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八路军部队挺进东北之九:不能忘记的山东人民(编著/杨明清)

Chief 发表于 2018-01-20 14:39:05

引子

抗日战争进行到1944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以及发展河南、绾毂中原的战略方针。1945年日本的突然投降,急剧地改变了国内外形势。9月中旬,当时毛泽东正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在延安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刘少奇,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新战略方针,调动八路军、新四军若干主力部队全力进军东北。

这战略转变,使山东解放区成为中共中央战略大棋盘上的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也把山东八路军推向了大转移的中心。

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的调遣下,从1945年9月至12月,6万余山东八路军部队、6000余名干部,或由胶东渡海,或从陆路日夜兼程,潮水般涌向东北,形成了有史以来少见的“闯关东”的壮观景象。

“闯关东”,是旧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山东、河北一带的穷苦人,在家乡生活不下去时,迫不得已的选择。

在受苦百姓的心目中,“闯关东”并不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包含了许多血和泪。但此时的“闯关东”,意义已大不相同。

在这次战略行动中,山东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山东八路军部队和干部是挺进东北的主力,对山东解放区来说,这犹如一次“大搬家”。入关部队为抢占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卓越功勋,并在波澜壮阔的东北战场上诞生了主要由山东部队为骨干组成的后来被彭德怀誉为“万岁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以及第四十、第四十一军和由部分山东部队为骨干组成的第四十三军等英雄的部队,涌现出了充满传奇色彩的诸如智擒座山雕的杨子荣等英雄人物。


山东八路军部队挺进东北之不能忘记的山东人民

山东部队胜利挺进东北,新四军部队顺利北移入鲁,与山东人民的支持分不开。这样的全局性战略转移,没有人民群众作坚强后盾,其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同样不能忘记山东人民对这次战略转移的贡献和功绩。山东开赴东北的部队,多数是从海上运送过去的。在缺乏现代运输工具的情况下,数万大军在短期内横渡渤海,是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完成这样的任务,除山东分局指挥有方及全体将士的努力外,离不开胶东沿海群众的大力支援和奉献。

肖华说,数万大军之所以能顺利地越海北上,胶东沿海的广大群众是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的。

时任第六师政委的李丙令说,艰巨的渡海任务的胜利完成,是坚决贯彻中央指示的结果,也是山东人民全力支援的结果。山东人民的功劳和贡献,是我们永生难以忘怀的。他还说,成千上万名船工坚决勇敢地把数万军队跨越渤海运到东北,这一丰功伟绩希望写历史的同志无论如何要大书特书一番。

肖华、李丙令的话,真挚、诚恳,充满了对山东人民,特别是胶东人民的感情。遗憾的是留下的资料和记录太少,他们所给予的大多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今天能够捡取得到的只有若干极少的片断。

渡海的首要问题是船只。当时承担运送任务的除了30余小汽船,主要是140余艘各式各样的帆船。这些船只是海上的渔民响应人民政府的召唤,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运兵码头的。正是这些穿梭于渤海海峡的船只,把数万部队和干部一批批从海峡的南岸送到了海峡的北岸。部队转进需要大量的粮秣食品,天冷了需要改换冬装,化装渡海需要便衣等,这些大多是沿海群众准备的。为保障后勤供应,胶东解放区各级政府,动员了数百万群众夜以继日筹集粮秣、赶制冬装和便衣。

肖华说,仅是龙口码头工人听到工会的号召后,就献出了500多件衣服。工会主任马盛亭,心急于支援部队,又苦于家贫无衣,索性将身上的一套新夹袄脱下献出了。马主任回到家里,他那位讨饭出身的妻子纪春兰非但不埋怨丈夫没了新衣,反是笑逐颜开,夸奖丈夫做得对,做得好。过海部队携带的烧饼,全是沿海的大娘、姐妹们赶烙的,千家万户,推磨箩面,万千盏小油灯辉映人海,仿佛是劳动人民赤忱火热的心……

为了防止晕船,他们还特别准备了一些急救水(十滴水)、仁丹、咸菜和苹果等。沿海人民想得很周到。不能忘记的还有不畏艰辛、劈波斩浪的船工。渔民不仅献出了自己的船只,而且充当了运兵船上的船工。渡海的指战员大多没有海上的经历,因此,多数出现了严重的晕船呕吐。一晕船呕吐,上船之前规定的联络指挥信号等等,都顾不上了。这时候,船老大和船工就成了实际上的指挥员,他们既要掌舵,又要照顾晕船的干部、战士。就是这批勇敢、坚定、忠厚的船工,不辞辛劳,把数万多军队安全地运到了东北。

肖华在一篇回忆中深情地写道:望着船老大结实的身姿,我忽然想起了神话传说中的“八仙过海”。八仙过海的所在地,据说是从大黑山岛至蓬莱阁的那一段海路。他们各自凭仗手中的宝贝,或铁拐,或葫芦,或玉版,充其量也才行了十海里的水程。而我们的军队,数万人在短期内横渡二百多海里的海面,凭依的是什么“宝贝”呢?是人民群众!有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干百万群众,我们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就是真正的“八仙”,任何艰难险阻都是可以战胜的。

胶东沿海船工的功劳永远值得纪念。他们同样是开创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大规模海上战略转进先例的功臣。为了部队的顺利开进,山东人民还一呼百应地扛起铁锹、镐头,积极修复公路,为子弟兵出征开通道路;为了阻止国民党军的北进,为了解除子弟兵北上的后顾之忧,他们又响应党的号召,把国民党军赖以运兵的铁路拆毁、捣烂。

他们给予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国民党军的是憎恶,给予子弟兵的是无微不至的关怀,是依依不舍的深情。部队开进的沿途各村都事先设立了茶水站、服务组,备下了充足的粮秣,宿营地的炕都烧得热乎乎的。

对山东部队是这样,对过路的新四军部队也是如此。当年,随新四军三师挺进东北的张竭诚写道:路过山东时,山东人民的一片盛情,使人难以忘怀。部队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迎送。沂蒙山区,不愧为老解放区,乡亲们一路设宣传棚、茶水站、粮站.,配向导,看病号,无微不至。老妈妈连洗脚水都准备好了。他们捧出山东大煎饼、大葱、大蒜、大枣、大鸡蛋,硬往战士手里塞,真可谓箪食壶浆喜迎送,鱼水相亲难舍离。

山东人民的真情也使北移入鲁的新四军指战员感动万分。人鲁的新四军部队,指战员大多为江浙等省的南方人,到山东首先遇到的是生活不习惯。谭启龙回忆说:部队吃惯了大米,乍一改吃面食、煎饼很不习惯。山东人民是非常照顾我们的。部队集结休整的莒南县朱梅一带的群众,家家户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连锅灶、柴禾、用水、粮食、蔬菜、铺草等都准备得妥妥贴贴,尽量把小米拿出来供应部队,战士们还是感到不称心。小米在当时当地算是上好的细粮。群众和当地部队自己舍不得吃,拿出来给我们吃。但是我们的许多炊事员却不会淘小米、煮小米,做出来的小米饭里砂子很多,嚼起来嘎吧响。战士们对远离家乡本来就有情绪,于是一些怪话就在部队中传开了:“肚子吃得像砂包,打仗省得做工事了。”

叶飞在他的回忆录中还记述了这样一件事:

有个连队的小米饭煮得特别糟糕,简直就像没有淘就下锅了。满嘴砂子触怒了一个脾气急躁的班长。这个家乡给国民党军占领了的浙东四明山人,气呼呼地把饭倒在大路上,吼道:“沙子是铺公路的,难道我们的肚子里也要造公路吗?”这一行动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恼怒。当晚,有人沿村打锣,召集村民大会,连长、指导员也被邀去参加。群众七嘴八舌地批评起来:“新四军同志浪费了公粮!”“咱们老百姓想吃小米还吃不上哩!”“要是咱们一天能吃上一顿小米饭,那就够享福了。”青年们还责问道:“为什么要这样的耍态度?是对咱们吗?毛主席、朱总司令怎么教育你们的?”然而,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发言了:“这不能怪新四军同志,南方人不会煮小米饭,他们淘不出砂粒来,为什么咱们不管这事呢?”于是,好心的老大娘、老大爷都说:“咱们拥军就要拥到实处,马上去帮军队淘小米,煮好小米饭。”当场就分工,第二天到各连炊事房去传授经验。连长、指导员开会回来,立即把已经睡下的战士、干部叫起来开会,指导员声音颤抖地叙述了会议的经过,激动地说:“同志们,要是今晚我不全部告诉你们,那么一整夜就是闭不上眼睛的!”那个泼小米饭的班长“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从此,部队吃到了又软又香又没有砂粒的小米饭。从此,部队即使吃高梁煎饼、柿子蒂、山芋干,豆饼末子……再也没有一句怪话。

山东主力部队进军东北后,对山东解放区部队继续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胶东除第十三团外,已无主力部队。为组建新的部队,山东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参军运动,掀起“胜利人人有份,参军人人有责”的参军高潮。至1946年6月,山东解放区约有10万人参军,其中胶东区仅9月、10月两个月就有3万青年入伍。

山东人民为贯彻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为八路军山东部队的战略“大搬家”,可谓倾尽了全力,他们的功劳不应忘记,也是不能忘记的!

你的回应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