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回民支队战友录》的想法和愿望,已经酝酿很久了。每当想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艰苦奋斗的情形,回民支队的回汉战友们那熟悉而又充满稚气的音容笑貌,勇敢而又富于献身精神的英雄群象,便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们的老参谋长何仕兴,副大队长张风亭,英雄中队长孙宝起,杨金山、刘金山等千百位同志,没能亲眼目睹崇高理想的实现——日寇的投降和新中国的诞生,你无私地为革命献出了年青的生命,我们的老支队长刘震襄,副支队长刘喜三等许多同志,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号角,谱写了革命者新的诗章,带着对党和祖国的眷恋离开了我们;我们这些现在还健在的“幸存者”,也都是不知疲倦地在新的征程上迅跑着,虽然有许多同志根据党的需要,已开始了离休生活,但仍旧为四化
建设奉献着力所能及的光和热……。这是多么可贵的品德,多么难望的战友。一种对同生死、共患难战友的深切思念之情,时时撞击着我这暮年的心扉,而每一次撞击都会迸发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我激动不己,催我老当益壮、奋发向上。正是在这种日渐强烈的特殊感情的迥旋中,萌生了编写《回民支队战友录》的念头。一九八五年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回族简史座谈会上,我同与会的原回民支队的老战友韩景正、刘金声、吴庆云、刘成林、刘宝俊等同志反复商量过,大家都同意这一主张。想不到仅时隔一年,在有关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原回民支队同志们的热情赞助下,经过刘宝俊同志的辛勤努力,不到一年的时间已收集到在全国二十五个省市自治区的回支战友的光荣历史工作地址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光荣牺牲的战友达七万多字的历史资料,使<回民支队战友录》公诸于众了。这确是一件值的十分高兴的事。《回民支队战友录》不只是一本简单的人名录,它有着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我想,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作用:
——它是联络和密切老同志革命感情的纽带。使老同志们互相了解,传递友情,交流思想,互相勉励,永远不辜负烈士的期望,更好地发挥余热,努力为党和人民作出新贡献。
——它是民族团结、并肩战斗这一光荣传统的真实纪录。从回民支队的诞生、发展和壮大,乃至在前进的征途上所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凝结着回汉战友的血和汗,包含着冀鲁边区、东北回汉人民的养育、支持和爱护D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不可缺少的动力和保障。
——它是一部革命历史资料。透过书中记述的大量人名和地址,可以窥见到当时冀鲁边区革命斗争的历史面貌和每个同志的成长变化,这为我们了解和收集党在这一地区开展革命活动的情况,提供了保贵的线索。
——它是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的孩予和青年一代不忘先辈的革命业绩,不忘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不要忘记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和家乡回汉人民的殷切期望。踏着先辈的足迹,以后来居上的胆略和气魄,为祖国和家乡的四化建设作出更大的成绩。
重温回民支队的成长经历,证明我们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只要翻开《回民支队战友录》,我们就会想起那时五里一据点,三里一岗楼,日伪频繁扫荡,而回民支队不管刮风下雨,几乎每天都要黄昏行军,拂晓扒洼的恶劣环境;都会想起啃红高梁饼子,吞吃黄菜盘子和掺糠的槐树叶子,嚼硝盐土培腌制的苦成萝卜条子,打起仗来甚至整天整天连这个都吃不上的生活条件;都会想起回民支队挺进东北时,在冰天雪地的严冬,一时连棉衣棉鞋都供应不上,同志们却严守纪律,从无怨言,在与国民党军队的。恶战中,前扑后继,越战越强。一部份同志也还会想起在日寇的监牢里,衣薄食少,虱子满身,在别人看来眼前是一片黑暗,似乎没有一丝光明,而我们被捕的同志却放声歌唱,以必死的决心与敌人进行顽强机智的斗争。这是什么力量使我们这样乐观和无所畏惧呢?回答只有一条,那就是大家都有与自己民族共同苦难的经历,更有一个崇高的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我们就是依靠这个理想、信念和纪律,战胜了数倍于我们的敌人,光荣地站在我党我军的行列里,迎来了全国的解放,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今天,祖国正处于四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任务当然和战争年代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过去那种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团结一心、坚韧不拨的民族精神,那种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革命情操,则永远是我们战无不胜的“传家宝”。永远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当我握笔写下这篇挂一漏万的文字时,正值一九八七年新春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相信,我们这些远离故乡的人们,都会有一个共同心愿,那就是衷心地祝愿家乡的人民和战友们,在洒下烈士鲜血的土地上再结硕果,踏着英雄的足迹奋勇向前。
王连芳一九八七年春节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