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县干部随军南下纪实(下篇)文/高青

Chief 发表于 2018-09-06 17:44:15

    进军福建

    由于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上级决定,接管上海的高青、齐东、益寿三县的大部南下干部撤离原接管单位,到太平洋办事处集中待命,随十兵团进军福建。此时,原渤海区南下干部三支队的领导和所属干部队伍,作了较大的变动。原三大队政委王乐三,大队长刘博泉和广饶、桓台、临淄、寿光等县的部分南下干部,以及高青中队的石保孔、张希曾、高元俊、张文林、高英甫等同志留上海工作,其余同志奉命告别原接管单位。6月20日到太平洋办事处报到,高青中队分配宿营在震旦大学,后移复旦大学。6月10日晚,胡为新同志召集我们开会,他说:“我们进军福建是跟随三野十兵团所属28、29、31军,兵团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随军进福建的干部,主要是冷楚带领的从山西太行、太岳两地区抽调的三千多名南下干部组成长江支队,共编为六个大队,相当于一套省级和六套地级以及县区级班子的主要骨干,我们高青、齐东、益寿三县的南下干部和山东济南商专的一批南下学生,编为福建南下干部纵队的第七大队。大队长任日淼在苏州率领这批商专的南下学生和渤海南下干部直接进军福建;四大队副政委胡为新率领我们3个县已进入上海接管工作的干部参加上海南下服务团进军福建。

    23日福建地下党省委组织部长黄国璋专程来上海迎接我们,在复旦大学召集会议,他说:“我代表福建省委和福建人民专程来上海欢迎你们去解放福建、建设福建。福建的情况是,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八山一水一分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地瓜当饭吃,棕衣当棉被,火笼当棉袄,福建人民是够苦的,但山沟里有马列主义、有党的领导、有坚持地方红旗不倒的革命游击队,为解放福建已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是解放福建的有利条件”。他还诙谐地说:“你们都是小青年,解放福建后可在福建结婚,福建的姑娘是很好的,到那时我们就是亲戚了”。他的讲话使我们对福建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坚定了我们解放福建、建设福建的意志和决心,更增强了我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

    24日开始,上级决定分配我们高青的南下干部到以下单位工作:

    (一)去南下纵队司令部供应处工作。人员有李建华、刘殿森、张荣宗、郑立平、郑日选、董瑞玺、崔立勋、孙日栋、李日德、王衍圣等,李建华为供应股股长。他们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管理、押运军需物品,如蚊帐、鞋子、布匹、服装等。南下纵队司令部实际上是福建省委当时对外的名称,司令部供应处长杨友和、付处长朱贞彦,他们两人原分别是益寿中队的正付队长。高青中队到供应处工作的同志们自7月10日就将押运的物品运到上海北站装好车,12日凌晨2时开车,10时到苏州卸车,将物品搬至苏州最高法院,同志们两天一夜没能休息,又继续分发各部门领用的物品,忙得早、午饭都没有顾上吃,直至下午三时才算结束,吃点东西又忙着将剩余物资连续装船。13日下午4时开船,同志们上了船这才算得以安静的休息,船一路沿大运河南进,河水清清,游鱼可见;架在岸边的大型水车,借着风力不停的旋转,将河水引向两岸的农田;横跨河上的小拱桥远远看去象下弦的新月;牧童骑在牛背上,让牛慢慢的游动吃草;两岸稻谷将熟,微风吹起片片金色的稻浪;田埂上桑树成行,嫩叶碧绿……美丽的江南水乡风景,使我们忘记了几天来的疲劳。

    14日上午到嘉兴,夜宿船上。15'日将押运的物品转运火车站装车。16日上午8时,乘车继续南下,下午6时到杭州,一路上山青水秀,尤以杭州附近更佳,我们都想看看中外闻名的杭州西湖美景,但无情的火车稍停即开,在夕阳西下时,火车开上钱塘江大桥。该桥长约四、五公里,上层通汽车,下层通火车,雄伟壮观,在南端的桥墩上还留着国民党溃逃时炸过的痕迹。

    17日到新塘边火车站下车。18日将押运的物资运进新塘边村,在这里进行休整,同志们又进行第三次轻装,做好进军福建的准备。该村属浙江省江山县,是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毛人凤的故乡。这一带潜伏的匪特很多,时时乘机对我们袭击和在水中放毒,上级指示我们要百倍提高警惕,单人不要自由外出,夜里要值班站岗。

    新塘边村是个较大的山村,在群山环抱之中,东西狭长,房屋随地形建筑,高低不一,村内流水潺潺,村外梯田层层,山上绿树成荫,美不胜收。自17日住进该村后,就整理押运的物资准备移交,至24日整理结算清楚,25日郑日选、董瑞玺、崔立勋、孙日栋、李日德等同志回到了7大队住地,离该村约十里的淤头,留下李建华、刘殿森、张玉先、郑荣宗、郑立平、王衍圣等同志看管这些物资并负责移交,一直到30日。

    7月31日,李建华、刘殿森、张荣宗三人将管理的物资用汽车运至浙江江山县的南下纵队留守处移交,该处因无接收这批物资的计划而拒收。不得已李建华又回新塘边请示,领导决定,不再移交,继续由李建华等同志管理并负责运至最终目的地,并有通信员王、周两位同志协助。经与留守处研究决定,8月6日晚,将物资运到火车站,装车运至江西上饶。8日上午装船向拟定驻地石溪转运。下午2时至江口,距石溪五里地处,因水急滩高,大船不能前进,只好将物资卸在滩上,留人看守。刘殿森同志爬山路至石溪乡公所联系,用小船转运物资事宜,经该乡介绍刘殿森同志连夜赶到八保银板村、九保远当村联系船只,一天连一餐饭也没顾上吃,筹到15只小船。9日上午装船开向石溪,因逆水行舟下午4时才赶到石溪,卸船时又遭大雨,大部分物资被淋湿,同志们辛苦至极。石溪村属江西省铅山县,过去是老苏区,这年5月解放,各级行政机构均已建立,借粮工作早已开始,社会秩序还安定,群众对我们也较好。

    在石溪村住了25天,至10月5日将管理的物资装了8部汽车,冒雨向福建南平转运,经过铅山至车盘时,因前面大安的木桥被雨水冲坏不能通行,只好暂住,这时车盘的街道被军用卡车挤得水泄不通,至8日才又继续前进,越过闽赣交界的分水岭到崇安,又因前面桥梁冲毁被阻,至12日才经建阳至建瓯,一路上都是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爬行,运物资又是雇用的私人的“老爷车”,13日赶至陆口时再也开不动了。李建华、张荣宗两同志不得已挤军用车至南平求援,别的同志就地看守物资,该地匪、特十分猖獗,白天就敢在此拦路抢劫,征粮要款。14日下午李建华同志才从南平带通讯班10多位同志押车至陆口,将物资接到南平。15日将物资装上机动船,16日晨开船至下午4时抵福州龙潭角码头,连夜将物资运至市内道山路乐群中学省委行政处住地,经过整理19日作了移交,这才算完成了自上海至福州历时3个月的供应物资运输任务。至10月10日李建华同志调回7大队,刘殿森、张荣宗、郑立平、王衍圣4位同志留省委行政处工作。

    (二)去南下服务团工作。高青中队除到南下纵队司令部工作的李建华等10位同志外,其余同志由胡为新带领到南下服务团搞管理和后勤工作。该团是为解放福建后解决干部不足而从上海招收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和一部分社会知识青年,共2153人,大的有二十五、六岁,小的才十五、六岁,加上南下的领导干部、管理干部300人,共2500多人组成,由华东局组织部长张鼎丞任该团团长,陈辛仁、伍洪祥任副团长,团部设有参谋、政治、宣传、青年、供应、卫生等处,还有直属医务队、文工队,下设4个大队、21个中队。我高青中队的南下干部到服务团后,郑保经、董玉轩等同志先抽去上海市郊青阳县负责训练解放战士,以备充当服务团的勤杂人员,该训练大队由郑宝经任教导员、董玉轩任副大队长、程守春为中队负责人、阮希彬任副排长,参加这一工作的还有杨守田、杨维杰、李克忠、王成武、张维成等人。这些同志配合解放军共训练了400多名解放战士,充当了服务团的饮食员、饲养员、挑夫等勤杂人员,解决了服务团在搞好生活服务,使用劳力方面的问题。这些同志完成这一任务之后,又回到服务团分配工作。留团部工作的有:郑保经、贾元兹、李广起、董玉轩、李义仁、高俊英、杨守田、杨逢春、张维诚、董瑞玺、杨维杰、王成武、姜瑞田、毛淑芳、张玉仙、史圃田、张道宗、张振业等同志。其他同志多在以胡为新为副政委的第4大队工作,在大队政治处的有陈庆伦。张桓东任4大队1中队中队长,董守潭、蔡廷芳、陈吉发、蔡毓霈、傅启桐、蔡振平、李荣亮等同志在中队管理后勤工作。岳光杰为4大队5中队指导员,王国恩、王荣亭、高秀清、周福海、陈长德、巩秀河、高元海、杜逢宝等同志在五中队作会计、管理等工作。郝曼华、赵成坤、翟春芳、程守春、李明、周福海、蔡丹亭、巩怀达、贾风道、牛星光、成希珍、李兆忠等同志在4大队直属队工作。

    7月19日南下服务团从上海乘火车南下,行进到莘庄附近时,突遭敌机猛烈扫射,火车头被打坏了,靠近车头的车厢打坏了几节,文工团分队长魏明和其他几个队的队员共4人当场牺牲,文工队队长竹立和其他队的十多位同志负伤,齐东中队干部魏世恒头部也受了重伤。这一事件对刚离家庭、学校的南下服务团的学生震动较大,当时,有的不知所措,有的满地乱跑,有的对南下发生了动摇。为此,服务团领导决定,在莘庄附近停下来,一面迅速处理死伤者的善后工作,一面立即将散乱的同志们集中起来进行教育,并深刻的检查、分析发生这次流血事件的原因。认为:由于团员们散漫拖拉,延迟了两个小时,到了7点钟才开车,是造成这一流血事件的主要原因,但国民党残余势力不肯放下屠刀,千方百计要向革命人民进行血的报复,这是问题的本质。针对这一血的教训,强调了今后一定要加强纪律,要服从命令听指挥,经过认真讨论分析,认为不彻底推翻蒋家王朝,全国人民就无安宁之日,同时也认识到,干革命不是舒舒服服,是要付出代价的。当大家向死难的同志遗体告别时,个个义愤填膺,沉痛的高呼着,“死难的同志们安息吧”!“我们一定迅速南下,向反动派讨还血债,为你们报仇”。经过这一血的洗礼,团员们热血沸腾,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为以后胜利进军福建,奠定了思想基础。

经过深入细致的教育,队伍继续南下。7月20日到杭州,22日在诸暨住了两天,24日至江山,8月9日至上饶,从此揭开了徒步进军福建的序幕。8月13日各大队到铅山停下来整顿10天,对前段的行军联系思想进行总结,又动员大家进行轻装,做好下一段继续进军的准备工作。强调今后行军是步行为主,吃、住多在农村,大家必须发扬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精神,以迎接并克服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另外,又将各大队年幼体弱的队员400多人集中起来编为第五大队,张道时(原名马丁)任政委,罗明任大队长。这段路程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破旧的汽(货)车,但在当时也是很宝贵的,伍洪祥同志来该队关照,对张道时政委说:“马丁同志不能麻痹,丢掉一个团员我要你的脑袋”。因为领导对大家如此关心爱护,又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更激起全体团员的革命热情,很快完成了这段步行军700里的艰巨任务。

    8月24日3时半出发,当天行程40里,25日行程20里,翻过一座高山到达车盘。26日3时出发,向海拔一千多米的分水岭攀登,山路崎岖迂回,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无底深谷。当我们顶着烈日爬上分水岭山顶时,“闽赣交界”4个大字,赫然映入每个人的眼帘,大家兴奋的挥舞着军帽高呼,“分水岭被我们征服了,再前进就是福建了”。展望前面,山上有森林、瀑布,梯田层层,稻翻碧浪,大自然的美景,使大家陶醉得忘记了劳累,下午1时翻过分水岭到达大安,这天行军50里,8月27日到崇安。这4天的行军,顶烈日,跨高山,行路难,经过这一折腾,队员们脚上的泡越来越多,再加上吃不好,病号又增加了,但由于沿途政治鼓动工作做得好,同志间又展开了强助弱、男帮女、抢背包、“夺武器”的互助友爱活动,士气仍然是高昂的,一路上的情景可说是“天气炎热挥汗如雨,踩泡走路象扭秧歌,忍饥挨饿皆为革命,有说有笑可谓快活”。

    9月6日离开崇安,沿建溪南行至赤石,这里曾是1941年皖南事变国民党抓捕新四军战士到上饶集中营向福建转移路过的地方,也是闻名中外的赤石暴动所在地。路过赤石,我们仿佛看到被押解的新四军战士,在敌人枪口下,赤手空拳举行暴动的景象,再走一段就到武夷山密林处了,当时的战略要地,几十年后的今天,这里青山碧水,气候宜人,还有繁多的名胜古迹,已建成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9月9日到建瓯,服务团各大队都在这里进行休整、总结。这是南下服务团第三次大会师,住了几天继续沿公路南进,经南璜、陆口至南平,南平是5月14日由2野4兵团15军45师在南平游击队的配合下解放的,古称延平,是闽北通往福州的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建溪、富屯溪、沙溪在这里汇合成闽江,汇合口处山峰对峙,山顶上建有两座高塔,更显出这座古城的威严。我们在这里只住了一天,就坐汽船沿江顺流东进至水口,滩高水急,暗礁很多,只好缓行,过水口后江面开阔,水平如镜,船速加快,但有时敌机沿江骚扰,为安全决定停航,大家登岸暂且疏散隐藏,傍晚船抵洪山桥登岸,步行至福州后屿宿营,历时3个月完成了带领南下服务团到福建的任务。之后即奉命回7大队集中待命,南下的学生们也相继各赴分配的工作岗位去了,他们大多数都已成为各部门的骨干,为解放福建、建设福建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有,多位专业同志调全国各地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1949年8月2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张鼎丞任省政府主席,叶飞、方毅任付主席,同时,各党、政、军、群团机构也相继成立。

    9月30日,省委通知要从我7大队抽调部份干部组成工作组,到福州市郊协助搞征粮、借粮,发动群众建立农会和减租、减息工作。高青中队除留省委工作的刘殿森、张荣宗、郑立平、王衍圣等同志和分在省革命大学第一部任组织科长兼团委书记的郑保经和在省革大工作的贾元兹、董玉轩、王成武、李义仁、张道宗、程希珍、张振业、董振鼎、崔立勋、翟景文、刘炳河、刘沛、王瑞海、姜瑞田、孙志远等人以及生病住院的同志外,被抽调参加工作组的有陈吉发、耿鹤亭等同志,在西湖后面的鹤井、保富、梅亭3个村协助工作,郝曼华、巩秀河、王荣亭在风山乡协助工作。经过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省委交给的任务,并选出各界人民代表,参加1949年10月召开的福州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了福州市人民政府。因工作完成得好,曾受到省委的表扬。

    经过这段工作的实践,我们对福建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阶级关系、风土人情,有了感性的认识,对后来开展农村工作,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沙县分兵

    12月下旬,参加省委工作队的我高青县南下干部接到通知后,都回归高青中队,同志们虽分散不久,但集中后互相交换各个工作中的情况,倍感亲切。为庆祝建国后的第一个元旦,12月30日举行了会餐,十分热闹。

    1950年元月13日,福建省委书记张鼎丞同志带领部分部队转业干部来加洋村参加七大队全体干部大会,张鼎丞同志首先讲话,他先谈了全国和福建省的形势,然后介绍了转业干部的负责同志,要求地方、南下、转业干部在工作中要紧密团结,取长补短,共同努力把土匪多、情况复杂的永安专区的工作搞好。最后,对接管永安专区的工作作了部署,他指出,要首先开展剿匪,以安定地方,搞好征粮、借粮工作以支援前线,并公布永安地专和所属各县领导干部名单。永安地委为七地委,所属8个县。地委书记王敬群(部队转业干部)、副书记左丰美(地下党干部)、组织部长胡为新(南下干部)、宣传部长周超南(南下干部)、专员林志群(游击队干部)、副专员任日淼(南下干部)。永安地委就由以上同志组成。各县县委书记、县长多数是转业干部,各县直机关和区级骨干大都是高青、齐东、益寿三个县的300多名南下干部。

    1950年元月13日下午5时,赴永安专区工作的同志,从福州闽江码头乘船向永安进军,当晚至水口过夜,14日达南平,这时患疟疾的病号增多,有的发高烧至40度,对这些同志派了专人治疗、照顾,并用了船只派了武装护送至沙县,在沙县的青州过夜时,曾受到土匪的扰乱,幸未受损失,其余同志于元月17日开始从南平踏上崎岖的南(平)永(安)公路行进。经过西芹、青州、高沙,19日抵沙县城关,专员林志群已带部队在沙县迎接我们。这是原7大队南下干部、地方干部和转业来永安专区接管的部队干部大会师的地方,在这里听了地委领导关于剿匪和开展农村工作的报告,学习了《福建省征借粮草办法》、《如何开展接管工作》、《怎样继续利用伪保、甲制度》和减租减息等有关方针政策。元月22日,7大队全体南下干部、地下工作干部、部队转业干部、在沙县师范礼堂开了会师大会,会上先由任日淼代表七大队南下干部向坚持地下革命斗争的同志们表示敬意,王敬群书记、林志群专员先后讲话,鼓励同志们团结一致,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把永安专区的工作接管好。

    元月24日上午,又召开全体干部大会,林专员首先介绍了永安专区的情况,然后由大队领导宣布去各县接管工作干部名单,各工作班子由南下干部、地方干部、部队转业干部三部分人组成。高青县南下干部分配各县和留专区的人员是:

    (1)参与接管宁化县的有:张桓东、岳光杰、董玉轩、王立民、陈庆伦、张树元、郝曼华、孙日栋、邵长海、蔡振平、陈立海、王振兴、崔法武、赵成坤、崔立勋、李广起、董瑞玺、董守潭、蔡丹亭、巩秀河、毛淑芳、杨守田、高滨芝、蔡廷芳、王国恩、贾廷忠、魏文墨、蔡毓霈、陈吉发、翟春芳、杜逢宝、杨逢春、付启桐、高元海、张维诚、王佩宝、杨维杰、于学亮、张云昌、巩怀达、周登云、张风英、王敬亭、李荣亮、陈瑞林、阎世美、陈长德、陈长山、贾凤道等共49人。

    (2)留永安地专机关的有:王荣亭、韩天尚、牛星光、程守春、周镜明、陈克树、王可贵、李新甫、贾元兹、王云三、蔡振忠、窦继浩、郑立平、张学化、孙风伦、张文林、张和先、王宝田等18人。

    (3)参加接管明溪县的有:李建华、张良文、邵明亮、高秀清、吴瑞全、李克忠、郑保安等7人。

    (4)参加接管三元县的有:阮希彬、阮希俊、高俊英、李兆忠、阮振兴等5人。

    (5)去德化县的有:蔡玉温1人。

    (6)参加接管永安县的有:郭芳芝、张建国、阮守法、蔡兆良、赵泰然、王日洪、董振鼎、李明、杨延祺、阮文森、翟德昌、张庆梓、刘法森、张玉先、刘殿森等15人。

    (7)参加接管清流县的有:王成武、吕学昌、史圃田、张玉仙、周福海等5人。

此外周秉忠、张俊杰在医院治病暂未分配。

    分配工作后,在沙县住了9天,28日吃过午饭,以县为单位列队从沙县向永安进军。我29军86师261团和林专员领导的游击纵队4支队于28日凌晨消灭了残敌,进入三元县城关,分配在该县的阮希彬等5位同志,都紧张地投入了接管伪县、区机构的工作,上街贴标语,向群众宣传我党的有关方针、政策,以解除群众误解,安定人心。

    参加接管明溪的高青南下干部,从三元经莘口直接步行去明溪。

    此外,元月31日,接管永安专区的第7大队的同志们离三元经莘口、贡川到达永安后,住在专署所在地文庙里。地委决定:到永安的接管清流、宁化干部留永安欢度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大年初一清晨,晴空万里,林专员带大家在专署大门外与军民一起欢渡春节,互相拜年祝贺,歌声、口号声、鞭炮声、机枪声响彻云霄,余音在环山中回荡,大家沉浸在无限欢乐之中,度过了一个难忘愉快的春节。

    接管宁化

    2月20日接管清流、宁化的干部都分赴各自接管的县城上任去了。因为到宁化的高青南下干部比较集中,人数相对多,是接管宁化主要力量,所以,下边着重叙述接管宁化的情况。

    高青县参加接管宁化的49名南下干部和转业分配来宁化接管的同志,20日离开永安,穿过深山密林,踏着崎岖的羊肠山路,经4天步行军,路过安沙、大岭头、沙芜塘、清流县城,23日到达宁化县城郊,稍加整顿,同志们就精神抖擞的列队进城。这时群众夹道欢迎,鞭炮齐鸣。宁化1949年10月和平解放后,由部队临时主持工作,为维护正常秩序,成立了“宁化县人民临时工作委员会”,接管人员到达宁化后,立即投入了建党建政工作。3月1日在城关召开群众大会,正式宣布中共宁化县委和宁化县人民政府成立,开始了接管宁化的工作。根据上级指示,县、区干部安排情况是:孙民夫(转业干部)任县委书记,张桓东任代理县长,岳光杰任组织部长,董玉轩任公安局长,李根禄(部队干部)任县大队长,张树元任财粮科长兼县银行办事处主任、民政科长,郝曼华任文教科长兼县政府秘书室秘书,邵长海任公安局秘书股长,陈立海任公安局审讯股长,陈庆伦任组织部干部科长,孙日栋任财粮科干事,龚少华任财粮科会计。

    一区(城关)党委书记赵成坤,付区长陈玉林(转业干部),组织委员李广起,宣传委员董瑞玺,财粮委员崔立勋。二区(禾口)党委书记董守潭,代理区长蔡丹亭,组织委员巩秀河,宣传委员毛淑芳,财粮委员杨守田。

    三区(曹坊)党委副书记王国恩,副区长蔡廷芳,组织委员魏文墨,宣传委员贾廷忠,财粮委员蔡毓霈。

    四区(湖村)党委副书记翟春芳,副区长陈吉发,组织委员杜逢宝,宣传委员高元海,财粮委员杨逢春。

    五区(中沙)党委副书记王佩宝,副区长张维诚,组织委员于学亮,宣传委员张云昌,财粮委员杨维杰。

    各区接管人员中,除高青的同志外,为筹备成立区中队,每区还分配了两个以上的转业干部,现在这些同志的名字大都记不清了。

    永安专区是全省解放最迟的专区之一。永安县是1950年1月28日由29军87师解放的。抗战时期因福州沦陷,国民党省府迁移永安,这一带山高林密,偏僻贫困,交通不便,政治复杂,土匪最多。

    宁化县是永安专区最大的一个县,地处闽西北隅,全境东西宽66.2公里,南北长76.7公里,总面积2368平方公里,当时人口有12万多人,耕地面积52.5万多亩,东邻清流、明溪,南接连城、长汀,北与建宁交界,西毗江西省的石城、广昌。这个地方是1949年10月21日以宁化县地下党罗其光、罗登清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闽宁游击大队,马维祺同志领导的革命力量与宁化自卫总团副总团长张史才带领的起义部队进城宣布宁化“自动解放”。1949年10月25日,“四野”144师432团,由江西石城进入宁化城宣布“和平解放”,27日成立以432团团长刘桐山为主任,参谋长杨华、张史才,宁化县旧政人员伍秉芳为副主任的宁化县人民临时工作委员会。我们接管宁化的干部一到,就接管了该委员会的工作,3月1日召开群众大会正式宣布中共宁化县委、宁化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委、县府成立后,随即开展了剿匪、借粮、建立基层政权等工作。当时宁化县的情况是:1.宁化县是老苏区,曾有1.3万多名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战,爬雪山、过草地转战全国,解放后经审查确认,在五次反“围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有3000多名,幸存的同志百炼成钢,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摧毁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和建设新中国的栋梁。宁化人民在红军撤离后,倍受国民党血腥摧残,对共产党无限热爱,对国民党刻骨仇恨,对第二次解放由衷地高兴,这对我们开展工作是一个有利条件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2.宁化县地处闽、赣边界,山高林密,地形复杂,交通闭塞、历来匪患严重。据了解,解放前就有“经济土匪”1000多人枪。和平解放后,有一部分旧政人员和开明绅士深明大义,率部起义。另一部分罪孽深重、坚持反动立场,上山为匪,继续与人民为敌。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在国民党空投的特务头子唐宗的指挥下,在宁化、明溪收罗反动势力,建立了反动的“中国人民自由军”,妄想利用宁化县的自然条件,建立反革命的游击根据地。一段时间里,他们在宁化境内,竟拼凑起1支.33股、2000余人的匪众,反动气焰极其嚣张,这对我们开展接管工作,造成很大的威胁,形势极为严峻。

    3.我们接管宁化的同志当时只有南下干部49人,部队转业干部10多人,地方干部和留用人员20多人,最多不上100人。按组织机构来编制,县委8人、县府8人、公安局7人、县大队干部2至3人,5个区每个区委、区公所干部5人,区中队搭架子干部2人。5月份部队上又下来一批转业干部,全部分到了各区,每区又增了七、八人,但是干部力量仍然缺乏,语言不通也是一大困难。

    从以上情况看,形势极为不利。但我们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贯彻党的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发动群众,依靠幸存下来的老区的老党员、老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用一些上层开明人士对匪特的不满以及各股匪徒间的矛盾,尤其匪徒成员中多数是被威胁、欺骗、生活所迫而加入,不愿为匪首卖命。根据以上情况,在中国人民解放军261团进驻宁化协助剿匪的有利条件下,成立了以县长张桓东为总指挥,261团团长张启标和县公安局董局长为副指挥,县委书记孙民夫为政委的剿匪总指挥部。在总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全县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的人民战争。不久,又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县大队、区中队、民兵和基层政权机构,领导人民实行减租、减息、剿匪、反霸。群众得到了实际利益,当家作了主人,消灭匪患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主动协助政府开展工作。早日肃清匪患,迎接土改,彻底翻身,已成为全县穷苦人民的迫切愿望。

    当我们接管县区工作一开始,横行一时的匪特到处抢粮、杀猪、抓人勒索,匪首刘万椒7月15日白天竟敢率领40多名匪徒到城关塔下街,用机枪封锁寿宁桥和新桥,抓去天美昌老板张流芳、布店老板陈其声的儿子,勒索他们的钱财,有钱的用巨款赎回,无钱的被摧残致死。8月4日夜,该匪首又与治平匪首陈寿子合伙袭击了我禾口区派往淮土、凤山执行选举人民代表任务的工作组,工作组的同志们与匪徒英勇搏斗,但终因寡不敌众受到很大损失。高青南下干部、禾口区区委委员、工作组长巩秀河,区中队长阎成山,区中队司务长张启海,部队转业干部王兴、林接钿、邓正通,区通信员弘荣生7人全部遇难,部队转业干部陈和顺,当时被打了一枪昏过去,几小时以后醒过来回区里,成为这次事件中的唯一幸存者。湖村区公所也曾遭到国民党赣南游击司令陈楚先和大土匪头子李猴子,地霸、匪首张太恭、张德刚4股匪徒约400多人的围困,由于同志们警惕性高,那夜又恰好开来了一个解放军的加强班,配有机枪、冲锋枪、六O炮,来保护区公所,同志们苦战一夜,敌人始终未敢靠近我们,天亮后土匪听到解放军的炮声,知道有正规解放军参战才撤退。曹坊根竹村的徐太定(解放前当乡长)起义后,又上山为匪组织攻打我三区公所,抢劫公粮,拦路枪杀我军政人员,诱缴我水东村民兵枪支弹药。这些万恶的匪徒随便杀害赤手空拳的无辜群众更属常事。

    这些匪徒还扬言,不管什么人抓到一个穿黄军装(解放军)赏银洋100元,抓到一个穿灰军装的(地方干部)赏银洋500元,妄想以此来拉拢群众,打击我们的革命正气。但他们的这些罪行,并没有动摇我们干部的意志和决心,相反更激起广大人民的愤恨,广大群众被他们搅得一时一刻不得安宁,恨不能一天就帮助政府除掉这些祸害。于是广大群众在我党政干部和剿匪部队带领下,投入了剿匪反霸斗争,发现匪情,及时报告。土匪大队长伍开洪就是根据群众提供的情报,发动民兵配合解放军,在方田乡的大罗深山里捉到的,后在宁化县城第一次开公判大会上对其执行了枪决。不久,又听到群众报告了匪首刘万椒的消息,解放军很快又在方田乡的朱玉村口将其抓获,没多久就在禾口老街的溪坝里,由蔡区长召开公判大会,代表县人民政府宣判了死刑并立即执行。其他区也先后采取了类似行动。这就大长了人民的志气、大灭了敌人的威风。这时,“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赎罪、立大功受奖”瓦解敌人的政策,更显示了重大威力,许多小匪徒陆续向人民政府投减自新,受到宽大处理,相继携械投诚的土匪越来越多,甚至有些惯匪也赶来我政府自新。他们一旦受到宽大处理,就协助我们了解敌情,有的公开带领解放军进山追剿土匪。民兵也以不怕牺牲的精神,手执土铳、长矛,密切配合剿匪。匪特的行踪和潜伏地点,尽在我们掌握之中,他们刚刚逃到那里,我们就立即追到那里,他们使尽了浑身解数,还是逃不出我军民配合布下的天罗地网,只三、四个月的工夫就把面上的匪徒肃清了。余下残匪,匿藏逃命,又经过1951年初的镇反、万人搜山剿匪之后,暗藏的敌人也被连根挖出来了。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县剿匪斗争中,共俘虏土匪501人,击毙73人,击伤1361人,自新863人。缴获步枪497枝,冲锋枪15枝,手枪40枝,机枪5挺以及许多弹药、军用物品和其他武器等。在查处匪案中,捕捉匪首41人,惯匪138人,匪徒332人,匪特23人,匪霸76人,通匪犯931人,资匪犯67人。其中处死的276人,死刑缓刑20人,释放74人。

    在剿匪初期,我们也受过一些损失,据统计,区公所,区工作组、区中队、无辜百姓等在遭受匪特袭击中,有20多名同志牺牲,10人受伤。

    经过重大的剿匪斗争,宁化历史以来的匪患消除了,地方安定了,宁化人民安居乐业,我们的各级政权机构也得以巩固和加强,为我党领导全县人民展开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五十年来,高青县随军南下干部,在上海接管、进军福建、建设福建等工作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与福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心耿耿,不为名、不为利、不怕困难,顽强地工作,为福建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有的在剿匪斗争中壮烈牺牲,有的不适应南方生活,工作繁忙,积劳成疾。1949年3月从山东高青南下的干部160多人中,现在能记起名字的有120多人,已有20多位同志先后离世。现仍在福建的有55人,在外省和原籍的55人。现在我们所知其下落的共有68人,均已离休,他们都年纪大了,但有不少仍在发挥余热,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光阴似箭,岁月无情。我们的第二故乡福建尤其宁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县广大的外地干部与本地干部团结奋斗,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下,已经起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改变了昔日落后的面貌。如今交通方便,工农业生产大发展,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正在走上小康,到处是繁荣昌盛的景象,我们在这里战斗过的同志,也感到十分欣慰。当年我们这批年轻小伙子已为福建建设奉献出青春年华,现已年逾花甲白发苍苍,大部分同志定居在战斗了大半辈子的第二个故乡,与福建人民共同分享晚年幸福生活。

    由于党的光荣任务的需要,使高青南下干部进军福建,接管新区,建设福建,发展福建。这一党的历史,使地处祖国南北、相距数千里的山东、福建架起了友谊之桥。愿我们福建、山东,在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把故乡建设得更加繁荣、美好。

    后  记

《高青县干部随军南下纪实》(南下纪实)是根据南下老干部刘殿森的日记,陈吉发、杨守田的回忆录以及郝曼华、郑保经、高秀清等16位同志的来信,结合岳光杰、李建华、贾元兹、李荣亮、董玉轩、王成武等人多次座谈补充的材料形成基础资料,后在岳光杰、李荣亮、王成武等同志的组织领导下和郝曼华同志的关心协助下,由刘殿森主笔写成初稿,杨守田执笔补充、修改、抄正,再经福建省宁化县委党史办召集郝曼华、杨守田、蔡廷芳等同志讨论形成征求意见稿。1991年4月又经山东省高青县、福建省宁化县联合在宁化召开的“山东省高青县1949年随军南下干部座谈会”与会老同志岳光杰、李建华、贾元兹、刘殿森、陈吉发、杨守田、郝曼华、郑保经、高秀清、李荣亮、王成武、蔡廷芳、赵成坤、邵长海、蔡毓霈、王瑞海、王国恩、郑保安、付启桐、杨淑元、翟景文、李克忠、蔡玉温、毛淑芳、程守春、周镜明、吴瑞全、邵明亮、孙凤伦、阮希彬、张良文、贾峰道、李照忠、陈庆伦、王云三、张云昌、巩怀达、张建国、蔡振平、李广起、姜瑞田、阮振兴、段恒信、周福海、张永平、杨延祺、李明、张凤英、张振兴、杨逢春、陈瑞林51人集体讨论、修正、充实,最后由山东省高青县委党史委修改、整理、编辑成册。

本《纪实》所记之史,虽经几次修改补充,终因年代较,久,加之南下时高青县由高苑、青城两县合并不久,南下人员之间多不熟悉,南下后调动频繁,有部分同志至今未取得联系,所以资料的形成不尽完整且多偏重于个人活动的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纪实》作为高青县南下干部中队整体活动资料,还不够全面、详实,再因水平所限,资料中仍不免有遗漏与错误,敬请其他南下老同志和读者给予指正。


相关链接:高青县干部随军南下纪实(上篇)

你的回应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