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分局在邢家庄召开表彰会
1940年春,中共山东分局、一一五师在蒙山前邢家庄召开抗日民族英雄表彰会。会场设在邢家庄村西,主席台正上方悬挂着“抗日民族英雄表彰会”的横幅会标。中共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领导朱瑞、罗荣桓、黎玉、陈光、陈明、范明枢、萧华和费县县委领导刘次恭、李伯瑾、张若林在主席台就座。县内著名民主人士和士绅名流米栻民、唐绍典、李元松、续志先、赵仲三、孙宝珠、孙冠璧等人在台下前排就坐。
大会开始时卞桥民间乐队奏乐,这在蒙山前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可见会议规格之高。大会由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主持。地方党政军民数千人参加。罗荣桓政委在会议上介绍了米栻民率部联合各区联庄会在八埠庄一带两次伏击日军的事迹,赞扬了米栻民“自筹粮、自筹枪、自筹经费,拉起队伍自己供应”,敢于和日军作战的民族革命精神;揭发了刘桂堂、李文江(日军平邑据点伪费县警备队第三大队大队长)的卖国罪行。号召全党、全民学习米栻民等人的爱国精神。罗荣桓亲手给米栻民戴了大红花。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省著名民主人士范明枢在会议上先后讲话。他们重点强调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表扬了在座的民主人士在创建抗日根据地中所做出的贡献,号召社会各界各阶层加强协作,继续按照“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的办法,做好抗日工作,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民主人士代表在大会上发言,表示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拥护抗日民主政府,拥护八路军,出钱出粮出枪支援抗战,积极投身抗战。县委统战部长李伯瑾在大会上作了发言,表示坚决贯彻执行分局首长们的指示,做好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各界人士,动员各阶层民众,组织起来,武装起来,把抗日战争进行到底。
中共鲁南区党委在油篓成立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军为了“确保占领区”,对山东抗日根据地不断“扫荡”,实行分割和封锁。1940年春,日伪军将山东第一区党委(又称大鲁南区党委)的活动地区分割成蒙山南、蒙山北和沂河两岸三大片。为了有效地开展对日斗争,4月13日,山东分局、山东军政委员会决定撤销第一区党委,分别成立鲁南、鲁中两个区党委。原第一区党委管辖的第一地委(泰山地委)、第二地委(沂鲁地委)、第五地委(鲁动东南地委)划归鲁中区党委;原第一区党委管辖的第三地委(尼山地委)、第四地委(鲁南地委)划归鲁南区党委。
5月,中共鲁南区委员会领导机构在沂南县青驼寺组建。接着到达天宝山区的油篓村(今属平邑县郑城镇)宣布正式成立。 赵镈任书记,魏思文任组织部长,林乎加任宣传部长,杨涤生任民运部长,于化琪任政府工作部长,宋子成任社会部副部长,孙学之任职工会长,宋逸安任农救会长,杜前任青救会长,李岩任妇救会长,南竹泉任秘书处主任。
鲁南区党委成立后,在油篓召开第一次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山东及苏鲁战区工作的方针》、《关于山东、华中发展武装建立根据地的指示》以及《第一一五师创建抱犊崮抗日根据地的战略计划》。在分析鲁南形势,找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四项决议:一、撤销原山东第一区党委三、四地委;二、筹备召开鲁南各界代表会议,选举产生鲁南参议会和鲁南专员公署;三、发展主力部队,扩大地方武装,尽快组建鲁南军区;四、充分发动群众,建立和发展抗日群众团体。依照区党委的决议,原山东第一区党委三、四地委于7月撤销,成立鲁南区党委一、三地委。一地委在原第一区党委第三地委的基础上组成,许言任书记,周蓝田任组织部长兼统战部长,杨士敬任民运部长兼群委书记,于康任工委书记,冯起兼任妇委书记。一地委辖泗水县委、邹县县委、泰宁县委、曲阜工委。鲁南三地委在原第一区党委第四地委的基础上组成,李乐平、杨涤生先后任书记,杨士法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周南任宣传部长,王永福任民运部长,牛一萍任工委书记,赵民三任农委书记,蓝铭述任青委书记,孙宇维任妇委书记。三地委辖临沂县委、邳县县委、苍马工委、郯马工委、东海工委等。另外鲁南区党委还直辖滕东县委(书记王丹墀)、峄县县委(书记纪华)、临郯费峄边联县委(书记孙振华)、费南县委(书记张林夫)。
鲁南区党委成立不久,即在油篓村召开了地、县委组织部长会议。会上,区党委书记赵镈传达了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分局关于巩固党的指示,确立了党校的主要任务:整顿党组织,教育审查干部和党员。教材由党校根据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重要著作编写。审查的重点是,凡是党员失掉联系的、来历不清的、意识模糊的、行动越轨的、入党手续不完备的、参加过其他党派表现不好的、日军“扫荡”时妥协投降的等都要作为审查对象。经过整顿和教育,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鲁南区党委在整顿党组织的同时,还对各地、县委的班子进行了充实调整,使党的领导进一步得到加强,党组织进一步健全。
8月,一一五师政治部和鲁南区党委在费南公鸡山(今平邑县郑城镇巩家山)召开政治工作会议,讨论北方局关于根据地建设各项政策的指示,罗荣桓、陈光、赵镈等出席了会议。
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岐古庄行政会议
1940年7月26日,山东省国大代表复选大会,山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会,山东省工、农、青、妇、文化各界总会成立会,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的联合大会在沂南县青驼寺召开,会上成立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全省统一的行政权力机关——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战工会),民主选举产生了领导成员,标志着抗日根据地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驻有山东省党、政、军、群等领导机关的沂蒙抗日根据地,成为当时山东抗日的领导中心,被誉为“山东小延安”。
省联合大会后,山东省战工会在青驼寺召开全省行政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鲁中行署主任王子文,鲁南行署主任于化琪,鲁西行署主任(兼职)萧华,泰山区行署专员赵笃生,清河区行署专员李人凤,胶东北海区等行政负责人。省临时参议会参议长范明枢,副参议长马保三、刘民生也参加了会议。黎玉主持会议,省战工会秘书长陈明作《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工作》的报告。报告对政权建设工作作了总结,提出了以后政权工作的具体任务,强调民主政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要继续扩大政权区域,加强对抗日军事工作的领导,健全与扩大地方武装,发展八路军主力部队;要根据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制定完善的法规政策,实现抗日民主政权的政令统一;领导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全面发展巩固抗日根据地并与日本殖民政策作坚决斗争。
会议期间,日军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又称“九•一八”大扫荡)。为避开日军的“扫荡”,大会旋即移至费北县卞桥区的岐古庄(今属平邑县资邱乡)召开。会场设在岐古庄村南树林子里,主席台在两棵大柿树下。会议采取听报告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期间还举办了文艺演出。
岐古庄村庄小,只有中共山东分局机关及其领导人、《大众日报》社和一个警卫连驻该村,罗荣桓、黎玉、陈明等领导分别住在姜东邦、蔡成林、田增会等老百姓家中。省战工会机关设在岳家村杨万明家。为保证大会的安全,山东纵队副指挥兼第一旅旅长王建安带领约3个团的保卫部队,部署在岳家村、尹家村和岐古庄周围的山岭上。费北县委、费北行署组织地方武装,负责社会治安、检查过往行人,严防密探,确保会议消息不外泄。他们每天都要向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萧华请示汇报。会议期间,一一五师司令部由桃峪移至岳家村、时家村一带(11月7日由此经聂家庄去鲁中),时《大众日报》社印刷厂设在蒙山里裤腿、洼店。
大会在此召开了40天,期间,省战工会和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在岳家村还主持召开了费北县参议员会议。费北参议会的参议员,小学教师和开明士绅参加会议。
1940年11月21日和24日,武安和塔佛山战斗先后取得胜利。25日在岐古庄村南召开了祝捷大会。罗荣桓、陈光、黎玉、萧华、陈明、李竹如和费北县党政军群组织负责人及抗日民众数千人参加了会议。陈光、萧华、李作鹏等人先后在会上讲话。号召广大军民积极行动起来,以搬空、藏空、躲空对付日军的“三光”政策。
1940年11月26日,山东省战工会从岐古庄撤离,前往东蒙山前的薛庄一带。一一五师第七团和教导二旅四团转移到蒋沟北至柳家村一带。
中共山东分局和第一一五师桃峪扩大会议
天宝山区抗日根据地开辟以后,1940年9月上旬,中共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在天宝山区的桃峪村(今属平邑县郑城镇)召开扩大会议,朱瑞、罗荣桓、陈光、萧华、彭雪枫和赵镈、张霖之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研究了山东面临的斗争形势,部署了下一步的工作任务。会议结束后,罗荣桓、陈光又主持召开了由师直机关各部门、各支队主要负责人和鲁南区党委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会议为期三周。这是一一五师入鲁以来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
罗荣桓在会上作了关于一一五师在山东工作的总结报告。报告指出:一一五师进入冀鲁边、苏鲁豫、鲁西、鲁南等地区后,开辟了根据地,给这一些地区输送了近300名党政干部,帮助建立了一批县级政权。扩大了八路军的力量,建立了鲁西、鲁南两个军区和6个军分区。在统一战线中,执行了党的政策,增进与友军的团结,争取了中间势力,孤立和各个击破顽固势力,为共产党八路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他用“插、争、挤、打、统、反”6个字生动地概括了鲁南对敌伪顽斗争和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经验。“插”,就是插入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之间的空隙地带,隐蔽地由边缘伸入到腹地。“争”,就是广泛发动群众,争取一切抗日力量。“挤”,就是挤掉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反人民的顽固势力。“打”,就是打击日军和汉奸武装。“统”,就是同国民党军队,特别是驻在鲁南的东北军疏通团结,建立和保持统一战线。“反”,就是反“扫荡”、反摩擦。
会议还讨论了落实第十八集团军总部提出的“建设铁的模范党军”的问题。罗荣桓结合一一五师的实际,提出在部队中普遍开展建设铁的模范党军活动。铁的模范党军应具备的五项条件:(1)认真执行党的政策,不折不扣地完成党所给予的任务;(2)普遍深入地建立与群众血肉相联的关系;(3)实现高度的政治团结,建立无产阶级的友谊,自觉地遵守纪律,不断地求进步;(4)灵活、机动、果敢、坚决,发扬我军英勇善战的光荣传统;(5)坚持严肃、紧张、精细的工作作风,坚定不屈不挠的革命立场。
桃峪会议结束后,各部队认真学习贯彻山东分局党的扩大会议精神,对所属部队进行有计划地整训。罗荣桓、陈光深入基层和连队,对射击、刺杀、投弹、近迫作业四大技术和内务卫生、军队礼节、制式教练等各项工作进行具体指导。通过创建模范党军活动,不仅提高了部队的政治素质、军事技术,而且密切了党政关系、军民关系,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建设的巩固和发展。9月下旬,根据中共山东分局桃峪扩大会议的决定,建立了统一领导鲁南地区抗日斗争的最高领导机构——鲁南军政委员会,罗荣桓任书记,赵镈任副书记。一一五师于1940年7月23日至10月23日驻桃峪,10月23日师司令部过滋临公路到岳家村,11月7日离开岳家村经费县聂家庄去鲁中。
中共山东分局在栏马庄召开会议
1940年10月,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在蒙山前的栏马庄召开会议。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省战工会主任黎玉、山东纵队司令员张经武、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代师长陈光以及鲁西军区司令员杨勇等出席。张经武、罗荣桓、杨勇分别住在栏马庄王秀兰、彭东泰(地主)和宋振山家。会间,费北县委委员李伯瑾、张若林接通知前往汇报工作。当汇报到费北行署主任陈克铺张浪费、生活作风腐化以及除奸科长蒋爱民违法乱纪等问题时,朱瑞非常严肃地指出,此类问题必须马上处理纠正。
不久,山东省战工会主任黎玉和赖可可、李竹如等率省战工会机关部分人员到柘沟村参加费北县委和费北行署会议。县委和行署对前段工作作了总结。刘次恭、李鲁生、李伯瑾先后发言并揭发了费北行署主任陈克和费北行署除奸科长蒋爱民等人的问题。随后,战工会领导人发言肯定了费北的工作成绩,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几天后,省战工会决定对费北行署主任陈克和蒋爱民禁闭审查,对其问题待进一步调查落实,听候处理。会后,省战工会决定撤销陈克的费北行署主任职务,调徐元泉接任费北行署主任,随徐元泉调来费北的张涛、阎墨林、李景壁、朱焕章等分别担任各分区指导员。
费北县委、费北行署根据群众、干部、党员和民主人士对蒋爱民问题的控告揭发,进行了认真审查,认为蒋爱民滥用职权,捏造罪名,陷害他人,乱杀无辜,生活腐化,道德败坏,严重败坏了党的声誉。为平民愤,挽回影响,费北县委在康阜庄村东召开了村民大会,对蒋爱民进行揭发斗争,随后在孙家庄集召开群众大会,县委书记刘次恭宣布蒋爱民的罪行和判处死刑的决定,执行了枪决。
中共山东分局在北庄召开军事会议
1940年秋,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在资邱的北庄(今属平邑县资邱乡)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活动在蒙山一带的主力部队连以上干部和费北行署科以上干部共三四百人参加。会议开了两天,朱瑞作了《从国际到山东》和《山东党政军组织整顿情况》的报告。
《从国际到山东》是朱瑞在青驼寺召开的建立全省统一行政机关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省参议会和各群众抗日团体领导机关的联合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报告阐述分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山东的抗战形势及任务等内容。基层的领导干部第一次受到系统、全面、深刻的教育;《山东党政军组织整顿情况》使与会者对全省党组织整顿和发展、全省武装部队整编、全省政权系统建立有了全面的了解。两个报告,使与会干部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抗战信心。
鲁南区党委在公鸡山召开妇女干部会议
1941年3月29日至31日,鲁南区党委在费南县公鸡山(今巩家山)召开鲁南区全体妇女干部会议。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到会作《论中国妇女的地位和妇女解放运动》的报告,与会妇女干部500余人聆听了报告。广大妇女干部进一步认清了妇女解放运动的方向,增强了搞好妇女救国会工作的信心。
抗大一分校进驻蒙山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及其所属几个分校,是中国共产党培训军队干部的学校。其中一分校创办最早、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参加的战斗和培训的干部最多。
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1938年12月25日,抗大一分校在陕西省延长县成立,由抗大五大队、六大队、陕北公学栒邑分校大部和抗大三、四大队的各一部,及西北抗日青年训练班一部分组成,计3000余人。1939年11月25日奉命东迁到山东抗日根据地,于12月24到达蒙山前的郭家庄和陈家庄(今属平邑县柏林镇)。在此休整数日后,于1940年1月12日胜利到达预定的目的地山东省沂水县南部的孙祖、张庄一带。
抗大第一分校抵达沂蒙山区后,归属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领导。周纯全任校长,李培南任政治部主任(后任政委兼主任),袁也烈任训练部部长。分校下辖3个支校:一一五师教导大队为第一支校(也称第一校或鲁南支校,主要活动在蒙山和鲁南地区);鲁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为第二支校(也称第二校或鲁西支校);胶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与部分抗大一分校干部合并组成第三支校(也称第三校或胶东支校)。以后,根据时局的需要,所属机构不断变更。
抗大第一分校直属学生队共五个大队:第一大队在胶东地区独立进行教学活动;第二大队主要培训乡、区、县地方干部(也称建国大队,代号兰州大队);第三大队,也称特科大队,主要培训学习机枪、爆破、防化等军事知识;第四大队分政治队和军事队,下辖六中队、七中队,中队下辖3个区队,区队下辖几个班。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并入抗大一分校,列为第五大队。
开展民运工作。为支持蒙山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建设,1940年春,抗大一分校建立了民运工作团,罗野岗任团长。罗野岗率工作团在蒙山前的万寿宫,把工作团分成若干小组,分到各区协助工作,并逐村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后来,工作团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由蒙山前扩展到蒙山后的团埠、大庄一带。
民运工作团的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组织宣传发动群众抗日救国;二是动员青年参军、扩军扩党;三是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分化地主士绅。其后,民运工作团又组建为抗大独立团,由罗少卿任团长,罗野岗任政委。抗大一分校所到之处,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协助地方抗日政府发动群众抗日。
1940年8月,抗大一分校驻垛庄。文工团翻过蒙山,在十八村一带为一一五师教导第二旅第四团和第六八六团慰问演出。一次,在小卞桥村刚化好妆,陈光代师长正讲话,便遭日军偷袭。文工团立即转移到村北的山沟里。天亮战斗结束,文工团回来接着演出。演出结束又去桃峪,为一一五师师部演出。
1941年3月8日,由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20余名女学员(其中有3名十三四岁的男生)组建了“姊妹剧团”,主要活跃在费北抗日根据地,自编自演小型曲艺、歌舞等。针对费北县卞桥区十八村一带反动会道门“红枪会”组织暴动的行为,姊妹剧团团长辛锐及时编写了小剧《红枪会》,自己亲自扮演“红枪会”头子,教育群众充分认清了“红枪会”的反动本质。反动会道门“万仙会”经常装神弄鬼,蛊惑人心,危害极大。辛锐和指导员甄磊便编演一出《万仙会》的小剧,揭发了其反动本质,教育了广大群众。为配合动员青年参军参战运动,“姊妹剧团”在费北岳家村等村庄,上演了自编的《送郎参军》,不仅深受群众的欢迎,而且鼓舞了许许多多的青年踊跃报名参加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除了编演一些小型曲艺外,她们还排演像《雷雨》、《血路》等一些有影响的大型剧目。
“姊妹剧团”走到哪里,就和哪里的妇女、群众打成一片,除了演出排练剧目,还发动妇女做军鞋、纳鞋垫、做钢笔套、缝针线包等,组织带领群众积极支前。
坚持蒙山反“扫荡”。1941年秋,日军“扫荡”沂蒙山,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及时做出了反“扫荡”部署。将主力部队拉出日军合击圈,转到外线牵制、打击日军。为配合外线作战,以抗大一分校为主成立了蒙山警备区,坚持内线斗争。任命抗大一分校训练部长袁也烈兼蒙山警备区司令员,山纵民运部长朱则民兼政委。蒙山警备区辖蒙山、蒙西两个支队和附近的5个县大队,兵力约三四千人。为配合内线作战的需要,党内建立了蒙山工委,于杰任书记,辖费北、费东两个县委,政府职能由费北行署代行。抗大第一分校校长周纯全统一指挥蒙山警备区、蒙山工委及其蒙山周围县的反“扫荡”斗争。
作为蒙山警备区主力的抗大一分校,校部机关人员分到连队,同学员们共同作战。其下辖各县大队在各县内分散活动。需要时由蒙山警备区统一协调、指挥。抗大第一分校三大队在西蒙山活动,五大队在东蒙山活动,二大队在中蒙山的塔山、玉皇顶、望海楼一带活动,他们依靠群众,机动游击,依托蒙山与日伪周旋。
1941年10月31日,抗大第一分校校长周纯全和费北行署主任徐元泉在岳家村主持召开了反“扫荡”会议,传达了省战工会关于反“扫荡”的指示:日军于近日内对蒙山根据地将有一个大的行动,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全体军民进行疏散和反“扫荡”。会上决定费北行署、县委机关立即转移,跳出圈外,转移到徂徕山区;抗大一分校宣传、后勤等机关要疏散,武装力量由周纯全校长带领固守蒙山内线作战;并由费北县委代理书记李鲁生、抗大一分校的何平、费北行署的陈明五等人组成反“扫荡”指挥部,辖费北行署教导队、行署保安大队、4个区中队和费东独立营,坚守蒙山根据地,穿插作战,不得已时向天宝山区转移。
在抗大第一分校校长周纯全的统一指挥下,为了粉碎日军的“扫荡”,中共费北县委在思想上对干部和群众进行反“扫荡”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对这场斗争残酷性和严重性的认识,增强了胜利的信心;在军事上整顿部队,加强训练,提高战斗能力;在组织上精兵简政,疏散人员,安置好干部家属。早在1941年的8月份,抗大一分校的少年宣传队就开始疏散。费北县委和行署接到安置命令,利用当地党政军干部的可靠亲属,将这些抗大少年宣传队的队员分散安置到各个家庭中隐蔽,并分别起了化名。大“扫荡”结束后,又把他们安全送回抗大一分校。
11月1日,校部及二、三、五大队先后进入中、西、东蒙山,4日,日军开始“扫荡”。日军采用“铁壁合围”、“三光”政策,企图摧毁抗日根据地。校长周纯全率训练部、五大队跳出东蒙山南部后,活动于鲁山至蒙山北部一带,日军跟踪而至,五大队乘日军之隙,夜间穿过封锁线,跳到泰莱根据地,一般在一个地方住一天就走,分散行动,飘忽不定,使日军摸不清活动规律和驻地。经过20多天的周旋,甩掉了跟踪围剿的日军。抗大一分校各大队在蒙山地区与日军周旋,日军来就打,打不了就走,日军不来就进行教学。11月上旬,五大队奉命驻到蒙山前柏林村(今属平邑县柏林镇),平邑据点出动的日伪军还未到村边,哨兵发现即同日伪军交火,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副队长汤士慧把队伍带到山后隐蔽,避开了日军的锋芒。第二天学员们在西蒙山的山峪进行简装,埋藏了书籍文件,减去被子里半截棉絮,挎包只带了准备在反“扫荡”空隙中用的书和教材。这时日军已占领了东蒙山中心区。抗大第一分校和五大队经蒙山西部的九女关、白马关,转移到蒙阴西北的泰莱根据地。校部得到日军已从蒙山撤出的情报后,开始南下蒙山。五大队二中队走在校部前面,当行至蔡庄北面一座高山下时,和日军遭遇,二中队抢占山头,周纯全校长在最危急的时刻亲临前沿指挥,打退了日军的几次进攻,掩护校部和其他大队安全转移。
大“扫荡”开始后,日军在西蒙山南险要山口猪尾巴沟(今属平邑县卞桥镇),建立了据点,修筑了炮楼,不仅进山掠夺粮食、牲畜,而且构成对费北党政军机关和武装的直接威胁和封锁。11月中旬,三大队一中队一区队奉命下山背粮,接近猪尾巴沟口时,远远看见日伪据点内出来100余人,沿山沟小道去山外抢粮。一区队当即把日伪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日伪军被打懵了,扔下抢粮工具,掉头就跑。一区队的学员们边打边追至据点附近,见有日军出来接应,才停止追打。
鉴于猪尾巴沟日伪据点对西蒙山抗日武装的威胁,抗大一分校三大队决定拔掉这颗钉子。11月22日傍晚,担任主攻的三中队在夜幕掩护下靠进炮楼,用炸药包将围寨炸开一个缺口。一中队和突击队陆续冲进围寨。日伪军集中火力封锁突破口。三大队进行强大火力压制,突击队和一区队两进两出突破口,终因通路太窄,大部队无法通过,日伪军又有增援,拂晓,三大队撤出战斗。日伪军遭此打击后,死守据点,再不敢出动。12月上旬,日伪军见形势不利,弃点而逃。
30日黄昏,三大队一中队奉命到紫荆关以南的东山峪(今属平邑县卞桥镇)负责东面的警戒,以保障大队的侧翼安全。翌日拂晓,日军向东山峪展开进攻。一中队哨兵鸣枪报警,全队迅速集结,从村西撤出;日军从村东进攻,一中队指导员李民率一个班断后,边打边撤至山头,日军不敢贸然前进,便用火力狂轰滥炸,造成一中队9人伤亡。
为避日军锋芒,免遭更大伤亡,一中队决定以班为单位,分散行动,在龟蒙顶集结后,向大队指定的西蒙山北侧的团埠、布袋峪西山口外小村转移驻扎,负责警戒新泰、蒙阴方向的日军。翌日清晨,蒙阴、桃墟的日伪军乘车向小村驰来。一中队撤至进山口,占据有利地形。一区队分散隐蔽在山后,分成战斗小组打麻雀战,以杀伤、迟滞日伪军的行进,为大队转移争取时间。10时,日伪进入山口时,一中队的机枪、步枪、手榴弹一齐射投,炸得日伪军东跑西窜,哇哇乱叫。恼怒的日伪军,重新组织火力展开反攻。一中队依托有利地形,一直坚持到中午,待大队部及其他部队安全转移后,撤出阵地,消失在蒙山深处。日伪军“扫荡”落空,夜宿团埠。夜幕降临,一中队学员配合当地民兵,在日伪驻地四周,用鞭炮炸响洋铁筒进行干扰。次日天不亮,这股疲惫不堪的日伪军只好溜走。
12月下旬,伪军在西蒙山南北道上的前程子村,安设了新据点。三大队决定乘伪军立足未稳拔掉它,当派出的侦察班接近伪军据点时,忽然四面响起枪声,百余伪军蜂拥而来,侦察班利用地形就地隐蔽,准备战斗。此刻,日本飞机误判,向南北山头伪军的据点周围投下数枚炸弹,顿时火光冲天,人仰马翻,侦察班乘机原路返回。
当晚,拔除前程子村据点的战斗开始,由一中队担任主攻,在东南方向突破。工农队配属一个中队由西面进攻,夹击伪军。三区队为突击队,其余两个区队和配属中队顺序跟进。当突击队隐蔽通过外壕接近鹿砦时,被伪军发现,一中队立即展开火力以强攻作掩护,突击队乘势将围墙炸开了一个缺口,伪军火力封锁缺口,突击队难以突进;梯子队搭起梯子,突击队乘势蹬梯进入围寨,打开东门,后续部队冲进东门,猛打猛冲,伪军不支,退缩在中心碉堡负隅顽抗。突击队就用干柴围烧碉堡,火借风势,直窜楼顶。伪军纷纷从通向北山口的地道逃跑。前程子据点被拔除。
11月30日拂晓,山东分局、省战工会、一一五师机关,以及《大众日报》社、医院等单位的1000多人被合围于大青山。形势异常危急。周纯全、李培南、袁也烈、阎捷三等立刻组织五大队的二、三中队抢占高地,阻击日军,掩护领导机关向日军兵力较弱的方向突围。
阎捷三率校警卫连和山纵特务连,向西蒙山方向边打边冲,顽强地撕开一个突破口。当突围人员冲到谷底沙滩时,遭到日军的猛烈射击,有些突围人员不幸中弹。队伍中出现了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搀扶伤员向前疾进的悲壮场面。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第五大队第二、三两个中队,从两侧高地向日军实施主动冲击。冲在最前面的警卫分队回身向两侧敌人猛烈还击,牢牢控制着突破口,掩护所有突围人员冲出了日军的合围。而第五大队的第二、三中队的两个区队几乎全部阵亡。第二大队政委刘惠东等160余人英勇牺牲。抗大学员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学校全体人员的胜利突围,为山东抗战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战教合一。1940年至1942年间,沂蒙山区处于敌、伪、顽、匪和共产党八路军尖锐复杂的斗争形势之中。这就决定了抗大办学必须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抗大”既是学校,又是战斗队。学校的编制是教育编制与军事作战编制相结合。
抗大第一分校也是山东军区下辖的一个支队(对外称十支队),肩负着配合兄弟部队作战的任务。抗大第一分校的校长称司令员,训练部长称参谋长。战时,以战场为课堂,通过战争学习战争。
抗大一分校在蒙山反“扫荡”的艰难环境中,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教员兼任连队的行政职务,使战斗行动指挥与教学计划的实施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教学的方式上,平时以连队(中队或区队)为单位集中实施教学;遇有战斗或执行任务时,则以排或班为单位分散上课。教员(连、排长或指导员)随身带上教材及必要的参考材料,利用行军中的大休息或宿营后的空隙,进行讲课。结合身边发生的战斗,讲授战术。实行讲授、听讲与组织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抗大一分校自组建到离开山东的7年间,培训干部约2万人(含各支校),70%分配到部队,30%分配到地方。
第一支校。抗大一分校由3个支校组成,第一支校由一一五师教导大队改称,随一一五师来沂蒙山的教导大队,长期活动在蒙山南麓。大队辖司、政、后3个处和5个学员中队。大队部设正副大队长和正副政委。配备组织、宣传、民运、保卫、青年、军教、军政等干事。另有政治、军事、文化教员及后勤勤杂人员。李梓斌任大队长,刘兴元任政委。每个中队设正副队长和正副指导员。中队下设3个区队,有正副区队长各1名。一中队培训部队副排至副营职军事干部;二中队为政治队,培训副排到副营职政治干部;三中队学员主要是战斗英雄、攻城模范、积极分子和老战士;四、五中队是地方干部队,学员由地方县、区、乡、村干部及青年学生组成。经过培训,学员毕业后回原单位,青年学生分配到各地。
军事队和政治队的军事训练计划和政治学习任务,主要是提高学员的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使学员胜任部队基层军、政干部职责为目标。军事训练包括管理条令、队列条令和战斗条令等,重点是进行战术技术训练。政治课主要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统一战线政策与独立自主原则,以及政权建设、群众工作的方针、政策等。其他几个队除了学习上述内容外,还要辅之以地方工作等内容。每期训练时间视训练完成情况及工作需要而定。学习结束时,进行鉴定,举行毕业典礼,发给毕业证书。
一一五师教导大队于1939年6月在太平集子举办了由费县、新泰、蒙阴3地抗日积极分子参加的培训班。
从1939年7月开始至11月相继在蒙山前的陈家庄、杨谢、柘沟、孝义(今均属平邑县柏林镇)举办了3期地方干部短期训练班。训练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宣传发动群众,建立区、乡、村政权,组织武装等。蒙山前的共产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150余人参加了学习,学员结业后大部成为发动群众抗日和组建地方武装的骨干。
1939年冬季,教导大队在荆山庄、公家庄(今属平邑县保太镇)一带,举办了一期军事训练班,参加受训的主要是费县游击司令部各游击大队的地方干部。培训班采取讲课和军事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1940年3月,教导大队在天宝山区的昌里、东卓庄(今属平邑县铜石镇)一带活动。为适应抗日根据地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急需大批领导干部的现状,又招收一批部队军政干部和地方干部,组建了5个队,共有600余名学员接受培训。6月,教导大队改为抗大第一分校第一支校(又称第一校)。
由于校部和支校不在一地,加之战时条件限制,一段时间内,第一支校既受校部领导,更直接的是受一一五师领导。1940年8月中旬后,天宝山区(今属平邑县地方镇)由于廉德三叛变和刘桂堂的骚扰,处境异常困难。11月初,第一校由天宝山区向南转移,经白彦,沿滕、费、峄边区的枣树岭、徐庄、北庄,到达抱犊崮根据地的马山村。此间,为转移日军的视线,第一支校对外称八路军大炉学校。在驻马山村的几天内,支校的二、三中队在参谋长胡大荣的统一指挥下,配合六八六团参加了攻打抱犊崮山区反动堡垒孔家庄的战斗。一支校的任务是利用庄西北有利地形,执行截击任务。孔庄战斗胜利后,支校又迁至石坑,后又迁往东崮口、西崮口、南天井汪、北天井汪一带居住了4个月。1941年5月中旬学校重返天宝山区。在此期间,整日与刘桂堂对峙、拉锯,经常穿插于常庄、土门、山阴、辛庄、卓庄、昌里(今均属平邑县)等地之间。在残酷的斗争面前,学员们从战争中学会战争,在斗争中增长才干。1941年7月,一支校转移到滨海区。
第一支校在蒙阳大地辗转两年,举办了多期短期培训班和两期正规的学员培训队。为部队和地方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党政军干部,对培养各级各类干部,提高部队政治素质和战斗力,巩固和扩大蒙山和天宝山抗日根据地起了巨大的作用。
北海银行印钞厂在费南
为发展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抵制法币,满足根据地群众对北海币的需求,北海银行于1943年3月,在费南县王崮山成立了北海银行鲁南分行,耿荆山出任分行行长。
1944年4月8日,北海银行鲁南分行决定成立鲁南印钞厂,厂址设在费南天宝山区内的朝阳洞内。
印钞厂有10余名工人,大都来自济南大中印刷厂,其中技术工人4名,其他为一般操作工。全部设备仅有石印机3台,脚蹬子1部。石印机印票面,脚蹬子打号码,裁切纸张全部是手工。印制壹角票、贰角票和伍角票三种面额票,票面印有“北海银行”字样。整个票面为同一种颜色。
印钞厂设一个警卫班负责保卫工作。形势较稳定时,将机器搬到朝阳洞外左侧的小圣堂内工作,印制钞票;一旦环境恶化,就将机器搬回朝阳洞内继续生产。票纸一部分由总行供应,不足时通过“内线”到日伪占领区购买。印发好的票币,由骡马驮着运到总行或鲁南分行,由银行统一发行。
鲁南印钞厂在天宝山区朝阳洞工作了3个年头,在这里印制的北海币流通于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随着北海币信誉的提高,北海币也在根据地周围的日伪占领区流通。(来源/《中国共产党平邑县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