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在完成内战准备后,于1946年6月26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面对国民党军气势汹汹的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进行了英勇的自卫。华东局与山东军区在临沂召开了由各区党委、军区和野战军纵队领导参加的干部会议。会议分析了山东敌情,确立了各军区、各部队的任务:以胶东军区主力对付青岛、潍县的国民党军;以渤海军区主力对付济南的国民党军;鲁中、鲁南、滨海军区主力及新四军主力(除第一纵队留在当地与鲁中军区部队配合作战外)南下,配合苏皖北部各区作战。7月中旬,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挥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兵分四路向苏中、淮南、淮北、鲁南大举进犯。1946年7月,鲁南区行署颁布了《关于一切为了支援自卫战争的训令的补充指示》,鲁中区党委、鲁中军区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整理地方武装组织,配合主力作战的指示》。为保证紧急动员人民群众掀起支前热潮的需要,平邑、蒙山两县加强领导,制订政策,发动群众,组织了担架队、子弟兵团、车子运输团、挑工营等各种支前组织,采取措施,大力支援主力部队作战。
一、加强支前领导 适应战争需要
平邑、蒙山两县县委针对从全面反对内战,到全面战争动员这一重大转变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为解决一些党员群众对国民党政府还抱有和平的幻想,对战争的性质、前途、战争方针认识不清等问题,采取了两项措施,加强党内外的教育:一是明确战争的性质,即由民族战争转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自卫战争。二是确定作战的形式、方针。作战形式由游击战为主转入运动战为主。作战方针由原来坚持和平、民主、团结转变为被迫进行自卫。战争对象变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后面还有美国政府的支持,从而认识自卫战争的阶级性,正义性、长期性和残酷性。战争形式变了,战争规模扩大了,支援前线的规模随之扩大。教育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只有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和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才能在连续和大规模的战争中,保持旺盛的士气。坚定群众的反蒋保田、进行自卫战争的信念。
为了加强对支前工作的领导,平邑、蒙山两县自上而下建立了一整套支前机构。县设支前指挥部,区设支前大队部,村设立民兵部和支前小组。平邑县在南径、常庄、大平安庄、大井、窦家庄、朱家村和平邑镇设了7个支前兵站。每个支前大队根据战争的需要,设或多或少的担架队、车子队、挑子队等。村里的民兵负责全村的支前工作。民兵住在队部里,昼夜值班,随时待命。平邑县支前指挥部于1946年11月成立,县武装部长赵寿亭任司令,设人力动员、武装、政治和粮食运输4个部。1948年淮海战役前,县支前指挥部调整,县委书记木森任政委、县长马健任总指挥。
根据沂蒙地委6日发出的《紧急通知》精神,蒙山县于1947年2月成立了县支前委员会,县委书记刘次恭任主任,县长马鸿祥任副主任。支前委员会下设政治部、粮食部、人力部和民站部。县委宣传部长陈东阜任政治部长,县政府财粮科长王霄峰任粮食部长,县民政科长张振任人力部长,县抗联主任魏化之任民站部长。各部长在支前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干部以参加支前工作为中心,全部脱离原工作岗位。
白彦县成立于1947年9月,建县时即成立了支前大队。县长马保秀任支前大队长。支前大队下设13个支前中队,各区委书记任支前中队指导员,区长任中队长。中队下设自卫团,自卫团分民兵队、担架队、车子队、挑子队等组织,各村支部书记或村长任自卫团负责人。
平邑、蒙山两县县委把工作重点及时转移到以支前为中心的战时服务上。在此期间,各级党委、政府和支前组织先后召开会议,发布决定,迅速部署支前、参战工作,把所有力量全部纳入到解放战争的支前任务上来。
二、完善支前组织 制订切实可行政策
平邑、蒙山两县在建立了支前领导机构的基础上,加强担架队、子弟兵团、挑工营、车子运输团等各种支前组织的健全完善。平邑县制订了担架队轮流制:1、人力登记,20岁至45岁男子为常务担架队,随军抢救转运伤员;18岁至19岁,46岁至50岁男子统为临时担架队,担任后方转运伤员。2、轮流服务,服务期一般为一月,在服务期完成1次战役即可换班。3、原编制应服从前线管理,可以调整。4、严格实行民夫记工找工,一般的标准是支前1天按平时出工的1.5天记。县支前指挥部设专职干部负责调查登记情况,定期与上下联系,实行全力动员。全县在组织机构上作调整,将各村拥军、春耕、支前三套班子组成拥军办事处,由村长统一领导,全力做好时事教育、战争动员、担架队员的组织工作。
蒙山县各村成立了支前委员会,下设武工组、人力组、财粮组。18岁至45岁的青壮年全部造册登记,随时听调支前。45岁以上的站岗放哨;18岁以下少年儿童作战时联系;18岁至45岁的妇女每人做军鞋一双,并负责碾米、搓麻线。
支前担架队组建后,由组织配备干部,加强担架队建设。3付担架为1个班(组),3个班(组)为1个小队,3个小队为1个分队,3个分队为1个中队,3个中队为1个大队,(一般以区为大队)。各担架队配足5人,4人抬担架;1人为民兵,负责警卫,提茶水,通讯联络,顶替病号民夫等工作。各班(组)配备正副班长。各小队和分队配备正副队长。各中队配备区教导员1人,文教员1人,公安员1人,医生1人,分别由各救会干部(或指导员)、教师、优秀的村公安员和有点医疗知识的人员担任。县里从民政科和人武部抽出3名干部组成前线总部,掌握全县担架的协调领导工作。有重要任务或紧急任务时,县长或部长亲自带领担架队出征。随着战争形势的需要,平邑、蒙山、白彦三县县委逐渐把支前干部固定为专业干部,从担架团、运输团、子弟兵团干部配备,到各民站干部配备,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其作用,确定调动管理干部的手续制度,统一管理,较为严格地执行了“宁弱勿缺,宁缺勿滥”的精简原则。
平邑县提出巩固民夫工作的六项具体措施。一是对民夫进行自卫战争意义的教育,号召大家“渡过难关,争取胜利”。二是加强民夫的组织领导。大队部作为领导民夫的核心,与民夫同甘共苦,并指导掌握各中队的工作。三是发挥骨干作用,使每个班都能够“独立工作,分散活动”。四是开展立功运动。提出“党员(干部)打先锋,带头去立功”;对立过功的提出“三次立功做英雄”,对一般群众提出“男儿志气宏,人人可立功”;对犯过错误的群众提出“将功折罪,回家入舍”等一系列的要求。五是奖罚分明,定出战时纪律,奖功罚过,功过都分别记入村里设置的记功簿和记过簿内,张榜公示。六是严格配工标准:完成任务的一个工日顶1.5个工;完成任务未经批准擅自回家的一个工日算一个工;完成部分任务擅自回家的,一个工算半个工;未完成任务擅自回家的,不记工,受批评,并重上前线。
支前队伍出发后,对支前人员家庭按临时军属待遇对待。支前人员家属不论什么活需要帮助,均由村生产互助组负责。在生产大忙季节,首先帮助支前人员家庭和军属。这些战时政策,解除了民夫的后顾之忧,安定了情绪。
由于农村青年大部分参加了主力部队、担架队、运输队、子弟兵团去前线服务,村中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在解放区,广大妇女成为第二线支前大军。妇女们日夜赶做军鞋、碾米、磨面、烙煎饼,腾房子,备烧柴、铺草,保证前线作战部队需要。伤员进村后,她们精心照料,洗衣服、送水、送饭;部队从村里通过时,她们在路两旁设茶水站;部队住下时,她们带上针线给战士们缝缝补补;部队道路不熟悉,她们就当向导;为保证队伍及时赶赴前线,她们还承担了修路架桥的任务。
第三线支前队伍由后方的群众组成,他们是地方支前的后备军,离战区较远,任务是在土改复查、加紧生产的同时,保证前线的物资供应。在华东局“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下,蒙阳大地男女老少忙支前,前方、后方相呼应,军民携手齐参战,出现一场人民战争的壮观景象。1946年12月24日《大众日报》第一版发表了《梁厅长对记者谈支援前线力量充裕》的采访报道,称“我们全省(山东)的出夫能力,在一个月中,累计可与总人口数相等,还保证不影响生产与各项工作,平邑就是一例。该县18万人,1月出工10万,但他们的土地改革、冬季工作丝毫不紊。单单这一事实,是可以巩固胜利的信心。”
三、全面内战爆发 支前大军出征
1946 年 9 月 25 日 ,中共平邑县委召开县区干部联席会议,动员在全县开展反内战运动。大会后,掀起了参军支前热潮。平邑、蒙山两县县委先后组织了担架队、子弟兵团、小车队、挑工营、运输团等支前组织,共20万人(次)开赴前线,随军转战南北,支援了韩庄、傅山口、泥沟、宿北、鲁南、莱芜、泰(安)蒙(山)、孟良崮、兖州、济南、淮海、渡江、沪抗等重大战役。有86名民兵、民工在战场上光荣牺牲,其中担架队员49名。有11名民工负伤致残。解放区人民组织起来,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要物出物,全力以赴,为支援前线作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支援韩庄、傅山口、泥沟等战役 在蒋介石集团发动全面内战以后的5个多月里,驻徐州、贾汪、临城、新庄等地的国民党军,不断向鲁南进犯,先后占领了铜山县、邳县、台儿庄、枣庄、峄县等地,并向临沂方向进犯。这一时期,山东野战军和鲁南军区部队,在解放区广大军民支援配合下,进行了峄南阻击战,傅山口、台枣线反击战,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
1946年秋,随着战争形势的需要,解放区展开大规模支前运动。6月至10月,从文祖、平度、安丘战役至胶济线西段反击战期间,为保证主力部队的需要,蒙山县派出担架189副,民兵1700人配合部队作战。另派出临时民工9000余人,转运粮食及其他物资。7月,平邑县组织600副担架、3000名民工,支援韩庄战斗。
10 月 15 日 ,山东野战军部分部队主动撤离枣庄、峄县后,平邑县组织担架500副、2500人到前线随主力部队在傅山口战斗中抢救伤员,之后,又紧跟主力部队急行军35公里,到泥沟附近战场抢救伤员。
在傅山口战场上,平邑县一区担架队二中队高启文队长冒着敌人机枪的疯狂扫射抢救伤员,他的帽子被子弹打穿,额头被炸飞的石头崩得鲜血直流,他全然不顾,被救伤员感动得热泪盈眶。在战场上,高启文发现沟沿上有名解放军战士正与国民党兵对峙。国民党兵居高临下,战士只能招架,不及还手,情势危急。高启文毫不犹豫,迅速绕到国民党兵背后,举起木棒猛力砸去,使这位战士脱险。平邑一区二中队三分队队长陈成贵带领5副担架,冲上火线抢救伤员,当他们抬起伤员准备离开时,被国民党军包围。陈成贵带领民兵一面战斗,一面抬担架突出包围,迅速把伤员送到医院。在转运伤员途中,他们给伤员喂水喂饭,悉心照料。有的伤员伤势严重,无法翻身大小便,他们就用帽子给伤员接大便,用茶缸、水瓢给伤员接小便。他们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用节省下来的伙食费,给伤员买鸡蛋等食品。
在泥沟战役中,高启文率二中队往返4次,行程250公里,3天2夜没睡觉,2天都饿着肚子,眼熬红了,肩压肿了,脚磨破了,从未叫苦,决不泄劲,直至完成任务。战后新四军四川部队总兵站召开会议,对平邑一区担架队进行奖励,授给“模范担架队”奖旗一面;向平邑担架队的高启文、陈昭本、孙克厚、刘东文、刘洪章、丁自成、公茂才等7人颁发了英雄模范奖状;全队72人立一等功,175人立二等功,40人立三等功,其余的均受到表扬。泗水、费县、麓水、赵镈、平邑及滨海区的临沭等县的担架队员和随军民兵1000余人参加了会议。总兵站副站长田井在讲话中指出:“平邑县一区担架队是坚决完成任务的模范,在前线服务中,作出了很多别人难做到的模范事迹,创造了宝贵经验,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后来,鲁南行政公署通令嘉奖他们,并颁发给奖旗。山东野战军八师给他们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慰问信。
支援宿北战役 1946年12月中旬,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一起,在“积极防御”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在江苏省宿迁县以北地区发起宿北战役,歼灭国民党军2.1万人,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战役前,平邑县组织了500副常备担架、2512人,运输队1000人,由县委组织部长刘砥石、县政府民政科长许少可带领走出山东支援宿北战役。平邑一区担架队在战场抢救伤员时,遭到敌机轰炸,担架队员3人牺牲、11人负伤。担架队员林传江牺牲时对中队长高启文说:“我死后让我弟弟到前线替我继续战斗。”其弟林传德埋葬了哥哥的遗体后报名支前。12月16日,担架队在宿迁上下坞转运伤员时,平邑一区担架队发现部分潜逃的国民党军。中队长刘秉才带领10名民兵,抢占山头截击,并展开政治攻势,堵住国民党军1个小时30分钟。随后,参战部队从左右两侧发起猛攻,刘秉才率民兵从正面冲上去,迫使200名国民党军缴械投降。同日,郭兴茂带着6副担架、4个民兵刚离开宿迁上下坞,遇到了被打散的国民党军,他们迅速埋伏起来,待国民党军进入包围圈时,郭兴茂高呼:“新四军优待俘虏,缴枪不杀”。惊魂未定的散兵不知底细,纷纷扔下枪械跪地磕头求饶。民兵手持步枪,担架队员手拿扁担冲来,26名国民党军成了一区担架队的俘虏。军属冯光成在阵地抢救伤员,3天3夜没下火线,头部受伤,仍坚持战斗。队员张洪元腿部中弹受伤,他忍着疼痛,一夜2次转运伤员,行程40公里。队员刘相春,在8架国民党飞机扫射中冲上战场,背着伤员一气跑了4公里路。在他的影响下,20名队员冒着国民党飞机的轰炸冲上前线背下伤员,昼夜兼程送到陈岗医院。队员尹士荣晚上行军不慎掉在桥下,腿部摔肿,行走困难,他便拄着拐杖运伤员。完成这次战役的支前工作任务后,新四军总兵站召开评功大会,担架队员刘秉才、郭兴茂被评为战斗模范;冯光成、张洪元、刘相春被评为抢救伤员的模范;陈继才被评为支前劳动模范;支前担架队获奖锦旗一面、步枪10支。12月26日,鲁南行署对平邑一区担架队传令嘉奖,给各模范颁发了奖状。鲁南二专署也作出通令嘉奖,颁发给一区担架队“英勇担架队”奖旗1面。
支援鲁南战役 1946年12月下旬,华东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关于宿北战役后应集中兵力歼灭鲁南之敌,并相机收复枣庄、峄县、台儿庄,使鲁南获得巩固,然后无顾虑地向南发展的指示,于1947年1月2日发起鲁南战役。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经过18天的作战,全歼美式装备的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第一快速纵队、整编第五十一师、整编第五十二师一个团共5.3万人,俘整编第二十六师中将师长马励武、整编第五十一师中将师长周毓英等一批国民党军将领。
战役前,平邑县组织1000辆小车,将25万公斤粮食及大批军需物资按时运往前线。
战役中,支前民工克服重重困难,连续作战,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和集体。蒙山县支前民工李玉华一夜连续7次运送弹药到火线;吕新华所率领的担架小组,在1月6日的激烈战斗中,冒着枪林弹雨连续两次到火线抢救伤员;平邑一区担架队两天运送伤员4次,累计行程250公里,每天只能吃上一顿饭;一中队150余人一天没顾上吃饭,圆满完成了任务。
战役结束时,恰为1947年春节。平邑、蒙山两县的群众、商会、机关等积极捐款、捐物,购置了大量年货慰问子弟兵。平邑县机关及县城各届捐款15( 北海币)万元;平邑一区群众捐款27(北海币)万元、鞋70双、袜子80双。
战役后,“O一”总兵站在赵镈县蔡庄村举行7000多人的总结大会。平邑县的担架队,在县长马健带领下,2250名担架队员参加了会议。会上,平邑一区担架队获得“模范担架队”称号。会议期间,平邑一区担架队还进行了抢救伤员和防空表演:平邑县一区担架队队员,个个戴着用黄草扎成的草帽,身上穿着蓑衣,浑身穿插黄草,担架床上绑满了草秸,人躲在担架上就像用黄草扎成的草人一样。当“敌机”出现时,抬担架的4个人,都伏在担架床上,紧紧地环围在一起,近看像个草垛,远看像个土坟。担架队在空着担架的行军中,遇到“敌机”,把担架放在路旁,前面一个抬担架的先伏在地上,蜷起一条腿,伸出一条腿,后面一个担架队员把头放在前面担架队员的腿上,一个个担架队员联在一起,远看就像一条长长的黄土埂子,就连担架队员的衣服,也被黄草遮掩得看不清。检阅大会上,观众都看呆了,先是鸦雀无声,之后是雷鸣般的掌声。平邑县一区担架队在实践中总结的这套“爱兵防空”的经验,得到了各级领导和10多个县的担架队的肯定和赞扬。各县担架队还提出了“争创‘陈毅担架队’、开展战场竞赛”的倡议。
总结会后,平邑、蒙山两县担架队员,冒着风雪随华东野战军挥师北上,奔赴莱芜战场。在路过自己的家乡平邑镇时,受到家乡的领导、群众1000余人的热烈欢迎。许多队员边走边同自己的亲人说话。有的妇女给丈夫带来了酒,丈夫摆摆手大声说道:“支前要紧,立了功回家喝吧!”欢迎的队伍,把他们送出平邑城1公里多路。担架队全体成员没有一人请假、掉队,斗志昂扬地走向了新的战场。
支援莱芜战役 鲁南战役后,华东主战场由华中转向山东。为适应战争需要,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与华中军区合并,成立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华东军区由陈毅任司令员,饶漱石任政委,张云逸任副司令员,黎玉任副政委;华东野战军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国民党为了彻底解除华东野战军对南京等地的威胁,于1947年1月下旬制订了“鲁南会战”计划,集中了19个整编师(军)49个旅(师)近30万人的重兵于徐州以东、胶济路以南地区,分南北两个兵团,企图在临沂附近或沂蒙山区同华东野战军主力决战,进而完全占领山东解放区。
1 月 31 日 ,南线国民党军分3路开始北犯。与此同时,北线国民党军兵分2路,自博山、明水南下。 2 月 15 日 ,国民党南线部队占领了临沂。19日,华东野战军以60个团的优势兵力,将国民党李仙洲部包围于莱芜地区。
2 月 20 日 晚,华东野战军主力向被围困的李仙洲部发起了猛烈进攻。激战3个昼夜,华东野战军以伤亡8800余人的代价,取得歼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前进指挥所、2个整编师(军)部,及第十二军新36师大部,毙伤俘国民党官兵5.6万人的巨大胜利,其中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等高级将领15人,击毙正副师(旅)长各1人。连同南线及胶济路沿线作战,共歼敌7万余人。
莱芜战役是华东野战军集军南线之后,又转兵北上的大运动战。支前队伍克服重重困难,做到了主力打到哪里,就坚决支援到哪里。开始,华东野战军主力准备于南线歼灭国民党军时,蒙山、平邑两县的支前队伍奔赴鲁南;当主力部队挥师北上时,支前大军又毅然调转方向,随军北上,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昼夜不停地将部队急需的各种物资及时转运到北线。给华东野战军取得莱芜战役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
为支援莱芜战役,蒙山县组织了支前子弟兵团,鲁中军区二分区人民武装部参谋赵军任团长,山东军区人民武装部干事崔仁甫任政委,蒙山县人民武装部参谋唐兴华任副团长,蒙山县白埠区委干部邹鹏任副政委,蒙山县固城区委组织干部李锡瑞任政治处主任。蒙山县人民武装部总务股长王建德负责后勤工作。全团1200人,随华东野战军四纵十二师,参加莱芜战役前线服务。此外,蒙山县出动500辆小车,把几十万公斤粮食连夜送往前方,800副担架奔赴前线,另有400副担架、200辆小车待令出发。蒙山县民兵团和沂蒙地委所属其他县的民兵团相互配合,协同主力作战,共有3人立特等功、41人立一等功、106人立二等功、564人立三等功。蒙山县子弟兵团、担架队、运输队共有355人立功受奖。这一时期,全县支前民工、民兵有2万多人。在后方的老幼、妇女也组织起来,碾米磨面,帮助驻军医院洗衣服、看护伤员、站岗放哨,动员一切力量为战争服务。
2月初,平邑县组织1500余人的支前民兵团,张树友任政委,孙以九任团长。民兵团下设大队、中队、小队、班,随南线主力部队围枣庄而未进行战斗又北上莱芜口镇。民兵团配有武器,遇有小股国民党散兵就打,主要任务是抬担架、抢救伤员。
平邑县一区担架队跟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奔赴莱芜战场。当接近莱芜战场时,接到赶赴指定地点的紧急命令。他们破例改为白天行军。当担架队来到一个村庄的场园时,3架国民党军飞机突然从东南方向飞来,投下2枚炸弹,场园草垛燃起大火。场间停着9辆装满炮弹的小车。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高启文不顾个人安危,跳出隐蔽地,大声喊道:“同志们,跟我来!”冲到装满炮弹的小推车跟前,推起一辆就跑。林传德、刘启顺等人也冲上去,把小车推到安全地带。当他们再次返回场园时,飞机俯冲下来,猛烈扫射。经过半个小时的抢运,保住了弹药,但有6名队员牺牲,4名队员受重伤。之后,总兵站在战地召开追悼会,对烈士们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担架队员们含着眼泪送走烈士遗体,安置好受伤的同志,又奔向莱芜战场。战役中,担架队员顺利完成了抢救、转运伤员的任务,并在3天内抓获俘虏215人。中队长高启文带领10副担架、48人,连续往返4次抢救伤员39人。3月1日,总兵站进行总评,平邑一区担架队获得“陈毅担架队”光荣称号;全体担架队员集体记大功1次;担架队负责人郭兴茂、邵泽成各记特等功1次;高启文、刘启顺、郭继龙、于清云、林传德等10人被评为模范担架队员。总兵站召开庆功大会,向平邑一区担架队颁发了“陈毅担架队”锦旗一面;奖给步枪10支、子弹500发。鲁南支前司令部、政治部颁发了第一号嘉奖令:“平邑一区担架队,在宿北、鲁南、莱芜战役中,创造了辉煌成绩,荣获了‘陈毅担架队’的光荣称号。”
黑山阻击战 莱芜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南北会师侵占整个山东的“鲁南会战”计划,打乱了国民党军进攻山东解放区的部署。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8个月中,被解放军歼灭71万余人,其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1947年3月起,改为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4月初,国民党军打通津浦铁路兖州至济南段和兖州至临沂的公路,并沿临沂至泰安一线向新泰、蒙阴地区进犯。6日,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指挥汤恩伯、王敬久、欧震3个兵团、13个整编师、34个旅、共25.5万人,沿临沂、泰安一线进犯蒙阴、新泰地区,企图歼灭华东解放军于沂蒙山区。为粉碎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于22日发动了泰(安)蒙(山)战役。在西部,华野以3个纵队的兵力,从22日至26日,全歼泰安守敌第七十二师2万余人,俘该师师长杨文泉,收复了泰安、肥城、宁阳等县城。在东部,华野八纵于22日至27日阻击了国民党3个师从蒙山东麓的进攻,歼国民党军4000余人。华野第九纵队一部坚守白马关以南黑山一带阵地,阻击北犯之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
黑山,因山上石头呈黑色而得名。黑山与西边的天台山、云头山3个山头连绵起伏,东西约5公里,紧紧扼制着由仲村通向蒙阴的公路,为白马关南面的天然大门。华野九纵二营为阻击国民党第十一师北上,奉命抢占白马关黑山。阻击战中,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第二营第四连连长魏来国1人就毙伤国民党军近100人;副连长王国田负伤3次,一直未下火线;在宋仁杰、李进才的射击下,40多个国民党军被毙;从莱芜战役中刚解放过来的新战士李成英一天就打倒国民党军近30人。九纵二营某部圆满完成了阻击任务。
黑山战斗发生在蒙山西麓,蒙山县的民兵担架队冒着枪林弹雨为部队送饭送水,在战斗的前沿阵地抢救转运伤员。同时,平邑县组织572人的担架运输营,向泰安战役运送物资、转运伤员;蒙山东麓的战役中,蒙山县组织了1100人的地方武装参加战斗。
4 月 29 日 至 5 月 1 日 ,华野八纵又向青驼寺、垛庄一带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歼敌两个团。至此,泰蒙战役结束。在立功评比中,平邑、蒙山两县的地方武装、民兵和担架队员,共有534人立功受奖。
支援孟良崮战役 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后,华东野战军南下北上,左右周旋捕捉战机。但国民党军接受分散挨打的教训,采取密集靠拢、加强联系、并肩前进、稳扎稳打的战术,始终偎集在一起。根据这种情况,中央军委指示华东野战军:不要性急,不要分兵,要有极大耐心,不过早惊动敌人后方,让敌大胆前进,相机歼灭敌人。华东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主动后退一步,以创造战机。华东野战军后撤,使蒋介石、顾祝同等产生错觉,认为华东野战军已疲惫,不堪再战,已向滋川、博山一带退却。于是下令各部追击。国民党军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一变稳扎稳打的战法,不待友邻兵团统一行动,即以整编第七十四师为骨干,以整编第二十五师、第八十三师为左右翼,呈品字型向蒙阴垛庄地区进犯。第七十四师更是骄横异常,不待两翼跟进,便孤军深入。华东野战军抓住战机,决定以中央突破反中央突破,集中兵力歼灭第七十四师。5月13日,华东野战军在坦埠以南地区向国民党军发动攻击,至14日晨,将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全部包围于孟良崮之上,激战至16日全歼该师,击毙师长张灵甫,并击退其他5个整编师的增援,共歼国民党军3.2万余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对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的沉重打击,也是解放军即将转入反攻的信号。
战役前,鲁南、鲁中两个战略区党委,要求各地军民积极行动起来,做好一切准备,随时投入战斗。平邑、蒙山两县派出干部深入基层,组织民兵清除滋(阳)临(沂)公路两侧国民党军残余势力,切断泗水经白马关(今属平邑县武台镇)到蒙阴、台儿庄经梁邱至蒙阴的公路,钳制国民党军2个旅不能增援孟良崮。
蒙山县2个子弟兵团和担架团冒着枪林弹雨为部队运送物资、抢救伤员。战役结束后,有700余人被评为支前功臣,县担架队被编入沂蒙担架运输团。
平邑县担架运输营572人、担架900副,小车800辆支援孟良崮战役,另有小车600辆为兵站转运物资。带领民工的区干部109人、村干部503人,共出动民工1.4万人,其中每天出动民工600人,分别在4个医院服务。为夺取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孟良崮战役后,县担架运输营被编入鲁南担架运输团。(来源/《中国共产党平邑县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