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成长起来的同龄人,在中国现代社会中,没有哪一代人比他们更具传奇色彩、更加难以把握和予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了。
这个社会群体,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诞生到这个世界。他们是共和国最早的小主人,出生在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之下。一个甲子的光阴,他们与国家荣辱与共,共同承受了众多的荣耀和磨难。他们的代表性经历在中外历史上几乎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换句话说,他们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所大学中的实验班。
这代人作为“祖国的花朵”,有着金色的童年,“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宁愿把牢底坐穿”的第一代革命者,给予了他们生活上的温暖和人之初的教育。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听毛主席的话,把自己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代人进入少年之后,社会开始以是非曲直的形式向他们灌输了阶级斗争的观念,尽管在长身体的时候饿着肚子,但并不妨碍他们心中以刘文学、张高谦的形象取代了卓娅和舒拉,一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取代了“我们新中国的儿童“的少先队队歌……
可以说,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后,以全新的思想意识刻意培养的一代人,从刚懂事的时候就被灌输了与其年龄不相称的阶级斗争理论。未容他们成年,就被当成了“革命小将”,而以红卫兵的不良形象充当了“文化大革命”的急先锋。从那个时候起,他们就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无论海内海外,无论是历史论著还是文艺作品,红卫兵几乎成为了“文革“的罪恶之源。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在成年人执掌的社会中,却由当年这些未成年或者刚刚成年的孩子承当了“文革”的形象代言人,很多罪恶也悄然写在了“红卫兵”三个字之后。
当红卫兵们在成年人的深层政治斗争中失去了利用价值后,一声号令之下就整体被送到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初始,他们仍然以真挚的热情,挺着尚未发育成熟的胸脯,奔赴到祖国的各个角落。时过未久,严酷的社会实践,使他们发现自己在承当着又一场社会实验的栽体,名义上是改天换地的“知识青年”,实则成为“接受再教育”和改造的对象,不被见容于社会的主流。
自幼造就的以强烈责任感为表象的理想主义性格,迫其在逆境中思索,并逐步完成了社会化过程中的脱胎换骨。在成长和成熟过程中,他们没有改变的,依然是那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执着。与祖国的命运同喜、同忧,为社会的未来而思、而搏,这几乎成为一代难以磨灭的历史性格。“四五运动”中,他们又一次充当了先锋。
实践让他们重新唤起了怀疑的精神,不仅审视自身,经历了自我否定的痛苦过程,也扬弃了被传统称为“信仰”的东西。“代沟”这个外来名词在中国的最早出现,也就成为他们而立之年重返社会的伴随物。他们为信念驱使如饥似渴地补充着知识,体味着形形色色的思潮流派,并探索着“中国向何处去”这种似乎不该由他们考虑的重大问题。他们终究用自己的行动表明:这是“文革”中最早觉醒的一代,也是反思最为深刻的一代,从而也成为改革事业中最坚定的一代。
伴随大面积的返城,他们成为共和国最早的庞大失业群体,被称为待业青年。他们没有等待社会的救济和安排,在很短时间内,千万计的返城待业青年便把这个社会巨大的包袱自我消化殆尽。并以此为开端,触发了城市中的经济体制改革,个体工商业和民营企业应运而生。他们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他们带给这个社会的不是负担,而是社会发展的新希望。
重新融入社会之后,他们在新时期暴露出在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上的严重缺陷。为谋求生存也好、不安分守己也罢,他们一边忙于养老哺幼,一边忙于补习知识。通过科班的大学也好,通过自学的途径也好,但不容置疑的是,其多数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即使是从拖家带口地做学徒工、临时工重新起步,他们脚踏实地的打拼也终于赢得了社会的承认。
他们好不容易站稳脚跟,刚刚开始享受通过努力创造出的“张大民式的幸福生活”,就面临着整体下岗的命运。新一轮的深化改革和利益再分配,使他们中沉默的大多数再次成为了失业大军的主体,不过这次的名称则由“待业”变成了“下岗”。“待业”也许还意味着有可待之日,“下岗“却昭示着已无岗可上。当共和国三十而立,他们还未能立足;当共和国四十不惑,却让他们惑上加惑;当共和国五十而知天命,他们中的多数却再次要为生存搏命;共和国六十耳顺之时,这代人则被社会彻底地边缘化;今天,共和国已雄赳赳地走向“从心所欲”,他们的经历却成为了被社会失忆的片断。许多人仍然在为早年的理想所困惑,为晚年缺乏保障的生计而忧虑。
当然,这代人也并不乏种种辉煌,甚至至今一些代表人物仍旧在很多领域独领风骚。但是这些成功光环的背后,是以绝大多数同代人为巨大分母而实现的。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分母之大远远超过上下两代人。无论如何,他们是注定要为共和国做出牺牲的一代。古人曰:“五十而知四十九非”,亦有“六十而知五十九非”之说。当“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已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今天,回过头来,这代人有太多的倾诉。尽管如此,在社会上充斥着上一代今不如昔的抱怨和啃老族矫揉造作的呻吟,他们保持了宽容和沉默。在这点上,这些沉默的大多数是伟大的,他们的历史使命就是成为中国改革的铺路石,成为中国走向现代的桥梁。
对于这一代人,有人把他们称为“红卫兵一代”;有人把他们称为“老三届一代”;还有人把他们称之为“知青一代”。可以说对于他们的称谓和概念使用上,十分混乱,即使在学术界从外延的划分到内涵的理解也都存有很大歧义。这里,希望首先通过对一些概念进行定义,确定本书阐述中的概念内涵,同时求教于学术界。
“红卫兵一代”作为一种名称和划分代际关系的提法,源于李泽厚先生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他在划分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时,首先使用了“红卫兵一代”的概念,同时划分了新中国建立后的几代人。据此,笔者略作改动,将李泽厚单独列出的“三八式”一代人与“五四”后的毛泽东一代合并,统称为共和国的第一代。另外,这里把与共和国共同成长起来的同龄人称为第三代人,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为第二代人。
在李泽厚之后,红卫兵作为“代”划分的特征和符号,开始被海内外学术界广泛接受。这种称谓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它突出了这代人第一个特征性的“代“的经历一 红卫兵运动。由于红卫兵的名声在国际国内都带有相对的负面含义,以及这代人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参加过什么红卫兵甚至是其受害者,因此他们根本不承认自己是什么“红卫兵一代”,更不同意以红卫兵作为这代人的“代”符号。尽管人的经历是无法抹杀的,不过,以它作为共和国同龄人的概念不能不说有很大的缺陷。
有人用“老三届一代“作为这代人的统称。“老三届”的狭义概念是指“文革”期间应于1966,1967和1968年毕业的中学生。但是,今天我们谈到“老三届”,很多时候也是把它作为一个社会符号,来概括一代人,来揭示一个时代的风貌。但是这个名称毕竟有些特定,因而显得狭隘。
还有人使用“知青一代”作为另一同义词。“知青一代”强调了这一代人普遍的社会经历,它突出的是这代人第二个特征性的“代”的经历——上山下乡运动。上山下乡虽然是这代人的主要社会经历,但是这代人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没有经历过上山下乡,所以概括一代人也略有牵强。
有鉴于上述不足,本书使用“第三代”作为这一代人的称谓或符号。作为“代”划分的特征和符号,“第三代”没有什么政治色彩,比较中性,同代人比较易于接受;而且其范围比较宽泛,不完全依据某一经历。使用这个符号的另一个依据是,我们的下一代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已经自称为“第四代人“了。
那么,“第三代”的概念涵括什么?
笔者在《红卫兵这一代》(香港三联书店1993年)和《聚焦红卫兵》(香港三联书店2005年)两书中,尽管使用的是“红卫兵一代”的称谓,也曾使用过“老三届一代”的称谓,但是作为“代”的定义始终是一致的D即:这一代人是以“老三届”为主体的,上面包括“文革”中毕业的大学生,下面包括至“文革”结束还在上山下乡的各届中学生。宽泛地说,这代人涵盖了整个六十年代正在读书年龄的所有人。这一划分标准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同代人的认可。
社会学上对“代”的划分,并不完全按照年龄上的因素,而着重于“代”的特征,即: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共同社会经历、共同思想体验、共同行为特征和共同历史性格的社会群体。而“第三代”,恰恰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他们作为一代人的“代“特征。
“代”是历史纵向的划分。从社会横向来看,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结构和户籍制度造成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化,如果按照上述划分“代”的依据,虽年龄相仿但是不享受吃国家供应粮的这部分农民群体,实质上没有包含在我们所说的“红卫兵”、“老三届”、“知青”的概念中。因此,使用“第三代”这样一个最宽泛的概念,虽然可以涵盖生活在那个历史阶段的整个一代人,但是,本书记载的主要还是当年生活在城镇的“第三代”,虽然这本身是一种不公正,但历史事实却是无法改变的。
第三代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它也极具特点。
如果把第三代这个群体放到同时代的国际社会中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整体经历不仅绝无仅有,而且具有不可复制性。他们是在国际社会向工业化、都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参与了一场反历史进化方向的社会大迁徙。他们堪称是当代社会的活化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如果把第三代这个群体放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观察,则明显感受到他们的整体命运始终伴随中国现代政治而跌宕起伏。几乎每次社会大动荡,他们都成为了主要载体,或者说是主要的牺牲品,凸显出他们在共和国历史中的实验班角色。
今天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困难在于尚未与历史拉开足够的距离,因此难于做到不带情感色彩的超脱,从而也就难于完全客观。这个命题是当今研究者们无法逾越的,还有待于历史的沉淀和升华。淀下去浓烈的情感,才能升起来超脱的理性。
另外,对这样一代人做出一个合乎实际的理性评判,既需要大思想家的哲人睿智,也需要大历史家的春秋之笔。本书仅仅希望以粗浅的尝试,通过对一代人所作所为、所想所感的观察,从一些特定的或者说有一定代表性的侧面,记录和分析这代人的生活、教育、思想、经历等方面的素材,来勾画和描述第三代人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六十年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还要重复那句老话:
把真实留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