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下干部纵队第一支队第六大队的组建与南下
根据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1948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作出抽调干部南下接管新解放区的战略决策。为贯彻中央决策,华东局于1948年12月召开会议,部署抽调干部随军南下的工作。并于12月25日发出《关于执行中央准备五万三千干部决议的指示》,对抽调干部的任务做了具体分配,其中,台州地区由滨海地区组建南下干部接管。
根据华东局的指示,滨海区党委立即进行贯彻研究,积极部署抽调南下干部的任务。1949年2月3日,中共中央根据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要求抽调的南下干部到临城(今山东薛城)集中。经过两个月的整训学习,这支南下干部队伍组成华东南下干部纵队第一支队第六大队,于1949年4月初开始随军南下。
1949年6月1日,南下干部纵队第一支队第六大队477人经新昌到达天台,与坚持在台州地区从事游击战争的中共台属工委领导人胜利会师。6月2日上午,“南下干部与地方干部联合会”在天台县府大礼堂召开。联合会由台属工委书记、四支队队长、政委邵明主持。会上,根据浙江省委的指示,邵明宣布中共浙江省第六(台州)地委成立,并宣布了有关干部的任命接管事宜,其中:杨心培任地委书记,刘鸿若任专员,张振华任副专员,王槐秋任组织部长,王建英任宣传部长,邵明任副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天新工委书记邹逸在会上致欢迎辞,他代表天新工委和第十办事处的干部,对来台州和天台工作的南下干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特别强调要虚心向南下干部学习,团结一致搞好 工作。台属工委副书记王槐秋介绍了当时台州地区的基本情况、形势和政策。杨心培作为南下干部代表致答谢词,在对台属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强调南下干部和本地坚持干部要互相学习,特别是本地坚持干部要帮助南下干部与当地群众进行沟通,团结一致为解放和建设新台州努力奋斗。
第六地委成立后,即根据台州各县的具体情况,对南下干部纵队第一支队第六大队各中队的干部作了分配。其中:东海中队、郯城中队 接管临海县;赣榆(现属江苏省)中队(第六大队第三中队)接管仙居县;日照中队(第六大队第四中队)接管温岭县;从日照中队中抽调12名干部由陈致中带队接管台州行署海门直属区;莒南中队(第六大队第五中队)接管黄岩县;临沭中队(第六大队第六中队)接管天台县;竹庭中队 接管三门县。
二、南下干部纵队第一支队第六大队各中队在台州各县情况概述
(一)临沭中队在天台
南下干部纵队第一支队第六大队到达台州时,天台、三门已经解 放。因此,天台会师以后,分配到天台的临沭中队即与当地坚持干部会合,投入到当地工作之中。据统计,从1949年6月1日到6月30日,南下支援天台的干部共79人,其中临沭县76人,华东军大3人;从组成成分上看,干部76人,勤杂人员3人;从性别上看,男76人,女3人;从年龄上看,最大为50岁,最年轻的为21岁,一般都在25岁到30岁之间;从政治面貌上看,党员62人,团员3人;从任职上看,一直在天台工作的18人,先后回山东落户的17人,处理回家的1人,上调或去其他地方工作的28人,去向不明的15人。
(二)东海中队、郯城中队在临海
6月6日,除天台、三门两县的南下干部外,分配到临海、黄岩、海门、温岭、仙居县(区)的南下干部,在地委组织部长王槐秋带领下,从天台出发,于11日到达临海。分配到临海的东海中队、郯城中队在大石住宿一晚后,于12日傍晚到达邵家渡(分配到大石工作的南下干部小分队就留在大石)。13日,这批南下干部在大路章村的晒谷场与临东办事 处同志及其武装部队举行会师大会。会上,宣布成立中共临海县委,县委书记赵俊仪,委员杜杰、王玉、齐开云、张思孔(不久调走),同时宣布 成立临海县人民政府,县长魏瑗、副县长梅法烈;成立大田、筱溪、双港、 大石、杜桃、涌泉6个区委、区公所,每个区配备5至7名南下干部,分别担任书记、区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民运委员(农会主任)、粮库主任等职务;同时宣布撤销临东办事处。
不久,临海县委、县政府移驻大田,7月初,县委移址下洋岩。分配 到涂桃区的南下千部,在杜桥解放前,也随县委移至大田,一起做征借粮食工作。
6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军第六十二师第一百八十四 团在副师长沙风率领下挺进城关。16日,地委机关和第二十一军侦察营进驻城关。分配到城区的南下干部随之进入城区。至此,约有120名南下干部到临海县及城区工作(1950年5月,撤销城区直属区,划归临 海县管辖)。
据1950年12月21日统计,到临海的南下干部共有138名,其中 县委10名、县土改队6名、涌泉区9名、大田区5名、东塍区3名、大石 区7名、桐峙区5名、杜桃区25名、连盘区7名、城区4名、双港区5名、城工委5名、县政府25名、法院1名、税务局1名、分粮库1名、公安局 4名、东湖派出所2名、西门派出所2名、灵江派出所1名、巾山派出所 3名(但没有具体名单)。南下干部中有8对夫妻,即赵俊仪与鲁帆、王玉 与张桂珍、王克华与吴绍美、袁伯开与李清美、王纪安与左可梅、赵德中与徐桂爱、徐瑞钧与孙洁珍、秦玉亮与陈惠荣。
(三)莒南中队在黄岩
6月11日,分配到黄岩的莒南中队一行101人,与分配到温岭、海 门、仙居工作的南下干部一起在王槐秋的带领下,到达临海东塍,住宿一晚后,于12日经钓鱼亭,渡过灵江直达黄岩。到达黄岩后,这批南下干部与浙南游击纵队第三支队和中共黄乐县委会师。14日,中共浙南 地委传达浙江省委指示:括苍中心县委在台州的工作概由中共第六地委接收。同日,中共黄岩县委、县人民政府宣布成立。
(四)日照中队在温岭
在黄岩住了一晚后,分配到温岭的日照中队于第二天(6月13曰)直奔温岭,6月18日到达温岭县城,与浙南三五支队的干部会合。会合后,即宣布成立县委领导班子:张学义任县委书记兼县长,许永昌任组织部长,郭建培任宣传部长,下设城关、泽国、新河、箬横、松门、温西6个区,后又增设大溪、城南两区。
(五)日照中队部分人员在海门
为了加强台州沿海地区对敌斗争,省委决定将原来属于临海县的海门划出,建立台州行署海门直属区。为了加强对海门的领导,地委决定从日照南下干部中抽调一个班12人(这12人是:陈常修、董怀修、胡善峰、丁履甫、安郁林、辛崇芳、李勃、卜广顺、范维荀、王茂西、徐保 明、冯兆生。)由陈振中带领,接管海门。接管海门的干部到达黄岩后,与当地13名干部会合。两地干部一起生活、一起学习,等待海门解放。6月25日,海门解放,这些干部于当天下午进驻海门。27日,全区干部大会召开,宣布关于中共海门直属区工委、区政府和海门临时领导人的决定:区工委书记陈振中、工委组织委员陈常修、宣传委员蔡海南、区长梅法烈、工委委员兼中共海门镇委书记董怀修、镇长胡献峰。接着发出布告,宣市“台州专署海门直属区人民政府” 成立,下辖海门、葭址、三山、东山、涌泉、玉见、章安、前所8个乡镇。同时又作了干部分工,在公安、工会、农会、武装、邮电等工作中,都有南下干部的身影。不久,地委就正式公布了海门直属区工作委员会、区政府 和公安分局的领导班子。海门直属区工委书记陈振中,工委委员陈常修、董怀修(兼中共海门镇委书记)、徐德、来成贞。区长徐德(梅法烈调台州行署文教科)、副区长郏国森,公安分局局长来成贞。工委决定,李勃任海门直属区粮库主任,镇长胡献峰。
(六)赣榆中队在仙居
为了确保分配到仙居的赣榆中队的路上安全,也为了方便与地方 的联系,从天台出发时,第六(台州)军分区即为他们加配了半个班的武 装以及陈文庆、顾自柳等一批浙东分子。他们一行68人跟随大部队于6 月12日到达黄岩。6月17日,仙临黄边区委书记蔡熙和委员黄中胜到 黄岩迎接。20日,赣榆中队在黄中胜等的陪同下,从黄岩动身,前往仙 居。22日上午到达仙临黄边区党委的驻地上张,经边区党委安排,驻扎 在姚岸村。
南下干部入驻上张后,仙临黄边区委根据温州地委转达的省委指 示精神,把仙居所属地区的党政群团组织的基本情况向仙居县委作了移交,留下起义不久的俞中兴和曹祖彬率领的区队第三分队20左右人 枪、30多名“青训班”学员和王宝福等10多名干部,其余均于月底和7 月初撤离上张,返回温州接受新的任务。
此时,仙居平原地区尚被蒋芝麟、郑文理等股匪控制,朱溪地区也 有王克炎时‘反共同盟自卫指挥所”。为此中共仙居县委决定:(一)指定 李传彬负责武装工作,把边区党委留给的武装和第六军分区配给的武装统一组织起来,连同干部,形成一支战斗队,加强警戒;把女干部和体质弱的“青训班”学员安排到腾山、六亩田等村去住,就地开展群众工作。(二)指派县委秘书李通仍和通讯班长宋继达及陈士修,绕道黄岩向地委报告情况,请求速派解放军来仙剿匪,解放仙居县城。李、宋等走 后,县委又派浙东知识分子陈文庆再送急信去催(陈在途中转托少年李亨灿送去)。(三)将所有干部按县、区两级建制统一调配,并对横溪区、田市区、朱溪区、城关区的干部做了具体安排。
县机关和城区的干部暂留驻地休整并作调查研究,等待县城解放后进城。各区的班子于7月2日分赴辖区,以武装工作队的形式开展工 作。横溪区人员先去十三都坑,逐步向平原推进。田市区人员先去柯思 岙逐步向平原发展。朱溪区以上张地区为立脚点,逐步向朱溪发展。
1949年7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仙居县城后,驻上张的中共仙居县委根据地委指示于7月8日进驻仙居县城。
三、南下干部进入台州后做的主要工作
南下干部进入台州后,立即与地方干部一起开展接管旧政权,组建基层新政权,开展剿匪反霸、征粮和生产救灾等工作。
(一)接管旧政权
1949年6月,根据华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 华东军区临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主任杨心培、副主任邵明,马骅、 刘鸿若、王健英、王槐秋为委员,作为军事管制时期的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台州各县及临海城区的军事和民政的管理事宜。临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重点调查了解国民党专署、县政府的组织情况、人员间的领导关 系和工作范围后,根据工作性质和部门性质,进行有系统地全面接收。 在接收过程中,对原国民党县政府337名职员分别情况,区别对待,留 用下层人员及技术人员139人。电讯局、电话管理所、台州公立医院、卫生院、浙江银行县银行、水文站等单位的所有物资均由各部门呈报其直属上级,101名旧职员中除个别顽固分子外,其他人员(共97人)原则上都予以留用,加强教育,逐步改造,实现了城市的成功接管和平稳过渡。
(二)组建乡、村基层政权
中共台州地委和台州专员公署成立并完成整体接收工作后,开始普遍进行基层民主政权建设,对旧政权系统进行改造,改旧制乡公所为 乡人民政府,由上级委派乡长;废除旧保甲制度,逐步建立行政村、行政 组,由村民直接选举村长、组长。至1950年,台州专区7个县共建立了52个区政府(其中一个直属区),582个乡政府,培养乡干部2400余名。 乡村保甲机构基本上被摧毁,农村的革命秩序得以初步建立,大大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
(三)开展剿匪斗争
台州地处浙江沿海中部,境内西北群山叠嶂,东南岛屿密布,自然环境复杂。国民党败退之后,曾梦想固守台州,建立反攻复辟基地。他们纠结散兵游勇和地痞流既勾结当地的地主、恶霸、反动会道门等组 织起武装股匪,盘踞在边境地区、沿海乡村,由小股并大股,由分散到集中,逐渐形成了匪特指挥系统,进行破坏和捣乱,妄图推翻新生的人民 政权。台州地委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和浙江军区的指示,及时发出“肃清 匪特、保卫夏收”的指示。随之,一场大规模的剿匪战斗在台州全面展开。
在剿匪斗争中,南下干部与当地坚持的干部一起,发动群众,建立自卫武装,有力地配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的剿匪。在新生人民政权的强大力量下,到1953年,台州境内的匪特才基本被肃清,为安定民生、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合理负担,完成征粮工作
南下干部到达台州后,征粮成为头等重要任务。特别是临海,地委 机关进城,解放军几千人进驻,解决军粮民食迫在眉睫。为此,专署于6月25日发出《关于征粮工作的紧急指示》,开始着手征粮。
在征粮工作中,南下干部认真负责,大胆放手发动群众,宣传和贯 彻党的方针政策,及时解决征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力地提高了农民 群众的思想觉悟,促进了征粮工作的进展。至1950年,全区共征收公粮 9283万斤稻谷,占总任务的76%。
(五)领导群众生产自救,减灾渡荒
1949年,台州地区深受水灾、旱灾、虫灾、风灾等各种自然灾害的侵 扰,人民生活普遍困难,不少贫雇农出现断粮现象,群众生产情绪低迷,渡荒信心很差,依赖政府救济观点浓厚。因此,领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渡过灾荒(简称救灾渡荒),成为解放初期南下干部面临的又一艰巨任务。
1950年3月8曰,台州地委作出《关于生产渡荒及做好大生产准 备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要重视生产渡荒这一问题,认识到这是 一个严重的政治任务,关乎地区巩固及今后各方面建设,并针对台州各 地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在"生产自救、社会互济为主,公家拨粮为辅”的生产渡荒工作方针 指导下,南下干部深入农村,发动广大群众,开展开荒生产自救。1950 年,台州地区共开荒种植早熟粮14377亩,政府先后拨救济粮913850斤,发动社会互济粮100万斤以上,从基本上解决了广大群众的困难, 顺利地渡过了春荒、夏荒。
以南下干部为主体组成的台州各级党委、政府,1949年6月成立 后,在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精神,开展接管旧政权、领导 剿匪、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完成征粮等重大斗争中,克服了一个又 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为台州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执笔:张灵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