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主要军 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其统治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等地,已处于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全国已处于革命胜利的前夜。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华东局(简称华东局)从山东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华东南下干部纵队”,随人民解放军南下。其中来自鲁中南区和渤海区的部分干部接管了绍兴地区,为绍兴的政权建设和社 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一、南下干部队伍的组建
1948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作出抽调千部南下,接管新解放区的战略决策。12月,华东局召开会议,部署抽调干部随军南下的工作, 并于12月25日发出《关于执行中央准备五万三千名千部决议的指示》,就抽调干部工作做了具体分配。
山东各区党委接到华东局的通知后,积极部署抽调第一期南下干部的任务。渤海区按照大队部为地级领导机关的架子,由地委、专署、军 分区抽调领导千部组成的要求,从一地委(军分区、专署)抽调干部组成 渤海南下干部第一大队,任命张华墀为大队长,燕明为大队政委兼大队 党委书记,周华南为大队党委副书记。同时,一地委按县为单位,中队部 为县级领导机关的架子,由县委、县政府及各部门抽调领导干部组成的 要求,抽调所属乐陵、振华(宁津)、庆云、靖远(盐山)、南皮、东光、吴桥7 县抽调730多名干部按建制县(乐陵为一、振华为二、庆云为三、靖远为 四、南皮为五、东光为六、吴桥为七)为单位组成7个中队,中队设中队 长、指导员;各区称为班,设正副班长。1949年1月,渤海南下干部第一大队与鲁中南区抽调干部700多名千部,陆续来到益都县华东局党校所在地大陈家王岗村一带。
2月1日,中共鲁中南区党委发出《关于执行华东局准备一万五千名干部外调任务的指示》。其中,确定从滨海区抽调1套地委级、7套县 委级、70套分区委级干部,随军南下,开辟新解放区的工作。所调干部 中包括地级65人、县级158人、分区级423人,共646人;其中党群干 部353人、财政干部258人、军事干部35人。鲁中南二地委(沂蒙区) 抽调的干部编为二大队,共组织起7套班子,由专员程鹏带队南下。鲁 中南四、五地委(鲁南)先后下达了动员与集中外调干部的决定。仅四 地委就抽调地、县、区三级干部500余名,组成地、县、区三级领导班子, 南下浙江。南下的干部,包括临沂县92人,郯城县100人,苍山县360人, 莒南县300人,莒县156人,沂南县160人,沂水县130人,沂源县232人,蒙阴县100人,费县360人,平邑县200人,临沭县200人等。鲁中 南区党委确定由区党委委员张劲夫、张雨帆、魏思文、刘建中、李培南及 一地委书记林乎加等组成一套区党委,带队南下。张劲夫为南下区党委书记,张雨帆任行署主任,魏思文任组织部长,林乎加任宣传部长,刘建 中任民运部长,李培南任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胡定千任军区副司 令员。同时,鲁中南所属各地、市委也各组成一套地委班子南下。
在鲁中南区抽调干部的同时,渤海区党委决定从二、三、四地委抽 调第二批干部南下,并组成渤海南下干部第二、三、四大队。1949年3 月1日,二地委、专署、军分区及所属临邑、德县、济阳、德平、匡五、禹城、 商河、杨忠、齐河、平北等县南下干部1000余人,到地委所在地临邑县 集中。大队作了统一编制,按序号(临邑为一、德县为二、济阳为三、德平 为四、匡五为五、禹城为六、商河为七、杨忠为八、齐平为九)以县为单位 编为9个中队,县以下各区的架子编为班,并宣布了各中队、班的负责人。1949年3月上旬,渤海南下干部二、三、四等大队,分两批抵达临城 以南的沙沟一带,与已先期到达此地的渤海南下干部一大队会合。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在临城整训期间,华东局又指示 渤海区党委继续抽调干部南下。1949年2月下旬,华东局组织部在了 解先期到达临城沙沟的一大队南下干部的情况后,认为干部人数太少, 县(即中队)的架子也不够,要求一大队必须配齐13个县的架子(当时一大队仅有7个县的架子)。渤海区党委决定从一地委抽调14名县级 干部和几十名区级干部,从渤海公校、财贸干校抽调300多名学员,调补一大队。此时,一大队已达1100余人。3月9日,华东局组织部指示 一大队分建为一、五两个大队,县级架子由原来的7个中队分建为13个中队其中乐陵中队分为三部分,即三个中队)。陈彬任第一大队大队 长,燕明任政委,钟正斋任副大队长,汤振连任政治部主任;刘荣华任第 五大队大队长,周华南任政委,张华墀任副大队长,黄德钦任政治部主 任。至此,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渤海三支队下辖一、二、三、四、五、六(在抽 调干部南下工作中,从渤海区各机关及所属各单位抽调了大量干部,又编入华东大学毕业学生300多人,组成六大队)等6个大队,干部人数达5000多名。大批干部的充实,为接管新解放区政权奠定了组织基础。
在临城期间,全体南下干部进行了整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七届二 中全会决议》、《中共中央关于批准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的指示》、《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等有关文件,并先后听取了饶漱石、刘瑞龙、刘格平、周贯五、张蓬、肖平、燕明、王文长等同志的报告。通过 这次较大规模的集中学习整训,提高了广大南下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 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坚定了南下干部革命必胜的信心,为顺利接管好新区的各项工作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挺进绍兴
随着渡江战役的打响,3月29日,华东南下干部纵队离开临城南下。30日乘火车经徐州转陇海铁路在瓦窑车站下车,徒步行军沿淮阴、淮安,宝应、界首、高邮、扬州,抵达长江北岸。从4月30日开始,陆续开过长江,到达丹阳附近的新丰镇。在这里,全体南下干部进行了南下途 中的第二次学习整训。学习的主要文件有《城市接管工作学习提纲》、 《入城纪律十二条》、《城市生活常识》等。在此,华东局决定华东南下干部纵队一支队接管浙江,华东南下干部纵队三支队除一部分到上海市参加接管工作外,大部分进军浙江。同时,三支队决定撤销五大队建制, 充实到一大队的地委、专署、军分区领导机构,所属13个中队暂不变动,并宣布了南下地委、专署、军分区领导干部配备名单。5月4日,三支队的一、二大队随同一支队开赴浙江,并于5月12日到达杭州市。
在杭州,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谭震林召开了各地区南下干部带队负 责人会议,省委副书记谭启龙作了关于浙江省基本情况和接管任务的报告,接着又召开了解决具体问题的会议,决定一支队五大队的费县、济阳、德县等县干部组成一个中队接管绍兴县;三支队一大队的乐陵、宁津、东光、吴桥等县的部分干部和二大队的德县、济阳、匡五、商河等县的部分干部,分配到上虞、诸暨、嵊县、新昌等县参加接管工作。
三、全面开展建政接管工作
1949年5月,绍兴所属各县先后由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 (简称浙东第二游击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下属部队分别解放,根据华东局的指示,各县城的接管工作由解放军主力和 南下干部到达后,统一安排。6月上旬,南下千部先后到达绍兴各县。 各县以解放军军队干部、南下干部、坚持地方游击战争的当地干部为骨 干,先后建立起县委、县人民政府。
6月3日、6日,中共绍兴县委、县人民政府分别成立,周林任书记,王林秋任副书记兼县长。6月下旬成立中共绍兴市委(县级,下同)。10 月,绍兴县分成绍兴和会稽两县,书记周林。据1949年底干部资料统计,当时绍兴县有南下干部98人,会稽县有107人。
5月24日,以三支队一大队乐陵中队为主的30余名南下干部在 吴秀峰的带领下由绍兴到达诸暨。6月初,中共诸暨县委、县人民政府 成立,吴秀峰任书记,当地干部周芝山任副书记兼县长。
6月初,由三支队一大队乐陵中队和二大队济阳中队40人组成的南 下干部中队在王士英的带领下经余姚、上虞到达新昌。6月7日中共新 昌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由王士英、吕少英、王超、章一萍4人组成新昌 县委,王士英为县委副书记主持县委工作,当地干部章一萍为代理县长。
6月初,由三支队一大队宁津中队57人组成的南下干部中队在何志 民带领下经余姚抵达上虞。6月7日,中共上虞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上虞县委由何志民、李长明、黄连、雷行组成,何志民任副书记兼县长。
6月7日,以三支队二大队商河干部为主的南下干部50余人在宋 宏带领下,经余姚、上虞到达嵊县。6月10日,中共嵊县县委、县人民政 府成立,宋宏任书记,丁友灿任县长。
各县委的工作机构有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等,县政府的 工作机构有秘书室、民政科、财经科、文教科、实业科、公安局等。6月开 始,各县开始对县行政区划内的基层旧政权进行改造。通过建立区级政 权,将原乡镇政权改建为民主乡政府,再废除保甲制,建立村行政委员 会,各县相继建立了34个区、254个乡镇人民政权。
6月23日,中共浙江省第十地方委员会(11月改称绍兴地委)、浙 江省第十专员公署(11月改称绍兴专署)成立,由张雨帆任书记,马青 任第一副书记兼专员,管辖绍兴县、绍兴市、诸暨县、上虞县、嵊县、新昌 县、萧山县,中共萧(山)绍(兴)诸(暨)杭(州)四县工作委员会撤销。
7月,以山东渤海四分区南下干部组建浙东军区第十军分区。司令员杨信,张雨帆兼政委。下辖萧山、绍兴、会稽、诸暨、上虞、嵊县、新昌7 个县大队。8月底,陆军第一〇四师兼浙江第十军分区,原第十军分区 机构撤销,司令员方明胜,张雨帆兼政委。
在建政过程中,绍兴各地普遍采取了南下干部和当地干部按一定 数量搭配的办法,组建各部门、各区及各乡领导班子。如嵊县三界区委、 区政府领导班子中有5名南下干部:范书田任区委书记,于登举任民政 干事,赵荣轩任宣传干事,孙永江等2人任民运干事。同时每个部门、每 个区的主要领导一般由南下干部和当地干部搭配担任。如嵊县城东区 委副书记张燕堂(主持工作)是北撤南下干部,代区长方初是当地干部; 甘霖区副区长周向群(主持工作)是当地干部,副区长赵谦东是南下干 部;长乐区委书记由当地干部杨光兼任,区长由南下干部解连河担任; 崇仁区委书记由南下干部陈宪俊担任,区长由当地干部周德伟担任;临 城区委书记刘建荣、区长李焕章是南下干部,区委副书记严晓庄、委员 楼定土为当地干部。南下干部和当地干部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 短,保证了建政接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根据中共中央“按照系统、整套接收、调查研究、逐步改造”的方针,
绍兴各地的接管工作在5月底至8月中旬全面开展。
绍兴市是当时省内较大的城市之一,国民党的残余势力活动较频 繁,官僚资本企业的情况比其它各县复杂,因此,省委和华东军区对接管 工作十分重视,5月25日,华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对绍兴市实行了军 事管制,成立绍兴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市军管会),作为军管时期的 最高权力机关。之后,绍兴市开始在全地区最早进行了全面接管工作。至 6月7日,市军管会通过派接管小组和军代表,先后接管了国民党绍兴县 党政、警察、法院及其所属税收、邮电、医院、学校、银行等机关,收验了文 件档案,登记清理了物资,并对旧职人员根据情况或遣散或留用。从5月 28日起,市军管会派出的军代表陆续进驻大明电气公司、绍兴电讯局、绍 兴电话公司、绍兴邮政局、绍兴水利局,以及大华、正大、同昌、卓正轮船公 司,萧绍汽车公司,原国民党六九医院,绍兴卫生院,省立绍兴医院,省立 绍兴中学、绍兴《民国日报》社等重点单位、部门。
其他各县的接管工作基本在6月上旬开始,在接管过程中,金融部 门是全地区按系统较早完成接管,并成立机构开始工作的部门。5月底, 绍兴市军管会接管了国民党政府在绍兴县设立的中国银行绍兴县支 行、中国农民银行绍兴办事处、交通银行绍兴办事处、中央合作金库绍 兴分理处、浙江地方银行绍兴支行等金融机构。6月7日,成立了中国 人民银行绍兴支行,管辖绍兴地区各县金融机构。至7月中旬,基本完 成了各县金融机构的接管,掌握了全地区的金融命脉。至8月中旬,各 县县城的接管工作基本完成。
继1949年5、6月间第一批南下干部到达绍兴后,又有大批南下 干部陆续到达。据1951年绍兴地委《关于教育培养干部工作的实施计 划(草案)》统计,当时全区8911名干部中,南下干部就有1079名,占到 全区干部总数的1%左右。这些从山东抽调到绍兴的南下干部,包括各 级党委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和专门从事党务、政府、军事、民运、经济、财 政、银行、贸易、机要、通讯、新闻、教育等各个方面工作的干部,不仅工 作经验丰富,而且在解放初期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用热血和生命支 援着绍兴人民,帮助绍兴人民恢复生产、建设家园,发展各项事业。
(执笔: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