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机关进驻临沭,正是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临沭抗日根据地对敌斗争形势极为严峻:一是天灾。1941年自春季以来,雨水缺少,蝗灾严重,农作物严重歉收,山东人民生活极度困难。为战胜灾荒,从秋天开始,临沭县党政军民开展生产节约运动,组织各机关种菜、喂猪、榨油,开办小规模的合作社,以解决经费紧缺情况,改善机关生活;建立供给制度,实行最低开支标准,鼓励节省棉衣,压缩经费开支。仅1942年春,全县脱产人员就节约了一、二、三月菜金。二是人祸。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日伪加大了对山东首脑机关驻地及其他根据地的扫荡、蚕食力度。1941年10月10日,日军调集10000人,采取长途奔袭和“拉网梳篦”战术,对沂河平原地区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以达到切断山东首脑机关与其他根据地的联系。扫荡后,临郯等地区几乎全部伪化。11月1日,日伪50000人,大举扫荡沂蒙山区,第三次推行以掠夺战与“三光”政策为内容的“治安强化”运动,以期达到瓦解我根据地和破坏山东首脑机关的目的。12月10日,敌3000余人多路反复“扫荡”沭海和滨海地区。“扫荡”后,对临沭西部地区进一步“蚕食”,增设了据点和路楼,临沭的对敌斗争形势更加严峻。1942年3月30日,敌又开始推行第四次以“总力战”、“囚笼政策”和保甲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治安强化运动”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经受不住考验,投了降,成为为人所耻的汉奸。加之山东党政军领导在执行党的政策等方面的意见不一致,导致了山东抗战局势的严重被动。
为扭转山东抗战被动局面,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同志,受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委托,于1942年4月10日,来山东分局、省战工会、一一五师师部驻地临沭县朱樊村,检查指导山东工作。
少奇同志到达朱樊后,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对山东几年来的工作有了一个正确的评价。1942年4月25日至29日,在刘少奇的指示下,山东分局在朱樊村召开扩大会议,做了《抗战四年来山东我党工作总结和今后任务的决议》,对山东四年来的工作做了总结。决议充分肯定了山东党4年来坚持敌后抗战的成绩:一是建立了相当大的抗日武装(山纵和军区共6万人);二是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三是初步发动、组织了群众,部分地改善了人民生活,建立了群众武装;四是发展了党的组织(全省有党员11万人);五是部分地协助了华中及其他地区的斗争。决议也尖锐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一是我党我军力量还不够强大,对中央指示“在山东争取优势”的任务未能完成,在反顽斗争上一度表现不力;二是对建立根据地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根据地还不够巩固;三是减租减息的开展还不够广泛深入,基本群众还没有深入发动和组织起来;四是丧失了一些建立政权的历史先机,已经建立起来的政权还未成为真正拥有广大群众基础的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五是党的组织不健全,工作不深人,领导不民主。决议还分析了存在这些缺点和错误的原因:客观上是敌人的强大,伪军较多,增加了我们的困难,主观上是山东党在领导上缺少灵活的马列主义的眼光。决议明确了今后的斗争方针: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动员起来,团结全党全民,咬紧牙关,继续坚持长期抗战,加强各游击区,积极反对敌人的“蚕食”,积蓄力量,克服困难,在三角斗争中求得于我有利之若干可能的转变,迎接国内外的伟大事变,争取最后胜利。
这个决议,统一了山东领导成员的思想,这对扭转山东工作的被动局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期间,少奇同志主要住在临沭县的朱樊、夏庄和东盘等村。在少奇同志的指导和帮助下,山东分局作出《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为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5月,山东分局确定临沭、莒南2县为“双减”实施中心县,派出工作团进行试点,创造经验。
5月12日,一一五师向所属部队发出指示,要求部队配合地方搞好减租减息,武装保卫麦收。根据山东分局部署,师直属部队和教导二旅抽调120名干部,与地方工作团,重点开展沭水县的朱苍区、临沭县的蛟龙区和赣榆县的黑林区的“双减”工作。山东分局驻临沭的双减工作团,由抗大一分校文工团40余人和抗大一分校民运工作团20余人组成,袁成隆任团长,李永淮任副团长,下设4个工作队,重点在大兴区开展工作,团部驻盐店官庄村。工作团采用中心突破的方法,以盐店官庄(队长李永淮)、大兴镇(队长刘知侠)、北辰(队长杨德明)、王宅子(队长张承骏)等为中心,每个中心村又带动周围几个村庄。工作队员为方便接触群众,他们脱下军装,换上便服,与群众同吃同住,密切了与群众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组织群众开展“双减”和增资斗争。在深入发动群众的过程中,发展积极分子入党,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工、农、青、妇、儿童团等群众团体,改造村政权,逐渐树立起贫雇农在农村的优势。
临沭县在全县推广了工作团的经验,推动了临沭县“双减”工作的开展,至6月底,全县进行“双减”的44个村中,增资人数1322人,增粮91420斤;减租1191户,土地11114亩;减息25户,减去1320元;有2004人参加了农救会。5月中旬至7月,刘少奇先后在临沭县夏庄、东盘检查指导“双减”工作;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到临沭县农救会召开的“双减”工作总结会上做了具体指导。6月底,山东分局、滨海地委在临沭县东盘村召开大会,推广了临沭、莒南“双减”试点的经验。“双减”工作的普遍开展,深入发动了群众,提高了广大农民抗日和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了党政军群的建设,对于赢得抗战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临沭党组织在“双减”工作中得到大发展:1941年,全县党员812人,其中地富出身的党员占30%;1942年,全县党员1305人,其中雇工175人,中农331人,占29.4%,地富出身的仅占4.7%,党的成份有了较大的改变。
临沭检查村政所采用的“倾听群众的心声,制定符合群众利益的政策”,正是临沭县“减租减息”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为推广临沭检查村政的经验,1942年6月15日,省战工会派人参加了临沭县政府召开的检查桃园、古贺两区行政村村政座谈会议。到会40多人。会议以交谈的方式,对临沭根据地内各村经济、文化、负担、群众组织等各项工作情况做了全面的了解,并征求他们对上级的意见。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县政府领导同志作出具体的答复,村长们比较满意。为此,《大众日报》进行了专题报道,指出:“这是检查村政的新方式”。秋,临沭县又结合“双减”运动,开展整理村政和村选工作,对有问题的村庄,发动群众重新选举村干部。农民群众提高了民主要求,全县选出正副村长295人,其中有15个村自动改选了村长。
“减租减息”、增加雇工工资,激发了临沭人民赈灾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6月,临沭县政府积极开展赈灾救济工作,救济由于严重旱灾和敌人的残酷压榨,从敌占区逃往滨海根据地的灾民1419户,4626人,粮食59647斤,钱17000元;7月19日,军民奋起捕捉大批飞入临沭境内的遮天蔽日的蝗虫,至21日,蝗虫被逐离境,3日内,仅沭海支队就捕蝗虫万余斤;在政府支持下,临沭县工业开始发展:1942年,已有鞋厂1个,资金10000元;纸厂1个,资金15000元;纺织业方面,有铁机513张,木机32张,纺车1243架,政府支援贷款21936000元;合作社方面,全县有油业合作社4个,股金80900元,织布合作社2个,股金17000元。临沭工业的发展,为临沭县乃至滨海区、山东省机关日常生活用品的正常供应,奠定了基础,打破了敌人对我根据地布匹、棉纱、纸张等物资的封锁。
“减租减息”和增加雇工工资运动的开展,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蛟龙区东窝子村李庆藩等4名罪犯,对领导该村进行反贪污斗争的小学教员李兆全怀恨在心,于1942年5月13日将李兆全杀害。经过侦察,司法机关将李庆藩等4名罪犯抓获。8月26日,山东省战工会高级审判处在临沭县蛟龙区开庭公开审理,判处李庆藩、李献俊死刑,李从印无期徒刑,李庆爵有期徒刑15年。这是山东省建立我党领导下的司法机构以来,开庭公审的最早的案件。这一案件的正确处理,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保护了正在进行的“双减”运动和反贪污斗争。
“减租减息”和增加雇工工资运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了人民武装的迅速发展。至1942年底,全县各级政府有武装人员867人,群众武装11314人,有步枪1589支;其中游击小组1731人,步枪1199支,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青抗先)40人,步枪40支,普通自卫团9603人,步枪330支。群众武装人数已经超过了全县人口的3%。1942年秋,青抗先和基干自卫队(包括游击小组)开始称作“民兵”。
为破坏我根据地内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和增加雇工工资运动,达到瓦解、摧毁我根据地的目的,1942年9月28日,临沂及临郯公路各据点日伪军700余人,由日军三十二师团二二一联队小林大队长指挥,分两路向岌山一带进犯。教导二旅四团以两个营的兵力投入战斗,县、区武装和西山前、曹庄等村民兵积极配合,经过激烈战斗,将“扫荡”之敌击溃,日军大队长小林被当场击毙,顾问伊藤受伤,日伪军死伤90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曾三次报道了这一胜利消息,滨海专署明令嘉奖临沭参战民兵。
在战斗中逐渐发展壮大的临沭地方武装,多次向敌人主动出击,有力地牵制了敌人,为沂蒙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击毙日军小林队长之后的1942年11月4日,临沭县大队夜渡沭河,挺进至洪瑞一带,将相公庄、郭家湾等地日伪掠夺的木材门板全部销毁。另一部击溃了黑家岭、小梁家据点外出抢劫的伪军。5日晚,临沭县大队与教导二旅四团一部猛袭连家埠伪军,俘伪军两名。7日晚,临沭县大队和岌山、古贺区数百名民兵,配合四团的两个连,围歼前后宅、黄岭伪军。是役俘伪军30余人,救出被抓群众20余人。12日,岌山、古贺区民兵400余人配合四团和县大队一部,攻入黄庙据点,毙伤敌伪2人,夺回物资大宗。16日,古贺区民兵600余人又配合主力和县大队,奔袭连家埠据点,伪军30余人溃散。23日,古贺区民兵又与主力部队配合,围攻陈士昌匪部,生擒其一部,救出被抓群众5人。12月2日至12日,为揭穿日军所谓“大东亚圣战”一周年赫赫战果的欺骗宣传,临沭县组织中心区民兵1200人,会同主力部队一部,深入沂滨、钟山等敌占区,对敌伪展开大规模的政治攻势,宣传面积北迄玉皇庙,南至郯马,达2750平方里,工作104村,宣传群众2万余人,包围据点7处,宣传教育伪军500余人次,同时俘伪乡长2人,伪军16名,夺回粮食万余斤,救回民工600余人。为此,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做了专题报道,滨海专署在冬季斗争总结中对临沭县的工作给予表彰。
日伪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于1942年10月,对我根据地推行以“宣传‘大东亚共荣圈’,强化反共组织,封锁、‘蚕食’抗日根据地”为主要内容的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临沭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配合主力部队,采取“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对付敌人的“蚕食”进攻。在这种情况下,一首曾在临沭县广为流传、热情讴歌临沭军民抗日斗争的歌曲-《沭河的歌声》诞生了。作者是抗大文工团的刘知侠(解放后创作了《铁道游击队》)、王久鸣。歌词是:“沭河好风光,庄庄相连多么长,土地肥来人口广,庄稼人勇敢有胆量。鬼子太心狠,顽固土匪趁火抢掠,杀的杀来抢的抢,大好的沭河遭了殃。八路军来了老四团,人民里走出了白县长(白涛),不让鬼子猖狂,不让鬼子抢掠,民兵千千万,拿起刀和枪,拥护八路军,紧随共产党。游击小组多活跃,沭河人民铁样强,保住我们的田庄,保住沭河的风光,让敌人望着沭河颤栗,让我们在沭河上歌唱。”
临沭县自1941年春恢复教育以来,教育工作有了迅速发展,至1942年底,全县有高小6处,中心小学8处,初小74处,学生3147人,其中男生2891人,女生256人。为普及文化教育,根据省战工会发布的关于“在现有群众工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教育运动,提高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以巩固扩大群众运动”的《山东省一九四二年冬学运动方案》,临沭县开始办冬学93处,学生2534人。冬学运动在此后数年有了很大发展,成为村干部群众学政治、学文化、开展抗日工作的场所。至1943年底,全县各村普遍成立了夜校和妇女识字班,基层干部和女青年大都参加了学习。
日伪推行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加强了对临沭西部地区的“扫荡”、“蚕食”,在沂、沭河间增筑碉堡多处,企图打通临沂至青口的公路,以达到其分割滨海区南部地区的目的。1943年1月14日,日伪侵占醋大庄,建立了据点。
醋大庄是临沭县西部重镇,靠近沭河,是我滨南秘密交通线上重要的一个联络点,敌人占领了这里,等于扼住了临沭根据地的脖子,对临沭和滨南地区构成极大的威胁!我军连战三昼夜未能攻克这一据点,古贺区黄庄、贺城等村群众被迫转移到沭河以东居住。沭河沿岸民兵全部投入到反“蚕食”斗争中。
为配合教导二旅发起的郯城战役,临沭县大队和1000多名民兵与四团二连围攻醋大庄据点6天6夜,紧紧地将敌牵制住,同时组织万余群众破袭临郯公路,以防郯城战役打响后临沂之敌增援。
19日夜,郯城战役打响,21日敌郯城据点被攻克,我军乘胜攻下郯城周围的马头、归义、榆林等18处据点,迫使沭河沿岸包括醋大庄据点之敌全部撤退。
郯城大捷后,日伪于2月1日至4日,以第三十二师团小池联队为主力,集结2000余人,分南北两路,对滨海中心区实行报复性“扫荡”。南路敌1000余人,于1日自临沂经李家庄东犯,2日拂晓进占蛟龙湾,又兵分三路北犯,3日晚合击湖子,后转向黑林,与北路敌会合。4日,敌主力渡沭河西退,另~路经东盘西窜。“扫荡”期间,敌在根据地内大肆烧、杀、抢,30余村惨遭蹂躏。“扫荡”后,敌又在醋大庄等地复安据点。
为尽快拔除日伪醋大庄据点,临沭县委在沭河对岸南古庄设立民兵指挥部,组织内地民兵分期分批(每期一、二百人,每期半个月左右)到沭河西岸,与2月12日成立的古贺大队配合,对日伪醋大庄据点实行了长达1年的围困战,创造了突出的成绩。这就是著名的醋大庄围困战。
为进一步封锁临沭根据地,敌又以醋大庄为中心,重修临郯公路,至5月,已初步筑成醋大庄经大墩、大哨至李家庄段及经黄庙、万村、玉皇庙至临沂段的公路。公路两侧及边缘区实行碉堡政策,仅在临郯公路北段即计划增修18座碉堡,在由醋大庄至黄庙12华里长的公路上,亦计划增修8座。临沭西部的敌我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日趋激烈。为粉碎敌人的封锁计划,5月,滨海军区四团、临沭独立营率领民兵在敌占区开展破袭战,先后破坏临郯公路上敌人碉堡18座,边沿区碉堡3座,同时派小股部队日夜出没于公路两侧,驱散伪军,解放修路民夫,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10月,临郯日伪不甘心“封锁沭河”阴谋的一再失败,又召开会议,企图在沂沭河间,以醋大庄为中心,向南经大哨、陈埠、沙墩、李家庄至马家石河,向北沿沭河西岸经黄庙、重沟折西北经玉皇庙达临沂城挖深、宽各1米的封锁沟和筑宽3米高4米的封锁墙,并每6里修岗楼1座。这一计划的实施,使临沭县的反封锁斗争又复激烈。在反封锁斗争中,临沭县自10月下旬开始,实行抗日戒严,封锁沭河和岌山,盘查往来行人,逮捕敌特奸细;11月上旬,在二军分区的指挥下,发动万余军民,破袭九曲店以南的临郯公路120里;老四团、独立营和广大民兵运用地雷战、麻雀战,白天袭扰敌人,晚上发动群众填沟、拆岗楼;在临沭县和沭水县联合举办的爆破训练班上学得爆炸技术的古贺游击大队民兵,把手榴弹埋在醋大庄据点敌人的哨位上,炸死伪军3人,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惊慌;敌占区党组织发动群众与根据地军民配合,采取逃避、磨“洋工”等形式,减缓挖沟进度。这样连续斗争一个月,敌人的封锁计划又彻底失败。群众为此还编了句顺口溜:众人智慧赛神仙,白天挖沟晚上填;民心岂能封锁住,鬼子气得干瞪眼1
1943年冬,临沭县在开展反封锁斗争的同时,继续广泛地开展对敌政治攻势。普遍开展了用点“红黑点”、记“善恶录”的办法争取伪军投诚:哪个伪军做了对我党、我军和人民有利的事情,就在他的名字上点上红点,做了坏事,就点黑点,等黑点到了一定的数目,他就会受到惩罚。善恶录也是如此。各村还进行了伪军家属登记,开展伪军家属“唤夫索子”运动。政府颁发了款待伪军回家的条例,印发了伪军“归来通行证”,鼓励伪军归来。攻打敌人的据点时,让伪军家属到据点前对伪军良言相劝,催促他们投诚。通过这些措施,大大地瓦解了日伪军的斗志。
在开展反封锁斗争的同时,临沭县十分重视农业生产。1943年3月8日,临沭县春耕委员会发出指示,要求村春耕委员会将全村人力、畜力组成代耕队,首先给抗属及无劳力贫农耕种,保证全村不荒一亩地;动员群众大量植树,各机关学校要保证每人植一棵树,部队每人植两棵树;全县种棉4500亩。
临沭驻军四团成立了100余人的生产队,下设运输组、贸易组、种菜组、生产组,开办了油坊和鞋厂。生产队的成立不但减轻了临沭当地群众的负担,也改善了部队生活。开展“一把粮”运动,对敌占区逃入滨海区的近2万难民妥善安置,让他们安心生产、生活。
这年夏收夏种期间,临沭县指示沭河西岌山区、古贺区成立巡查队,安排民兵在边沿区站岗放哨。各村都成立麦收委员会,下设调查、武装、组织、运输4股,组织互助队;沭河东岸组织民兵和群众1500余人,来西岸边沿区帮助麦收;四团七连开到沭河西岸古贺区,与民兵配合包围醋大庄据点7天7夜,掩护群众收麦,让醋大庄据点的敌人只能龟缩在据点里“望麦兴叹”。夏收夏种搞得好,古贺区人民感激地向四团敬献“滨海屏障”的锦旗。8月24日,临沭县各救代表大会开幕,总结了一年来的工作:仅在增资中雇农就得到粮食358万斤,初步改善了生活;还表彰了一批劳动模范,并对这些英雄模范进行了奖励,进一步促进了全县粮食生产。是年秋,临沭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减租、生产和拥军爱民及宣传十大政策的指示》(简称“十一”指示)和中共山东分局作出的关于这一指示的决定(即“双十”决定),发出迎接明年大生产运动的号召:1、以党委为核心,机关团体脱产干部立即开荒生产,今秋每4人种麦一亩,明春,每2人种地一亩;2、开展拾粪运动;3、利用群众习惯,组织搭犋队,打下明年生产运动的基础;4、自10月起,一律学习中央“十一”指示,专门讨论生产问题。《解放日报》于9月30日,分别以《临沭实行减租后,农村经济欣欣向荣》和《贯彻党中央“十一”指示,临沭县委开展生产运动,发动机关生产,组织群众劳动互助》为题,对临沭县农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县委、县政府机关到广大农村开展生产情况做了专题报道。这年12月20日,滨海区生产展览及劳动模范大会开幕,临沭县劳动模范王殿信(曹庄朱村,地瓜大王)、陈大娘(夏庄)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在大会开幕前,临沭县对各项事宜积极进行了筹备,组织选举劳模,搜集展览品,总结了朱村、河口、金花等村的变工经验和组织搭犋队的经验。《大众日报》登载了朱村劳动模范王殿信和金花搭犋队的组织者李庆明的事迹。18日临沭县委、县政府召开大会,又请他们介绍了经验。结合开展的生产运动,临沭县以岌山区为重点,开展了以“查减”(即检查减租减息)为中心内容的群众运动。“查减”中,以反霸斗争为突破口,突出进行“谁养活谁”的教育,反对“恩赐”观点,放手发动群众,改造村政权,从而使农村政权的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这项工作至1946年上半年结束。至此,临沭根据地得以巩固。(未校对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