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地方武装建制一览(1937~1950)

颜神之子 发表于 2019-08-10 19:45:46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博山工委在农村积极组建抗日武装。博山工委团结争取李家庄一带的土匪顽固派武装吴鼎章部,共同建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2月工委决定由张敬焘负责与博山县“联庄会”训练大队长徐化鲁联络,建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六方面军总队”。

1938年6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建立中共博山县委,调八路军四支队一团五连指导员张敬焘任县委书记,对外称“八路军四支队驻博办事处”。博山县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争取各道会门组织共同抗日。1938年8月,“堂天道”、“罡风道”先后接受县委和四支队的改编,其武装力量分别编为“山东省人民抗日自卫团博山第一团”、“博莱边区抗日自卫团”,后其脱产武装被编入八路军四支队。接着“善道会”、“天门会”、“天明会”、“玄门道”、“顺天道”、“中央戊己道”、“青山道”等7个道会先后接受了县委和四支队的领导和改编。县委除在一些较大的道会组织中派政工、军事干部外,还成立“九道联合办事处”,加强对这些道会组织的领导和教育争取工作。1940年3月,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把泰山军分区五区队编为四支队后方二营(俗称博山营),营长栾子良,教导员陈相周。5、6月份,五区队剩余人员和下庄区中队编为四支队十团二营。之后,组建博莱县独立营和博山县大队。

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

(1938年1月至3月)

为积极发展地方抗日武装力量,自1938年初,博山党组织就在博山东南部对众多道会门和地方武装力量进行团结、争取工作。吴鼎章部本系土匪顽固派武装,党组织经过工作后与其共建了这一部队。不久吴鼎章即投靠了顽秦启荣部。

司令员  吴鼎章(后叛变)参谋长王继武  政治部主任蒋方宇  副主任张敬焘


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六方面军总队

(1938年2月至4月)

中共博山工委由张敬焘负责与徐化鲁领导的“博山县联庄会”联合,在莱芜响水湾村建立了这支武装。当时约有二、三百人,后分别编入八路军三、四支队。

队长  徐化鲁

参谋长  郑汉卿(郑兴)

政治部主任  谭克平  副主任张敬焘


山东人民抗日自卫团博山第一团

(1938年8月至1939年9月)

原为“堂天道”,由五区池上村王子虹、吕云卿等人兴起。由于该道首领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节,保家抗日旗帜鲜明,能接受党和八路军四支队的领导,得到群众拥护,活动地区发展到博山四、五区及沂源、蒙阴县的部分地区。道众发展到四、五千人。1938年8月四支队决定收编为该团,并配备了干部,成为党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武装部队。

 团  长王寿卿

 副团长韩其梁(韩佐甫)

政委  张瑞(张中一、张  明)

政治处主任魏行之


博莱边区抗日自卫团

原为“罡风道”,有道众三万多人,活动在源泉、崮山、石马及莱芜的常庄、文子现等地区。为把该道团结争取成为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1938年春,中共淄博特委派干部进入该道进行工作。后由八路军四支队将该道收编为此团,有脱产武装四个中队三百多人。经一段工作后脱产武装力量全部升入四支队,编为十团二营。

团  长  李星七(李北辰)

政治部主任  高润民

秘书长  熊修武


博莱县独立营

(1942年8月至1944年7月)

营    长徐化鲁(兼,1943年11月离职)翟翕武(兼,1943年12月任职)

副营长郇振民(1942年12月离职,烈士)刘采芹

教导员  于松山

副教导员  韩  敏


 博山县大队

(1944年7月至1945年8月)

队长  毛梓材(兼)

政委  李东鲁(兼)

副政委  程健


八路军四支队后防司令部第五区队 

(1939年10月至1942年8月)

由原博莱边区抗日自卫团部分中队整编而成,归中共博山县委领导。

队长张敬焘(兼,1940年12月离职)翟翕武(兼,1940年12月至1941年11月)

副队长曹福贵(1940年初离职)

教导员  孙  黎(1939年10月至1942年7月,后叛变)


在解放战争中,我党政机关四次撤出,五次进驻博城,被称为“四出五进”的博山城解放斗争史。在这一时期,博山县独立营和武工队、区中队积极配合我军主力部队作战,为解放博山和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博山县委和县政府开展支援前线运动,1946年,在仅40天时问内,为支援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北上,仅有10万人口的博山县就出了民夫20万个(工)。在1947年2月的参军高潮中,全县就有836人参加人民解放军,同年内全县支援前线出民夫843000个(工),出担架1400副,小车400辆。1948年为支援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全县组织了常备民夫8348人,担架650副,小车307辆,献做军鞋6万双。

博山县独立营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

这一时期的地方武装组织领导人有较大的变动,除营长、政委由当时的县党政领导人兼任外,其他都是县独立营的专职领导人,指挥部长、总支书记是根据当时形势要求配备的专职武装干部。

营长  毛梓材(县长兼,1947年7月离职)郭自强(1947年10月任职)

副营长  贺大斌(1945年10月至1947年4月)王化桂(1947年10月任职)

政委  李东鲁(县委书记兼,1947年10月离职)段克杰(县委书记兼,1947年10月至1949年4月)刘惠之(县委书记兼,1949年4月任职)

副教导员  孙大超(1947年10月任职)

指挥部长  刘庆样(1946年4月至1947年10月)

总支书记  刘  磊(1947年10月离职)齐涛(1946年10月至1947年3月)


新中国成立后的博山地方武装建制和称谓,是随着县(市)、区行政区划和党组织沿革而变化的。博山县武装部和淄博市武装部(1951年2月,县、市正式分开后,成立博山市武装部,6月改称淄博市武装部),均于1951年正式编人军队序列,归淄博市军分区和地方党委双重领导,地方党委的主要领导人兼任政治委员。1954年Il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施行义务兵役制,博山县、淄博市武装部遂改为兵役局,退出军队序列,设局长建制。淄博市兵役局于1955年3月随变更撤销,同时,博山县兵役局划昌潍专区,1958年10月撤销。

1955年4月成立博山区和黑山区。博山区配有2名驻区武装助理员;1958年开始组建公社厂矿武装部,1959年1月正式建立博山区武装部,仍由地方党委主要负责人兼任政委。黑山区未设武装部。

建立民兵组织是武装部的重要工作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民兵分为普通和基干民兵两种,几个村的基干民兵成立联防队;1952年各乡设大队部,推行普通民兵制,到1955年6月全区民兵数由原来的28370人发展到35431人,其中基干民兵4233人,编为12个营、41个连、123个排,普通民兵31198人;1958年大办民兵师,到1960年有13个民兵师,261个民兵营,1026个连、3391个排,民兵总数为144921人,其中基干民兵75630人,普通民兵69291人;1963年组建武装民兵连27个,有武装基干民兵4393人,这时,民兵分为普通、基干、武装基干三种形式。

(一)博山县人民武装

(1949年10月至1958年10月)

博山县人民武装部

部长  杨鲁山(1950年3月离职)孙汇川(1950年3月至1952年8月)魏家涛(1952年8月任职)

副部长  魏家涛(1950年10月至1951年2月)

政委  刘惠之(县委书记兼,1950年4月离职)王保民(县委书记兼,1950年4月至1951年3月)宋福永(县委书记兼,1951年3月至1953年6月)孙卓云(县委书记兼,1953年2月任职)

你的回应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