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北京生人的文化情结
刘鹏,1963年8月16日生于北京,宣武区公安分局人口处警官。尚在壮年的他却自称是一个怀旧的人。
他的老照片藏品蕴涵丰富,以精当见长,已自成体系。它们立足于老北京(清末民初至1949年)文化,内容大致包括风景名胜、历史事件、街巷胡同和习俗风情,其中以风景名胜居多。那些今日已消逝或巨变的古迹街巷,那些响彻四合院的鸽鸣和见证着历史沧桑的旧城墙,那些曾叱咤风云而终归于冥漠的人物,林林总总的记忆,定格于这零乱而迷离的岁月中,给人以握不住的苍凉之感。
直击我心灵的还有记录普通百姓日常起居、服饰风尚、民俗礼仪、婚丧嫁娶等市井生活的老照片:一位民国女子恬然地靠在桥栏杆上,一袭简洁的旗袍,两条黝黑的大辫子,年轻的脸庞在这张老照片里安静地展露着,一尘不染;蜷缩于墙脚的鞋匠眉头紧蹙,表情冷峻,底层百姓生活的困顿和窘迫一目了然;卖风筝线的小孩正视着镜头,表情却有一丝卑微与羞涩;而经过宣武门、崇文门间城垣的那队骆驼,行进在泥沼与沙土间,即便看不清赶驼人的表情,却似乎能感受到他眼中的风尘、疲惫与忧虑,延伸出我们对当下生活状况的优越感……
世事沧桑,唯有那泛黄的老照片,如此清晰地记载着历史的轮廓,镌刻着时光流逝过后所有深刻的记忆,给他这样一位地道的北京人以强烈的震撼、触动与感悟。这位严肃、清醒而负责任的老照片收藏家,正孜孜不倦地为保护老北京文化努力着。收藏:每张老照片背后都有故事
其实,刘鹏的“藏龄”并不算长,因为国内的老照片收藏也才刚刚起步。
万事开头难,同所有刚入门的收藏爱好者一样,最初他也常为买到假照片或残次品而懊恼。如今他已经成为辨识老照片的专家,不仅专门著文传授要领,还常常帮助他人鉴定。他笑言很多老照片商根本不知道照片价值,使得他常有“捡漏”的机会,这在收藏界可是值得骄傲的事儿。
自从迷恋上老照片,刘鹏的生活方式就陷入了单调与重复,不过他乐此不疲。报国寺周四早晨6点就开门,他必定骑着车前往,逛上一圈有所斩获后,急忙赶到单位上班,午休时再去一趟。周末不是在潘家园就是在报国寺寻宝,晚上则在家里整理老照片,钻研大量的文史资料。毕竟没有史学或民俗学专业背景的他,要对一组组老照片进行精准的考证,要让老照片中被定格的瞬间还原为鲜活的历史场景,谈何容易!
有一次,刘鹏对一张前门箭楼老照片的历史背景了解得不够确切,就顶着烈日跑到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大厦搜集资料,可是疑惑还是没有解开。于是他前往学者“老北京通”王永斌家中拜访,最终得出了确切的结论。
此外,刘鹏求知的身影还经常活跃在北京书店、各地书市、孔夫子旧书网、易趣网……角度:用民间的眼光观察历史
别看成天跟古旧的老照片打交道,刘鹏很有与时俱进的意识,令他的收藏事业如虎添翼。在他的写字台上,电脑、扫描仪、打印机、刻录机、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一应俱全,技术也是毋庸置疑。他若要履行杂志、报纸的稿约,只需要通过网络传送电子文本和扫描后的老照片即可,既方便快捷,更保证了藏品的安全。
他在新浪网上开通了老照片博客,周汝昌先生特地题写“老照片的故事”以示嘉勉,在他连续200多个夜晚心无旁骛地经营下,200多组文图得以发表,涵盖了老北京乃至中外文化的方方面面。除了他的珍藏外,来自其他途径的都特别作了说明,如收藏家朋友、网友博客及多家门户网站。难得的历史画面和文字震撼了众多网友,迄今已有近110万次的点击量,留言无数,成为了民间收藏界博客群中闪亮的景致。
在刘鹏看来,中国文化是有厚重历史感的文化,但历史从来都是国家民族的历史,而个人、家庭或集体的回忆只能隐身于野史杂录中,可是文字的怀旧从来不是普遍的全民性的精神现象。而老照片则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并因为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显得平民化和生活化。当我们观察历史的角度变得日益多元化,我们可以在“大历史”之外,透过这些老照片直观地、自由地作出选择和评价,哪怕这样的观察难免肤浅和表面化。或许这就是老照片的某种迷人之处吧。
刘鹏现已在《北京档案》《中国档案报》《中国收藏》等报刊发表大量作品。他的愿望是出到100期时结集出版,并举办个人的老照片展。这位透过充满历史感的老照片探询人生质的意义的收藏家,绝非电影《百花深处》中以堂·吉柯德式的勇气守护老北京这座精神家园的眼神悲凉的“疯子”冯先生,我们有理由相信通往梦想之路的他并不孤独。 □阿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