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是中国纺织业的龙头。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了日商在上海、青岛、天津、东北等地的85个纺织工厂,以上海最为集中。同年12月,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以下简称中纺公司)在重庆成立。1946年1月,中纺公司迁至上海,并先后在天津、青岛、沈阳设立了分公司。该公司拥有纺锭近180万锭、布机3.94万台、固定资产总值1.45亿美元,拥有主要的生产设备在全国纺织工业中占有绝对优势。其面纱产量占1/2以上,棉布产量约占3/4,成了中国官僚资本中最大的垄断组织。由于中纺公司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特权,因而能操纵全国的纱布市场,获得高额利润,成为国民党政府统治的重要财政支柱。这一切都突出地表明,切实搞好接管工作,把官僚资本所有企业改变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的纺织企业,对于稳定和发展国民经济,丰富市场供应和发展新中国的纺织工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接管上海中纺公司所属各厂这样庞大的官僚资本企业,中共中央和华东局都十分重视。按照中央制定的一整套完整的接管政策,军管会在接管上海中纺公司时,主要抓住五个环节。第一,委派军事代表,掌握企业领导权。
1949年5月29日,上海市军管会委任刘少文、陈易为市军管会财政经济接管委员会轻工业处正副处长,为接管中纺公司及其所属各厂的军事总代表。他们随即去中纺公司布置接管事宜。刘少文宣布接管命令,并解释各种城市政策,介绍各组军事代表和军事联络员等接管组人员。原中纺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各处处长继续留用。5月30日,11个接管组按照棉纺、毛麻、印染、机械等不同行业以及地区相近的原则,由各厂负责人陪同分赴中纺公司各厂,同时对原中国纺织机械公司所属厂进行整套接管。
接管组进厂后,由各厂负责人召开职员大会,然后再召开工人大会,由军代表宣布接管命令,并发表见面演说,.讲解放战争的胜利形势,接管官僚资本企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国营企业的意义、目的和政策,以及工人主人翁地位,号召大家保护资财,所有人员照常供职,实行原职、原薪、原制度,安心工作,恢复生产,服从领导,遵守纪律,凡保护有功者奖,怠工破坏、阴谋捣乱者依法严惩等。
会后,军事代表和原工厂负责人于接管前一天在工厂现金库存、机物料、原料、成品等各种报表、单据以及会计账册上盖章,以候清理。
从军代表到厂接管之日起,军代表或军事联络员每天向轻工业处汇报情况,如到厂交接情况,厂最高负责人情况,职工人数,机器设备有无损坏,职工对接管的反映,群众要求,复工情况,以及困难问题等。发现问题,及时请示报告,加以解决。
6月1日,中纺公司通知各厂、处室、单位立即编造移交清册,准备移交事宜。其中规定:移交清册应造至1949年5月31日为止,清册内容包括机器、机物料、原料、成品、丰制口等之种类、数量,人员名册、档案图表、账务表册均应分类编制,移交清册须于6月10日前上报。
经过20来天的工作,到6月中旬接收工作基本完成,共接收工厂38个(其中包括原中国纺织机械公司3个机械厂)、仓库8座、职工6万余人。
第二,组织财产清点,做好资财所有权的转移。
6月中旬,原中纺公司总经理顾毓泉代表前中纺公司向军事总代表刘少文办了移交手续。中纺总公司由职工代表产生清点委员会,陈维稷为主任。各工厂也由职工代表产生本单位清点委员会,军代表为主任。清点组织与接管工作组一起,学习接管政策,不打乱原来的机构,按专业分组对设备、物资、器材、仪器、图书等进行清点,造具清册,进行交接。整个清点工作贯彻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依靠群众的方针。交接工作采取各单位、各部门原有人员自交自接的方式,即自己清点,造具清册,经清点组审核后,仍由他本人负责接收。每项清册都填写统一的交接表,点交人和接收人以及监督人签名盖章。点交、接收虽是同一个人,却包含着巨大的意义,不但弄清了家底,更重要的是标志着企业的一切资财所有权的转移。这对于广大群众是一次当家作主的教育;对于原来的技职人员是在实践中体现“原职、原薪、原制度”的承诺。整个清点工作于9月结束。
第三,妥善解决职工工资发放问题。
接管后,职工群众最关心的是工资计算问题。中纺公司根据中央的政策、公司的负担能力、私营厂商的意见、职工的意见等,拿出方案,经过群众讨论,作了妥善的解决。初期以大米折算,工人每元底薪折大米四升八合四,职员每元底薪折合大米四升。不久改为银行折实储蓄分为单位,工人每元底薪折合折实储蓄分2.2分,职员每元底薪折合折实储蓄分1.8分。这样,稳定了职工的生活,使多数职工都感到满意,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第四,初步裁抑了一些不合理的机构。
接管后,对群众反映较大的重叠的不合理的机构,作了一些裁并和精简。如对中纺公司董事会、保险事务所、考核委员会、同人劳工福利委员会和小学董事会等进行了裁抑或合并:对挂名拿高薪的委员和顾问进行了裁抑;对查证属实的贪污分子进行了撤职、免职、退赔等处理。
第五,集中主要精力,恢复和发展生产。
上海中纺各厂在解放后3天内就大部分恢复了生产。虽然原料缺乏,动力不足,各棉纺织厂仍每周开工五天五夜,运转纱锭60余万锭、布机1.2万台,比5月份分别提高38.8%和17%。到12月份,棉纱产量达34344件,棉布产量达756302匹,加工布409786匹、绒线90515磅,超过接管前最高产量。
1950年2月6日,国民党飞机滥炸上海,给刚刚恢复生产的纺织厂带来极大的困难。各印染厂因电力供应停顿而严重危及生产,职工群众就不怕毒气刺激和烧碱腐蚀的危险,抢救成品和半成品。有的及时将正在染色的坯布用人力拉下来浸在红矾里,避免腐蚀;有的立即把炼缸及漂池中等待酸洗的布用人力冲洗,抢救了大量的花布。各个工厂还组织工人纠察队,不分昼夜守护重要的机房,防止破坏。很多职工还主动把自己的年奖、工资捐助出来,为企业装备发电机,恢复生产,渡过难关。到4月份,上海中纺公司所属各棉纺织厂生产都恢复正常,棉纱、棉布产量都超过规定指标。
来源:丁龙嘉编著《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