、黄河营等地设立海运办事处机关,以运送部队去东北。许世友一边指挥平度作战,一边与胶东区党委、行署联络部署。区党委书记林浩在莱阳联系、接应部队,军区副司令员袁仲贤和行署主任曹漫之坐镇烟台、龙口,为部队渡海作各种准备工作。9月10日,平度告捷。许世友马不停蹄地赶赴莱阳,迎接北上的肖华一行。随后,赶赴龙口成立了海运指挥部,他和袁仲贤亲自坐镇指挥,负责海运工作。
海运指挥部成立后,即全力调集汽船和渔船。汽船主要是收复烟台、威海后缴获的,但数量有限,必须调集渔船。当时,沿海地区刚刚解放,渔工还没有组织起来,沿海地方政府也正在着手建立,海运指挥部只得派人乘汽船到海上去做工作,召唤渔船回港口。来一艘部队即乘上一艘,装好一船,走一船。大船载一个排,小船载一个班。胶东军区和行署先后动员组织了30余艘汽船、140余艘帆船。
船只备下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控制渤海海峡,保障海上运兵的安全。
控制渤海海峡首先是控制海峡间的岛屿。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星罗着累若贯珠的大大小小的岛屿,人称庙岛群岛,又称长山列岛。列岛由大小17个岛屿组成,位于长山岛与大钦岛之间的砣矶岛,处海路要冲,位置极为重要。与长山列岛遥对的辽东半岛下端的海面上也散布着一群岛屿,并有着与长山列岛相近的名字——长山群岛。因为这个缘故,靠近山东半岛的长山列岛又被称为内长山列岛,靠近辽东半岛的长山群岛则为外长山列岛。这些岛屿是通过海峡的重要依托。
收复烟台后,胶东军区即准备收复长山岛的工作,8月末,首先在蓬莱成立了长山岛军政办事处和长山大队。9月4日,长山大队进岛肃清了岛上的伪军,6日,又在北隍城岛歼灭了流窜的伪军。
9月初,胶东军区致电长山岛军政办事处:由于蓬、黄、掖等县的渔船都比较小,老铁山水道风大浪高,为保证部队安全渡海,需要在砣矶岛设立兵站,改换大船转运部队。10日,长山岛军政办事处主任孙纯来到砣矶岛,组织兵站的建设。由于抗战期间,砣矶岛上即有中共地下组织和海上游击队活动,群众基础比较好,所以,当天就组织起载重15吨至25吨的大帆船100多艘,并为运兵船备足了粮水。由此,砣矶岛成为渡海部队从山东进军东北的重要的聚草屯粮的海上兵站基地。全岛1000多渔民参与了兵站建立和部队运送。
10月29日,许世友又命令东海军分区独立团与特务营分兵两路,消灭了占据烟台附近崆峒岛的张立业、王志善部。
许世友还派部队渡过海峡,占领了濒临辽东半岛的外长山岛,形成由山东向东北进军的跳板。
在此期间,由吕其恩等率领的挺进东北先遣支队,也迅速控制了庄河、貔子窝海口和沿海岛屿,收拢了部分渔船,派回胶东。
渡海工作逐一就绪,罗荣桓了却了一大心事,便全力安排落实中央9月15日的指示电。电报说:现在最需要的是派遣大批军事干部到东北。华北华中应派遣100个团的干部迅速陆续起身前去。从班长、副班长、排、连、营、团长及事务人员、政治工作人员均配齐,不带武器穿便衣,作为劳工到满洲找东北局,再行发展和装备。其他炮兵、工兵、骑兵、化学、教育等技术人员亦应派去。中央要求山东调集30个团。
调集30个团的干部,对分散于各地全力大反攻的山东来说,不是轻而易举的。9月17日,山东分局致电各区党委,下达了关于抽调大批干部去东北的指示:
1.根据中央指示方针及我们所负担的任务,分局决再抽调大批干部派往东北开辟工作。胶东除指定的部队外,应调足二百个地方干部。鲁中、滨海各调地方县、区干部五十个(县级应占五分之一,县区两级均应在总数内适当配备党政、财经、地武、民运各种干部)。渤海、鲁南和军直则按分局指定名单抽调。
2.抽调干部应从整个党的利益出发,有严重政治问题或估计不能起什么作用的不应派去。被抽调的干部应于动身前将工作交代清楚。
3.渤海干部于十月初直接到达,胶东、鲁南、鲁中、滨海于本月底十月初到达分局集中。
4.东北籍干部不在以上指定数内,应早到。
正当罗荣桓等人为此而忙碌时,中央又于9月19日发来了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部署的指示。同日,罗荣桓、黎玉致电中共中央,报告了山东分局的决定:除万毅和肖华所率部队和干部外,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师长吴克华,政治部主任彭嘉庆兼政委,带3个团及师全部,渤海军区副政委刘其人,分区司令刘贤全带1个团,共5个大团,3个小团,各从原地争取一周内全部出发。另抽调10个团全套干部,分配鲁中、滨海各3个团,军直、渤海、胶东、鲁南各抽1个团干部,以上部队及干部团,可供发展30个团之用。地方党政民干部,刘居英可任省主席,胶东区委林一山、于克可任市长,另有专员、工会、公安、财政、地委书记、县、区各种干部,可调三四百人。以上各部队及干部,有的已准备好出发,有的正在调集中,随到随走。朝鲜独立同盟约70多人,亦向胶东集中出发。电报最后表示:上所调,暂作为第一步计划。看山东斗争形势如何,倘不能弱对顽作战力量,当尽一切可能再调,以完成东北发展所需之力量。
电报发出的第二天,罗荣桓又接连收到中央的两封急电。一封是关于第一步出冀东兵力的部署,另一封是催促出兵命令。电报说:“时机非常紧迫,望你们迅速动作,越快越好。你们的部队和干部应寻找一切可能的道路,立即出动,进入东北及冀东。罗荣桓与肖华望能很快到东北。林彪能很快到冀东。”
一日两电!罗荣桓感到形势之急迫已非同寻常,他也很焦急,但无法立即动身。因为陈毅还在途中,山东这一摊子,不能扔下就走。而最让罗荣桓焦虑的是,如何照顾进军东北和山东两个大局。进军东北时间急、任务重,必须集中精兵强将,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山东的需要。津浦线方向,国民党军正紧锣密鼓地向徐州集结,新四军部队尚未到达,担负阻击任务的鲁南、鲁中部队不能轻易调动。于是,罗荣桓将出兵冀东和东北的重点集中到胶东、渤海、滨海军区。
在与3个军区联系协商后,9月23日、24日,罗荣桓、黎玉就抽调部队去东北及冀东的部署调整,分别致电中央军委和冀东的林彪、肖劲光及东北的彭真。电报说,为了执行中央19日、20日数电命令,山东已决定调赴东北及冀东之部队为:胶东区抽2个师,计6个团,由胶东经海上赴东北;渤海区3个团,由刘其人率领,已要其从渤海区经海上进到冀东,拟在乐亭登陆;滨海区主力2个师,行走渤海区路线,准备参加冀东作战,可于本月底开始向渤海区运动;10个团的干部正在抽调中,周内可陆续出发,将不断送胶东出口。所有以上部队均带半数武装,棉衣武器供给事项请转告东北局与冀东即行准备,山东已来不及。山东主力的抽调,要由华中部队接替,主要是对徐州方向的作战。现沿津浦线,还有主力约3个师,但很难集结使用。请中央催华中首先以主力3个团跨过陇海路在郯城、马头地区集结,或在峄县地区集结。我们再作第三批抽调计划,约可抽调3个师。
按此部署,山东第二批共需抽调5个师,15个团,全部由胶东、渤海、滨海军区承担,比19日的部署增加一倍多。但中央仍感不足,9月30日,再电罗、黎,告知:美已在秦皇岛、天津登陆,时机已万分紧迫,你们第三批,抽调之3个师,应提早完成准备,渤海区除1个师立即向冀东兼程前进外,该区之六、七两旅应迅速准备向冀东出动,迟则失去先机。
中央的意图是,山东再增调两个旅。于是,罗荣桓电令杨国夫率渤海军区第七师北上。
至此,胶东、渤海、滨海军区主力基本抽空,为了渤海区能够坚持现有阵地,罗荣桓不得不从鲁中抽调两个团转入渤海区。
焦点转向津浦路方向,而新四军方面尚未能出动兵力入鲁,致使滨海第二师和原定北上的鲁中第三师难以脱身。此时,得知黄克诚已率新四军第三师北进。于是,罗荣桓便想到了黄师,致电陈毅和中央军委,建议华中黄师进入山东后,停留一个时期,以1个旅,控制郯城、马头,其他3个旅宜集于费县以西地区,打击国民党军北上,以便抽出山东第二、第三师北进,而黄师,待华中后续部队到达,即在山东部队之后跟进。
对此黄克诚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部队在山东滞留非常不利,军事行动历来强调兵贵神速,捷足先登。于是,他直接致电中央军委,建议部队到山东后,不宜停留,稍事休整立即北进。中央军委于10月6日回电:“为迅速达成战略任务,三师部队在到达山东后,应兼程北进,不能在山东担负战斗任务。”所以,10月12日,黄师进入山东临沂地区后,休整两天,即向北开拔。留黄师的设想落空了。
就在黄师开拔的第二天,中央的调兵令又送到罗荣桓的手里。电报说:除前期已决定出冀东(山东3万人,黄克诚师3.5万人)和东北(山东出3万人)之部队外,中央决定第二期再向东北出兵5万人,主要由山东部队中抽调,新四军能去一部分亦甚好,在11月15日以前出动完毕。
军令如山。罗荣桓除令第二、第三师准备北上外,只好再向胶东军区“伸手”,要求“继续抽一个团北运”。而第二、第三师由于津浦路战事紧张,仍难以成行。10月18日,罗荣桓电告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第二师及鲁中部队,因华中部队来不及接替对津浦作战,在情况紧急之下,又使用出去了。准备把第二师抽出开胶东海运。鲁中部队暂时不能动,如华中最近能过路3个旅,第三师亦准备随时出发。
对于此种局面,毛泽东甚为不满,10月20日给陈毅、罗荣桓、黎玉发来口气严厉的电报:“胶东海运第一期部队已运完,望即令第二期部队速进继运。第二期到东北部队必须出足五万人,才能应付和支持东北局面,望你们速提出计划。”“华中调山东部队望即令一部赶速起身,兼程到山东接替任务”。
其实,这时的问题已不仅仅涉及山东方面,而是东北、山东、华中三地的统筹部署。其中有些情况不是罗荣桓能够左右的。
此时陈毅已接手主持山东大局。陈毅也有难处。他手中兵力严重不足,不免要作些“讨价还价”。10月25日,陈毅、黎玉致电中央,要求第三师不去东北,拟定以山东第三师配合地方,编成万余人,担任胶济线作战。中共中央意识到必须统筹部署东北、山东、华中三地的需要,遂于28日向华中局及罗荣桓、李作鹏、陈毅、黎玉并东北局发出三地统筹部署电,决定:山东除留四、八两师作基于不调动外,第二批去东北部队竭力争取出足5万(包括山东地方部队及武工队在内,这些部队到东北能起大作用),分别海行、陆行,争取于11月,由罗、李指挥,全部到达东北,愈快愈好。华中调赴山东之野战军,须调足6个旅18个团,约4万人。至此,最终确定了山东进军东北的全部人马。最有战斗力的8个主力师,调出6个,即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大部)、第六、第七师,以及梁兴初、梁必业、罗华生、罗舜初、曾国华、吴克华、杨国夫、刘其人等师一级的优秀军事指挥员,可谓兵强马壮。同时,罗荣桓也充分考虑了山东的需要,留下第四、第八师和许世友、陈士榘、唐亮、王建安、王麓水、林浩、景晓村、张光中、周贯五等富有经验的军政领导干部,而对抽调最空的胶东军区,留下第五师主力第十三团。
除了调动部队,罗荣桓还要为大批干部的抽调绞尽脑汁,采取了合并军区之策。10月4日,罗荣桓、黎玉等向中央军委报告,为了节约干部,便利领导,拟将鲁中、滨海、鲁南3个军区合并为鲁中、鲁南两军区,渤海由6个军分区缩为4个军分区,胶东由5个军分区亦缩为4个,以便抽出干部到东北。为调集精兵强将,罗荣桓可谓呕心沥血,劳苦功高。
调动大批主力部队在短时间内投人海陆兼程的远途进军,是一件非常庞大而又复杂的工作,而且进军东北的部队,基本上是从各个战场上紧急收拢归建的,没有时间进行集中的教育动员。如何保证部队迅速、安全到达东北?
戎马半生的罗荣桓,在调兵遣将的同时,又毫不犹豫地扛起了政工大旗。
政治教育从何处着手呢?这是罗荣桓和山东领导人一直在思虑的问题。经过充分的思考和酝酿,9月27日,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政治部联合向各区党委、军区政治部发出《关于向赴东北、冀东部队进行政治动员与思想教育的指示》。
指示全文不足700字,开篇即讲明政治教育的目的:“向东北或冀东行动的部队,必须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与思想教育,保证部队的行动迅速准确,不耽误时机,政治情绪的巩固提高,不发生逃亡现象,并随时随地做到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为达到以上目的,指示强调,我们部队还有很大地方性与游击性,在执行新的政治任务时可能遇到某些困难。战士不愿远离家乡,尤其受到太平享乐思想的支配,这就更加需要耐心教育与说服工作,打破狭隘的家乡观念与地方观念。为适应新的环境,执行新的机动任务,必须同时肃清游击主义习气,提高到正规化的阶段,在机动时注意保守机密。高级干部应首先坚定思想,深刻体会中央指示精神。
指示要求,加强支部工作,使支部真正成为领导核心。支部要适应具体情况,提出各种保证计划,做到保证机密,少说多做,对外不说;保证迅速,行动要快,路线要确实,考虑要周密;保证不逃跑,除一般动员,重点对落后分子教育帮助;上船、海运、登陆等,都应根据整个规定,提出具体保证计划。
指示还对部队动员作了明确要求,提出动员不宜过早,到达海运地点前只提一般的机动口号,如向北发展,准备占领大城市等,不提接受武器与新式装备问题,以免泄漏。
9月30日,山东军区政治部又发出《关于机动部队政治工作指示》,进一步强调:“迅速结束游击战争阶段,向着正规化转移”,这是在新的发展形势面前,军队必须努力建设的新的目标。要采用各种方式,使全体指战员都能深刻认识目前新形势的特点与任务的要求,准备随时执行机动任务,“一切为着前线需要!”“一切服从整个利益!”“哪里有敌人,我们就往哪里去!”“哪里好发展我们就向哪里伸!”
遵照以上指示,各部队进行了广泛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工作,重点解决地方性与游击性两大问题,纠正抗日游击战环境下养成的游击习惯。同时注重有针对性地克服干部、战士中的一些活思想。如一些基层干部、战士认为,好不容易经过八年抗战,胜利了该回家与家人团聚,过安居乐业的日子了,还叫我们去东北?要去你们去,我们不去。还有的说,到东北接收大城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错,去玩一玩。围绕这些错误认识,进行了正确认识进军东北的教育、克服和平幻想和准备打仗的教育、保卫胜利果实的教育等。
胶东区还进行了怕下关东的教育。在胶东人眼里,下关东是在家乡穷得混不下去的无奈选择。抗战中为抵制日伪抓劳工,根据地还编了歌曲:“下关东,下关东,下关东好比跳火坑……”这首歌曲,在胶东非常流行,军民都会唱,所以部队中反映说:“过去你们反对下关东,说下关东是跳火坑,而现在你们又叫我们去跳火坑,我们是不干的。”对此,着重教育干部、战士分清进军东北与下关东的不同,正确认识进军东北的战略意义。登船前进行乘船教育,明确规定:
(一)不准吸烟和打手电,防止被敌人兵舰发现;
(二)随时准备战斗,碰上国民党或美国军舰,用手榴弹近战拼搏,拼死不当俘虏;
(三)注意安全,没有命令不准出舱,大小便要报告;
(四)出事故不要慌,船坏了,触礁了,要听从统一指挥;
(五)不准说不吉利话,对于船老大可能搞的迷信活动,不要干涉;
(六)防止晕船,不要乱走动。
不倒的政治工作大旗,保证了数万大军的顺利挺进东北和到达东北后的迅速战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