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主要是通过史料进行的,收集到丰富可信的史料是展开党史研究的第一步。党史研究中常接触到的三类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实物史料)的收集和研究方法应根据党史研究实际情况灵活穿插运用,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历史学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史料进行的,作为历史学分支学 科的中共党史也不例外(《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将中共党史归为 “政治、法律”类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也将中共党史列为法学门 类政治学下的一级学科。但目前大多数研究中共党史的专家学 者更倾向于认为中共党史是历史学的分支学科。本文也赞同将 中共党史归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历史史料,简称史料,指的是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口头传说和一切物品。中共党史研究就是在广泛收集、占有、鉴别史料的基 础上,揭示党的历史真相,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以便充分发挥党史科学的认识、借鉴和教育功能。
我们在党史研究中经常接触并且可以利用的史料大致有三类:文献史料(如档案、图书、信件、文件等)、口述史料(如对亲身经历事件的口头回忆等)、实物史料(如历史遗迹、革命遗址等)。本文介绍党史研究中常接触到的这三类史料的收集和研究方法,希望对刚刚接触党史工作的同志有所帮助。
一、文献史料的收集研究方法
文献,是指包含各种信息、记录各种知识的一切载体。如日记、信件、自传等私人文件和书籍、报刊、会议记录、档案、各种统计资料、调查报告以及总结材料等机关单位文件。无论对哪种文献史料进行收集和研究,其方法和过程都是 相似的。一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研究目的和问题不同,文献收集、描述的范围必然不同,文献分析的重点也必然不同。所以,收集和研究文献史料,首要工作就是确定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问题, 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去按图索骥,查找需要的文献开展研究。
(二)收集文献。首先,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文献收集和描述的范围(主要指内容范围和时间范围)。其次,与掌握有关文献的 单位或个人取得联系,设计文献的收集和描述大纲。文献收集的 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向拥有这些文献的个人索取。二是到特别的收藏地点,比如图书馆、档案馆查找。三是利用联网的电脑,到相关网站或专门数据库获取。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鉴别文献的真伪,深入考察文献的来源和可靠程度;同时要注意记录文献的来源,以保证引用文献的规范性,避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出现;还要在时间和经费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扩大文献收集的范围,以保证能够收集到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文献。
(三)整理文献。史料整理就是为了使收集到的大量散乱无序的原始史料系统化、条理化,从而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便利。文献的整理要掌握三个原则:一是条理化,即整理后的文献要有一定的时序,不能是散乱和无规律可循的。二是系统化,即文献整理要有一定的逻辑,整理后的文献要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彼此之间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三是简明化,即要保证整理之后的文献是 最能够体现出研究主旨的,而不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四)解读文献。文献的解读一般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泛读,即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简单了解整理好的文献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这样做一是可以确定这些文献对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二是可以分辨出哪些文献或文献的哪一部分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最大,为以后的精读作好准备。第二阶段是精读,即理解性阅读。通过精读,要深入理解和掌握文献中对研究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同时要作出正确而客观的评价。在这个阶段,既要把文献内容同自己的研究课题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有效鉴别文献的真伪和内容的可靠程度。
(五)分析文献。文献分析包括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前者主要是定量分析,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统计分析法、数理方法等。比如研究抗日战争中某地伤亡多少人口,毁坏多少房屋,就要用到 统计分析的方法。后者主要是定性分析,包括逻辑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等。比如我们从大量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相关文献中,得出边区政府是一个服务型的、廉洁的、精简的、高效的政府,运用的就是定性的理论分析方法。 上述过程并不是一种直线式的过程,而是根据研究的需要 常常重复其中的某个过程。比如,在史料分析阶段觉得收集的文献史料不够充分时,就需要重新收集文献、整理文献和阅读文 献。在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概括和明晰自己研究的问题,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二、口述史料的收集研究方法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通常运用访谈法来收集口述史料。所谓 访谈法,就是访谈者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向被访谈者了解情况、收集史料以展开研究的方法。 访谈的一般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访谈前的准备、访谈中提出问题和听取回答、访谈后的史料整理与查证事实和再次访谈 等几个环节。
(一)访谈前的准备。首先,要准备好访谈提纲,并且把访谈 提纲具体化为各种访谈问题。同时,要努力学习与访谈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在访谈过程中,如果访谈人员知识丰富,能作深入交谈,被访谈者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其次,选准访谈对象,要找那些最了解情况的人来回答最适合的问题,并尽可能地充分了解被访谈者, 特别是其当前的思想情况和精神状态 等。第三,要选好访谈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场合。一般来说,最佳访谈时间是被访者工作、家务不太繁忙,而且心情比较舒畅的时候。第四,做好其他必要的准备工作,比如访谈需要的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等,同时做好联系服务工作。
(二)进行访谈。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接近访谈对象。常用的接近访谈对象的方式有这样几种:(1)正面接近,开门见山,先作自我介绍,之后直接说明访谈的目 的、意义和内容。(2)求同接近,即在寻求与被访者的共同语言中接近对方。例如,同乡、同学、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兴趣等,都可以成为最初交谈的话题。(3)友好接近,即从关怀、帮助被访者入手 来联络感情、建立信任。(4)自然接近,即在某种共同的活动过程 中(如一起开会、学习、乘车)接近对方。 2.向被访谈者进行提问。(1)问题的种类。访谈过程中提出的 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实质性问题和功能性问题。实质性问题 是我们想要了解的实际内容,比如某一具体的史实等。功能性问 题是指在访谈的过程中为了对访谈对象施加某种影响的问题。 比如,觉得被访谈者有些紧张,就可以问些“你最近身体还好吧” “听说你去年去过海南,那儿的风景怎么样”之类的话题,以缓解 受访者的紧张情绪。一个熟练的访谈者,不仅要善于运用恰当的 方式提出各种实质性问题,而且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功能性问 题,促进访谈过程的顺利进行。(2)提问的方式。一般来说,比较 尖锐、复杂、敏感的问题,应采取谨慎、迂回的方式提出;反之,则 可以大胆、正面地提。对思想上顾虑重重,性格孤僻多疑,或对情 况不太熟悉、理解能力较差的被访谈者,应采取循循善诱、逐步 前进的方式提出问题;反之,则可以单刀直入地连续提出问题。(3)提问的话语尽量简短,并做到口语化、通俗化。 3.听取回答。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对被访谈者的回答,如 果不懂就请教,绝不可不懂装懂。要理解被访谈者的感情,并作 出感情移入式的反应,力争做到与被访谈者喜怒哀乐皆共鸣。其 次,善于对被访谈者的回答作出恰当的反应。一般来说,在被访 谈者认真回答问题而又答题对路、或进行努力回忆、积极思考时, 最好对被访谈者的回答不插话、不表态、不干预,保持沉默,专心 地听。在涉及人名、地名、时间各种数据和重要观点时,可采取重 复一遍的办法做出反应;在受访者回答过长或过于零散时,访谈 者要简要归纳并请被访谈者认可。对被访谈者的回答作出恰当 的反应,是保证访谈过程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有效倾听的 必要条件。 4.引导和追询。所谓引导,就是帮助被访谈者正确理解和回 答问题。如果是被访谈者对问题理解不对,就要用对方听得懂的 语言对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如果是被访谈者思想有顾虑,就要 摸清其顾虑所在,消除顾虑;如果是被访谈者的回答离题太远, 就要采取适当方式,有礼貌地把话题引向正轨;如果是中断的访 谈重新开始,就应该简略回顾前面的情况,复述尚未回答的问 题。所谓追询,是指当被访谈者的回答没有按照要求说明问题 时,就要适当地追问,直接指出受访者回答不具体、不准确、不完 善的地方,请对方补充回答,或者调换一种提法来追问相同的问 题。当然,追询一定要适度,以不妨害与被访者的感情为原则。 5.重视访谈中的非语言信息。一个成熟的访谈者,既要善于 控制自己的言语,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身体行为以及面部表情, 并恰当地运用自己的身体行为以及面部表情调节和控制访谈的 过程。 6.结束访谈。一般来说,结束访谈应注意两个问题:适可而止 和善始善终。适可而止是指访谈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以一两个小 时为宜,访谈活动必须在良好的气氛中进行,良好气氛一旦被破 坏,应马上结束访谈。善始善终是指,要对被访谈者表示感谢和 友谊,为以后的调查做好铺垫。
(三)访谈之后的后期工作。访谈之后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史料的整理与核实。 1.及时整理访谈记录,主要是看记 录是否完整、准确,调查的情况是否真实可靠。2.进一步查证事 实,对一些关键事实和重要数据进一步查证核实。3.作必要的补 充调查,凡是访谈中遗漏的问题、搞错的事实,都要进行补充调 查。二是考虑必要的补充访谈。有时访谈不能一次完成,需要第 二次、第三次访谈。
三、实物史料的收集研究方法
一般来说,我们对实物史料进行收集和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就是直接深入实物史料所在的相关现场之中,采用观察、访谈等方法收集基本信息或原始史料,然后依靠研究者本人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第一手史料中得出相关结论。此种深入实地进行研 究的方法,也叫田野调查法。比如我们进行的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就在相当程度上需要用到田野调查法来获取基础资料。 田野调查法的主要过程如下:
(一)选择“实地”。所谓“实地”,即我们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研究对象。在革命遗址普查这一课题中,相关“革命遗址”就是 我们所要选择的“实地”。“实地”的选择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相关性,二是方便性。所谓相关性,是指要尽量选择与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的现场。所谓方便性,是指在符合相关性的前提下,现场 要易于进入和观察。
(二)进入现场。顺利进入现场是实地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 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不同,进入现场的方式也存在差别。有些课 题可能需要研究者通过正式的组织途径进入现场,或者需要通 过和那些在研究现场生活的群众相接触来进入现场。到了观察 现场后,要设法消除当地群众的戒备心理,得到调查现场群众的 支持和帮助。
(三)收集和整理史料。在我们进入相关现场收集史料的同时,也要做好史料的鉴别审查工作。对现场调查所获取的史料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进行核查: 1.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常识进行判断, 如果与经验常识相违背,就要对史料进行核实。2.采用两个以上 的人分别记录,对记录相互印证。3.根据史料的内在逻辑进行核 查,如果发现史料前后矛盾或违背事物的发展逻辑,就要找出问 题所在,重新进行调查。 4.利用史料间的比较进行核查,如果史料 是用多种方法收集的,如既使用了观察法,又使用了访谈法,可将对同一事件的记录进行比较,以判断史料的可靠程度。我们还 要对收集到的史料进行分类整理,以便于研究的需要。史料的分 类整理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完整性和系统化,做到史料类别有 序、层次分明,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二是主题明 确,即对所收集到的史料要力争用简明的语言突出问题,集中说明研究对象的客观实际情况。 撰写调查报告。田野调查的成果,最终体现为根据调查情况 写成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撰写应特别注意详尽介绍研究的方 法和策略,研究场所的确定,史料的收集(在现场花了多少时间、整个研究进行了多少时间、搜集史料的主要方式和辅助方式、如 何作观察和访谈记录、如何审查观察记录和访谈记录等),史料的分析(如何整理和分类所收集的史料)等。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进行某一党史课题研究时,上面所讲的三种史料征集和研究的方法可能同时会用到,只不过其中的一 种方法占主导,其他方法为辅助。我们不应将几种方法割裂开来使用,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穿插运用,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作者/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