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边区人民军工发展回顾(文/王楗夫)

军工先锋 发表于 2019-06-16 21:56:53

冀鲁边区地处鲁西北、冀东南大平原,东临渤海,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兵工厂西靠津浦线,南至济南,北近天津,方圆有数百里。1938年,山东纵队第六支队进入该区,1940年,组成冀鲁边区教导第六旅,下设第十六、十七、十八团。随着革命武装力量的不断发展,单靠从敌人手里夺取武器武装自己已不能满足需要,因而必须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建立自己的兵工厂。

1940年初,在宁津(县),乐陵(县)大小马口一带,组建30余人的兵工厂,分修械、炸弹两个组。1941年底,教导六旅政治部派张洪烈去任指导员,1943年夏,上级派王立朝去任厂长。由于敌人严密封锁、工具、设备、原材料都奇缺,而且技术力量也相当薄弱,当时没有一个技术专业工人,多数是农村打铁、铸犁铧,做鞭炮、旋称杆子的手工业者。工具很简陋,只有几把钳子、锤子、锉刀、一个砂轮,一个手摇钻,一个大风箱。用破汽油筒做了个化铁炉。另外还有一头拉碾压药用的小毛驴。这就是当时兵工厂的全部家产。那时,活动范围受到敌人限制,找不到一个安全地方铺摊子,生产只能零打碎敲,十天、半月修几支枪,装配一、二百个手榴弹。当时,“千方百计保证兵工厂自身的安全”,是工厂团结共同奋斗目标和行动口号。

建厂初期,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为了扩大生产,狠抓组织扩编。为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工厂利用各种关系增加人员,扩大组织、发展生产。首先,是通过地方组织和同志们的亲友关系动员部分人员到兵工厂工作;其次,是打开伪顽据点收用部分有用人员;另外,在当地招收部分优秀青年等多种渠道收集人才。经过一年艰苦工作,工厂发展到90余人,并增加了少量产业工人。人员数量增加,技术力量也有加强。劳动生产组织逐渐健全,产品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炸弹部,分红炉、翻砂、制药、木工、装配五个组。修械部,分维修、刺刀两个组,炸弹部十天、半月装配一次,一次出300-500个手榴弹,掷出去不响和出手炸的现象大大减少。维修组和刺刀组,除完成修枪任务、制造少量刺刀外,还翻装部分子弹。二是突破敌人封锁线,到敌占区采购物资保证生产急需。由于当时受环境条件和敌人的封锁限制,缺乏物资、设备,发展生产是很困难的,这些困难就地无法解决。通过地下党组织和亲朋好友建立联络点,到敌占区购买。由于敌人严密封锁通往解放区转运物资是冒很大风险的。当时在德州、吴桥、东光、南皮、沧州等中小城镇,我均设有可靠的采购关系和联络点。三是扩大工厂活动区域,创造与敌周旋余地。为扩大影响,争取主动,摆脱被动局面,不断发展扩大活动区域,从宁津(县)、乐陵(县)的大小马口,向北发展到旧县、东光、南皮等县交界处,南北五、六十里。这一带全是果树林区,对兵工行动能起一定掩护作用。敌人来了,能够走得出、有去处。轻便工具、材料随身带,笨重物资分散存放,与敌人捉迷藏巧周旋,逐步争取到生活、生产的主动权。四是搞好军政军民关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兵工厂系,抓好侦察情报工作。为保证工厂隐蔽与安全,政府机关和部队一般不进入工厂活动区域,只是武器维修、弹药领取和互通情报时才主动联系。政府部门爱护军工,军工主动给政府部门方便,搞好军政军民关系,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到驻地房东水满缸、院落净。每逢农忙季节,帮助房东收种,兵工所用的工具、器材、物资都是禁品,敌人对此非常敏感。用光后及时收好藏好不留丝毫痕迹,这对驻地群众的安全十分重要。为保证工厂自身和群众安全,工厂专门组织四人侦察小组,侦察敌情,做到敌动我知,有计划地应付敌人骚扰。为从感情和形式上深化军民,家思想,在工厂驻地有计划地吸收部分优秀青年加入兵工厂,工厂和驻地群众亲如一家。

经过全厂上下两年来的努力,从组织形式到生产能力都初具规模,正值发展壮大的大好时机,然而整个斗争形势又日趋恶化,工厂被迫转移。因为冀鲁边区虽号称东、西、南、北几百里的大平原,但敌人围着县城,据点到处挖宽一丈、深一丈的封锁沟,把县与县隔开,每隔五里安一个据点,三里安一个碉堡,严密封锁起来。把抗日根据地撕成碎片,形成一块块“一枪能打透”的根据地。在这个形势下,部队只能化整为零,兵工厂也只得停止生产分散活动。

1942年12月,上级指示兵工厂向新海、无棣县一带转移,由于形势紧迫只带五十人从东光经南皮、旧县、盐山等县进入新海县苏吉、王文、猴尔庄一带。此间遭受盐山城之日军两次袭击,因我部行动迅速没受大的损失。但是工厂很难安营扎寨恢复生产。1943年2月转移到无棣县北部海上一个小岛,离陆地二十余里。经过一段时间积极筹建,工厂在岛上很快恢复生产。刚恢复生产不久,组织又发现邢仁甫叛变。工厂采取应急措施迅速转移,经过海路到了清河军区的沾化、利津(县)一带。这时已到秋初,工厂一方面组织力量筹建工厂,另一方面组织部分兵工到清河军区八大组一带兵工厂参观学习。秋后又遇到日军海陆空联合大“扫荡”,根据敌情此时此地绝非久留之地。上级领导决定工厂返回冀鲁边,重建兵工厂。领导决定张洪烈先带几个工人骨干到陵县一带建厂,并直属第二军分区领导。

1943年12月底,张洪烈带五个工人随同调任第二军分区后勤部政委,同陵县县委的同志一起经沾化、滨县、惠民、阳信、商河、临沂等县到达陵县大小郭家一带。到达后,首先收容原疏散在东光、南皮县一带的工人为基础,又从当地济阳县招收部分青年工人共70余人。1944年初,冀鲁边与清河军区合并。5月,在陵县大小郭家建立修械、炸弹两个厂。1945年2月,工厂分为修械、炸弹两个厂。修械厂住大小郭家,炸弹厂住鸭子庄、赵家屯。从1944年到1945年8月这段时间,形势发展迅速,我军由与敌人相持转入反攻。敌人由嚣张到崩溃,以无条件投降而告终。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时刻,兵工厂的任务更加繁重。人民军工战士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狠抓生产和基本建设,两项任务齐头并进。通过地下工作者利用社会关系,从天津市、吴桥、德平、临沂等县动员一部分具有一定觉悟和技术的车工、红炉、子弹、炮弹工人参加兵工队伍。利用解放德州之机,组织工人拆卸抢运来几十根火车大轴和部分钢材。这时,两个厂都发展到100余人。于是大干了起来,并进行了合理分工。修械厂设有动力、钳工、刺刀、子弹、炮弹、装配等五个车间。炸弹厂设有红炉、翻砂、制药、木器、装配等五个车间。车间下设班组,更新了原来的工具、产品数量质量都有提高,品种也有增加。这时,炸弹部的产品有手榴弹、地雷、枪榴弹和几种口径的炮弹、子弹。修械厂除了保证完成维修任务外,研制“六o”、“八二”炮20余门,枪榴弹筒一部分。为了打敌人碉堡还研制出曲射、平射两用炮。另外,还制造了部分刺锥和刺刀。内在和外在质量均有很大提高。从此,冀鲁边区军工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来源《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兵工厂》

你的回应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