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冀鲁豫边区的英雄的回族人民(文/贵州冀鲁豫党史组)

孟芳 发表于 2019-08-10 11:24:50

    回民是冀鲁豫边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他们富有很强的团结性和斗争精神。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冀鲁豫边区的回族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同汉族人民一道,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为创建边区革命根据地,为边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涌觋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冀鲁豫边区回民的由来

    冀鲁豫边区的回民,是远在距今约700年前逐渐迁徒繁衍起来的。唐朝时期,中国和西方民族开始交往并逐渐增多起来,主要形式是传教、经商、文化交流。在祖国西北方向’,是通过丝绸之路;在沿海一带,是从福建的泉州、广东的海州等地,西域人或称蕃客陆续进入中国。到了元、明、清代,特别是历史上号称的蒙古军三次西征,回族首先进入西北几省,嗣后向中原包括山西、安徽、河北、山东、河南等省延伸。这样,回民逐渐成为当地的一个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回族多数是在交通沿线和小城镇居住,回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在冀鲁豫边区,较多的是在鲁西北的高、唐、夏、禹几县,还有济宁、菏泽等地。

    回族有自己的突出特点:族教合一世袭制,回民家庭中生下的孩子自然是回族,代代相传。回族都信奉伊斯兰教,他们有特殊的风俗习惯和饮食习俗。各国回族不同,但他们有一套通用的联系方法。在古兰经文化方面是一致的,都信仰真主。内部交往用阿拉伯语,各地的回族一见面,用阿拉伯语相互祝安和问候,自然相通,亲如一家。回族有很多交往专用的阿拉伯语。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团结起着重要的作用。回民聚居点,都建有清真寺,大小点都有,大村镇有10多个寺。清真寺是回族宗教、文化、政治、教育的中心,它对回族的团结和发展作用极大。回族多以经商和手工业为生,很多人家做个小生意,主要经营皮毛业、屠宰业、服务业。回族由于和外界交往多,加上宗教的影响,一般比较注意文化教育事业,读书识字的人相对多些。回民的文化素质一般较高,特别在一部分青年妇女中,接受新思想较快。回族重感情,讲义气,很注意维护民族团结,历史上和汉族关系好,和睦相处。回族一般男性表现刚强,女性勤劳和善。回族是一个自我保护和生息发展很强的民族,因之,能在近千年的变迁和政治斗争风雨中保持自己民族的特性并不断繁衍发展。

    回族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反对反动统治和异民族压迫侵略的斗争中,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表现得很出色,英勇顽强地站在斗争的第一线,作出突出的贡献。回族历史上有不少的民族英雄和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伊斯兰教徒。在山东省莘县张鲁镇,这个回民聚居的大镇子,流传着回族妇女杨大嫂掩护黑旗军首领宋景诗后代的佳话,她宁愿牺牲亲生的孩子,也把宋景诗的小女保护下来,抚养成人。在清朝时期,太平天国、捻军、宋景诗黑旗军造反时,张鲁镇回汉人民奋起响应,以疯四辈、李云之、马保德等为首,率领群众竖旗造反,在清真寺召开祭旗大会,向地主富农征粮借款,赈济贫民,轰动了全县。后来虽被镇压,但他们的英雄事迹,在张鲁镇人民群众中世代相传。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张鲁镇的马兰光、杨启清、李树猷、杨见远等,率领农民响应武汉政府的号召,喊出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实现耕者有其田的革命口号。其他地区的回民群众,在反对封建剥削压迫和抵御外侮方面,也都显示了高度的团结斗争精神,出现过英雄人物,赢得了回汉人民群众的赞誉。

回民革命的播火者、组织者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冀鲁豫边区回族一大批优秀儿女走上抗日救亡前线,踊跃投入革命洪流。这除了回族人民固有的革命传统和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之外,还因为回民中出现了一批早期投入革命者,他们是革命的火种,是回民革命的播火者和领导者。他们在回民中宣传抗日,组织抗日救国会和抗日武装。在冀鲁豫边区,就出现了这样一些革命的先行者。如山东禹城县,这里回族人口有6000余人,分布在全县8个乡镇24个自然村,其中回族聚居村14个,杂居村10个,以十里望乡回族人口为最多。“七·七”事变后,我党的回族干部韩哲一同志从东北返回原藉~—禹城县十里望韩寨村,找到杨忠一、王克寇(当时为中共禹城县委委员)接上组织关系后,在他的宣传教育启发下,韩寨、高庄、豆王、小韩等村就有一批人入党,建立了党组织,成立了中共禹城工作委员会。1939-1942年期间,韩寨小学校长韩同城、教师焦云仙等地下工作党员,在禹城工委领导下,积极开展对敌宣传工作,油印了大批传单标语,并出版小报“前哨”,遍贴城乡、车站和敌人岗楼上,搞得日伪胆战心惊。他们经常向学生和农村青年贯输进步思想,积极发展党员,壮大抗日组织。仅韩寨一村就发展回族党员30多名,并组织青年抗日先锋队,进行反奸抗捐、破坏敌人交通、瓦解汉奸武装等工作。后来,韩云生、韩同甲、韩志坚、麻然祥等20多个回族青年,随韩哲一同志到根据地参加了八路军。在山东冠县回民聚居区,早期参加革命的回族干部何金三、沙延孝等,也是革命的播火者。何金三1914年出生于冠县城内五虎街,1929年在山东省第三师范学校读书,由于思想进步,1933年在学校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和其他共产党员一起,组织学生学习进步书刊,宣传抗日,抨击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后来,他在冠县师范讲习所任教,在进步思想教育下,讲习所出现了一批进步的青年学生何永振、朱冠有等。抗战前夕,冠县境内读进步书刊的空气很浓,何金三、钱泊生就是读书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七·七”事变后,讲习所停办,何因病在家休养,他家又成为一些渴望进步青年聚集的场所,除丹彤、何永振、朱冠有外,还有回族青年洪林、白风芷、张惠方、沙文活、郭学臣等,他们经常到他家里聚会,阅读进步书刊,进行抗日救亡活动。这些青年在一起议形势谈国事,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跟共产党走才有光明前途。由于何金三等人所做的大量工作,一些回族青年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走上了抗日救亡的战场。经何金三介绍,洪林等加入了共产党。沙延孝1915年出生在冠县梁堂乡中闫村一个回民家庭。“九·一八”事变后,冠县一高学生赵健民、沙延孝,王维群等,就积极发动和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宣传抗日,号召群众抵制日货。1934年初,赵健民介绍沙延孝、冯干才、钱洪勋等3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他们又团结大批进步学生和进步青年,从中发展党员壮大党组织的力量。他们所在的山东省立第八乡村师范学校,1936年下半年八个班中有6个班建立了党小组,发展党员37名。沙延孝是八乡师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沙晓鲁等回族青年就是沙延孝介绍入党的。沙延孝后来从事革命武装工作,1939年2月,赵健民和沙延孝在筑纵第三营,赵任营长,沙任教导员,他们驰聘疆场,屡建战功,赵三营在鲁西北平原上家喻户晓,广为传颂。1940年10月,沙延孝在抢夺敌人的一门一三式山炮战斗中,中弹牺牲。泰西地区曾是一个有战略地位的地区,是回汉族杂居区。金晓村、米英俊等,曾在这里组建回民武装,他们也是回民革命的播火者和组织者。在他们的宣传组织和带动下,一大批回族青年走了上抗日前线,泰西回民武装是金晓村一次次组建起来的,他把一批又一批的回族青年输送到部队,为泰西回民武装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还非常关心战士的家庭,对战场上牺牲的回族战士,都为他们按回族习惯安葬,安排好后事,这对巩固回族武装起了良好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中,为了组织回民群众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回民聚居的地方,特别是回民群众抗日活动基础较好的地方,大都成立了回民抗日救国会。这是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广泛吸收回民中进步的中上层以及一些有地位的人士参加,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救国会的主要宗旨和任务是:①深入回民群众,以各种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各民族一律平等;②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加强回汉民族的团结,共同开展抗日活动;③动员回民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交纳公粮和搞好战勤工作;④揭露回民中的投敌资敌分子,进行爱国爱教的教育;⑤各地回救会还根据工作和形势发展的需要,随时开展其他一些工作。

    泰西回民救国会成立比较早,由金晓村、金关、洪占五、金泽普、洪占一、马千里、赵曼实、金益山等发起和组成。泰西回民抗日救国会成立以后,泰西各县也先后成立了回民救国会。救国会动员回族青年参军,先后组建了肥城三中队,齐河五区队,后都编入泰西回民大队。为了和津浦路东的鲁南军区沟通联系,抗日救国会通过沿途村庄的宗教人士建立地下交通线,并派出武装护送新四军的大批干部从鲁南经泰西赴延安。泰西回民大队的创始人之一米英俊在战斗中牺牲后,抗日救国会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找回烈士的遗体,举行盛大的追悼会,按照回族礼仪进行安葬,在回民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抗日救国会还带领广大回民揭露披着宗教外衣的日本特务,清除回奸,开展拥军优属、支前、战勤等工作。

    临清位于山东省的西北边陲,是京杭运河和卫河的交汇处,在抗日战争一段时间内这里曾是一个有战略意义的要地。临清县回民比较多。1938年临清县回民抗日救国会成立,云中贤为主任,设有组织、宣传、民运、武装、总务等部,以片区为单位划分活动小组。当时救国会的活动十分活跃。如1938年7月,乘美国海军武官卡尔逊一行抵临清,举行一次大型的抗日宣传活动;9月,在国民党山东第六区专员范筑先赴南宫参加冀鲁豫军政首脑会议期间,开展“拥范拒沈(鸿烈)”宣传活动;10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委任其内弟国民党顽固分子胡学仁担任四区专员,救国会组织“拥范反胡”示威,这些活动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军事斗争方面,回民救国会成立之后,即支持配合国民党山东第四区韩多峰专员率部赴德州、禹城参加抗击日军的破袭战斗。其他各地相继成立的回民抗日救国会,在组织群众掩护我党干部,护送干部穿越敌人封锁线赴延安或到其他根据地去开辟工作等。还有的回救会对回族在前线阵亡的将士,按回族习俗安排葬埋事宜。各个回民救国会,都在发动和组织回族群众参加抗日救亡和参军参战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起了极其的重要作用。

英勇顽强的回民武装

    冀鲁豫边区的回族人民,面对着日伪军和国民党的顽固派军队,在广泛组织救国会的基础上,先后组建了多支回民武装,英勇顽强地和敌人进行战斗,为创建和巩固抗日革命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保卫广大回汉人民的生命财产,做出了重大贡献。有的回民武装一直到转战大江南北,为建立新中国建立了功勋。在抗日战争中,冀鲁豫边区几支有名的回民武装是:重创日军威震华北的马本斋回民支队、战功卓著的泰西回民大队,还有高恩夏禹马立朝回民大队、禹城回民独立连、朝城回民独立连、张鲁集回民游击队、郓菏地区沙马垓游击队等。马本斋回民支队于1938年组成之后,先是在冀中河间、献县、青县、沧县一带活动。1940年初,在深南地区连续作战30余次,打开了深南对敌斗争的局面。为配合我军的百团大战,在深南他们拖住2000多敌人。1941年1月,冀中军区组织了青(县)大(城)战役,马本斋率部进入建国县,组织指挥了大小战斗27次,歼敌500余人。1942年7月,在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回民支队奉命越过北运河和津浦路封锁线,来到冀鲁豫边区,10月到达莘县、朝城一带,从此和冀鲁豫边区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坚持鲁西北的抗日斗争。1942年10月,为了尽快扭转鲁西北的斗争形势,回民支队对盘踞在冠县东部、莘县北部一带的国民党顽军头子齐子修部,采取“引蛇出洞、诱敌中伏”的办法,予以沉痛打击,使其再不敢轻举妄动。为打开莘县的斗争局面,1942年11月,回民支队全歼了马厂据点出来查线的敌人,莘县日伪军出来接应,进入我伏击圈被我重创,追击敌人到碉堡边。回民支队先后在冠(县)堂(邑)公路以北的敌占区,攻克赵崮、田寨、二十里铺等据点。这些战斗,打击了敌人的气焰,减轻了根据地的压力。1943年7月,回民支队参加冀鲁豫军区组织的朝南战役,经过几天战斗,攻克敌据点碉堡70多处,歼敌700余人。1943年10月,回民支队参加攻打汪伪第二方面军孙良诚总部八公桥的战斗,马本斋司令员提出“牛刀子钻心战术”,集中优势兵力,突袭敌总部驻地八公桥。军区采用了这一战术,一举将孙良诚总部直属队歼灭。冀鲁豫区党委书记黄敬同志赞扬马本斋是“后起的天才军事家”。回民支队在灾荒年代,节衣缩食,协助群众抗灾渡荒。回民支队和冀鲁豫区的群众建立了鱼水不可分的亲密关系,回民支队也由刚来时的七、八百人发展到1000多人。1944年2月,回民支队接到开赴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的命令。1944年2月,马本斋司令员病故于冀鲁豫军区后方医院,一腔热血洒在了黄河岸边的鲁西北。

    泰西回民大队,也是1938年组建的。开始是金晓村、米英俊领导的回民抗日游击小组,七、八个人几支破枪土炮,后来发展到四、五十人。他们经常活动在回民区边家庄至安驾庄的公路附近,对敌人进行偷袭和骚扰。由于得到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部队不断发展壮大。1939年春,游击小队扩充为回民连,他们参加了许多战斗,屡创日伪军。在肥城的界首和布山与日寇苦战,配合泰安县大队伏击日寇汽车队,攻打东平仓邱镇等。在这些战斗中,回民大队初露锋芒,显示了顽强的战斗力。1942年,在山东齐河禹城地区驻扎着三、四股土顽,被称作土顽窝子,群众深受其害。回民大队对准气焰嚣张作恶多端的李连祥部,予以沉重打击,将其三个营打垮。在泰西一带,他们接连打掉日伪军30多个据点。肥城埠山英勇突围,破石横,打演马庄,轻取杜庄、沙窝速决战,等等,很多漂亮的战斗,在群众中传为佳话,泰西回民大队威震泰西。解放战争中,这支部队参加章缝集阻击新五军战斗、豫东睢杞战役、歼灭简岗宁敌、打李楼、后柳园等,立了许多战功。泰西回民大队虽经多次整编,成为野战军的组成部分,但这支回民大队的基本组成人员,没有编散,一直保留下来,直到参加渡江作战,东去福建,西进贵州,历经10多年,共进行过大小300多次战斗,先后歼敌6000余人。这支回民武装,为革命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谱写了光辉的战斗篇章。

  1943年在菏泽地区,由马从一、王安福组建的沙马垓回民游击队,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出没无常,来无影去无踪,打麻雀战,巧妙地避开鬼子的扫荡,和敌人周旋。他们参加过打顽军冯子固、孙秉贤的战斗,参加过讨伐汉奸刘本功的战斗,动员群众反敌人封锁,掩护抗日政府征粮等。这支队伍后来编入了主力部队。在富有革命传统的张鲁集,1939年冬就建立了回民抗日游击小组,这支群众性的武装力量主要任务是:保卫家乡,游击扰敌,缉私除奸,坚壁清野,掩护群众反扫荡,保卫物资,配合主力作战。1940年冬,抽调游击小组的骨干,成立了鲁西北回民抗日游击队,有近一百人,他们英勇善战,活跃在莘、朝一带,伺机打击敌人,不断取得胜利。张鲁集的抗日游击小组和自卫队,还参加了攻克莘县城、活捉刘仙洲的战斗,参加了攻克堂邑城、消灭汉奸栾省三、郭培德的战斗。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许多回民聚居地方,都组织起小股的回民武装,在打击敌人掩护群众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解放战争时期,在回民聚居的地方,也广泛组织群众武装,配合野战军作战,打击国民党小股地方武装和还乡团。如山东禹城东风乡的桂庄、麻庄和张老虎的回族青年60多人,组成青年联防队,配有长枪土炮、手榴弹等,昼夜巡逻,剿匪反奸,抗击敌人抢粮,使这几个村回族群众从未丢失过一粒粮一分钱。1946年到1947年间,禹城韩寨、高庄的民兵发展到400多人,他们常备不懈,不仅打退还乡团的几次窜扰,还不断配合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对大股敌人作战。

回族英烈  回族女杰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冀鲁豫边区回族中,有一批英雄儿女战死在疆场上,为国家和民族洒下了鲜血,有的在敌人的法庭上和监牢里,受到各种非人的折磨,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谱写了英勇悲壮的史诗,他们的业绩将彪炳青史,他们的英名将永垂不朽。泰西回民大队连长米英俊,就是人们永远怀念的英雄。他是泰西回民大队的创始人之一,1939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战斗机智英勇,屡立战功。1941年攻打东平仓邱镇的战斗中,他率领回民连担负正面主攻任务。他手持大刀短枪,首先攻入围子门,与敌人搏斗,为我军全歼守敌,攻克仓邱镇立了功。战斗结束后,他率领的回民连被授予“夜老虎连”的光荣称号。1942年,回民连在军分区一团的指挥下,频繁战斗,驰聘泰西一带,连续攻克野鸦窝、伦镇、杨圈集、中新庄、姜庄等多处日伪据点,全歼守敌。每次战斗,米英俊都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显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大大鼓舞了全连的士气。1943年10月,在一次反扫荡突围时,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6岁。为继承和发扬他的革命精神,有一个时期,回民连曾以他的名字命名。石泰和也是一位回族烈士。他是河北省人,“七·七”事变后,一些回族爱国青年,以回族聚居的陈村为基地,组织了回民抗日救国会,石泰和是救国会的骨干。1938年,经韩觉民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为县抗联干部,1941年下半年被选为晋冀鲁豫边区的参议员。他学习努力,工作认真,虽在本县工作,却很少回家。他在群众中很有威望,群众都愿和他接触和找他解决问题。1944年春夏之交,他领导群众正在进行民主反霸斗争,遇到敌人扫荡,不幸被敌人围住。敌人逼问他是不是八路?他说他是老百姓。正在这时,一个在民主斗争中被斗争的地主站出来,这个效忠日冠的败类指着石泰和说,他是边区参议员,是八路军的大干部。于是敌人发疯似地对他拳打脚踢,逼石承认自己身份和供出人群中谁是共产党、八路军的干部、民兵、村干。石坚定地说,我不知道,他们都是老百姓。石被打得遍体鳞伤,血迹斑斑。为保护机密和一起被围的同志,他将死置之度外,看到有个水井,他跑几步跳进去。敌人那肯放过,用砖头石块向井里砸去,然后又把他从井里捞上来逼问。敌人用尽招数都无法使他屈服。气急败坏的鬼子用刺刀捅进他的胸膛,石泰和壮烈牺牲。回族小英雄金方昌,出生在山东聊城步云阁街一个贫困的的回族小商贩家庭。在中小学读书时,就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七·七”事变后,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分配在山西代县牺盟会工作。他先后担任代县一区区委书记、县宣传部长,领导人民和日伪进行各方面的斗争。有一次,他和几个同志在路上碰到四个伪军,他们冲上去打倒一个,抓住两个,有一个滚到山下摔死。为了打击日伪的嚣张气焰,他把青年组成抗日模范班,经常带领民兵游击队割电线、锯电杆、伏击敌人的巡逻队,日伪军龟缩在炮楼里不敢轻易出来,在代县到处流传着金方昌机智顽强、英勇杀敌的故事。1940年冬,在一次反扫荡中不幸被捕。敌人把金方昌带到宪兵审讯室里,审讯一开始,日军郎豹武就说,只要你说出共产党的秘密,要什么有什么。金愤怒地说,我要你们这伙狗强盗的脑袋。鬼子气急败坏,对金施以酷刑,扒去金的裤子,让他跪在石子上,在膝腕上压上杠子,并用鞭子铁尺抽打。金昏死在地上,鬼子用冷水把他激醒,金醒来仍是痛骂。多次的严刑,使金方昌遍体鳞伤,还打断了他一支胳膊,残忍地挖掉了他一只眼睛。但金至死不屈,用自己的鲜血在狱墙上写下14个字:“严刑利诱奈我何,额首流泪不丈夫。”最后,敌人无望地把他枪杀,这时金方昌年仅20岁。代县人民冒着极大的危险,在金方昌就义的当晚,抢回烈士的忠骸,埋在山清水秀的雁门关山麓。代县全体回民赠金的挽联上写着:“今朝折箭哭英烈,他日祭君献敌头,”表达了回族人民继承烈士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在战争中,为革命而死的回族英烈,还有许多。泰西回民大队,前后历经300多次战斗,据健在的同志不完全回忆,米英俊式的营级烈士就有6人,连级14人,班排战士有40多人。据山东禹城县的不完全统计,这里有20多名回族儿女死在战场上。据了解情况的人士估计,回族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伤亡总数约在1000人以上。英雄的回族人民,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他们真不愧是冀鲁豫边区的英雄人民。在革命战争的烽火里,冀鲁豫边区回民中还涌现了一批巾帼女杰,她们在党的领导下,冲破各种阻挠束缚,毅然投入革命的洪流,走上抗日救亡前线,成为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成为党的领导干部,有的至今还在为国家建设事业立新功。早期投入革命、成为抗日女杰的黑若仙,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从学校回到家乡参加革命活动,组织临清妇救会,带头剪发、放足,宣传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虽遭到封建势力的讽刺谩骂,而毫不畏惧。1937年,她经徐运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临清特别支部的委员。她与中共党员尉迟修职等人,组织地下巡回图书馆,举办时事座谈会,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扩大党的影响。1937年临清县失陷,她参加我党在国民党第三集团军政训处办的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集训,后分配到抗日将军范筑先部工作。1939年春,调鲁西区党委一地委妇救会工作,参加过一二九师先遣纵队东进开辟泰西根据地和琉璃寺的战斗。以后又到冠县做妇女工作,调一地委任宣传科长,并主编过党内刊物《洪流》、《抗战日报》等报刊。1943年因染霍乱病故。黑若仙是我党早期的妇运工作者。沙晓鲁也是我党早期的回族女共产党员,1935年秋,经其表兄沙延孝介绍入了党,在冠县从事党的工作。1938年赴延安抗大学习,曾任陕甘宁边区回民协会党支部书记。从延安回到冀鲁豫边区后,曾先后任冀鲁豫区党委社会保卫科副科长、聊西工委宣传部长、聊阳县委副书记(主持县委工作)。1949年南下贵州,曾任贵阳市委组织部长、市委副书记兼纪检委员会书记。1952年调到北京后,先后任化工部计划司副司长、国家经委化工局长、冶金局长、训练司长等职,“文革”中含冤逝世。沙晓鲁同志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全国解放以后,她都勤勤恳恳地工作,政策性和原则性很强,作风泼辣,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处处以身作则。她是我党的优秀的妇女干部。

    出身于回族革命家庭的白林同志,受其父亲的教育影响,1938年就参加革命,长时间从事党的组织工作和妇女工作。她作风踏实深入,善于团结同志,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是一位优秀的妇女领导干部。进军贵州后,她先后担任地省级领导职务。女扮男装的女杰王玉庆,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她出生在泰西周家村一户回族家庭,1944年9月她女扮男装参加泰西回民大队当卫生员。在部队时,她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男同志一道行军打仗。在1947年9月的埠山突围战中,她所在的回民营和敌人血战一天一夜,王玉庆不停地抢救伤员,没叫一声苦。1948年6月,在花园阻击战中,她到第一线救护伤员,自己负了伤还不知道,还以为是战友的血染红了自己。以后她随部队渡江南下,又进军贵州。在剿匪斗争中,部队在山野里埋伏一个通霄,身体瘦弱的王玉庆终于病倒住院,领导才发现她是个女战士,成为新时代的花木兰。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为了民族的发展生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山东冠县有一批回族女青年,接受革命思想的启发教育,经过群众运动的洗礼,冲破各种羁绊,毅然走上抗日救亡的前线。据丹彤同志的文章介绍,冠县这批回族女干部有:齐涛、张堃、林彬、洪林、王震凡、沙春平、王新景、王巨涛、佟英、陈静、陈钊、何一光、张溪春、林立、沙佩荣等10多人。为了培训干部,我党于1938年初在冠县举办政训班,齐涛、林彬、洪林、张堃等一批回族妇女都参加政训班,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她们都走上了抗日救亡的战斗岗位。冠县妇女抗日救国会成立,洪林为主任,齐涛为组织部长,张堃为副部长,林彬为宣传部长,王震凡为总务部长。下面还成立了区妇救会,在城镇、农村开展抗日活动。妇救会组织女青年参加唱革命歌曲,演革命戏,张贴抗日标语,送情报,挖地道,破坏敌人公路交通等抗日活动,提高了妇女群众的认识和觉悟。在她们的发动下,又有回族女青年王翠珠、蒋秀荣、沙春平等和一批汉族女青年投入到群众的抗日运动中来,并陆续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后来她们也大都离开家乡,走上领导工作岗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出色地为党工作,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重要的贡献。全国解放后,这批回族女干部走向山南海北,从事党的各方面的工作,有的成为省部级领导干部,有的成为专家学者。这批回族女干部,她们是妇女早期革命的代表,是妇女运动的先驱。她们为革命战斗了半个多世纪,现在她们多已达古稀之年,还在为国家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出力。冀鲁豫边区的回族人民,除了上述的回民英烈和女杰外,还有一些值得歌颂的人物。象马本斋回民支队的随军教长蔡永清,他曾是张鲁镇南北大寺的阿訇,到部队后,团结干部,巩固部队,维护民族宗教情谊,受到干部战士的高度尊敬。抗日模范镇长李仲允,针锋相对地和日伪作斗争,处处为回民群众办好事,在一次反扫荡中中弹牺牲,也是回族烈士。还有合作社劳模马秉谦,回民的好阿訇沙风阁,优秀的敌伪工作干部麻中堂等,他们都是回族人民的骄傲,应当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回汉族携手共建新生活

    冀鲁豫边区的回族人民,大多和汉族群众居住在一起,无论是回民聚居区,还是回汉杂居区,始终亲密团结,友好共处,相互尊重。旧社会,在三座大山的压榨下,回汉贫苦人民都过着牛马的生活,他们之间只有互相声援支持,从没有发生过大的纠纷。战争年代,更是并肩战斗,亲同手足。在回民武装中,除刚组建时以回民为主外,到后来虽仍称回民武装,但汉族战士往往居于多数。回民支队的马本斋司令员和第一任政委郭陆顺,是回汉干部肝胆相照、亲密无间、胶漆融合的典型。回汉族人民的崇高革命友谊,是在革命烈火中熔铸起来的,是有牢固的思想和群众基础的。在冀鲁豫边区有一些著名的军政领导干部,他们建立的是回汉通婚的家庭。象杨勇与林彬,徐运北与沙晓鲁,韩哲一(回)与李曙明,曾思玉与洪林,许梦侠与张堃,申云浦与张莹,金风与白林等,革命中是同志是战友,家庭中是伴侣,互相尊重,互相爱慕,互相帮助。回汉民族在历史上在战争中结成的友谊,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广大回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继续共同奋斗,携手前进,建设新生活。

你的回应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