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支队1942年整编部队实行精兵简政概述

Chief 发表于 2018-04-04 11:23:25

    鉴于峄、滕、铜、邳地区的严重斗争形势,鲁南区党委鲁南军区报请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领导批准,调鲁南第四军分区政治委员纪华同志重回峄县当县委书记并兼任运河支队政治委员,孙振华改任县委副书记,以加强县委对党政军全面工作的领导,便于改善我军在运河南北的对敌斗争形势。纪华来运河支队之前,罗荣桓政委在接见他对着重讲了两点意见:一是要指导好部队的军事行动,在反对敌人“蚕食”斗争中要力争主动,要打好仗,这就要把情报工作做好,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好敌伪方面的动向,做到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要重视抓好对伪军的工作,可以选派得力的人打入到伪军里去;二是尽快的组织一个地下秘密县委,把地下党的工作交给秘密县委管。陪纪华见罗政委的还有刘亦夫。

    1942年4月初,纪华和新的峄县县委成员刘亦夫、王磊,以及工作人员胡方、许志尧、张勇、亓世勋等人到达运河南地区。面对运河支队处于敌人不断蚕食,部队天天行军,天天打仗,不断减员,领导层严重不和,不能实行统一指挥,部队士气锐减的局面,因此解决部队统一指挥统一领导就成了头等迫切问题。经过县委的讨论,吸收了对敌斗争坚决、战斗积极的邵剑秋同志参加党,继则对上中层干部进行细致的工作,使大家认识到只有内部上下团结好,才能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能力和对敌致胜的作用。为了团结,为了部队的统一指挥,邵剑秋同志自动提出辞职,建议支队长由参谋长胡大勋同志出任。因为部队远离上级,为了应付严重局势,县委及时大胆地决定改组运河支队的领导,由胡火勋任支队长,孙斌全任副支队长,邵剑秋另行安排,决定统一整编部队,自卫军峄山支队所属部队、县大队等统一编入运河支队。当时部队已缩小到500人,为了人事的安排,编一、二两个大队,一大队辖一、二连,二大队辖八、九连,另外保留一个小的警卫连,担任机关的保卫,以利于主力连队的机动和战斗。任命褚思惠为第一大队长,杨荣为教导员,李明和为副大队长,王默卿为第二大队长,花如景为第二大队教导员,蒲沛霖为副大队长。领导层的改组和部队的整编,得到部队干部战士的热烈拥护。这一及时大胆的决策,不仅对稳定部队情绪,提高战斗士气,改善对敌斗争形势起了关键性作用,而且对争取国民党苏鲁边游击司令韩治隆和我继续保持友好合作抗日,继续坚持运河南北对敌斗争起到重大作用。由于部队积极战斗,进入青纱帐时期,日伪军对我的扫荡和蚕食才稍为缓和,部队有较多的空隙进行整顿。

    由于运河支队领导层的重大改组和部队的整编,事前未能请示鲁南区党委和鲁南军区,事后也未及时报请领导批准,在组织原则上是不对的,鲁南区党委和军区遂于8月初旬在抱犊崮山区的住地,召开工作汇报会议。纪华和邵剑秋同志在九连的护送下,经过一天两夜的行程到达山区。部队在过临(城)枣(庄)铁路线后,在文王峪和阻拦九连进山的伪军打了一仗,我以牺牲一战士的代价,冲过文王峪山口的封锁,到达鲁南区党委驻地。纪华和邵剑秋分头向鲁南区党委和鲁南军区汇报了部队各项工作情况,然后区党委和军区领导研究峄县县委和运河支队的工作问题。会议中,领导同志对如何加强运河支队的领导,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加强干部的培养训练,改善部队的物资供应,如何继续加强统一战线等问题,提出了很多正确意见,但对运河支队领导层的改组向题提出了批评,缺少对其正确方面应有的肯定,另外又对个别领导干部工作安排不当和组织原则问题,进行了过重的责备和追究领导个人的责任。会议决定任命邵剑秋为运河支队副支队长,并先后派童邱龙任政治处主任,阎超为参谋长。同时来运河支队的干部还有:刘振东、冯继隆、孔云、王乐泉、殷延绪、克古、郭国祥、武魁,权启后,权兴普,胡林,张仲先,张连晋等人,以加强支队军政机关和部队的工作领导。这次汇报会议的历史功绩在于加强党对运河支队的领导,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使运河支队迅速成为在峄、滕、铜、邳地区由党绝对领导的一支坚强抗日武装。

    8月中旬,县委根据区党委和军区的指示,进一步研究精兵筒政问题。决定减少部队领导层次,撤销一、二大队,确定由支队直接领导主力连队的体制,连队实行政治委员制度,干部降职使用,大队长当连长,大队教导员当连政治委员,在连队中专设党的支部书记做支部工作,有的连队撤销排级单位,改设分队体制(实际是班),排长改任分队长,由连长、政委直接领导分队。这样不仅加强了连级单位在分散活动中的领导力量和指挥能力,又加强了班一级单独活动的能力。鉴于县政,府的财粮科主要任务是筹集军费和军需给养,决定支队的供给处和财粮科合并,称为财粮供给科,一个机构既是县政府的财粮科,又是支队的供给科。在部队活动地区缩小,部队也缩小的情况下,为了使机关、部队适应战斗环境的需要,这种精简方针,无疑是正确的。

    在撤销一、二大队的同时,另外仍保持两个游击大队的建制,除原来的龙门游击大队在黄邱山套内外坚持外,又新建了农民游击大队。这两支部队虽冠有大队的名义,实际是连:队的组织形式,大队之下设分队。为了安排干部有的也有中队长的名义,但实际并无中队一级的设置。原一大队长邵子真在微山岛失利之后,不灰心,不丧气,一面忏悔自己的过失,一面又带着赵怀德、邵世德等几位忠诚的战士在自己家乡一带隐蔽活动,为了解决部队急需费用,不惜卖掉自己家中的驴、磨和几棵枣树,几个月的时间又扩大到30几人,因为没有番号,自称为农民抗战。原来的三中队长丁瑞庭,在地方当了一年多时间的区长,由于工作的过失,1942年的春天仍然调回运河支队,他在战前当过小学教员,办事机警灵活,很有活动能力,过去在部队立过不少战功。为了用其所长,让他只身发展部队,在三、四个月的时间里,也拉起了30多人的武装,为了加强这两支部队的领导。决定把他们编在一起,就命名为农民游击大队。邵子真为大队长,丁瑞庭为副大队长,不久任命华新乙为副政治委员。这支队伍的任务,就是活动在浦津路东侧运河两岸的周营南北和整个新河地区,坚持对敌斗争,帮助地方党地方政府在那一带开展工作。这支部队不久成为运支的主力连队之一,解放战争中命名为英雄的“平山连”,连队的红旗一直插到舟山群岛上。

    在贯彻精兵筒政政策之后,部队响应中央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生产运动,二连和龙门大队的同志也在旺庄以南和上黄邱一带进行开荒种地,其他部队因为多在敌区活动,不能实行开荒种地的任务。虽然开荒种地不多,又因战斗的原因,也时有间断,但在人民群众中所起到的政治影响和战士的思想改造上所起的作用,则是很明显的。这是人民军。队实行建军宗旨一个很重要的实际活动,使人民群众和战士自己将八路军和日伪军、顽固军队进行比较,认识到八路军是人民的子弟兵,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因而在思想感情上起着明显的变化。

来源《运河支队史略》

你的回应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