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浙根据地
也称苏浙皖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4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新四军发展华中敌后游击战争作了具体部署,要求新四军“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
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粟裕、陈毅、张鼎丞先后率新四军先遣支队、第一、第二支队向苏南敌后挺进。6月17日,先遣支队在镇江西南的韦岗截击日军汽车队,歼灭一部分日军,取得新四军在江南首战的胜利。接着,苏南新四军在袭击新丰车站、永安桥、句容城等战斗中,都取得歼灭一部分日、伪军的胜利。8月下旬,打破日军4000余人对小丹阳地区的“扫荡”。随后,第一、第二支队连续粉碎敌人多次“扫荡”,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到12月底,初步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与此同时,谭震林率领的新四军第三支队在策应第一、二支队挺进苏南以后,进入皖南敌后,在东起芜湖、宣城,西到铜陵、青阳的沿江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新四军在苏南、皖南的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友军在正面战场的作战,稳定了苏南沦陷区的局势,振奋了敌占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
1939年2月,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他根据日军占领东南地区的情况,提出新四军发展华中的三条原则:一是哪个地方空虚,就向哪个地方发展;二是哪个地方危险,就到哪个地方去创造新的活动地区;三是哪个地方只有日、伪军,友党友军较不注意没有去活动,就向哪里发展。周恩来还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新四军“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有阵地”的战略方针,为苏浙皖抗日根据地指明了发展方向。
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大部从苏南北渡长江,投入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新四军主力北渡后,苏南地区的斗争形势更加严峻,中共苏皖区委确定了巩固现有阵地、发展武装、组织力量的总任务。7月,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部作了调整,罗忠毅任司令、廖海涛任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统一领导茅山地区的军事斗争。同时成立苏南军政委员会,邓振询为书记。到11月,第二支队领导的武装从2000人增加到4600多人,在巩固原有阵地的同时,还发展长荡湖、滆湖、太湖和澄武锡地区。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对反共逆流采取坚决回击的方针。1941年2月上旬,新的江南指挥部成立,谭震林任指挥,统一指挥苏南新四军。随后,苏南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六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罗忠毅任参谋长,第六师转战于太滆、溧阳一带,不断袭击日伪军,坚决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攻势,稳定了苏皖地区的局面,恢复了原有阵地。同年5月,中共江南区委员会成立,谭震林、邓振询为正副书记。
1942年初,华中局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确定苏南党和部队的主要任务是:用一切方法坚持苏南的斗争与阵地,在组织上适当隐蔽。江南区党委对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方针及任务作了相应调整。5月,江南区党委改为苏皖区党委,主要领导京沪铁路以南、太湖以西的茅山地区,江渭清、邓振询分任正副书记。苏皖区委领导各地党组织,采取“保存有生力量,坚持原地斗争”的方针,组织隐蔽精干,改变斗争方式,积极开展反“扫荡”、反“清乡”斗争。到1942年底,苏南新四军主力增加5600余人。
1944年底,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派粟裕率新四军第一师一部及地方干部渡江从苏中南下苏浙皖边地区。1945年初,苏浙军区成立,统一领导苏南、浙西、浙东地区的对敌斗争和创建根据地的工作,粟裕任司令。4月,一师副师长叶飞率3个团南下,南进部队积极打击沿途的日伪军,粉碎安吉、梅溪等地日伪的扫荡,控制了武康、德清等县城,开辟了莫干山地区。苏浙军区部队连续进行了三次反顽自卫战斗,巩固和发展了苏浙皖根据地,扩大了新四军在江南的抗日阵地。1945年8月,苏南、浙西两个区党委合并为苏浙区党委,粟裕、金明分任正副书记。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苏浙皖根据地军民向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展开了猛烈进攻,相继解放了长兴、溧阳、溧水、金坛等10余座县城,攻克中小据点100多处,收缴大批武器装备。至此,根据地已扩展到苏南全境和浙江、安徽的一部分,面积25000平方公里,控制人口600万,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发展到6万多人。
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粟裕、陈毅、张鼎丞先后率新四军先遣支队、第一、第二支队向苏南敌后挺进。6月17日,先遣支队在镇江西南的韦岗截击日军汽车队,歼灭一部分日军,取得新四军在江南首战的胜利。接着,苏南新四军在袭击新丰车站、永安桥、句容城等战斗中,都取得歼灭一部分日、伪军的胜利。8月下旬,打破日军4000余人对小丹阳地区的“扫荡”。随后,第一、第二支队连续粉碎敌人多次“扫荡”,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到12月底,初步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与此同时,谭震林率领的新四军第三支队在策应第一、二支队挺进苏南以后,进入皖南敌后,在东起芜湖、宣城,西到铜陵、青阳的沿江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新四军在苏南、皖南的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友军在正面战场的作战,稳定了苏南沦陷区的局势,振奋了敌占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
1939年2月,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他根据日军占领东南地区的情况,提出新四军发展华中的三条原则:一是哪个地方空虚,就向哪个地方发展;二是哪个地方危险,就到哪个地方去创造新的活动地区;三是哪个地方只有日、伪军,友党友军较不注意没有去活动,就向哪里发展。周恩来还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新四军“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有阵地”的战略方针,为苏浙皖抗日根据地指明了发展方向。
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大部从苏南北渡长江,投入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新四军主力北渡后,苏南地区的斗争形势更加严峻,中共苏皖区委确定了巩固现有阵地、发展武装、组织力量的总任务。7月,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部作了调整,罗忠毅任司令、廖海涛任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统一领导茅山地区的军事斗争。同时成立苏南军政委员会,邓振询为书记。到11月,第二支队领导的武装从2000人增加到4600多人,在巩固原有阵地的同时,还发展长荡湖、滆湖、太湖和澄武锡地区。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对反共逆流采取坚决回击的方针。1941年2月上旬,新的江南指挥部成立,谭震林任指挥,统一指挥苏南新四军。随后,苏南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六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罗忠毅任参谋长,第六师转战于太滆、溧阳一带,不断袭击日伪军,坚决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攻势,稳定了苏皖地区的局面,恢复了原有阵地。同年5月,中共江南区委员会成立,谭震林、邓振询为正副书记。
1942年初,华中局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确定苏南党和部队的主要任务是:用一切方法坚持苏南的斗争与阵地,在组织上适当隐蔽。江南区党委对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方针及任务作了相应调整。5月,江南区党委改为苏皖区党委,主要领导京沪铁路以南、太湖以西的茅山地区,江渭清、邓振询分任正副书记。苏皖区委领导各地党组织,采取“保存有生力量,坚持原地斗争”的方针,组织隐蔽精干,改变斗争方式,积极开展反“扫荡”、反“清乡”斗争。到1942年底,苏南新四军主力增加5600余人。
1944年底,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派粟裕率新四军第一师一部及地方干部渡江从苏中南下苏浙皖边地区。1945年初,苏浙军区成立,统一领导苏南、浙西、浙东地区的对敌斗争和创建根据地的工作,粟裕任司令。4月,一师副师长叶飞率3个团南下,南进部队积极打击沿途的日伪军,粉碎安吉、梅溪等地日伪的扫荡,控制了武康、德清等县城,开辟了莫干山地区。苏浙军区部队连续进行了三次反顽自卫战斗,巩固和发展了苏浙皖根据地,扩大了新四军在江南的抗日阵地。1945年8月,苏南、浙西两个区党委合并为苏浙区党委,粟裕、金明分任正副书记。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苏浙皖根据地军民向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展开了猛烈进攻,相继解放了长兴、溧阳、溧水、金坛等10余座县城,攻克中小据点100多处,收缴大批武器装备。至此,根据地已扩展到苏南全境和浙江、安徽的一部分,面积25000平方公里,控制人口600万,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发展到6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