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军的诞生和三大主力(来源/《山东八路军挺进东北》)

Chief 发表于 2018-01-20 14:42:47

说起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可能许多人并不清楚,但提起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嘉奖为“万岁”的第三十八军,提起著名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歌颂的部队,则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支部队的前身就是当年诞生在东北战场上的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是以山东挺进东北的部队为骨干组建起来的。四平保卫战后,东北战场进入4个月的休战期。为统一部队的编制和指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对部队进行整编,组建野战纵队。1946年8月3日,第七纵队和第一、第二师在吉林敦化地区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万毅任司令员,李作鹏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梁兴初任副司令员,周赤萍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一师改称第一纵队第一师,师长梁兴初兼,政治委员梁必业;第二师改称第一纵队第二师,师长罗华生,政治委员刘西元;第七纵队第十九旅和第二十旅第五十八团编为第三师,师长彭景文,政治委员黄一平。后来享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万岁军”就这样在东北诞生了。第一纵队在东北战场上,先后参加了三下江南、四战四平、辽西会战、攻占沈阳等战役。1948年11月,第一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

当年东北军区编写的《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对第一纵队作了如下评价:

第一纵队从参加秀水河子歼灭战起,在东北解放战争重大战役中都担任主力,是东北各纵队中人数最多、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第一师,有红军作风与传统,英勇顽强,执行命令坚决,战斗经验丰富,猛打猛冲的精神很好,不怕牺牲,经得起伤亡,有连续战斗反复冲锋的精神,有顽强性,战斗士气旺盛,防御、进攻、野战、攻坚均备,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第二师,富有朝气,执行命令坚决,战斗性顽强,但次于一师。有突击力、对于攻坚突破较有经验,善于野战进攻,为东北之头等主力师。

第三师作战基础好,能担任防御战斗任务。

第三纵队于1945年底在南满地区编成。当时为改变东北新组建部队成分复杂,内部不纯,虽有新武器装备,但没有战斗力,且哗变之风四起的局面,东北局决定进行新老合编,以老部队为骨干“消化”新部队。南满由曾克林、唐凯率领的第二十一、第二十三旅,分别编入罗舜初率领的第三师、警三旅,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程世才,政治委员罗舜初,辖第七旅,以山东第三师第七、第八团为主编人第二十一旅2个团组成,旅长曾国华,政治委员李伯秋;第八旅,由山东第三师第九团和第二十一旅2个团改编,旅长杨树元,政治委员刘光涛;第九旅,由警三旅与第二十三旅2个团181合编,旅长宁贤文,政治委员谭开云。1946年7月,旅改称师。1948年11月,第三纵队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

第三纵队先后参加了辽阳、本溪地区作战,四平保卫战,四保临江作战等。1948年9至11月,参加辽沈战役,首克义县,主攻锦州,会战辽西。

《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对第三纵队作了如下评价:

第三纵队部队历史不算老,但战斗力很顽强,在南满困难艰苦环境下坚持斗争,进步甚快,作风勇猛,能攻能守,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军。

第七师,战斗力顽强,作风勇猛,战斗积极性高,有朝气,善于夜战及爆破,兼备野战运动与城市攻坚,为东北部队中头等主力师。

第八师,战斗作风稳,工作中贯彻性强,老基础少,但战斗力进步很快。攻防兼备,最善于阻击战斗。战斗的顽强性稍次于第七师,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师。

第九师,原系山东地方武装的基础,作战力较弱,来东北后在长期战斗中锻炼进步甚快,战斗力有很大提高,顽强性较强,有攻坚之经验。

第四纵队于1945年底由胶东军区进入东北的第五、第六师组成的第二、三纵队合编而成,司令员吴克华,政治委员彭嘉庆,下辖第十旅,旅长杜光华,政治委员李冠元;第十一旅,旅长李泽福,政治委员李丙令;第十二旅,旅长江燮元,政治委员潘寿才。1946年7月,旅改师。1948年11月,第四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

第四纵队参加了三战本溪保卫战,后转战南满,四保临江,创造了许多“第一”。1946年5月,挥师鞍山、海城,发起鞍海战役,迫国民党军第六十军第一八四师师长潘朔端率部起义,开创了东北战场国民党军起义的先例。10月至11月,进行新开岭战役,全歼号称“千里驹”的美式装备的国民党第五十二军二十五师8000余人,创造了东北民主联军一次作战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整师的战例。1948年9月,第四纵队与第十一纵队等部扼守无险要地形地物可依托的塔山、白台山阵地,阻击增援锦州的国民党东进兵团,死打硬拼六昼夜,顶住了海、空军配合的国民党军9个师的轮番进攻,对锦州战役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战后,第四纵队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荣获“塔山英雄团”、第三十六团荣获“白台山英雄团”、第十师第二十八团荣获“守备英雄团”、纵队炮兵团荣获“威震敌胆炮团”光荣称号,有20名指战员荣获“毛泽东奖章”。一次战斗获得如此多的荣誉称号,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是名副其实的塔山英雄。

《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对第四纵队作了如下评价:

第四纵队与第三纵队一起坚持南满斗争,战斗作风勇敢,参战次数最多,干部战士伤亡很大;作战决心很顽强,不怕伤亡不叫苦,执行命令坚决,善于打阵地战,也能打运动战,在防御战斗中有顽强的战斗力,特别是塔山阻击战斗,很有成果,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军。第十师,质量成分好,战斗作风猛,动作快,能打运动战,有突击精神。防御战斗中有顽强的战斗力,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第十一师,部队质量成分好,战斗作风稳,过去打攻坚战斗少,有防御战斗经验,参加塔山阻击战。

第十二师,战斗作风有朝气,战斗力之顽强性次于十师,有防御战斗经验,在塔山阻击战中表现稳而又猛。第六纵队于1946年10月由杨国夫和刘其人率领的渤海军区部队组成的第七师与新四军第七旅及冀东部分武装合编组建。陈光任司令员,杨国夫任副司令员,刘其人任副政治委员。1947年3月,陈光调任松江军区司令员,洪学智任司令员。下辖第十六师,由第七旅改称,师长梁兴初,梁调任第十纵队司令员后,王东保任师长,政治委员张池明;第十七师,由第七师第二十旅及第十九旅一部改编,师长龙书金,政委徐斌洲;第十八师,由第七师第二十一旅改称,师长王兆相,政治委员陈德。1948年11月,第六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

新四军第七旅与山东也有较深的关系。该部是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部队,抗战时改编为一一五师第六八五团。1938年12月,彭明治、梁兴初奉命率该团挺进湖西,与山东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合编为苏鲁豫支队,下辖4个大队。1940年,第一、第三大队和湖西大队合编为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1941年皖南事变后,该部南下华中,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

第六纵队编成后参加了三下江南和东北夏季、秋季、冬季攻势作战。1948年9月,参加辽沈战役,被誉为“攻坚老虎”的第十七师参加了锦州攻坚战。

《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对第六纵队作了如下评价:

第六纵队战斗基础巩固,战斗经验较多,为东北部队中之野战主力军。

第十六师,部队干部历史老,文化较低,参加战斗多,经验丰富,战斗作风勇猛,能攻能守,能打硬拼仗,但存在简单化,对新战术研究与掌握不够。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第十七师,战斗作风顽强,善于夜战及村落战斗,战士很勇猛,长于使用爆破,攻坚力最顽强。1947年夏季攻势之四平攻坚战斗中,参加主攻,纵深战斗13昼夜,在战术上颇有成果。东北部队中攻坚力最顽强之部队,为头等主力师。

第十八师,战斗作风有突击性、善于村落战斗及爆破技术,具有攻坚战斗经验。

除以上部队外,由辽东军区独立第一、第二、第三师编成的第五纵队,也主要是以山东赴东北的干部和部队为骨干,在辽东地区发展起来的。独一师的基础是吴瑞林任司令员的安东保安纵队和辽南军分区;独二师的基础是刘西元带胶东军区1个团在通化建立的杨靖宇支队;独三师的基础是吕其恩率领的安东保安部队。1948年3月,3个独立师正式改编组成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万毅任司令员,刘兴元任政治委员,吴瑞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治委员。1948年11月,第五纵队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军。

山东开赴东北的干部同样功勋卓著。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编写的《辽沈决战》所附《省军级以上主要干部名单》中列出的由山东开赴东北的干部即达30多人。

你的回应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