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国民党警察高官通讯录
2006年3月16日,烟台市牟平区档案馆接待了一位不远千里从西安赶来的查阅者——56岁的张亮先生。当张先生递给档案管理人员一份文件时,他们不禁愣住了,原来这竟是一份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陕西省警察学校高级长官通讯录!里面还有不同级别的长官照片。第一位是校长蒋坚忍,第二位是副校长萧炤文,排在第三位就是他要查找的人——教育长 “王铭鑑”,名字下面写着的籍贯是:山东牟平。
王铭鑑真的是牟平籍国民党高官吗?张亮为什么要查询王铭鑑的祖籍?他与王铭鑑是什么关系?面对档案人员的重重疑问,张亮敞开心扉,讲述了一段令人辛酸的往事……
一段辛酸的往事
张亮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他有经商的父亲,贤惠的母亲,一个哥哥,三个姐姐。每逢过年,他们全家都要高高兴兴地在一起照一张全家福,但是父亲每次总是要求照相馆另给张亮和他的的两个姐姐再单独照一张合影。当年幼的他问起为什么要单独照时,他的父母总是说,是为了寄给远方的一位好友。这种情景几乎年年如此,直到1957年。
1967年,已长大成人的张亮偶然在家中的一个箱子里发现了一封当年在外经商的父亲写给母亲的信。信中提到,新疆的老王特别想儿子亮亮… … 这一发现使张亮顿时惊呆了,“我到底是谁的儿子?”多年积压在心中的疑惑,使他终于忍不住地问母亲:新疆的老王是谁?小时候是不是每年都给这个老王寄照片?这个老王是不是自已的亲生父亲?在他的再三追问下,母亲不禁百感交集,潸然泪下,悲泣着道出了他的身世。
原来张亮原名王亮,现在的父亲是他的继父,其亲生父亲正是这个所谓的新疆老王——王铭鑑。生父与母亲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修筑滇缅公路时认识并结合的。生父原是国民党黄埔军校的高材生,解放前历任中美合作所警察厅厅长、国民党军统要员。1948年上半年王铭鑑被任命为北平市公安厅厅长。由于时局动荡,考虑到眷属今后的去路,他便以各种理由辞去这一职务,继续留任陕西省警察学校教育长。
1951年初,张亮出生不久,全国镇反运动开始了。父亲主动登记自首,为了使全家人免受牵连,他又与家人脱离了关系。因他曾是国民党要员,后来被判刑20年,并押送新疆劳动改造,从此一去不复返。母亲迫于生计,在张亮两岁时,带着他与他的两个姐姐改嫁给他现在的父亲。当时他的继父已经有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这样就构成父、母、一个哥哥、三个姐姐以及张亮这样一个大家庭。
在他生父劳动改造的前期,他们家与王铭鑑一直有信件往来。但整风运动开始后,他们被迫中断了通信,彼此失去了联系。
母亲的泣诉,让张亮泪如雨下,但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他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将对父亲的无尽思念埋在心底。
一个33年未圆的寻根梦
时光飞逝,一晃又过去了5年。1973年,先后经历了下乡、返城的张亮终于按捺不住思父之情,饱蘸激情给父亲写了第一封信,寄往父亲劳改的新疆。在难熬的数周期待后,一封退信让张亮痛不欲生:“收信人已亡,退回原处。”
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泪湿衣衫,失望、遗憾和悔恨的泪水不停地冲击着张亮的心。往者已逝矣,来者犹可追。“既然父亲已去世,我是他的儿子,我一定要认祖归宗。”张亮暗下决心:一定要到他父亲的家乡去寻找他的亲人。然而,母亲给他的回答是,她和父亲从未回过老家,也未听父亲提起过家乡的情况,只知道他的父亲是山东人,其他的情况一无所知。尽管如此,他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仍然没有熄灭,反而越来越炽烈了。
从那之后,张亮只要一有机会就想尽办法,四处寻找父亲当年的下属,打听关于父亲的一切,甚至将电话打到台湾。他曾数次到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查询相关资料;多次到新疆库尔勒地区打听父亲当年的下落……长期的思念、多年的奔波,使当年英姿勃勃的青年张亮变成了两鬓斑白、身心憔悴的老张亮,。然而,无数次的无果而返并没有让他寻根的脚步停顿下来。
皇天不负苦心人。三十二年后的2005年,张亮又一次来到陕西省档案馆,终于在沉睡多年的档案里,查到了他现在手中的这份国民党《陕西省警察学校高级长官通讯录》,通讯录里的籍贯记载为张亮的寻根梦再次点燃了希望之火。
一部1936年版的民国县志
3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张亮的人生旅途来说,33年的寻根历程却是如此的漫长。张亮多年的寻根经历,深深打动了牟平区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心。他们决心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帮助张亮查到他生父的原籍,圆他的寻根梦。然而,说时容易做时难,诸多难题立即就摆在了档案人员面前:首先他的父亲王铭鑑是国民党高官、军统要员,身份特殊;其二他的父亲当年从牟平考学离乡后再也没有回来,没留下任何口碑或文字材料。如此说来,即便是查阅民国时期的牟平档案,恐怕也难有收获。怎么办?到底上哪儿去查呢?她们翻阅了档案库房中所有相关的资料,结果还是一无所获。正在这时,张亮的一句话提醒了档案管理人员,使查档工作柳暗花明:“我听父亲的下属教官说,当年我父亲好像是在家乡考上了南京高级警察学校,然后又上的黄埔军校。” 档案管理人员心中一亮:“民国《牟平县志》里说不定就有这方面的材料!”于是她们立即查阅了馆藏的1936年(民国二十四年)《牟平县志》。面对厚可盈尺的整整10卷县志和密密麻麻的竖排繁体字,档案人员不厌其烦地一本本、一页页地仔细查阅着、寻觅着……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没有结果……又一个小时过去了,只听到轻微的翻书声,依然没有结果……怎么办?继续查下去!就在这时,一张民国时期《登进学校毕业人员登记表》映入了档案人员的眼帘,他的父亲会不会名列其中呢?一排排名字查过去,眼前赫然出现了“王铭鑑”三个大字,与张亮所要查的名字丝毫不差!名字下面清楚地写着:北平高等警察学校,籍贯牟平城南门里。“找到了!终于找到了!”档案管理人员大喜过望,激动地喊起来,同时深深地松了一口气。而此时的张亮更是又惊又喜,望着这张已发黄的纸上 “王铭鑑”三个字,他热泪盈眶。 “原来是北平警察学校不是南京啊!”他感叹地念叨着,随即他又急切地问到:“城南门里在咱们牟平城什么位置?”“城南门里”?这好像是牟平民国时的村名,现在这个村名早已不复存在了。档案人员随即咨询了老史志工作者,并顺藤摸瓜,终于弄清了张亮父亲的祖籍——牟平城南门里,就是现在的牟平城顺正里和文化里。
满怀期待,不远千里回到祖籍地,在短短的3个小时就寻到祖根,终于完成了自己33年的寻根夙愿,这让历尽沧桑的张亮先生激动不已。三天之后,牟平档案馆人员接到了张亮的电话,他说的第一句就是:“我是咱牟平顺正里人啊!”。他在电话那边兴奋地告诉工作人员,他已经在村里的族谱里找到了父亲的名字,知道父亲有两个堂侄还健在,更令他欣慰的是他得知自己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延续了五百年的家谱已将张亮及他的儿子编入其中。他说,等过几天就带着全家回牟平省亲,到时一定要到牟平档案馆登门道谢,因为是家乡的亲人和档案圆了他的寻根梦!□衣玉华 林运家 迟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