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5年至1937年7月)
中国共产党在沂南境内的活动,是从大革命时期开始的。1925年,门家庵子村青年学生刘鸣銮在上海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11月,受党组织指派,返回故里,从事党的工作。1927年5月,朱家里庄村的小知识分子朱寿年也在沂水加入了党组织.
1928年6月,山东省委特派员孙兆彭到沂水南乡指导党的工作。1928年初冬,在孙的指导下,共产党员朱寿年在其家乡朱家里庄村一带发展了一批党员,并成立了朱家里庄党小组。党小组长为朱寿年,成员有朱献如、朱春廷、傅星垣、邵世堂等。该小组隶属于中共沂水县委领导。活动范围为里庄及其周围的邵家湖、大安子、宅科子、傅旺庄、孙隆、南庄等村。党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党员,组织农民。
同年7月,沂水南乡农民协会负责人徐相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后,注意在农民协会中,秘密组织贫民会,并从中发展贫雇农党员。由于该地农民协会已有相当规模,骨干分子甚多,党的队伍也得到较大发展,到1928年冬,党员分布已有苏村、曹家营、夏家小河、世和庄、铜井、司马等20多处村庄,党员人数20多人。1928年12月,在司马村成立沂水县委的同时,建立了沂水南乡区委.区委书记徐棚南,成员有贺百珍等。区委隶属于沂水县委领导。
区委建立后,除领导沂水南乡外,还开辟和发展莒县西部的党。1929年建立的莒县.浮来山支部,就是在徐相南率领区委同志多次深入莒西工作后,由徐相南亲自主持成立起来的。该支部为莒县最早的党组织。
南乡区委主要从事党的发展和组织农民运动,后来发展了农民武装。他们组织农会游斗土豪、痛打衙役,到国民党县政府请愿,捣毁县税务局机关以及砸庙宇、拉神象、剪辫子、放足等等,给封建势力和地方官府以猛烈冲击。一时间,农会成为农村中革命专政的权力机关。1929年11月,南乡区委遭破坏,区委书记徐相南被害。1932年,中共沂水南乡区委重建。王赞堂(王光伟)任区委书记,成员有秦相猷(秦鸿钧)、葛德孚、贺发荣、贺发堂等。区委建立后,除恢复了原有的党组织和发展了一批新党员外,还领导重建了莒县的党组织,并建立了莒西、城南关小学、西辛庄等一批新的党支部。1933年7月,由于山东临时省委组织部长宋鸣时叛变,沂水南乡区委再次遭到破坏。共产党员被迫远离家乡,分赴外地寻找上级党组织,继续从事党的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
抗日战争时期,沂南县辖区内曾于1939年10月、1940年6月、1942年12月先后建立了沂南县、沂临边联县和沂东县,直至抗战胜利,三县仍独立存在着。
1938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发动了徂徕山起义,组建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15日,中共中央向山东省委发出指示“省委工作的中心应是放在鲁中区……”。1938年5月,郭洪涛受党中央派遣来山东,带来了党中央关于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中心内容是创建沂蒙山区中枢根据地。省委决定郭洪涛率部去鲁南开辟工作,林浩率省委部分机关和四支队一团深入垛庄、岸堤一带。8月下旬,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郭洪涛也自鲁南率部辗转来到岸堤,和原在这里开辟工作的林浩一部会师。从此,省委的大本营就驻扎在岸堤。在省委(12月后称分局)和山东抗日军政干校、八路军二、四、八支队等党、政、军领导机关的直接开辟下,沂南县的抗日工作蓬勃兴起。较短时间内,沂南的党组织就得到了较大发展。从1938年8月开始到1939年夏,在恢复党员,发展党员,建立基层支部的同时,沂南境内的原沂水五、六、九、十区的共产党区委或特支相继建立。1939年6月,日寇发动大“扫荡”,中共沂水县委奉山东分局之命,决定在沂水南部建立沂南中心区委,具体领导反“扫荡”,中心区委辖五、六、九、十区,县委宣传部长王耕之兼任中心区委书记。在反“扫荡”中,中心区显示了其独立存在的必要性,形成了一块比较理想的抗日根据地。1939年10月,分局决定以原沂南中心区委为基础建立中共南沂蒙县委,由袁子扬担任县委书记。这就是沂南县的首届县委。1940年2月,县委书记袁子扬到分局政府工作部工作,县委书记由宣传部长王耕之代理。3月22日,南沂蒙县委改称沂南县委.10月,鲁中区党委在沂南县艾峪湖建立.区党委决定撤销沂南县委,同年12月,又恢复了沂南县委,由李铎任县委书记。1941年冬,日军发动五万人残酷“扫荡”沂蒙山区,致使根据地形势异常严峻。当时,整个山东的党、政、军机关几乎全部集中到沂南县境,沂南境内一度出现了领导层次多,非生产人员多,群众负担重的状况。为此,鲁中区党委又一次决定,暂时撤销沂南县建制。其党务工作暂由沂蒙地委直属部部长冯乐进分管;政权工作由沂蒙专署直属科秘书林歧代管;地委直接领导各分区委。1942年7月,鲁中区党委决定第二次恢复沂南县委,县委书记仍由李铎担任。1944年8月,李铎牺牲,县委工作暂由组织部长崔子厚主持。10月,上级调边联县委书记王介福任中共沂南县委书记。沂南县党组织建立后,在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中心根据地的同时,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1938年8月,沂南县所辖的原沂水九区抗日民主政府首先成立,到1939年,沂南县所辖的其余各区的民主政府也都相继建立完毕。1939年12月4日,在分局政府工作部负责人陈明的直接指导下,沂南县县级政权一一南沂蒙联防办事处正式建立。翌年3月改称沂南县政府行署。1944年5月,成立沂南县首届参议会,选举成立丁沂南县政府。沂南县的武装是省委亲手帮助建立起来的。1939年夏,沂南县第一支武装一一八路军南沂蒙大队成立,计百多人,七、八十支枪,1940年称沂南县大队.随后,又成立了“莒沂边联游击大队”、“沂河独立营”等武装部队,以上武装于1941年先后编入主力部队。武装组织的工作机构,先是在县委设军事动员部,1940年,县委军事部撤销,县行署设武装科,领导人民武装斗争。县级群团组织是在区级群众组织成立之后建立起来的。到1940年春,沂南县的职工、妇女、青年等抗日救国会均成立,并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发挥了各自的重要作用。在南沂蒙县委阶段,县委首先是抓了巩固和发展地方党组织.根据上级指示,在巩固现有党员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党员,并严格掌握发展党员的数量和质量。同时注意集中抓了县、区、乡、村的民主政权的建设。区、乡、村的民主政权建设,原来巳有一定的基础,1939年夏季日军“扫荡”后,又得到进一步地巩固和发展。在政权建设中,沂南县还特别注重了妇女干部的培养和提拔,不长时间内,全县就有19名妇女当选为区、乡副职,另外还有的被选为庄长或区、乡参议员。再是积极组织抗日自卫队,建立区、乡、村各级地方武装。除建立了县大队外,各区也成立了区中队,区中队下面建乡分队和村游击小组,使全县人民很快武装起来。县委还积极发动和领导抗日群众运动,在较短的时间里,组织起工、农、青、妇、儿、文等抗日救亡团体,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局面。除以上工作外,县委还在上级机关指导下,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结合起来,初步开展了合理负担运动,博得了上层各界人士的拥护,对形成统一战线作用很大。从1940年3月到1945年8月,为中共沂南县委时期。在这段艰苦的时期,沂南县发生了许多大事,党组织带领人民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40年3月16日至18日,在沂南县境内就发生了徐向前亲自指挥的“孙祖战斗”,歼敌近200人。这是在沂南县发生的第一次正面战斗,战斗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诬蔑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鼓舞了抗日军民,保卫了沂南这块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26日,山东省联合大会在沂南县青驼寺召开,沂南人民尽职尽责地帮助八路军站岗放哨、传送情报,保卫了历时一个整月的大会。使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省政府前身),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山东省工、农、青、妇、文各群众团体领导机构在这次大会上得以顺利选举产生。1940年8月,沂南县的地方武装,配合山东纵队、抗大一分校主力部队,西起陡山,东至侍郎宅,拉开长达七十多华里的战线,经两昼夜激战,粉碎了由国民党顽固派支持的反动道会门黄沙会“蚕食”沂南根据地的阴谋。1941年11月,日军五万人“扫荡”沂蒙山区。由于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全部住在沂南境内,所以敌人也把这次“扫荡”的中心目标放在这里。10月下旬,沂南县委就根据上级的指示,认真布置反“扫荡”工作,教育干部坚持“区不离区,县不离县,就地坚持反扫荡”。对干部群众进行气节教育,树立长期抗战的思想。誓死保卫上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保卫好这块中心根据地。县委带领群众,一面做好“坚壁清野”,一面将一部分干部转入地下,建立党内秘密交通网,以保持县委和各分区委的联系。同时组织了一支以县委书记李铎为领导的小型的精干队伍,随县领导机关活动,以保卫县委、县行署,更好地领导全县的反“扫荡”斗争。大“扫荡”期间,在沂南县境内还发生了“马牧池突围”、“留田突围”、“大青山战斗”等重大战事。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山东纵队宣传部长刘子超、德国友人希伯、鲁中军区司令员刘海涛、鲁中社会部长朱玉干等许多重要干部都在这次大“扫荡”中壮烈牺牲。“扫荡”中,沂南县委、行署的主要领导干部在黄山坪一带被敌重围,突围中警卫部队被冲散,行署代主任赵致平、公安局长刘莱之壮烈牺牲。随后,县委及时向上级报告了情况,地委指定沂南行署民政科长林歧暂为行署代主任,调沂蒙专署公安局的娄家庭为沂南县公安局代局长,以充实和加强沂南县行署的领导,配合县委继续领导人民反“扫荡”。大“扫荡”后,从1942年上半年,沂南县委又带领各分区委在沂蒙地委的直接领导下,突出抓了反“扫荡”后的支部整理工作,表彰了一大批在反“扫荡”中表现较好的支部、党员、干部;同时也处理了一批坏典型,稳定群众,纯洁组织,以儆效尤.1942年,山东分局、鲁中区党委、沂蒙地委分别在沂南县的薄板台、安乐庄、满富庄召开减租减息会议,并领导和指导了沂南县的“双减”工作.省战工会主任黎玉还亲自在横河村试点,总结经验,推广全省.由于各级领导具体指导了沂南县的“双减”工作,这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很大,刚开始一个月,沂南县的200户地主就有179户减了租。为此,沂南县成了沂蒙区减租减息最好的县。通过减租减息进一步发动群众,树立基本群众优势,巩固抗日根据地度过难关。由于抓了支部整理、减租减息等项工作,纯洁了党组织,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总结了1941年大“扫荡”的教训,党员干部更加成熟。所以在1942年秋季大”扫荡”中,沂南县的损失较之1941年那次“扫荡”明显减小。1943年以后,沂南县的抗日斗争形势有了较大的好转,主力部队帮助拔除了铜井、尚店、垛庄等边缘据点,地方武装清除了一些顽固势力,中心根据地内集中开展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和整理基层组织等项工作,根据地形势发展迅速。特别是经过1944年春天的局部反攻,使沂南根据地和周围的边联、沂东、蒙阴、费东诸县联成一片,根据地内出现了思想统一、组织统一、政权廉洁、经济自给自足的新气象。沂南县在抗日战争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山东的中心是沂蒙,沂蒙的中心是沂南”。山东省委(分局)、山东纵队、一一五师、战工会、抗大一分校、山东抗日军政干校、鲁中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都长期驻在这里。徐向前、罗荣桓、朱瑞、郭洪涛、黎玉、谷牧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党、政首长都在这里战斗或工作过。一些重要的会议在这里召开,许多重大的决策在这里形成。这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列沂南的党和人民都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革命动力,鼓舞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的巨大胜利。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沂南县共有党员4984名,分区委10个,党支部195个,党小组1181个。
第一节 党的组织 中共南沂蒙县委、沂南县委
1939年lo月,中共南沂蒙县委在北瓦庄成立,袁子扬任县委书记,县委设8名委员.县委的职能部门陆续健全为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军事动员部.县委辖沂水县的五、六、九分区委和蒙阴二区分区委以及沂水十区一个特支,并筹建了蒙阴四区分区委.县委驻地在南、北瓦庄、栗林一带。1940年3月,中共山东分局决定将南沂蒙县委改称沂南县委,王耕之任县委书记.县委下设六个大区分区委。1940年10月,根据形势需要,第一次撤销中共沂南县委。12月,恢复后的县委除设有县委委员外,另设有县委常务委员5人,即县委书记李铎、组织部长秦昆、宣传部长吴克东、行署主任何方宏、社会部长徐欣三。这一届县委所属的职能部门新设了社会部.同时撤销了军事动员部,后县政府行署设武装科,军事工作由武装科主管.县委一恢复,就集中精力完成了县里的两次大的行政区划调整和领导干部的配备工作。1940年冬,沂南县所辖的原沂水五区、六区、九区(十区此时已划归边联县),基本上按照一分为二的办法,以地名命区名作了第一次调整,即五区分为依汶区、明生区;六区南部为峙阳区和沂东分所;九区分为岸堤区、垛庄区;蒙阴二,四区暂未动,这样县委此时下辖七个分区委和沂东中心支部.1941年3月至6月,县委又根据上级关于“划小单位,减少重叠,加强具体领导”的指示,分别将以上区划再度划小,共分为永太、明生、东平、和庄、孙祖、黄山、依汶、常山、岸堤、崖子、垛庄、艾山、城子、青石、峙阳、灵阳、官庄17个小区。蒙阴四区由于伪化十分严重,经请示上级同意,暂时放弃。另外,为了适应斗争形势,1941年冬季大“扫荡’前,根据上级指示,沂南县曾将官庄、艾山区和高湖一带划给蒙阴县竹二斗争依托(1943年2月划回);将青石区划给费东县作根据地。1941年12月,沂南县委第二次撤销。1942年7月,县委恢复后,书记仍由李铎担任,县委委员先后有9人。县委的职能部门除常设的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外,撤销了社会部,社会部的工作由公安局统管,同时又增加了敌工部和武委会。县委这次恢复后,全县行政区划范围较前略小。至1943年初,沂南县委下辖常山、艾山、岸堤、官庄、依汶、东平、和庄、界牌、垛庄、孙祖10个分区委,139个支部。直至抗战胜利,一直稳定于这种状况。
县委组成人员(1939年10月至1945年8月)
书记:袁子扬(1940年2月离职)王耕之(1940年3月至1940年.10月)李铎(1940年12月至1944年8月)王介福(1944年10月任职)
常委 (1940年12月至1941年12月期间设):李铎 秦昆 吴克东 徐欣三 何方宏
委员:(先后有)袁子扬 王耕之 李增宝 李铎 秦昆 吴克东 徐欣三 何方宏 王介福 张圣府 赵玉琴(女)刘准王寅(女)牛玉清(女)孙绍勋 辛大发 焦梦晓 刘翔鸥 孔繁舟 刘星楷 徐敏山 崔子厚 李子超 李圣泉 翟翕武
一、县委各职能部门及负责人(1939年IO月至1945年8月)秘书处秘书 刘去病(1940年12月离职)
王传斌(1940年12月至1941年12月)耿兆贵(1942年7月至1943年7月)王传斌(1943年7月至1944年12月)肖德秀(1944月12月任职)
组织部部长李增宝(1940年3月离职)辛大发(1940年3月至1940年10月)秦昆(1940年12月至1941年12月)崔子厚(1942年7月至1945年5月)李圣泉(1945年5月任职)
宣传部部长:王耕之(1940年3月离职)焦梦晓(1940年3月至1940年10月)郝心昌(1940年12月至1941年4月)吴克东(1941年4月至1944年3月)孔繁舟(1944年3月至1945年5月)副部长 段德甫(1945年5月任职)
军事动员部(1940年10月撤销)部长 张圣府(1940年3月离职)孙绍勋(1940年3月任职)
民运部部长赵玉琴(女.1940年3月离职)刘准(1940年3月至1941年7月)刘翔鸥(1941年7月至1944年7月)李子超(1944年7月任职)
社会部(1940年12月至1941年12月)部长徐欣三
敌工部(1942年12月至1943年4月)部长(无正职)副部长 江波
武装委员会(1943年7月成立)主任:许子杰(1944年7月离职)徐敏山(1944年7月至1945年3月)赵任远(1945年3月任职)副主任赵任远(1945年3月离职)
二、各分区委(1939年10月至1940年12月)中共沂南县委自1939年lO月成立至1940年12月期间,下辖六个分区委,仍沿用原区名称,即原沂水县的五区委、六区委、九区委、十区委及原蒙阴县的第二区委和第四区委。
(一)中共(沂水)五区委员会(1939年10月至1940年12月)中共(沂水)第五区委于1938年12月在朱家里庄成立,区委书记先后有李日升、王辉、郭锡三。1939年10月归属中共沂南县委领导。书记焦梦晓(1940年3月离职)赵田人(1940年3月至1940年5月)魏鑑清(1940年5月任职)
(二)中共(沂水)六区委员会(1939年10月至1940年12月)中共(沂水)六区委于1939年上半年成立,1939年10月归属中共沂南县委领导。书记:张希成(1940年3月离职)宋焕臣(1940年3月任职)
(三)中共(沂水)九区委员会(1939年10月至l940 年12月)中共(沂水)九区委于1938年8月成立,先有彭瑞林任区委书记,1939年10月归属中共沂南县委领导。书记:张子升(1940年2月离职)王介福(1940年2月至6月)段克杰(1940年6月任职)
(四)中共(沂水)十区委员会(1939年l1月至1940年6月)中共(沂水)十区委于1939年11月成立,归属中共沂南县委领导.1940年6月划归边联县。书记:孙西华(1939年12月离职)郭锡三(1940年1月任职)
(五)中共(蒙阴)二区委员会(1939年10月至1941年3月)中共(蒙阴)二区委于1938年冬成立,先有李增宝任区委书记,1939年10月归属中共沂南县委领导。书记王介福(1940年2月离职)张子升(1940年2月任职)
(六)中共(蒙阴)四区委员会(1939年10月至1941年3月)中共(蒙阴)四区委于1939年10月归属中共沂南县委领导。1941年3月,因敌顽势力强大,中共沂南县委决定暂时放弃该区。书记:陆明(1940年9月离职)江波(1940年9月至1940年12月)代理书记 高广勤(刘献林)(1940年12月任职)1940年12月,沂南县区划进行了一次调整,除(蒙阴)二区、四区属游击区,(沂水)十区划归沂临边联县外,其余各区均一分为二。1941年3月至6月,遵照上级关于缩小行政单位,缩区废乡,区委直接领导支部的指示,沂南县区划再次划小,曾划为17个小区。1943年以后,又经调整,较稳定为常山、艾山、岸堤、官庄、依汶、东平、和庄、界牌、垛庄、孙祖10个小区至抗日战争胜利。
(一)中共依汶区委员会(1940年12月至1945年8月)1940年12月,沂南县区划调整时,依汶区由原沂水五区划出。书记:刘建一(1941年4月离职)田伯玉(1941年4月至1941年8月)代理书记 高子周(1941年8月至1941年12月)书记王传斌(1942年1月至1943年8月)齐愚农(1943年8月任职)副书记 张成俊(1945年2月任职)
(二)中共明生区委员会(1940年12月至1941年夏)1940年12月,沂南县区划调整时,明生区由原(沂水)五区划出,该区于1941年夏撤销。书记魏鑑清。
(三)中共峙阳区委员会(1940年冬至1945年8月)1940年冬,沂南县区划调整时,峙阳区由原来(沂水)六区划出,该区于1942年2月划归沂水县。书记 牟正世(1941年6月离职。王焕闾(1941年6月至1944年12月)张鲁川(张元田)(1944年12月任职)
(四)中共永太区委员会(1941年夏至1942年12月)1941年夏,沂南县区划调整时,永太区由原峙阳区之沂东分所所辖的部分地区建成。1942年12月该区划归沂东县。
书记姚光(1941年冬离职)姚明(1941年冬任职)(五)中共岸堤区委员会(1940年冬至1945年8月)
1940年冬,沂南县区划调整时,岸堤区由原(沂水)九区划出。1941年10月,岸堤区的西北部高湖一带划归蒙阴县,称蒙阴县高湖区。1943年2月,这一地区又划回沂南县,并入岸堤区。书记尹家训(1941年3月离职)
刘腾(1941年3月至1941年9月)马玉珍(1941年9月至1941年10月)刘铭(1941年10月至1943年5月)马玉珍(1943年5月任职)
(六)中共垛庄区委员会(1940年冬至1941年3月)1940年冬,沂南县区划调整时,垛庄区由原(沂水)九区划出。书记段克杰(1940年12月离职)江波(1940年12月任职)
中共垛庄区委员会(1941年3月至1942年8月)1941年3月后,垛庄区辖区范围有所变化,此时的垛庄区下辖原垛庄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成立崖子区,书记江波。
中共垛庄区委员会(1942年8月至1945年8月)1941年大“扫荡”后,费东县根据地缩小,1942年8月,上级决定将沂南县崖子区的梭庄、盆泉一带划给费东县作依托,遂将崖子区撤销,并将崖子区所剩地区由西扩大到垛庄村,成立垛庄区。该区此时下辖垛庄村以东地区。书记刘腾(1943年4月离职)江 波(1943年4月至1944年10月)李恒升(1944年10月任职)
(七)中共艾山区委员会(1941年3月至1945年8月)1941年3月,艾山区由岸堤区划出。1941年10月,为迎接反“扫荡”,上级决定将艾山区划归蒙阴县作反“扫荡”依托。1943年2月,艾山区由蒙阴县划回沂南县。书记 张昌嗣(1941年10月离职)翟作标(1943年2月至1943年8月)李开运(1943年9月任职)副书记桑明山(1944年4月任职)
(八)中共常山区委员会(1941年4月至1945年8月)1941年4月,常山区由岸堤区东部地区和依汶区西部地区合并产生。书记:桑林 副书记:张奇(1945年5月任职)
(九)中共崖子区委员会(1941年3月至1942年8月)1941年3月,崖子区由原垛庄区东部地区组建成立。经过1941年冬季大“扫荡”,费东县根据地缩小,1942年8月,上级决定崖子区部分地区划归费东县,所余地区并入垛庄区,该区撤销。书记李开运(1942年5月离职)刘腾(1942年5月任职)
(十)中共青石区委员会(1941年3月至1941年10月)1941年3月,青石区由原垛庄区划出,1941年10月,青石区划归费东县作反“扫荡”根据地。书记 朱运太(1941年6月离职)刘乃太(1941年6月任职)
(十一)中共官庄区委员会(1941年3月至1945年8月)1941年3月,官庄区由蒙阴二区划出.1941年l0月,划归蒙阴县,1943年2月又划回沂南县。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蒙阴县管辖,从此没再划回。书记刘伉(1942年3月离职)翟作标(1942年3月至1943年2月)杨福林(1943年2月至1944年8月)王在全( 1944年8月任职)
(十二)中共城子区委员会(1941年3月至1942年5月)1941年3月,城子区由蒙阴二区划出。1941年9月,区委书记高广勤(刘献林)调走后,继任书记不清。1942年5月划归费北县。书记:高广勤(1941年9月离职)
(十三)中共东平区委员会(1941年夏至1945年8月)1941年夏,撤销明生区后,其一部地区组成东平区。书记 尹家训(1941年8月离职)高玉举(1941年8月至1944年4月)高新举(1944年4月至1945年2月)阎清俊(1945年2月任职)
(十四)中共和庄区委员会(1941年夏至1945年8月)1941年夏,明生区撤销后,其一部地区组成和庄区。1941年大“扫荡”中期至结束,因区委书记丛友奎生病,县委决定区委工作暂由组织委员郭鑑主持。书记:丛友奎( 1943年9月离职)刘腾(1943年9月任职)副书记:张彬(1944年7月任职)
(十五)中共孙祖区委员会(1941年夏至1945年8月)1941年夏,孙祖区从依汶区划出。书记刘建一(1941年秋离职)刘淑湘 齐愚农 肖德秀 南官义(以上四人任职时间经多方查证不清,只列名单。)
(十六)中共黄山区委员会( 1941年夏至1943年2月)黄山区于1941年夏从依汶区划出,1943年2月撤销。书记朱凤芹(1942年春离职)肖德秀(1942年春任职)
(十七)中共灵阳区委员会(1941年6月至1943年3月)灵阳区于1941年6月成立,由原峙阳区一部结合沂河以东部分组成。该区于1942年2月划归沂水县,1943年3月撤销,其大部区域并入峙阳区。书记朱运太(1941年12月离职)代理书记 张绍文(1941年12月至1942年2月)书记 张之礼(1942年2月至1942年5月)张学伟(1942年5月任职)
(十八)中共界牌区委员会(1942年秋至1945年8月)1942年秋,垛庄区辖区东移,原垛庄区范围建立界牌区。书记段德甫(1945年5月离职)高新举(1945年5月任职)
第二节 政权组织
南沂蒙联防办事处•沂南县政府行署•沂南县参议会•沂南县政府县级政权机构组成人员
南沂蒙联防办事处(1939年12月至1940年3月)
中共南沂蒙县委成立不久,为了加强民主政权建设,于1939年12月4日,在塘子村召开了南沂蒙各界代表会议,正式成立了县级政权机构——南沂蒙联防办事处,选举何方宏为办事处主任.办事处隶属山东分局政府工作部领导。主任何方宏。
沂南县政府行署(1940年3月至1944年5月)1940年3月,山东分局决定将南沂蒙县改称沂南县,撤销南沂蒙联防办事处,设沂南县政府行署.沂南县政府行署于1941年12月至1942年7月曾与中共沂南县委一并撤销过。主任何方宏(1941年9月离职)代理主任赵致平(1941年9月至1941年11月)代理主任林歧(1941年11月至1941年12月)主任何方宏(1942年7月任职)
沂南县首届参议会(1944年5月至1945年8月)1944年5月23日,沂南县首届参议会召开,正式成立沂南县参议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沂南县首届参议会正副参议长及政府县长。参议长 朱亦皆 副参议长 刘翔鸥。
沂南县政府(1944年5月至1945年8月)1944年5月23日,沂南县参议会成立并召开首届代表大会,选举何方宏为沂南县政府县长.1944年11月,何方宏调沂山专署后,1945年2月徐敏山任副县长并主持县政府工作。县长何方宏(1944年11月离职)副县长徐敏山(1945年2月任职)
一、政权系统各职能部门及负责人(1939年12月至1945年8月)
秘书处秘书 于谦(1941年11月离职)朱遂初(1942年7月至1944年6月)
民政科科长赵致平(1941年9月离职)林歧(1941年9月至1943年3月)陈梯山(1943年3月至1944年12月)张学眷(1944年12月任职)副科长于谦(1943年3月至1945年2月)
财政科科长马月如(1940年3月离职)刘炎光(1940年3月至1940年8月)袁印秋(1941年4月至1944年6月)
粮食科(1942年7月成立)科长 高子步(1942年7月至1944年6月)财粮科(1944年6月,财政科与粮食科合并成财粮科)科长高子步(1944年6月至1944年12月)赵兴华(1944年12月任职)副科长赵兴华(1944年6月至1944年12月)
经济建设科(1940年8月成立)科长黄如冈(1943年春离职)乜竹昌(1943年春至1944年5月)
文教科科长于谦(兼.1940年3月至1940年12月离职)林歧(1940年12月至1941年9月)刘益生(1943年2月至1944年9月)袁浩(1944年11月任职)副科长宗 明(1940年3月离职)刘露泉(1940年12月至1944年11月)王钊(1944年l0月至1945年4月)
司法科科长刘希伊(1942年冬离职)魏仰泉(1943年春至1944年9月)
锄奸科(1941年初撤销)科长张国峰
公安局(1941年初,锄奸科撤销,成立公安局)局长 张国峰(1941年9月离职)代理局长刘莱之(1941年9月至1941年11月)代理局长 娄家庭(1941年11月至1941年12月)局长 刘星楷(1942年7月任职)
武装科(1941年1月成立,1943年7月撤)科长 孙绍勋副科长 赵任远(1943年4月任职)
邮局(1942年3月成立,亦称战时邮局)局长林枫(1943年3月离职)王树栲(1943年3月至1944年8月)肖继远(1944年8月至1945年2月)徐化之(1945年2月任职)二、各区公所(1939年12月至1945年8月)
(一)原(沂水)五区区公所(1939年12月至1940年12月)该区抗日民主政府于1939年8月成立,选举朱亦皆为区长.1939年12月,南沂蒙联防办事处成立后,该区政府归属南沂蒙联防办事处领导。区长朱亦皆(1940年4月离职)朱凤九(1940年4月任职)副区长 高子固(1940年4月任职)
(二)原(沂水)六区区公所(1939年12月至1940年12月)六区抗日民主政府于1939年7月成立,选举宗明为区长。1939年12月该区归属南沂蒙联防办事处领导。区长 宗 明(1940年3月离职)张希成(1940年4 月任职)
(三)原(沂水)九区区公所(1939年12月至1940年12月)该区抗日民主政府于1938年8月成立,选举马月如为区长,1939年l2月,该区归属南沂蒙联防办事处领导。区长 马月如(1939年12月离职)徐敏山(1940年4月任职)副区长 田建初(1939年12月至1940年3月离职)谢德甫(女。l940年4月任职)
(四)原(沂水)十区区公所(1940年初至1940年6月) 1940年初,十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选举薛玉传为区长,归南沂蒙联防办事处领导。1940年6月后,划归临费沂边联防办事处领导。区长 薛玉传( 1940年3月离职)刘拙民(1940年3月任职)
(五)原(蒙阴)二区区公所(1939年12月至1941年3月)1939年12月,南沂蒙联防办事处成立后,原蒙阴二区归属南沂蒙联防办事处领导。区长石少坡(1940年5月离职)李桂昌(1940年5月任职)
(六)原(蒙阴)四区区公所(1939年12月至1941年3月)1939年12月,原蒙阴四区划归南沂蒙联防办事处领导。1941年3月,因该地区伪化严重,中共沂南县委决定暂时放弃。区长 张先成(1940年7月任职)1940年I2月,沂南县区划进行了一次调整,除(蒙阴)二、四区属游击区,(沂水)十区划归沂临边联县外,其余各区均一分为二。1941年3月至6月,遵照上级关于缩小行政单位,缩区废乡,区委直接领导支部的指示,沂南县区划再次划小,曾划作17个小区。1943年以后,又经调整,较稳定为常山,艾山、岸堤、官庄、依汶、东平、和庄、界牌、垛庄、孙祖10个小区至抗日战争胜利。
(一)依汶区公所( 1940年12月至1945年8月)1940年12月,沂南县进行区划调整,依汶区南原(沂水)五区划出。区长 陈祥(1941年3月离职)高子步(1941年3月至1942年3月)朱运太(1942年3月至1943年)张林东(1943年至1944年)熊寿朋(1944年任职)副区长刘季廉(1942年至1943年)
(二)明生区公所(1940年12月至l941年夏)1940年12月,沂南县区划调整时,明生区由原(沂水)五区划出,该区于1941年夏撤销。区长袁浩
(三)东平区公所(1941年夏至1945年8月)1941年夏,明生区撤销,其一部地区组成东平区。区长袁浩(1944年冬离职)代理区长徐瑞东(1944年冬至1945年夏)副区长徐瑞东(1943年3月至1944年秋)。刘洁泉(1944年5月至1945年5月)王敦五(1945年春任职)
(四)和庄区公所(1941年夏至1945年8月)1941年夏,明生区撤销,其部分地区组建成和庄区。区长徐守仁(1942年2月离职)朱亦皆(1942年2月至1944年3 月)胡哲明(1944年3月至1945年6月)袁希增(1945年6月任职)副区长 薛善生(1942年秋任职)
(五)峙阳区公所(1940年12月至1945年8月)1940年12月,沂南县区划调整时,峙阳区由原(沂水)六区划出。该区于1942年2月划归沂水县。区 长 张希成(1941年夏离职)吕锡九(1941年夏至1942年2月)宋焕臣(1942年2月至1943年春)王焕闾(兼1943年春至1943年11月)安善平(1944年l0月任职)
(六)灵阳区公所(1941年6 月至1943年3月)该区于1941年6月成立,其辖区以峙阳区的一部与沂河以东部分组成。该区于部分组成。该区于1942年2月划归沂水县,1943年3月撤销,其大部地区并入峙阳区。区长 张希成(1942年2月离职)于云波(1942年2月至1942年9月)吕树仁(1942年9月至1942年11月)戚庸吾(1942年11月任职)
(七)永太区公所(1941年夏至1942年12月)1941年夏,永太区由峙阳区沂东分所的部分地区建成。该区于1942年12月划归沂东县。区长袁子扬
(八)常山区公所(1941年4月至1945年8月)常山区于1941年4月由岸堤区东部地区和依汶区西部地区组建而成。区长马子明(1943年夏离职)胡哲明(1943年夏至1944年春)王锡亮(1944年春至1945年2月)隋守正(1945年2月任职)
(九)岸堤区公所(1940年冬至1945年8月)1940年冬,岸堤区由原(沂水)九区划出。区长 张林东(1941年下半年离职)张昌嗣(1941年下半年至1942年)徐 浩(1943年春至1944年)徐浩(1 943年春至1 944年)底)国玉生(1945年初任职)副区长韩西文(1942年7月至1943年春)秦世合
(十)艾山区公所(1941年3月至1945年8月)1941年3月,艾山区由岸堤区划出,1941年10月,艾山区划归蒙阴县。1943年2月,该区又由蒙阴划归沂南县。区长 张林东(1942年7月离职)刘志厚(1942年7月至1943年底)戴滋园(1944年春至1944年秋)副区长吕均一(1944年任职)
(十一)崖子区公所(1941年3月至1942年8月)1941年3月,崖子区由垛庄区划出,1942年8月,该区撤销。区长 徐浩(1942年5月离职)刘千如(1942年5月任职)
(十二)青石区公所(1941年3月至1941年l0月)1941年3月,青石区由垛庄区划出,1941年lO月,该区划归费尔县。区长刘德厚
(十三)官庄区公所(1941年3月至1945年8月)1941年3月,官庄区由蒙阴二区划出。10月,划归蒙阴县,l943年2月,又划归沂南县。区长李桂昌
(十四)城子区公所(1941年3月至1942年5月)1941年3月,城子区由蒙阴二区划出。1942年5月,该区划入费北县。区长刘敬堂
(十五)孙祖区公所(1941年夏至1945年8月)1941年夏,孙祖区从依汶区划出。区长胡家坪 副区长王逊斋 朱凤仁
(十六)黄山区公所(1941年夏至1943年2月)黄山区于1941年夏从依汶区划出,1943年2月,该区撤销。区长陈祥(1942年秋离职)王竹斋(1942年秋任职)副区长 郭××(1941年l 1月离职)张祥甫(1942年任职)
(十七)界牌区公所(1942年秋至1945年8月)1942年秋,垛庄区东移,原垛庄辖区建立界牌区。区长 张明远(1945年3月离职)刘季廉(1945年3月任职)副区长 彭林蓉(1945年3月任职)
(十八)垛庄区公所(1940年冬至1941年3月)1940年冬,沂南县区划调整时,垛庄区山原(沂水)九区划出,区长 刘希伊 副区长戴滋园
垛庄区公所(1941年3月至1942年8月)该区此时下辖垛庄村以西地区。区长张明远 副区长戴滋园(1941年秋离职)
垛庄区公所(1942年8月至1945年8月)该区此时下辖垛庄村以东地区。区长刘干如(1943年底离职)王景春(1944年春任职)
第三节 地方军事组织
一、八路军南沂蒙县大队(1939年10月至1940年3月)1939年6月,八路军南沂蒙大队成立,共百余人,七、八十枝枪,开始受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领导;南沂蒙县建立后,改称南沂蒙县大队。该部队以后编入沂蒙支队二团。大队长刘醒吾 政委张圣府(兼)指导员刘彩芹
二、沂南县县大队(独立营)(1940年3月至1945年8月)1940年3月,南沂蒙县改称沂南县后,南沂蒙县大队也随之改称沂南县县大队(亦称独立营)。大队长孙绍勋(1943年7月离职)徐敏山(1943年7月至1945年3月)赵任远(1945年3月任职)副大队长刘希骞(1944年8月至1944年12月)
三、山东纵队特务二团二营(1939年8月至1940年7月)1939年8月,以朱寿年为首,在燕吉台拉起了队伍,成立了地方武装,向反动势力斗争.始称“莒沂边联游击大队”后改称“随校警卫队”;1940年3月,该部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特务二团二营”,队伍发展到三百多人。营长 朱寿年 副营长贾明贵 教导员张仁
四、沂南县沂河特务营(1940年5月至1942年冬)1940年5月,县委指示原沂水五区长朱亦皆组建地方武装,取名“沂南县特务营”,该营发展到百余人,归沂南县委领导.1941年10月,该部改编为“鲁中二团三营”。随后,朱亦皆又组建了“沂河特务营”。营长朱亦皆 副营长 李怀英 教导员于成 副教导员徐尧田
第四节 群众团体组织
一、沂南县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1941年2月至1945年8月)为了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国运动,1941年2月,在朱家里庄村选举成立了沂南县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各救会)。1944年各救会改建为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抗联)。会长刘准(1941年7月离职)7月离职)刘翔鸥(1941年7月至1944年7月)主 任李子超(1944年7月任职)
二、沂南县职工抗日联合会 ( 1940年2月至1945年8月)会长刘翔鸥(1941年7月离职)陈光明(1941年7月至12月)张学眷(1942年7月至1944年11月)孙兴奎(1944年l 1月任职)
三、沂南县农民抗日救国会(1942年7月至1945年8月)会长耿启明(1943年9月离职)任 芳(1943年9月任职)四、沂南县青年抗日救国会(1939年12月至1945年8月)1945年8月)会长辛曙明(1940年10月离职)梁忠(1940年12月至1941年9月)李子超(1941年9月至1944年3月)李兴发(1944年3月任职)
五、沂南县妇女联合救国会(1939年12月至1945年8月)会长赵玉琴(1940年5月离职)王寅(1940年5月至1940年6月)牛玉清(1940年12月至1941年9月)于波(1941年9月至1944年7月)王卓(1944年7月任职)副会长张谦(1944年7月任职)邓淑琪(1944年7月任职)
未校对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