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邦仁:收藏老锁的上海警察

Admin 发表于 2014-10-16 23:21:22
陈邦仁老先生,1933年6月出生,江苏省阜宁县人。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法制课副处级;一级警督。现有古铜锁器1千多件。撰写三十余篇研究文章,在各报刊发表,藏品在北京、上海、杭州、秦皇岛等地展出30余次。
                     陈邦仁:收藏老锁的上海警察1.jpg

为了破案,我开始观察并研究锁的结构,摸索锁的机械原理,慢慢就变成一个爱好了。
1995年10月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星期天,家住上海的陈邦仁像往常一样骑着单车去福佑路古玩市场“寻锁”。然而那一天,注定又是不同寻常的。一把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木锁”居然得来全不费功夫。
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陈邦仁兴奋得好像回到如获至宝的当天。“古玩市场大概有四五百个摊位上,我忽然看到一个黑糊糊的东西,正是我寻找的木锁,便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了,而且只花了几十元钱。” 这是一把在浙江萧山明代建筑上拆下来的木锁,用整块楠木雕琢而成,高23.7厘米,腹宽15.4厘米,厚4.8厘米,外观呈直颈、圆腹、圈足的宝瓶状,并刻有“二龙戏珠”、“双龙捧寿”的祥瑞图案。整把锁的机关藏于背后,用竹或木制钥匙开闭。“木头经过数千年的洗礼是非常难以保存下来的,传世的木锁非常稀少,目前这把木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陈邦仁对锁的痴迷还要从他的工作说起。“1951年8月,我第一次穿上警服,当时领导发给我们一把铜钥匙随身携带。一旦在路上遇到紧急情况,就可以用它打开路边专为公安机关设置的任何一只电话匣子向上级报告。”
“之后在侦查破案中,总是有溜门撬锁的盗窃事件发生。为了破案,我开始观察并研究锁的结构,摸索锁的机械原理,慢慢就变成一个爱好了。1993年退休后,我开始集中精力搞古锁收藏,到今天已经有15个春秋了,大概总共收藏了一千多把锁。”
谈起锁,陈邦仁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他告诉记者,自己珍藏过一把非常特殊的鱼型锁,名为“大鱼吃小鱼”。这是一把铜质的锁,长12厘米,宽4厘米。锁壳为鲤鱼形,分两截,连接锁头的是小鱼的身段,而它的尾部则连接着锁梁和大鱼。当锁关闭时,小鱼的头部和1/3的鱼身都被大鱼吞入腹中,造型暗讽清代时“大鱼吃小鱼”的社会制度。“这把锁不是平常百姓人家用的,应该是高官贵族用来锁书柜和首饰盒的。”
中国的古锁中,也有“最大”和“最小”的“明星锁”,而陈邦仁则将其中的“最大”收归囊中。“这是一把铁质虾尾型的锁,长1.05米,高0.75米,重12.5斤,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大的锁。2006年我买下它,据说是山西平遥清代时锁军火库用的锁。”
而对于已知中国“最小”的锁,陈邦仁则望尘莫及了。“那是苏州一个收藏家收藏的景泰蓝银质小横锁,重0.5255克、长9.95毫米、宽5.712毫米,堪称‘中华古锁之最’。这把锁是人家的传家之宝,至今还在世代相传。”
中国是最早发明、利用锁的国家之一。据出土文物考证和历史文献记载,中国的锁具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文物中,就有类似“锁钥”的雏形出现,后来又出现了木锁。但当时的木锁结构非常简单,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神匠鲁班对其进行改进,并装有堂舆机关。西周后出现了青铜锁,东汉后普遍生产金属锁。□文/北京科技报:李坤 (08/01/07)

你的回应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