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中学座落在界首县城的北部。界首解放后,成立了界首市民主政府,界首中学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市政府根据上级指示,于1948年8月下旬,正式开学上课。当时定名为“豫皖苏边区界首中学”,隶属边区行政公署领导,行署文教处直接指导学校的工作。1949年2月,豫皖苏建制撤销后,该中学改名为“皖北区界首中学”。
这所中学是豫皖苏解放区创办较早的一所中学。她在培训新解放区所急需的各种人材,创造先进教学经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因而赢得界首一带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受到豫皖苏边区有关领导的重视和奖励。
一
界首中学初创于1940年8月。当时正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何柱国联合地方绅士建立起来的。学校名称是“临沈太三县联中”。1943年8月,汤恩伯接管,易名为“国立二十一中二分校”。1944年秋,经费由地方筹办,又改名为“私立界首中学”。1947年元月以后,因国民党腐败透顶和经费无以为继而停止办学,校舍教具俱遭到严重破坏。
豫皖苏行署在界首召开了“中小学教育研究会”,由各县市教育干部、地方教师和社会人士参加讨论了发展边区教育事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研究了边区教育的方针原则和中小学的学制、课程设置及教材安排,决定在有条件的地方立即开办中小学教育。会后,界首市政府召集热心地方教育事业的人士,组成以徐朗轩为董事长的校董会,决定开办豫皖苏边区界首中学。市政府还拨出专款,维修校舍添置桌凳和炊具,为顺利开学做了必要的准备。
为了加强对界首中学的领导,行署为该位配备了较好的领导班子:界首市市长乔道三兼任校长,德高望重的爱国民主人士贺升平老先生任副校长,董种珊任教导主任,曹川林任党支部书记、副教导主任,胡仰泽任总务主任,王履之任副总务主任。上述人员和校董会徐朗轩老先生组成校务会议,重大事情由校务会议研究决定。
为了做好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工作,界首中学还建立了一些相应的组织。
教研组织。全校共有教职员42人,根据学科性质不同,在教导处安排指导下,成立政治、国文、数学、史地、自然科学、文娱等六个教育研究会,指定会长,定期开会,学习党的教育方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为各教学班配备了辅导员,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还设有辅导室、图书室、秘书室,为学生学习和学校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总务处及其下设的会计室、炊事班等,主要负责安排和管理师生的生活。
党的组织。为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上级决定调建国学院支部书记、辅导科副科长、预科部主任曹川林至该校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共有党员7名,其主要任务是:切实加强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全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为支援解放战争,为建设新中国培养合格人才。
团的组织。1948年1月,市委根据分局指示,成立由曹川林任书记的界首市青年运动委员会,并决定在界首中学搞发展青年团的试点工作。开始,周先绍任界中团组织负责人,12月,魏鹤山等5名学生入团。1949年春,界首市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工作委员会,界中团组织有了很大发展,青年团员达126名,并成立团总支,由周先绍任书记。界中青年团组织在吸引和团结青少年,当好党的助手,做好形势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各项中心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初中部还成立了少年儿童队大队部,下设3个中队,12个小队,共126名队员。
学生组织。先后入学的学生达1533人。为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好自己,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学校决定组织学生会和班委会。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由7名委员组成的学生会,内设学习、生活、文娱、生产、经济、社会服务六个股。第一学期编成11个教学班,第二学期编成8个教学班,每班民主选举出由7人组成的班委会。学生会和班委会主要负责有秩序地组织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学校还挑选出思想觉悟高的教职员,担任各班和女生的辅导员,以帮助学生更健康地成长。
二
豫皖苏行署明确指出,解放区的教育事业必须坚持为新民主主义政治服务的方针。各类学校都要为边区培养基层干部和建设人才,都应教育学生服从革命需要,听从组织安排,为发展和繁荣边区各项事业而贡献力量。
界首中学坚决贯彻执行这一方针,把“转变学生思想”、“干部预备教育”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同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当时入校学习的学生有三种情况:一是从基层选拔上来的干部和旧乡镇人员,拟经短期培训后,分配到各区、镇、乡任基层干部,这些学员被编入“行政班”。二是年龄稍大,自愿经短期培训后参加边区教育工作和其他工作,这些学生被编入“师范班”。三是年龄较小,求知心切的学生,欲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为将来继续深造打下基础,这些学生均编入“中学班”。由于这些学生来自刚解放不久的解放区,对新生活尚未完全适应,又受到各种流言蜚语的迷惑,再加上旧习惯势力的影响,因而存在着各种思想疑虑和糊涂认识,有的同情有罪恶而被斗的家长或亲属,有的担心会“变天”,有的表现出对党的政策不理解。针对这些思想,学校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澄清学生糊涂认识,努力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
首先集中两周时间上大课,作形势报告,讲解党的方针政策,指出青年努力方向,作报告的同志主要有:彭笑千(行署副主任)、盛北光(分局保卫部长、沙河工委书记)、徐子佩(行署教育处副处长)、乔道三、王正(界首市委副书记)、曹川林等。他们以《新民主主义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论联合政府》等重要文献为教材,联系国内外形势,戳穿国民党残渣余孽所散布的种种谣言,阐述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和光辉的发展前途。他们的报告对稳定人心,提高青少年韵政治觉悟,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学校还组织讨论,加强政治课教学,发动辅导员们做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从而消除了学生的思想疑虑,提高了政治觉悟。
发展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利用团组织吸引团结青少年,使之走上革命轨道,是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途径。在校党支部的领导下,组织团员学习文件,提高政治水平,积极慎重地考察要求入团的进步青年,及时把符合条件的青年学生吸收到团内来。1949年“五四”青年节召开纪念大会,市委和团市工委负责同志到会讲话,阐明青年团的性质和任务,号召进步的青年,积极参加团组织,会后发展了一批青年团员,并于6月27日召开了宣誓大会,对青少年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学校还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学校组织学生排演文艺节目,演唱革命歌曲,参加秋收秋征,支援解放战争等。这不仅宣传了革命形势和党的政策,鼓舞和教育广大群众,更重要的是教育和提高了学生自己,树立起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决心。在文化课的教学工作中,界首中学贯彻学用一致的原则,结合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根据各年级不同的文化基础,配备课程的深度和份量,全校共开设政治、国文、数学、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等六门课程。
政治课,在各年级分别讲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
国文课,以皖北新华书店出版的《国语文选》第一册、第二册等为教材,每学期讲授20一27篇。教学方法:在学生事先阅读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通篇讲述,指出重点和文法结构,再通过复习、作文、考试,加以巩固。
数学课,初一教实用算术和珠算,初二学代数和簿记,高中学簿记、珠算和开平方、求面积等实用数学。教学方法是避免注入式,注重启发式。
历史课,初一学《中国通史讲话》,初二学《百年史话》,高中学《中国历史读本》。
地理课,各年级分别学《自然地理》和华东、华北、东北等分省地理。
自然科学,初一学《植物》和《生理卫生》、初二学《化学》和《医药》,高中学《物理》和《医药》。
由于当时学生求知心切,学风端正,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所以进校不久的学生都能学到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还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949年春,学校召开了包括田径、球类和踢毽子等项目在内的体育运动会。极大地提高了师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了体质。
学校很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听形势报告。1949年,上级利用暑期兴办学习班,界中组织全校教师参加学习,从而提高了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在教学工作中有了明确的方向。
三
界首中学自1948年8月开办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时一年多。在上级党委领导下,她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占领学校阵地,坚持了宣传教育人民群众,大力支援解放战争的方针,坚持了教书育人,联系实际,在斗争中增长才干的基本原则。为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支援革命战争。1948年1月淮海战役打响后,国民党急调黄维12万部队自信阳奔赴徐州增援,当时传说途经界首一带强渡沙河。界首中学师生听到这一消息议论纷纷,思想极为混乱。学校立即召开全校师生员工大会,由支部书记曹川林作动员报告,阐明当前形势和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道理,安定了人心。宣布为保证师生安全,学校决定暂转移,并告诉师生行军纪律、防空防弹知识等有关事项。会后将一部分年小体弱的学生疏散,另一部分学生按班编成队,由辅导员任队长,班级学生干部任小队长,向北转移至豫皖苏二分区所在地郸城一带隐蔽,师生们利用这个时间一面自学,一面做群众工作。
数日后,根据形势发展,由豫皖苏教育处徐子佩对学生作支前报告,动员学生参加支前工作。会后留一部分学生在界首县各区乡做动员群众、征收物资等项工作,其余100多学生开赴前方,参加支前工作,他们来到亳州一带,到二分区后勤司令部报到,并见到司令员李国厚、副司令陈岸二这些学生有被分配到财务科、民力科等单位做业务检查和指导工作,有的分配到各“兵站”,组织带领民工,向前线运送棉衣、粮食和炮弹等物资。由于在支前中做出优异成绩,淮海战役胜利后,学校获得了一幅“支前模范”大红旗。
师生完成支前任务安全返校后,学校开展劳军运动。师生们节衣缩食,募集大批物资,并排演一些文艺节目,派出劳军慰问团,去前方各地,向战士们亲切慰问。
春节前后,为响应党中央“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学校积极动员师生参加解放军掀起的渡江战役。对1949年3月初,有400多名学生报名参军,经研究批准80名学生入伍,参加渡江战役。不久,又批准66名学生编入18军,随军南下,第三批同意76人参军。据了解,这些学生入伍后,积极参加渡江战役,参加新解放区的建设。
(二)宣传时事政策。在学校文娱委员会的组织指导下,成立三个文艺宣传队,即秧歌队、腰鼓队和戏剧队,每队约六、七十人。这些队不仅在校内演出,更多的是走向街头巷尾,大小剧场,向广大群众宣传讲演,阐明革命形势和党的各项政策。他们用扭秧歌、打腰鼓等形式吸引群众,当众作简明扼要的演讲,或者演唱革命歌曲。如《东方红》、《解放区的天》、《跟着毛泽东走》、《秧歌调》,等。演出短小精悍的戏剧,如《军民一家》、《陈家福回家》、《不要杀他》、《钥匙在谁手里》等,以宣传鼓动群众。学校有两次为时较长效果较好的宣传,一次是庆祝淮海战役胜利,一次是庆祝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胜利闭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每次十多天。
学校还利用墙报、漫画等形式,大力宣传时事政策。
(三)配合中心工作。学校密切配合政府做好上级分配的各项中心工作。1948年秋,为了支援解放战争,豫皖苏行署下达了秋征命令。为响应政府号召,由贺升平副校长作了动员报告,组织了由300名学生参加的秋征工作队,在地方政府领导下,深入基层,协助区乡,很快完成了秋征任务,1949年夏,学校又动员师生帮助政府开展午季粮食征购工作。当时正值暑假,由学校开据证明,介绍学生到当地区乡政府报到,按照部署,胜利完成午征任务。
1948年冬,解放军某部驻温井办事处需绘制军用地图若干份,学校知情后,立即派出数名学生,去办事处帮助描图。1949年初,界首市公安局需整编户籍,学校立即派10多名学生去局帮助工作,这些学生在登记户口过程中,还帮助公安干警查禁吸毒、贩毒和赌博等项工作。
(四)培养大批干部。界首中学开办后至建国前共历两个多学期,第一学期(1948年8月至1949年1月)招收756名学生,第二学期(1949年2月至7月)招收392名学生,全部实行免收学费。第一学期给学生以公费待遇,第二学期公费待遇的占20%,这给培养学生成为“预备干部”制造了有利条件。学校的教职员大部分是政府委派的,少数是地方聘请,但都经过上级举办的教育、研究会培训学习,政治、业务水平都较好,能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如,1949年春荒时,政府发出“捐献救灾”的号召,全体教职员带头捐献3200斤秋粮和金银等物,因而学生也掀起了捐献热潮,共捐献粮食4800斤,衣物300多件,人民币25万元,支援了救灾工作。
由于学校的努力培养,入校的学生很快成为“预备干部”而陆续走上工作岗位。据统计,在建国前参加各项工作的有388人,其余769人在建国初期也参加了工作。
此外,学校于建国前还完成第三学期(1949年8月至1950年1月)的招生任务,该期入学的376人,也都经过一定时期的培训,于建国初期参加了革命工作,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