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8年8月底到1939年初夏,干校在岸堤度过了一个相对平稳、安定的时期。校址逐步固定,环境也比较安稳;生活虽然照样艰苦,但物质条件毕竟比以前有了较大改善。学制也稍有延长,从第三期开始,每期学习三个月。办学规模扩大了,从第三期开始增设了妇女队,第四期全校设立了两个大队,原设立的民运队、军事队、政治队各有两个队,又增设了青年队和地方武装队,第五期又增加了教育队和财经队。课程设置增加了马列主义课程,如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等等,也逐步增加了专职教师;从第三期开始还公开讲党课,号召学员自愿听课。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时期是干校兴旺发达、培育人才的黄金时期。
1.学校内部设置
在这个时期,干校内部的组织机构随着形势的发展作了几次调整。
二期开学时,边区省委调来钟辉、李浩然、郑琳等人充实干校领导机构。学员管理上设立了大队部,大队长由谢锡玉担任。行政上设立了校部,校部秘书夏云,特派员张国峰。校部下设政治处、教育处、总务处。黎玉从延安返回山东时又带来大批干部,于11月7日到达边区省委驻地岸堤。在充实边区省委机关和各地区的同时,也向干校派进了一批干部。
为切实把干校办成抗大式的学校,在边区省委直接领导下,干校建立健全了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机构。孙陶林仍担任校长,梁海波曾任副校长。当时斗争形势发展快,到处需要干部。二期的政治处主任在很短时间内就换了两位。先是钟辉,在任一个多月就调走了;梁海波到任只10多天,也调走了。二期学员毕业时,随黎玉一起来山东的抗大毕业生、原北大学生徐元泉到校担任政治处主任,兼干校党总支书记,执行校长职责,主持日常工作。
12月8日,边区省委在岸堤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之后不久分局机关搬到了沂水四区王庄村,离岸堤村有30多公里,都是崎岖难行的山路。但在每期学员开学和毕业时,孙校长都来岸堤听取汇报或作讲话指示,帮助解决问题。平时,除有重大事情去请示以外,政治处主任徐元泉在校执行校长职责。
政治处内设有组织科、宣传科。第二期组织科长李浩然,宣传科长郑琳(女);第三期组织科科长徐忻,后为王博民,宣传科长刘浩(女),后为乔彬(女)。从第二期开始,教育处主任是从苏北来的教师贾丰。1939年2月贾丰调走,该处工作由徐仲林负责。教育处内设三个科:军事教育科,科长肖松圃;政治教育科,科长徐仲林;文印科,科长李沾吾(第二期)、李景涛(第三期)。总务处,主任赵龙图。总务处下设供给科、财务科、管理科,分别由韩友三、李星元、徐佩孚任科长。医生兼司药为刘子珍、王兰亭。这时全校教职员工已增加到100多人。
大队部,第一期大队长翟明仁;第二期大队长谢锡玉;第三期大队长崔兰亭;第四、五期分设了两个大队,一大队长李汝勤(老红军),教导员于辉(原第八支队三团团政委),李汝勤不久调走,由崔兰亭兼任;二大队长崔兰亭,教导员王永周(原第八支队五团团政委)。大队部下设有军事、政治、民运、青年、女生等中队;干部配备有中队长,指导员,文化干事;中队以下有三至四个分队,配备分队长、政治战士;每个分队有三至四个班,有班长,学习组长;每个班有10至12人,是学校的最基层单位。第三、四期的民运队当时又领导女生队、青年队,是学员最多的一个队。
第一期招收学生200余名,设一个大队,下面分设政治、军事、民运三个中队。中队以下设排、班。学习课程与抗大基本相同,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游击战争”、“抗日游击区各项基本政策”、“抗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民众运动”以及“军事技术”。学习期限一个多月。
第二期招收学员600余名,学习期限略有延长。军事队3个月,其他各队为1个半月。实际上只上了四周的课程,就提前毕业分配工作了。第二期的军事、政治、民运三个中队各配备中队长和教导员,没有副职;从第二期开始设分队、班。分队长、班长都是从学员的积极分子当中挑选担任。第二期军事队,队长杨信,教导员罗文华;政治队队长后期为崔兰亭,教导员胡惠之;民运队队长吴毅,教导员韩克辛。
第三期招收学员400余名,于1938年11月初开课,1939年1月底结业。全校组成一个大队,下设政治队、军事队、民运队、青年队等。军事队队长初是崔兰亭,后为周紫萍,指导员耿光;政治队队长吴毅,指导员孔福亭;民运队队长苗献奎,指导员胡惠之。第三期增设了一个女生队,队长刘津(女),指导员乔彬(女)。每个中队下设2至4个分队,每个分队下设3个班;班里有班长和学习组长。学员每天上课5小时,晚饭后两小时是课外活动时间。学员可在救亡室领导下,进行体育训练、文化娱乐活动。每晚有2至3小时的小组讨论。学员文化程度不一,由大学生、中学生,也有文盲半文盲;高小初中文化程度占多数。因此主要采取集体学习和互教互学的方法。
第四期的学员增加了,招收了600多名。设军事队、政治队、民运队各两个队,一个女生队,增设了一个青年队和一个地方武装队,青年队队长米新华,指导员辛玮,不久,辛玮担任政治教员,指导员改为舒风担任;女生队和青年队仍归民运队领导。政治一队驻岸堤村南北街路西刘姓地主的院中,指导员为孔福亭。干校第四期于1939年2月1日开课,1939年5月初毕业。课程与第三期基本相同,教学方法也和第三期基本相似。此时,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已经于1939年1月1日创刊出版发行。在1939年1月10日的《大众日报》第一版上,刊登了干校第四期招生简章,内容如下: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第四期招生简章
(一)宗旨:本校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高原则以培养大批抗日军政干部人才坚持山东抗日游击战争为宗旨。(二)名额:本校暂设军事、政治、民运三队,共招新生600名,男女兼收。(三)资格:1.坚持抗日拥护统一战线者;2.初中高小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工农分子不受此限);3.身心健壮而无不良嗜好及传染病患者;4.年在18岁以上35岁以下者;5.持有各抗日部队、地方政府、民众团体或各界公正人士证明文件者。(四)报名及考试日期:自即日起至2月10日止随到随考。(五)报名及考试地址:八路军各支队政治部、各地办事处及沂水岸堤本校。(六)考试科目:1.语文,2.政治常识,3.时事问题,4.口试。 (七)开课日期:2月10日。(八)学习日期:暂定军事队三个月;政治队、民运队一个半月;必要时得以延长或缩短。(九)课程: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抗日游击战争;3.政治常识;4.民众运动;5.抗日军队的政治工作;6.军事学术课。(十)待遇:1.膳宿讲义、服装等概由本校供给;2.自用物品(被、毯、衬衣、毛巾、牙刷、牙缸、筷碗、文具)一律自带;3.来回路费全由自己负责;4.毕业后由本校负责分配抗战工作;如自己能解决工作者,本校不加限制。校长:孙陶林一月五日
第五期招收学员500名,仍设军事、政治、民运、青年、妇女等队,增设了教育队、财经队等。财经队中队长兼指导员为沙海秋;教育队队长兼指导员李景涛。第五期军事队驻岸堤村东西街一个停业的酒店油坊里,指导员为孔福亭。于1939年4月15日开学。不久,日军开始对沂蒙山区大“扫荡”。干校遵照分局指示,组织精悍武装坚持在沂蒙地区开展对敌斗争。经过40多天的浴血奋战,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这一期的课程基本上是在游击战中完成的。1939年3月20日《大众日报》第一版曾刊登第五期招生简章,内容如下: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第五期招生简章
(一)宗旨:本校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高原则以培养大批抗日军政干部人才坚持山东抗日游击战争为宗旨。(二)名额:本期政治、民运、青年、民众武装、教育各队共招新生五百名,男女兼收。(三)资格:(1)坚决抗日拥护统一战线者;(2)初中高小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工农分子不受此限);(3)身体健壮而无不良嗜好及传染病患者;(4)年在十八岁以上三十五岁以下者;(5)持有各抗日部队地方政府民众团体或各界公正人士证明文件者。(四)报名及考试日期,自即日起至四月十五日止随到随考。(五)报名及考试地址:八路军各支队政治部各地办事处及沂水本校。 (六)考试科目:(1)国文;(2)政治常识;(3)时事问题;(4)口试;(5)体格检查。(七)开课日期:四月十五日。(八)学习期限:暂定政治队、民运队三个月;青年、教育、民众武装队一个半月;必要时得以延长或缩短之。(九)待遇:(1)膳食讲义服装等概由本校供给,(2)自用物品(被、毯、衬衣、毛巾、牙刷、牙缸、筷碗、文具)一律自带。(3)来回路费全由自己负责,(4)毕业后由本校负责分配抗日工作;如自己能解决工作者,本校不加限制。
校长:孙陶林三月十八日
2.女生队的诞生
干校单独组编女生队,是从第三期开始的。前两期虽然也有一定数量的女学员,但大部分都编在民运队中和其他男同志一起学习,如辛锐、谢青、于波、甄磊等人,并没有单独成立女生队。
随着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和八路军、共产党影响的日益扩大,根据地的广大妇女翻身求解放的觉悟曰益提高;她们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反对家庭虐待;她们要摆脱“三从四德”旧思想的束缚,从小家庭的小圈子里走出来,堂堂正正地做人;有的积极要求进步,要进“识字班”学习文化,以求翻身得解放;有的愤然脱离家庭,毅然投入到革命队伍中来。还有一些因学校停办、停课而失学的女学生们,求学不能,报国无门;在共产党、八路军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也纷纷投奔到革命阵营里来。因此,来干校求学受训的女学员越来越多。为此,干校从第三期开始单编了一个女生队。全队有女学员40多人。有来自名门望族的文媛闺秀,也有从岸堤附近村庄里来的工农出身的缠足大嫂,大家都称她们是“坚决(尖脚)抗战者”;有自食其力的小学教师,也有浴血奋战的革命军人;但绝大多数是抗战爆发后失学失业的中小知识分子,年龄大的不过二十五六岁,小的只有十四五岁。队长刘津(女),指导员乔彬(女)。以后夏天真(女)、李岩(女)等都担任过女生队队长。建国后担任过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长的张侠(女)就是此时参加三期女生队学习的。
七七事变的前一年,张侠就读于徐州女子中学。当时她曾为自己设计了一幅自食其力的蓝图,并为此而孜孜不倦,埋头学习。不料一年后风云突变。日本侵略者的全面侵华战争打破了她的梦幻。学校南迁至萧县方峪地区。9月底,学校解散。高年级的学生有的组织救亡团体,有的准备去大后方。像张侠这样的年龄小、文化低的女学生,只好辍学回乡。在极度彷徨苦闷中,适逢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部在徐州招募青年参加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于是,张侠与家庭不辞而别,应征人伍;与数千名失业青年一起云集徐州。
日军相继占领上海、苏州之后,开始向南京侵犯。山东大部地区也在日失一城、月失一地。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也从徐州迁往河南潢川。1938年春,军团训练期满,徐州一带的青年返回江苏。张侠她们徒步行至睢宁,与第五战区接上关系,被分配在后方司令部宣传部工作。其间,与共产党员张雪亭、董正涛等同志朝夕相处。通过他们的启发引导,张侠认识到山东敌后还有个理想的天地,从而在思想上有了一个新的选择。1938年秋,在高兴泰同志的带领下,张侠一行7人离开了第五战区后方司令部,毅然决然去投奔八路军。1938年10月底,张侠一行到达岸堤,被编入第三期妇女队。
第三期妇女队当时有40多个学员,挤宿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草屋里;宿舍两头是大通铺,人挤着人,连翻身的空隙也没有;中间有一席之地是空的,是她们讨论、唱歌、对笔记、开小组会和风雪天吃饭的地方。就是这样的条件,也比男学员还优越得多呢!生活标准也和男生一样,每天每人12两(每斤16两)干粮和少量青菜。穿的更简单,每人一套灰军装,个头小的遮到膝盖,个头大的还蒙不上屁股。在滴水成冰的寒冬季节,女生也没有温水洗刷。校门前的汶河就是她们的大浴洗盆,砸开冰块洗脸、洗衣服。渴了,还要捧起来喝上几口。日常生活之艰苦,学习条件之简陋,与那些出身名门闺秀的学员以前的生活环境相比,是有着天渊之别的。但是却没有人叫苦,没有人退却。有些局外人表示不理解,但他们何曾知道,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可造之材正是在这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孕育、成长的。崇高的革命理想和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宏伟壮志,凝聚成经受磨炼战胜困难的奇特力量。也正因为艰难困苦,才锻炼出一批又一批使侵略者心惊胆战的革命勇士。
政治课学习,女生队和其他队一样,集体上大课。边区省委的领导同志讲授马列主义基础知识,专职教师讲《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发展史》。通过系统讲授,把女学员们、特别是那些从没出过“三门四户”的女学员引进了社会科学领域,并使她们初步懂得了在三民主义之上还有更理想的共产主义。军事课主要讲《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有时候,讲课和军事演习结合进行。对学员的教育很有成效。
民众运动和妇女运动是女生队的专业课。当时,学员们对教师讲的发动群众、开展全面抗战的理论虽还不够理解,但对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妇女的斗争生活,却产生了强烈反响。苏联女红军以及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蔡畅、邓颖超等人的形象,深深地影响着女生队的学员们,成为她们的楷模。
女生队的学习生活和其他队一样,黎明即起,集合起来跑步,爬山;听课,讨论;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参加夜间紧急集合,军事演习等。女生队第一次参加紧急集合,也和其他队初次参加紧急集合一样不那么适应。一天夜里,班长把熟睡中的女学员们一个个推醒,说是有情况紧急集合。女学员们都一个个爬起来,穿好衣服,有的只背起书包就走。队长点了点人数,悄悄地告诉女生们,跟在民运队后面。学员们急匆匆地出了校门。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只有紧紧盯住前面同志系在书包上的白毛巾才不致掉队。这是一次急行军,前面不时传来口令。队伍离开村庄,向南越过沙滩,穿过树林。队伍绕了一个大圈子,从村东又转回学校。当集合在操场上的时候,天已破晓。放眼看去,在参加紧急集合的所有队中,还是军事队的阵容最好。他们个个武装整齐,精神抖擞,没有一个掉队的。别的队呢,什么样儿的都有,有的只打了一只裹腿,有的掉了一只鞋。不知是谁,肩膀上还扛着一条被子呢。女生队里的学员有的光图跑得快,连背包都忘了带。大队长宣布,这是一次考验,各队回去认真总结。后来,经过几次训练,女生队进步很快。无论是紧急集合,还是军事演习,每次都达到了标准要求。
还有文娱生活,也是干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丰富了学员的精神生活,而且激励了大家的战斗意志,还为毕业后发动群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干校期间,每个女生都能学会几十支激动人心的歌曲。其中有庄严肃穆的《国际歌》;有慷慨悲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有歌颂革命圣地的《延安颂》;有提倡妇女解放的《新女性》、《三八妇女歌》;还有许许多多的抗战歌曲和民间小调。这些歌曲对唤起人民群众的觉悟,动员群众参军参战,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女生队从未落在其他队后面;为干校增添了光彩,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第三期学员结业后,在第四、第五期,干校又相继单设了女生队。第四期的女生队队长还是刘津,指导员为胡惠之。青驼镇吉拉子村的刘奇(女)、岸堤镇岸堤村的程俊英、程振英姊妹俩,还有张林山、张坚、亓锋、秦怡以及女华侨江楚等,都曾在第四期女生队学习过。第五期女生队指导员为夏天真。
干校女生队的学习、生活情况,在当时创刊不久的《大众日报》上有过几次生动真实的报道。1939年2月15日《大众日报》第四版上,曾刊登了~篇署名“小乔”的文章,全文如下:
干校女生队
在朔风凛冽的北国里,天那么冷。汶河的水早已结了层层的薄冰。可是我们的女战士们仍旧是毫无畏惧的;每天在太阳还未照遍大地的时候,便整好队伍到汶河边去洗脸。如果你迎头问她们:“冷吧?同志手都冻红了。”“不冷,一点都不冷。这算什么?”生气勃勃微笑着的面孔,会这样有力地回答你。这时你会感觉着自己的渺小。连当地的老百姓都被她们感动了。
最初,因为环境关系,女生总不免被轻视;可是在干校自从各种竞赛开始后(如学习、军事生活,壁报等),尤其在军事生活竞赛中,女生完全表现出她们不但毫不落后,相反的,却跑到男的前头了。集合时,她们最敏捷;在夜间演习紧急集合时,也同样是她们的动作最迅速。她们的竞争心、斗争性是非常强的。
学校燃料缺乏了。同学们有的亲自去砍木头;有的两人抬一棵六、七十斤的大树根;有的身力小,虽然抬着很吃力,但因为这是帮助学校的工作,大家的事,便不顾一切,终于胜利地完成了。女生队:“赛赛吧!胜败没有关系,都是一样的同学,怕什么?青年队。”
只要一跨上女生宿舍的院子,红的,绿的、黄的、白的、大的、小的各种各样的标语漫画式的东西,便映进你的眼帘;仔细一看,原来满墙贴的是一张张的挑战书、应战书呢!各个队以及教职员,经常向女生队作着各种战斗的比赛;例如为了篮球、乒乓球、内务整洁等项。从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们生活的活跃和紧张来!各队之间的挑战书、漫画,在干校随处都可以看到。因此那些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们,不但在抗战的理论与方法上得到了教养,就是在生活上,更给了她们以很多的锻炼。她们的生活内容是充实的,活泼而有生气的,紧张而愉快的;这里曾有过三十岁以上的女同志,也有缠足的;但经过教育后,在生活上学习努力的程度上,并没有什么差异。
仅是短短半年,这伟大的熔炉,不但锻炼了千百英勇的男儿,而且也培养了一百多个巾帼英雄。这些女战士在学习上,在工作上,已经站在模范的地位,已经是一块块坚强的钢铁了。
1939年5月13日《大众日报》第四版刊载《前哨妇女》专版,上面有一篇署名“天真”的文章,全文如下:
干校的女生队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第五期的女生队有四五十个学生,她们都是从很多不同的地区里来的;大部分是学生,有几位是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她们的程度虽然很不整齐,但是她们有着相同的高度的抗日热情,有着相同的虚心学习的精神。
吃过早饭后即开始上课。课堂是在野外的树林里,先生一讲就是三个钟头。虽然天气现在是暖和起来了,但容易使人困乏;但是她们都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写着;没有一个表现着丝毫的松懈,愿意偷偷地放过宝贵的每一秒钟。
女生队单独成立了一个救亡室。每天中午她们都宁愿牺牲了自己的午睡,参加救亡室的各种活动。学新文字,学国术,写壁报稿子,唱歌,排剧,都在为了坐“飞机”而忙碌着紧张着。
晚上是开小组会的时间。在小组会上讨论当天所讲的功课,没有一个人不是热烈的发言,除了更深刻的了解当天所听的功课以外,并且还有很多宝贵的新的意见提出,小组会对于她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隔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总要爬一次山,各队竞赛,女生队的几个小脚婆娘,也不落人后呢!虽然累得满身是汗,两腿发酸,但是她们仍然在喊着“加油”、 “努力”,不停地向上爬。爬山竞赛,女生队还没背过“乌龟”呢。
这一批女干部,天天都在不断的进步着,一定的,在抗日的战场上将起着她们火车头的作用。
3.青年队的诞生
1939年1月23日,干校院子里突然来了一支整齐划一、身穿灰色棉军装、身背大刀片的队伍。这支队伍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年龄都不大,大部分是十二三岁的孩子,但都精神抖擞,个个朝气蓬勃生龙活虎富有生气。原来,这就是在队长米新华、指导员辛玮率领下,从国民党莒县县长许树声建制下拉出来的莒县保安旅少年队。莒县保安旅少年队怎么突然跑到岸堤来了?这里面有着一系列的曲折故事。
1938年8月,中共鲁东南特委在莒县保安旅内部成立中共莒县保安旅特别支部。莒县保安旅政治部科长牛良佐为特支书记,辛玮为特支委员。为了培养有觉悟的军事骨干以代替旧军官,更好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特别支部打算以保安旅政治部的名义招募一支少年队。事情决定后,保安旅政治部主任路雨亭和科长牛良佐去找国民党莒县县长兼莒县保安旅旅长许树声(绰号许黑子)商谈。许树声虽然思想一贯反动,但在当时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群众抗日情绪极为高涨的情况下,他也不得不做一些抗日救国的工作。对成立少年队一事,许表示同意。
初秋的一天,保安旅政治部对报名的数百名青少年进行了考试和体检,择优录取了61人。中秋节在沭河边上的史家庄子举行了建队典礼。在保安旅政治部工作的艾光楼到会讲话并宣布政治部决定:由莒县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徐锦江兼任少年队队长,牛良佐兼任指导员;米新华任专职队长,辛玮任专职指导员。专职队长米新华,原是北京第六中学的学生,后在10月由艾光楼和辛玮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少年队的学习内容很丰富,政治、军事、文化等课程无不涉猎。少年队自己凑钱,请铁匠给每人打了一把大刀,并配以皮刀鞘。又从城西南石家屯聘请了一位曾在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海军陆战队当过教官的离伍军人,专教劈刀武术。还分成若干小组,分赴附近各村庄进行宣传。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响起嘹亮的歌声。队员们还自编自演了《群众打鬼子》的话剧,经常在莒县城、沭河沿岸的村庄和莒县保安旅演出。一时名声大振。
几个月下来,少年队的抗战表现引起了许黑子的不满。随着形势的发展,他把军容整齐能演能唱的少年队视为异己。12月中旬的一天,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带着蒋介石限制“异党”活动的指示来视察。他走后,莒县就谣言四起,传说纷纭,什么“要改组有共产党活动的政治部”啦,“要解散共产党领导的少年队”啦,等等。许树声借机使出了拆散少年队的计策。先是降低津贴,继而裁减。许黑子在一次会上宣布,奉省主席命令,为坚持抗战要裁减老弱病残。少年队是弱兵之一,应在被裁之列。一天早饭后,他派人送来了解散的命令。
在这关键时刻,队里的领导艾光楼、辛玮、米新华等人,及时召集“民先”队员开会,然后召开全体队员会。教育大家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要冷静,要作出正确的抉择。接着,辛玮和米新华又赶紧找到徐锦江、牛良佐等同志汇报。经他们同意,辛玮带两名队员去紧急请示中共鲁东南特委。在中共鲁东南特委驻地桑园村,他们找到了特委书记景晓村,详细汇报了少年队的当前状况和要求。景晓村同志说:“这批青少年在党的培育下,有一定的觉悟,不能解散,更不能让国民党拉过去。”他停顿了一下,接着叉说:“我看少年队有两个去向,一是来特委成立宣传队;二是去岸堤干校学习。但这要走群众路线,请你们回去商定。非常时期还要提高警惕,防止意外。”
辛玮等回来向特支传达了特委的意见。经研究,决定以上学的名义到岸堤干校去。为了保密,少年队便组织骨干队员,把几个想到国民党部队去的人监视起来;又仔细研究了行动路线。为了避免许树声发觉,决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野外”的方式离开县城,先到沂水王庄找山东分局报到,然后再前往岸堤。
瞒过了许黑子,瞒过了各自的家长。1月17日拂晓,少年队紧急集合了。队员们都背着行李卷和大刀,踏着晨曦,向北门而去。接近北城门时,米新华特意沉着有力地喊着口令,还领大家唱起了歌曲。守卫北门的岗哨问:“干什么的?“米新华镇定自若地回答:“打野外”。岗哨没有再问。少年队便迅速地出了北门。
此时,朔风凛冽,冷月在天。少年队每一位队员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大家都不言不语,急匆匆地沿着公路向沂水城方向疾进。
冬季的太阳慢慢地升起来,越升越高;莒县城越来越远的被抛在了身后。
暮色苍茫中,少年队赶到了沂水城外。城里有八路军驻沂水办事处。至此,大家的心情才平静下来。他们进城找到了八路军沂水办事处主任邵德孚。邵德孚热情地给少年队安排了晚饭和住宿地。
1月19日,少年队从沂水城到达中共山东分局驻地王庄村。晚上,山东分局为少年队的到来组织了欢迎晚会,山东纵队指挥张经武和山东分局的郭子化同志在会上讲话表示热烈欢迎。1月23日,少年队到达岸堤,干校为了欢迎这批充满青春活力的小学员,特地举行了全校规模的欢迎大会。各队娱乐组演出了文艺节目。少年队登台表演了劈大刀,博得了大家好评。
少年队到岸堤后,干校以其为基础,从军事队和民运队抽调了一部分青年学员,共100多人,组成第四期青年队。米新华任队长,辛玮任指导员,吴毅担任副队长。不久,辛玮改任政治教员,指导员由舒风担任。
在青年队中,还有几位从莒县来的学员,也都是因日军侵略、学校停办而失学转而投奔干校的热血青年。如孔祥滨、孔祥林、孔祥荣、左振禄等。1938年秋,孔祥滨的小学同学于莲池、于再五等人,从干校毕业被派回莒县做抗日救亡工作,到处动员青年到干校学习。孔祥滨等人听了他们的宣传,激发了对于校的向往和参加抗日工作的热情。1938年初冬,孑L祥滨等四人一起在于再五的率领下,来到干校学习。进校不久,孔祥滨等就加入了“民先”。
当时,青年队住在校部西院的一排平房里;房内两边打着通铺,当中走人。青年队学员在干校内是最年轻的,小的只有十二三岁,大的也不过十八九岁,多数是十五六岁。正因为年龄小,其他队的学员都把他们当作小弟弟,倍加关心爱护;尤其是女生队的学员,总是以大姐姐的身份爱护青年队的学员。青年队也是最活泼的一个队,组织训练、野外演习、爬山比赛、拉拉唱歌等都跑在头里。新年联欢会上演出,数青年队节目最多。青年队除了参加上大课外,还有自己的专业课《青年运动》等。
不久,第五期青年队开学。年龄较小的第四期青年队学员如孔祥滨、张明孝、张明悌等人留下来继续参加学习。第五期青年队队长仍是米新华,指导员由王守慈担任。学员约60余人。这期间,青年队搬到了相邻的西厢房住。孔祥滨担任了所在班的班长,于4月下旬经米新华、王守慈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教育队住的院内一个二层楼上举行了入党宣誓。不久,在山东分局领导下,鲁苏战区青年救国会临时代表大会在沂水县夏蔚召开,岸堤干校选派了青年队学员孔祥滨作为代表出席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