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抗日军政干校在鲁南善堌办学时期(编著/郑玉强)

郑玉强 发表于 2018-01-22 19:36:52

(一)随省委南下

1938年6月30日,边区省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结合山东实际制订了《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明确在山东各地创建抗日根据地。在鲁中,创立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然后向北、向南、向东发展,逐步扩大。在津浦路西,创立梁山泊和微山湖两块根据地。计划上报中央,得到了中央和毛泽东的批准。

边区省委的这个战略计划,是非常符合当时坚持和发展山东游击战争实际的。但是,在执行时遇到了一个新情况。什么新情况呢?这还得从鲁南地区抗日武装力量的兴起说起。

鲁南,系指津浦铁路以东、沂河以西、滋阳临沂公路以南、陇海铁路以北的地区,主要包括邹县、滕县、枣庄、峄县、费县、临沂、郯城等。1937年11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在萧县黄口召开扩大会议,决定以津浦、陇海铁路十字交叉线为界,划分4个区域,分工领导、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3月初,郭子化、张光中通过统战关系,从国民党徐州专员兼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处争取到人民抗日义勇队的番号,并由李明扬委任张光中为队长。特委即利用这一合法名义,公开在沛县、滕县、峄县等地发展抗日武装。在沛县,早在1937年10月,就组织建起了100余人的武装队伍。在滕县,1938年1月,共产党员王见新等人在善堌办起了农民训练班,并以训练班为基础拉起了40余人的武装,命名为农民抗日救国军。4月,郭子化到善堌协助建立了中共滕县特别支部,将农民抗日救国军易名为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在峄县,共产党员朱道南等在邹坞一带举行了乡农学校暴动,建立了一支100余人的人民武装,命名为鲁南人民抗日自卫团。还有共产党员李浩然率领的四川旅沪同乡会战时服务团三四十人来枣庄矿区进行抗日宣传活动。3月18日枣庄失守后,战时服务团在枣庄北部山区与朱道南等率领的峄县抗日武装会合,合编后暂用战时服务团义勇队番号。

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立即调集沛县、滕县、峄县等地的抗日武装,在滕县、峄县边的南塘、善堌一带会师。21日,特委在老古泉村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成立第五战区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张光中任总队长,何一萍任政治委员。总队下辖3个大队和1个直属宣传队,共600余人。不久,就发展到1800多人。义勇总队成立后,依靠滕峄边区,开辟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6月,湖西地区成立人民抗日义勇第二总队时,该部改称人民抗日义勇第一总队。

义勇第一总队在鲁南的发展,引起了鲁南国民党顽固派的不安。他们不准义勇总队筹措给养,而且还肆无忌惮地捕捉我抗日军政干部。1938年6月下旬,驻滕县的国民党第七游击纵队司令申宪武,亲率3000多人南下羊庄镇,包围了义勇第一总队驻地南塘,妄图将义勇第一总队一举歼灭。边区特委闻讯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组成讨申指挥部,将第一总队全部集结,并联合四县边联和峄县联庄会及国民党滕县县长周侗部武装,组成了讨申指挥部,公推童陆生为总指挥,讨伐亲日反共的申宪武。由于各部集结迅速,密切配合,展开了有力还击,一举将申部击溃。申宪武主力部队北窜,刘景周部投诚,讨逆战斗取得了初步胜利。十分不幸的是,抗日义勇第一总队政委何一萍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申宪武部北窜后,固守冯卯、东江等地,残喘待机。几天后卷土重来,图谋反扑。他纠集秦启荣、梁继璐等地方武装联合围攻,义勇第一总队被三面包围,处境极为危险。边区特委派第一总队政治部主任王见新和朱道南北上鲁中找边区省委汇报,并请求省委予以支援。为此,边区省委决定以省委机关大部分、第四支队二团、三团的3个连以及刚刚成立的军政干部学校为一路,由郭洪涛等率领,南下滕峄地区支援抗日义勇第一总队,同时探索开辟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的道路;以省委机关另一部、四支队一团、教导队和政治部为一路,由林浩率领到蒙阴坦埠、沂水岸堤一带,开辟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

这样一来,在第一期学员尚未到齐的情况下,干校即随边区省委机关南下。

从莱芜到滕县,要经过新泰、蒙阴、费县等几个县;沿途一带的村庄,多数被国民党、地主、封建势力控制着,并且绝大多数村庄都修筑了围墙。这些围子有的被地主武装占据,有的为防止国民党军队和土匪的骚扰,自卫看守。因为大多数老百姓对共产党、八路军还不十分了解,所以当部队经过有些村庄时,老百姓不但紧闭寨门不让进村,而且还鸣锣打鼓放枪放炮,虚张声势地吓唬部队。为扭转这种局面,干校学员就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解除老百姓对共产党、八路军的疑虑。

一天,部队计划到蒙阴南部一个叫大庄的村庄宿营。在离大庄南门不远的地方,寨门已经紧闭了。霎时间,民团手执大刀长矛站满了墙头。部队派出人员站在寨门前耐心地说明来意,请他们敞开寨门,让队伍进去宿营。一位60岁左右的老者站在寨墙上搭话,说:“俺光听说有什么三路军,没听说有什么八路军。”干校学员进一步向他宣传了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主张,这位老者竟假装斯文,和干校学员胡搅蛮缠,说什么“日者‘老爷爷’也。没有‘老爷爷’,则五谷不生、人畜难存啊。你们抗他做什么?”真叫人啼笑皆非,又无可奈何。干校学员只好进一步耐心地解释,说明抗日是抵抗日本侵略军,再不起来抗日就要亡国任人宰割了,抗日救国人人有责,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都要团结起来,能出钱的出钱,能出力的出力。可是,学员们费尽了口舌,这位老者还是说:“俺这里没有见过当兵的,看见当兵的就害怕。你们不能进寨子,俺给你们凑给养。”

没办法,干校只好在寨外宿营。

离大庄约有一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庄叫小庄。小庄没有围寨。当天晚上,干校学员就来到这个小村庄召开群众大会,做宣传发动工作;在会上,耐心地向老百姓讲明白八路军的性质、主张,解除了老百姓的一些疑虑。散会后,干校学员又趁着月光返回原地宿营。

当时,正值麦收、锄春苗季节,干校学员就一面宣传,一面帮助群众收割、翻地、下种、锄苗。两天以后,大庄村的老百姓沉不住气了:农时这么忙,不能耽误啊!围子门不开,不少老百姓就翻围墙出来收割耕种。战士和学员们见了,都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割麦子、耩豆子。在一起劳动的过程中,学员们不失时机地向群众宣传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主张。第三天早晨,大庄内部就发生了分歧:大多数群众要求打开围子门,村里的首脑人物还是不同意。为此,双方便争吵起来。要求开门的一方吵吵嚷嚷,说:“两扇围子门有你的一扇也有我们的一扇,你关你的那一扇,俺开俺的这一扇。”结果,围门敞开了。宣传队进围子后广泛宣传,并演出了精彩的节目,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这一天送来的给养也变了,不是糠菜窝窝头,而是白面馒头,还有猪肉呢。通过广泛地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广大群众提高了觉悟;他们又亲眼看到了八路军战士和蔼可亲,同国民党军队完全不一样,也就逐渐和战士、学员们接近了。干校的几位女学员,更是起了特殊的作用。她们开始宣传时,只有老大娘们在围着听,后来成群的青年妇女们也来了。离开时,有的老大娘还拉着她们的手舍不得放呢。

部队休整了几天后继续前进。为不使敌人察觉,队伍总是夜行晓宿。每到一处,多数住在老百姓家里,有时也住在酒店、庙堂和油坊的碾屋里。生活虽然艰苦,但干校学员的情绪却相当高涨。每到一地,总是不顾行军的劳累,抓紧时间练习瞄准、刺杀、投弹等军事技术。郭洪涛等领导同志见了高兴地说:“好啊,你们这是在发扬红军长征路上办学的优良传统啊!”

经过几昼夜的行军,队伍来到了蒙山三大关之一的九女关前。不曾想,费县的地主民团拦关截道,不准通过。队伍停止前进,派人前去交涉。

蒙山是山东第二高峰,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凌空鸟瞰像一位酣睡的巨人,横亘于鲁南北部,跨平邑、费县、临沂、沂南、蒙阴等五县市,峻峭挺拔,跌宕起伏,绵延百里,气势雄伟。古时候,此地南北交通主要有三道隘口,世称三关。自东而西,第一是紫荆关,位于费县田庄乡与蒙阴县交界处,距费县城35公里。关口东面旗杆山、玉皇顶突兀险峻,巍峨雄壮;西面老虎洞、挂心撅子直刺蓝天;峰奇崖陡,涧深路险,是蒙山东部南北交通的咽喉。紫荆关因关口两旁悬崖峭壁上长满紫荆树而得名。第二关是九女关,居于三关之中,山高崖陡,石危涧深,隘口狭窄。传说古代有九位绝色女子,因婚姻不幸,她们结伴到蒙山隐居;后得世外高人传授点化,个个身怀绝技。她们在这里过着幸福的生活,九女关因此而得名。关口耸立着一块高大的石台,是当年九女的点将台,旁边还有插旗的旗杆窝。第三关是白马关,在九女关以西4公里处,位于平邑县与蒙阴县的交界线上,距蒙阴城15公里;关口东面是高耸人云的龟蒙顶,峰顶像一只巨大的卧龟雄踞天外,神奇壮观。远望挂心撅子,拔地通天,尖尖的峰顶像一把利刃刺入云端,令人惊叹。关口西面的太平顶,是云蒙山的主峰,雄伟峻峭,地势险要。白马关因关口有一块巨大的白石,形状似白马而得名。

蒙山三关,是沟通南北的要塞。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楚国灭鲁后,又成了楚兵入齐必争的要道。在战乱年代,是强人出没拦路劫财的关口。行人路过毛骨悚然,如同到了鬼门关。民国初期,大土匪刘黑七曾多次在这里制造惨案。而今,费县的地主民团竟据此要道,企图制造事端。

天黑了下来,前去交涉的同志还没有回来。停留在路边等候的队伍只好在附近的山沟里、树林中露宿。夜露打湿了大家的衣服。战士和学员们都背靠着背,坐在山坡上的草丛里睡着了。

翌日天刚亮,山坡树林里就响起了嘹亮歌声。大家越唱情绪越高涨。这天正是党的七一生日,上级通知不开纪念会了,各中队可安排一些小型活动。干校军事队在蒙山脚下一个村头的桑树林里,召开了座谈会。大家对党的历史虽然知道得不多,但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得却非常热烈。大家越谈越兴奋,越谈越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就连平时有些悲观情绪的同志也变得兴高采烈起来。队伍在山野里停留了一天一夜。

经过据理力争的交涉,拦关的地主民团老老实实地让了路。队伍通过了九女关,很快抵达费县仲村镇(现属平邑县)。

位于蒙山前的仲村是个大村镇,建有高高的完整的围墙。队伍来到村边,又遇到了在蒙阴县大庄村曾经遇到过的情况:围寨四门紧闭,不准部队进驻。无奈,只好借住在围子外的几家民房里和露宿在野坡里。干校学员有的露宿在村外一墓地里。墓地很大,棵棵硕大的柏树紧密相挨,阴森森的;微风吹过,松涛怒吼,十分惊人。有的住在南门外几家民房里。学员庄伯方和几位同学住在一家馒头店里,借了一张秫秸箔,晚上铺开睡觉,白天卷起来学习。勤劳的店主东,天不亮就起床拉起风箱蒸馒头;学员们也早早起床,挑水、打扫庭院。天亮以后,部队照常出操,雄壮嘹亮的歌声在仲村上空缭绕。寨门还是没有敞开,更不用说给提供给养了。学员们早饭和午饭都没有吃上。大家都饿得肚子咕噜咕噜地直响。直到下午三点多钟,司务长才弄来了一部分黪子煎饼,每人发了两张。大家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平时吃这种煎饼觉着粗糙难咽,而现在都吃得很快,一会儿就吃得精光。

在仲村,边区省委检查了早在当年3月就成立的中共费县工委的工作,审查了部分党员;并指示费县工委要利用费县地势险要、人民强悍、武力雄厚的有利条件,搞好统战工作和发展建立抗日武装。省委秘书长景晓村对县工委书记张若林未经批准、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去沂水王德林部活动的做法给予批评。同时,边区省委发现费县党员大都到干校学习,无人开展地方工作,所以就决定从干校中抽调部分费县籍党员回来工作,成立中共费县县委。

紧接着,景晓村便召见学员单独谈话,大意是地方上没有党员开展工作,都到干校学习是不行的。然后便召集费县籍学员李伯瑾、时克、崔晓东、商向前、郭华等人开会,宣布撤销中共费县工委,成立中共费县县委。李伯瑾任书记,时克任组织部长,郭华任宣传部长兼二分区区委书记,崔晓东任民运部长兼五分区区委书记,商向前任统战部长兼一分区区委书记。会上,景晓村代表省委还指示县委:一要大力发展党员,近期在全县要发展100名左右;二要积极组织力量,为成立抗日武装奠定基础。从此,李伯瑾等人便留下来,分头到各地开展工作。

后几天里,省委和干校派了许多同志到仲村四邻村庄宣传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主张,宣传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干校学员们的实际行动,教育感化了这一地区的老百姓。仲村一带村庄的寨门逐渐打开了,群众都放心大胆地站在街头巷尾,热情洋溢地欢迎干校学员和战士们,并力所能及地提供了给养,学员和战士们都吃上了饭、住上了房子。

在仲村暂住期间,适逢七七抗战~周年纪念日。边区省委决定在此召开纪念大会,借以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大造声势以扩大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会场设在仲村围墙外的一片空地上,筑起了高高的土台,扎了松门,几十面红旗迎风招展。红旗下几千军民熙熙攘攘;嘹亮的歌声、鞭炮声、军号声和锣鼓声响成一片,惊天动地,振奋人心。

大会刚开始,村寨内的地主民团就开始捣乱。他们故意在围墙上修射击掩体,甚至把枪口对着会场,不时的狂喊乱叫“远点儿”、“开枪啦”。不管他们怎样扰乱,大会照常进行。郭洪涛泰然自若地讲着话,洪亮的声音传遍了会场内外。他从七七事变以来平津、上海等地的沦陷,讲到日军的铁蹄踏进我齐鲁大地;从日军奸淫掳掠、烧杀轰炸的凶残暴行,讲到八路军和山东人民的英勇抗战,阐明了抗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并以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会战为例,说明只要坚持团结抗战,实行全国总动员就一定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最后胜利。郭洪涛的讲话不时地被阵阵掌声和口号声所打断。特别是当他讲到山东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发展时,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郭洪涛同志讲完话后,林浩、孙陶林以及各界代表、当地士绅名流分别在会上讲话,表达了团结抗日和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领导的讲话和代表们的表态,确实鼓舞了群众的斗志,也教育了地主民团。这时,地主民团自动地收起了枪支,停止了嚎叫,在围墙上聚精会神地听起讲话来。纪念大会结束后,干校接着举行了开学典礼。孙陶林校长讲了话。潘维周传达了干校的组织机构、教学计划和学习生活制度,要求全体学员认真遵守执行学校的学习生活制度。从此,干校走向了计划教学的阶段。

第二天,林浩、景晓村率四支队司令部、政治部到蒙阴坦埠、沂水县的岸堤一带活动,以发动组织群众,建立沂蒙抗日根据地。干校学员随郭洪涛率领的边区省委机关及四支队一部离开仲村镇继续南下。队伍越过费县的浚河进入抱犊崮山区。经过两天一夜的行军,大约在7月10日傍晚,队伍到达滕县东部的善堌一带(现属枣庄市山亭区),分住在万寿山附近的村庄。

(二)在善堌办学

1938年5月,在鲁南抗日义勇第一总队驻地南塘村。一天,去村里扩军的渠维英刚回到驻地,总队长张光中就找他谈话。张光中说,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我们急需大批干部。总队决定创办一所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由你和徐仲林、李叔铭三位同志马上筹建。渠维英爽快地接受了任务。

根据总队安排,徐仲林、渠维英、李叔铭三人当即碰头商议有关创办事宜。

李叔铭,原名李树勋,滕县张汪镇五所楼村人;是滕县特别支部的创始人之一,七七事变后,与共产党员李乐平、王见新、渠玉柏等人在善堌组织举办农民抗日训练班和人民抗日义勇队。1941年在与日军作战中光荣牺牲。渠维英是滕县黄殿岗村人,中国艺专学生。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徐仲林是山东莱阳县人。抗战开始,他和几名同学冲破重重封锁,徒步去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5月来山东;年纪轻丽阅历丰富。他提出所创办的干校校址还是选在善堌村为好。渠维英、李叔铭二人不约而同地点头表示同意,一致确定把校址设在善堌村。因为善堌村离抗日义勇总队驻地不远,有工作基础。1937年11月,地方党组织曾在这里举办过抗日农民培训班。渠维英来此参加过培训学习,对那里的情况比较熟悉。

接着,徐仲林、渠维英、李淑铭赶到善堌村。当年和渠维英一起学习的几位青年农民现在都成了村农救会、抗日自卫队和妇救会的骨干。熟人相见,分外热情。寒暄之后,渠维英说明来意,得到了农村各救会干部的赞同。经过协商,最后确定将干校设在雪山寺的古庙里。山上苍松翠柏,便于学习和隐蔽;山下温泉流水潺潺,用水非常方便。校址确定后,他们连夜进行了分工。徐仲林负责全面,重点做教学准备工作;李叔铭稍年长些,阅历丰富,社会关系多,对外联系、筹粮备款等,由他去做;渠维英分工管理日常行政事务。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之后,鲁南抗日干部学校开学了。但报到的学员并不多。原来,当地许多人对于校的性质任务不甚了解,不愿贸然前来;再就是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影响了学员的报到。由临沂来的几十位学员在途中被申宪武部扣留了十余天。已经报到的学员都是些热血青年,怀着满腔热情来投奔干校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可是来到后,学校住在破破烂烂的到处透风撒气的古庙里,竟然是如此程度的简陋。又一无教材二无课桌凳,如此程度的一无所有。这学怎么上?所以情绪波动很大。正在这时,徐仲林他们接到总队部的通知,说边区省委机关率刚创办不久的军政干部学校即将来鲁南,干校将与鲁南干校合并。这真是个好消息!鲁南干校的同志们顿时提起了精神,情绪也高涨起来。徐仲林等马上带人动手拾掇房子,筹备给养,准备迎接新学友的到来。

没隔几天,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的全部人马来到了善堌。骤然增加了一二百人,古庙里容纳不下。因此就把校部安在了雪山脚下的刘庄村。徐仲林和渠维英被分配到教务处工作。两所学校的学员统一编成班、排、中队。召开大会之后,干校第一期就在善堌雪山寺正式开课了,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学员们便开始了紧张的学习和训练。因为干校是白手起家,经济上十分困难,除了一部油印机和简单的炊具外,几乎是一无所有,学习条件是很差的。没有教室,就选择山庄村头的破旧古庙和墓地里的松柏树下作为课堂;没有桌凳,两个膝盖就是桌凳。教师站着讲,学员们坐在地上听,把笔记本放在腿上作笔记。有时候,就围坐在山坡上,晴天顶烈日,身上晒得火辣辣的;雨天躲在窄小的庙舍里,拥挤得喘不过气来。房顶虽经修理,但仍然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雨停了,里面还在滴答。军事队没有训练场地,村里的打谷场就是训练场。那时候,纸张供应也很困难,大家就省俭着用,这面写了字就再翻过来写另一面;油印的讲义五颜六色,红、白、黄、绿各色各样都有。没有蓝墨水,就用紫颜色粉泡成紫墨水用。在雪山寺,无论是溪水旁、树荫下,还是场院里、沙滩上,到处都成了他们学习的场所。

第一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很有特色。学习内容,主要有抗战的形势和任务、抗日游击战争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怎样建立抗日根据地、军队政治工作和民运工作等等。初创时期,专职教员很少,除部分军事课和专业课外,都是由边区省委领导同志和各部部长讲课,大都是采取上大课的方法。这些领导同志讲课,有理论有实际,内容丰富多彩;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有时讲半天,有时讲一天。郭洪涛来干校讲课,除了讲解党中央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外,还作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众运动》等专题报告。他结合反击顽固派申宪武讲的《抗日游击战争》一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学员听得懂,用得上。讲课的地点虽然在山坡上,周围人来人往,干扰很大,但学员们都集中精力边听边记,恨不得将听到的东西一字不漏地都记到笔记本上。下课后,以班为单位座谈讨论。每个人还都想着在讨论时把笔记核对好,把教员讲的问题和主要精神准确地领会好;生怕学不好,回去工作时运用错了。大家的学习情绪十分高涨。

军事课由四支队的参谋们教。主要是练习瞄准、刺杀、投弹;学习怎样利用地形地物以及班、排、连的进攻、防御等军事技术。学员们怀着阶级仇民族恨,夜以继日地勤学苦练。每日清早,当晨雾还笼罩着大地的时候,学员们就上操锻炼了。跑完步,学员们就开始练习刺杀。直到太阳升起,大家才挥汗而归。

民运队的课程有三部分,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运工作和党的建设。除统一战线这门课由孙陶林校长讲以外,其他两门课由教务主任潘维周担任。上课既没有教材,也不用黑板;民运队学员学《民众运动》一课,目的是要求学会做群众工作。学了即刻就能用得上。一天,伙房里做饭没有柴烧了,队领导决定,将学员分成几个小组,到附近村里去凑柴草。学员庄伯方参加的那个组来到一村后,先找村长说明来意,再召开群众大会;在会上宣传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救国的主张。由于学员们纪律严明,说话和气,群众听了宣传后,从心眼里拥护共产党、八路军,都积极主动地给与支援。第二天,一车车的高粱秸和马尾松树枝送到了伙房里,烧柴问题随之解决。还有一天,民运队分成若干个小组,深入到附近的村寨实习。学员进村时,群众见他们言语不一,衣着杂乱,便关紧大们,躲进屋里。村里的村长便带着学员挨家挨户动员,学员们也主动帮助群众挑水扫地,收拾庭院,把整个村庄打扫得干净利落。一次,民运队学员在某个村里打扫卫生。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学员们纷纷躲在屋檐底下。大家宁肯淋湿衣服,冻得直打颤,也不随便到老百姓家里避雨。老百姓深受感动。渐渐地,善良的老百姓不仅主动接近学员们,还积极帮助解决困难。

那时候,给养主要靠当地老百姓供给。由于老百姓缺粮,供给不足,学员们经常吃不饱;但干校宁愿让学员们勒紧腰带忍着,也不向老百姓多要粮。都是募捐到什么就吃什么,以班为单位共同进餐。时值麦收之后,群众送来一些新麦子,学员们就吃小馒头,每人两个,只能垫垫饥。学员庄伯方所在的班有位姓唐的女同学,吃饭时她只吃一个馒头,余一个分给大家。菜里油很少,基本上是盐水煮小白菜或绿豆芽,每班一盆,大家蹲在地上围着吃。山下有一条河,清澈的泉水,昼夜不息地流着,是最好的盥洗池。河边乱石堆中,有很多小螃蟹,学员们休息时就捉,捉来放点盐一煮,都说味道非常鲜美。至于休息睡觉那就更简单了,各自寻找块门板或长凳作床。沂水籍学员段锦洲,就是靠一条宽不过30厘米、长不过150厘米的破凳子睡了整个夏天。莒南县籍学员庄伯方的全部行装,就是一个草编蓑衣、一条棉布被单和一身粗布单衣,总共五六斤重。那蓑衣可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白天坐着它学习,黑夜铺着它睡觉休息,雨天还可当雨衣。庄伯方所在的队住在三间庙堂里;庙堂前后有门,穿堂风一吹,凉爽舒适。庙内神像完整无缺。学员们就把蓑衣、草席、油布铺在神台上,既能躺着看书,又能坐着看书。有的神像端坐合掌,似乎在祈祷。学员们就把背包挂在它的手上,风趣地说:“劳你大驾,给我提着吧。”就这样,学员们与神像作伴,度过了一个月的学习生活。

那时学习条件是很差的,但学员们都很欢快乐观。天天都在唱歌,人人都会唱歌;学校充满了朝气蓬勃、生动活泼的气氛。每周至少开一次娱乐晚会,经常上演自己编写的剧目。“丢手巾”是学员们经常上演的节目,学员集中在一个场院里,围成一个圆圈。如果谁输了,就罚谁唱歌或讲故事。还有的吹口琴,有的唱京剧,有的表演口技,有的拉二胡,节目排得满满当当。民运队每次举行自办的文娱活动,学员王照华、林萍是积极分子,所表演的口技和莱芜方言,赢得了大家的一阵阵掌声和笑声;还有拉拉队的吆喝声,在翠绿的山峦间此起彼伏,震荡回响。沂水籍学员段锦洲等曾编演了一个名叫《闯关东》的小剧,段锦洲在剧中扮演了一个农民,在穷途末路时拉着小车到东北逃荒,走到半路上,又遇到了日本侵略军,只落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剧情深深感动了群众,台上台下都流出了辛酸的眼泪。

你的回应
  • 杭州LL

    2018-05-25 09:46:24 杭州LL

    我的岳夫齐秀东也是山东抗日军政干挍一期学员。岳父家乡车辋乡白山村原属临沂县(成为鲁南抗日报据地后划为边联县,后又称苍山县,现称兰陵县),文章中提到的临沂县学员中就应该有他。文中一期学员中提及的渠维英、崔晓东、商向前等都是我父亲的老战友,其中的崔晓东在抗战时担任过我家乡的县委书记与武工大队政委。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