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秋,全国解放战争进入了第三个年头。经过两年的浴血奋战,解放区的面积已占全国总面积的24.5%,而且相继连成一片,解放区的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35.3%。解放区内已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翻身农民的革命、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人民解放军也由120万人发展到280万人。相比之下,国民党的军队,在两年之中被消灭了264万人,总兵力由战争开始的430万人下降为365万人。而且大批担任守备,可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仅174万人,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国统区反独裁、反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日益高涨。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陷入一片混乱,国民党统治集团不得不在军事上放弃“全面防御”而转为“重点防御”。其5个战略集团被解放军分割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5个战场上,相互之间难以策应、配合。
中共中央科学地分析战争形势,认为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的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当机立断,决定组织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在山东战场,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先后于周(村)张(店)、潍县、兖州战役歼国民党军11万人后,控制了胶济铁路全线和津浦铁路济南到徐州段的250余公里。国民党军队的防御体系全部被割裂,仅剩下济南、青岛、烟台、临沂及徐州北面的少数据点,且完全处于被解放军包围的孤立状态。华中野战军西线兵团和苏北兵团集结于鲁南、鲁西,准备与驻鲁的国民党军队进行最后的决战。
为适应迅速发展的形势,统一和加强对大鲁南地区的领导,集中力量支援即将到来的战略决战,1948年6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将鲁中、鲁南和滨海三个战略区合并,成立鲁中南区,原由华北局领导的泰西地区也同时划归鲁中南区。鲁中南区成立以后,党政军领导机关首先动员、组织全区力量,全力以赴支援主力部队进行大规模的战略决战。从此,沂蒙军民在鲁中南区党委的领导下,除与军区部队配合主力作战、肃清残余反动势力、巩固后方外,广大民众还以饱满的热情,忘我的精神,全力、全面、全程投入到支援主力部队进行战略大决战的战勤工作中。
济南、淮海战役及以后的渡江、京沪杭战役,规模宏大,战场辽阔,投入参战兵力众多,支前任务十分繁重。尤其是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作为山东解放区中心区域的沂蒙山区,需要承担最主要的支前任务。平邑、蒙山、白彦3个县的党政军民,在鲁中南区党委和地区党委的领导和组织下,为搞好支前工作,圆满完成支前任务,从思想上、组织上作了充分的准备。首先是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土地制度的改革,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愿望。到1948年上半年,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的农民认识到,只有打败蒋介石集团,才能彻底翻身得解放,“反蒋、保田、保饭碗”,“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要粮出粮”,“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成为翻身农民一致口号和行动。二是进行生产救灾,使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大规模支援解放军战略决战奠定了物资基础。与此同时,由于实施“精简编制”、降低“供给标准”、“清理资财”三大方案,减轻了人民负担,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恢复了元气。整党整军工作密切了党群军民关系,增强了军民、军政的团结,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纷纷要求参军支前。三是总结三年的支前经验,建立常设机构,建立健全组织和制度。在组织体制上,把民工分成随军常备队、转运常备队和后方预备队三种;在管理上按部队编制配备干部和党员积极分子;在政策上,实行合理负担,注意生产与支前相结合。四是贯彻华东支前委员会关于“把支前民工队伍当成学校办”的方针,在民工队伍中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选拔干部,培养积极分子,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开展立功运动和文化娱乐活动,激发了民工的支前热情。
支援兖州战役 兖州地处交通要塞,素有“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之称。国民党军对兖州非常重视,投入重兵扼守。夺取兖州战役的胜利,切断国民党济南守军对徐州的依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兖州战役由华东野战军第七、九、十三纵队和鲁中、渤海、鲁南、泰西部队共45个团的兵力参战。从1948年5月29日以围攻兖州与济南绥靖区的结合部泰安为序幕,于7月13日攻克兖州,15日歼灭济南南援之敌于泰安以北及以南大汶口之间地区,历时48天,共歼灭国民党军6.36万人。
为支援兖州战役,7月7日,蒙山县支前指挥部根据鲁中区支前司令部的紧急命令,连夜从仲村、保太、固城等9个区调集民工500名,组成100副担架赴新泰县楼德集结待命。13日,接受转运伤员的任务,战地服务28天。14日,蒙山县又组织1000名挑夫星夜奔赴曲阜县毕家村,次日接受转运物资任务,战地服务26天。战役中,平邑县出动小车1000辆的运输队,2299名运输队员随主力部队活动。白彦县也组织了担架队支援兖州战役。
支援济南战役 1948年9月16日,济南战役开始。在人民解放军强大攻势下,国民党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兼八十四师师长吴化文率3个旅在前线起义。24日济南全城解放。济南战役共歼国民党军10.4万人。济南战役的胜利,开创了人民解放军攻克坚固设防和10万重兵扼守大城市的先例。济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序幕。
济南战役前,华东野战军某部15万人进入白彦县休整。白彦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倾家荡产、全力支援部队”的号召。全县人民齐动员,省吃俭用,完成了部队休整1个月的供给任务,受到了鲁中南区党委和鲁南行署的表扬。四专署决定免征该县第二年的公粮。
战役期间,平邑县共有5批支前大军,计7630人赴前线服务,占全县总人口(16.26万人)的4.7%,占全县整劳动力的34.4%。上述总人数中,随军运输队2270人,担架队4952人。其中第一批2749人,第二批2203人,民兵241人,被分配到部队粮站工作的高级民工167人。共磨面35万公斤,运粮30万公斤,修路架桥临时民工1.78万人次,为后方战勤机关和过境部队服务及送病号等动用临时民工1.12万人。蒙山县出动担架343副、1680人,小车353辆、788人,挑夫2127人,到前线服务。蒙山县妇女还为前线加工粮食数万公斤。
支援淮海战役 济南战役后,国民党军在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下,集结精锐部队80万人于徐州周围地区,企图控制徐州,巩固江淮,屏障南京,挽回败局。
在这种形势下,华东野战军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将大部主力部队集结在济南至徐州间的津浦铁路两侧。其中,华东野战军11万人在白彦县境内隐蔽休整驻扎7天7夜,由白彦、平邑、费县、泗水和麓水等县负责驻军粮食的供给。军需柴草、住房宿地,全部由白彦县解决。山区村庄较小,许多村庄的驻军人数超过了村民人数。此外,白彦县还承担了从此经过的其他部队3万余人的供给。尽管建县不久,工作人员不足,各职能部门还未健全,白彦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驻军的供应任务。
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经过66天的紧张、激烈的作战,人民解放军以歼国民党军55.5万人的辉煌战绩结束了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中、中原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和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铁拳之下,为人民解放军的渡江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正确指挥和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的结果;也是山东等解放区人民群众全力支援的结果。淮海战役中,山东解放区军民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踊跃支援前线,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中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为确保战役的胜利,战前,解放区党政军民作了充分的支前准备。10月24日,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蒙山县支前指挥部发出《关于加强整理支前组织的指示》。在总结了过去支前工作的经验及成绩的基础上,要求继续进行支前动员,重新整理支前组织,以便担负起即将到来的更繁重的支前任务。第一、要在健全生产组织的基础上,整理整编和扩大支前组织,把所有能支前的劳动力吸收在组织内。第二、将全县村庄按不同情况分为三等类型,对党支部和各种群团组织健全,能起保证作用的一类村,挑选20岁至34岁,思想进步,觉悟较高的青年,编成常备担架队、常备小车队和常备挑夫队。对党支部和群众组织不健全、不能起保证作用的二类村,编好担架小车队、挑夫队。对无党支部无党员无群众组织的三类村,可安排短期任务和零用工。将所有编内人员登记造册,以随时听调。要求每副担架配备一名党员,三副担架为一个班,三至四个班为一个排,排长由联防干部或村支部书记、支委担任。小车队和挑夫队也编成班、排、连,每班配备1至2名党员,联防干部或支部委员任连长。平时加强对支前队伍的教育,随时做好出发准备。
11月7日,为支援淮海战役,平邑县委根据鲁中南支前委员会关于地委设立支前司令部、县委设支前指挥部,区委设立支前站的精神,重新建立支前指挥部。县长王一民任支前指挥部指挥,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张凤志任副指挥,王彬任人力动员科科长,程桂山任财务科科长,徐洪勋任秘书。全县8个区都建立了支前站,各分区委书记任站长,财政助理负责粮食供应,交通员负责交通,设文书一人。11月4日,平邑县在温水、流峪、郑城、唐村岭、平邑镇设立5处支前民站和茶水站,负责供应过往部队、民夫的吃住和通讯联络等。
淮海战役打响后,白彦县组成一个运输团:辖3个营、11个连、32个排,挑夫1000人,班长以上干部263人,共计1263人。刘玉俸任团长,林显志任政委,随华东野战军三、四纵队服务3个月,支援淮海战役。
为支援淮海战役,在修复津浦铁路时,发动群众开展献树献木运动,解决铁路枕木2000多根。大批民兵群众参加了修复铁路和境内公路的活动。保证了淮海战役交通运输的需要。
10月26日,平邑县组成淮海战役运输团,共3个营、12个连、1400人,出动木轮推车600辆。27日,运输团在团长孙以久、政委张凤志率领下,推着满载军粮的小车,日夜兼程,行程200公里,运到淮海战役前线。在张庄卸下部分粮食,又装上枪支弹药继续前进。当通过一条大河时,3架国民党飞机盘旋轰炸,河上木桥被炸毁,有3米断空。此时,三连政治指导员高启文和模范排长金学增找来木板搭桥,然而木板无法固定,他俩毅然站在齐腰深的水里,不顾寒冷,手扶木桩,肩扛木板,使全团车辆顺利通过。
人民解放军围歼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时,战斗十分激烈,担架不足。平邑县运输团立即召开营、连干部会议,决定车子队变担架队,连夜抢运伤员。全团抽出120辆车子,将车子两侧及后面绑上木棍,队员们拿出自己的棉被铺在车子上,每辆车子推两个伤员,一夜赶运两趟,抢救了400多名伤员。
平邑县运输团一营四连在玉皇庙卸车时,国民党飞机在他们卸车的上空投下照明弹,疯狂地扫射了一阵后,又掷下一枚巨型炸弹。排长金学增,不顾个人的安危,冲上去抱起炸弹扔进井里。当他离开水井不远时,一声巨响,水井和附近的一间房屋被炸塌,运输队员和村民无一损伤。为此,支前委给金学增记特等功一次。
平邑县运输团在支援淮海战役期间,送军粮、运弹药、转伤员,历尽艰辛,战胜了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任务,多数人立功,部分连队被评为模范运输连。运输团支援淮海战役使用的部分木轮车现存放在位于徐州的淮海战役纪念馆。
在支援济南、淮海战役近4个月的时间里,平邑县的支前担架队、运输团等组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许多奇迹,获得了许多荣誉,涌现出许多英模群体。由平邑县黄山区、天宝区支前民工组成的挑工营,就是一个较为出色的先进集体。1949年2月10日《大众日报》就他们的事迹做了《平邑挑工营》的专题报道。
平邑挑工营支援淮海战役初期,刚到前方就遇到了两个困难,一是分配给的粮食不够吃;二是许多民工出征时脚上穿的那双鞋,早已破损。他们研究决定:不向上伸手,发动全营民工,生产节约,自己解决。每个连排都做豆腐卖,用豆腐渣、野菜和地瓜秧等来冲饥。三连18天卖豆腐就盈利198700元(北海币)。没有鞋穿,就发动民工用茅草编草鞋,9天的时间编了200多双,解决了全营半数以上民工没鞋穿的难题。
平邑挑工营一连从宿迁半程村挑着粮食走了一整天送到天楼。刚卸下粮食,某纵二师后勤处通知一连急备30副担架支前。一连的民工们说:“咱虽是挑子队,只有一根扁担,只要前方需要,咱什么都能制出来。”民工们当即借来了床,在床两边绑上扁担,只用了1个小时,即备好30副担架。当夜,他们抬着担架奔赴前线,往返15公里,运送了两趟伤员,出色地完成了运送伤员的任务。
随某纵一师的平邑挑工营二连、三连(半个连)的民工,白天负责向前线挑粮送柴,夜间本来可以休息,但看到战士们白天打仗夜里挖战壕,就主动协助部队挖。在毛桥一带,他们利用6个夜晚,挖了一条长1380米、宽1米、深0.7米的战壕。当时寒冬腊月,90%的民工没穿上棉裤,高世楷等几人连棉袄也没有,第二天早晨每个人的头上、身上都积满了一层霜雪,可是谁都不叫苦。他们说:“咱们多吃点苦,受点累,挨点冻,战士们就少流血。”
在围歼邱清泉和李弥兵团时,正逢雨雪天气,前线的柴草被湿透,做饭、伤病员烤火都十分困难。挑工营一连指导员邱贵田得知这一情况后,和连长带领全连民工踏着泥雪,到10多公里外国民党军废弃的工事、碉堡里,拆下来3500多公斤干木头,解决了前方做饭及伤病员烤火的困难。
平邑挑工营在空闲时间,组织了由二连连长谢振成,三连指导员颜振江和1名民工组成的1个慰问小组,冒着枪林弹雨,奔赴到围歼邱清泉、李弥兵团的解放军某团前沿阵地,深入到各营、连、排、班慰问解放军。慰问小组每到一处都这样说:“你们不分昼夜战斗在雪地里,有时饭不及时,你们辛苦了。我们回去一定把你们的精神告诉每一个民工,全力支持你们,对你们照顾不到的地方,请给指出,我们一定改正。”战士们深受感动和鼓舞。
平邑挑工营在淮海战役为解放军服务4个多月,全营424人,其中荣立一等功的109人、二等功的140人,荣立三、四等功的164人。1949年1月9日,当他们光荣复员时,纵队担架团长、政委和文工团长,带领文工团星夜兼程,赶到他们的住地,举行了隆重的欢送晚会。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奖给他们锦旗一面,步枪25支,子弹250发。锦旗上这样称颂他们:“你们劳苦功高,你们光荣又光荣。”华东支前委也奖给他们一面“功上再加功,光荣再光荣”的奖旗。(来源/《中国共产党平邑县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