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顽作战
中共山东党组织和八路军,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以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团结抗日的一贯主张,紧紧抓住民族矛盾,对国民党采取疏通团结的政策,争取于学忠及地方实力派共同抗日。1939年1月,中共山东分局在《给国民党山东省党部的一封信》中呼吁:“我们应当在两党中央已有的精诚团结的基础上,谋山东各抗日党派团结合作的巩固与扩大。我们同为炎黄子孙,又同处于敌人后方,不论为国家、为民族、为自己党派、为个人前途,都要求在山东的国共两党及其他抗日党派精诚合作”,“同舟共济”。并提议派出代表“开诚布公地共商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合作问题”。但是,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别动总队第五纵队(后为鲁苏战区游击第三纵队)司令秦启荣等顽固派,置民族大义于不顾,或公开投靠日军;或一面接受日伪军番号,一面仍保持其国民党军队的番号;或与日军秘密勾结,信使往还。他们奉行“曲线救国”、“攘外必先安内”,“宁亡于日,不亡于共”,“宁伪化,勿赤化”的政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把反共、反八路、制造磨擦当作唯一宗旨。这些顽固派对待抗日武装,初则掣肘,挑起事端,继而同室操戈,武装进攻八路军,其行为与汉奸很少区别,致使山东八路军长期处于日伪军和顽军两面夹击的不利境地。
对顽固派制造的磨擦,山东共产党和八路军为抗日大局计,本着抗战、团结、进步的宗旨,不忍豆萁相煎,再起阋墙之争,曾一再忍让,晓以大义,促其醒悟,劝其勒马,并本着不念旧恶和宽大为怀的精神,在他们遭受日军进攻时,多次给以救援。然而,顽固派把八路军的退让看作软弱可欺,非但不改弦更张,反而变本加厉,使磨擦一再升级,屡屡制造骇人听闻的血案。
1939年3月30日,秦启荣指使其属下王尚志部,在博山太河镇伏击清河区南下受训的军政干部及护送部队270余人,营长吕乙亭等当场牺牲,除60余人突出重围外,其余均被囚禁,山东纵队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鲍辉、特务团团长潘建军等人先后被杀害。“太河惨案”不久,秦启荣又率部袭击山东纵队第四支队驻莱芜以北雪野村的后方机关,制造了“雪野事件”;接着又集中4000余人围攻驻淄河流域的山东纵队第三、第四支队各一部,长达10余日,再酿“淄河事件”。
以赵保原为首的胶东国民党顽固派,从1939年6月起,不断制造反共磨擦。赵保原勾结日伪军在莱阳屠杀八路军家属、民先队员、青救会员200余人;秦毓堂部袭击山东纵队第五支队驻文登葛家办事处,杀害办事处主任李蔚川等5人,制造了“葛家惨案”;蔡晋康部在栖霞封锁第五支队后方留守处,袭击牙山根据地;张金铭部在平度驱逐第五支队办事处人员。11月,以赵保原为首的顽固派,组成胶东“抗八联军”,进一步加紧反共磨擦活动。
从1939年6月开始,沈鸿烈曾无数次地命令其部下进攻八路军,封锁八路军后方,破坏抗日民众团体,密令对八路军及共产党“见人就捉,见枪就下,见干部就杀”(1940年7月16日《八路军一纵、山纵为沈鸿烈指使部属进攻八路军事给蒋介石的通电》(《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4辑,第380页)。)。1940年6月,当山东纵队与“扫荡”新泰、莱芜的日伪军鏖战方酣之际,沈鸿烈指使其新四师及海军陆战队,突袭山东纵队后方,占领山东纵队留守部队据守的蒙阴北黄庄等地,并在龙巩峪、历山一带屯兵4000余众,继续胁迫八路军。
国民党第五十七军第一一一师师长常恩多患病后,反动分子孙焕彩一度把持该师,纠集地方顽固派许树声部进攻八路军。1941年4月25日,第五十七军两个旅,乘鲁南军区部队西移反“扫荡”之机,纠合当地顽军挺进第十纵队司令王洪九部,侵入临(沂)郯(城)费(县)峄(县)边联地区八路军抗日根据地,杀害鲁南区党政军干部多人,制造了“边联事件”。10月27日,第五十一军之第三三七旅第六八三团张本枝部,突然袭击鲁南区党委驻地银厂村(今苍山属),杀害区党委书记赵 等20人,制造了“银厂惨案”。
除清河、胶东、鲁中、鲁南外,其它地区的顽固派,也频频向八路军发动进攻,杀害抗日人员和家属。仅1939年6月至11月中旬,八路军被顽固派攻击达90余次,共产党员、八路军及抗日群众团体的骨干分子被杀害1350人,被扣押812人,被缴枪械2057支。
对顽固派的进攻,中共中央曾对山东作过多次指示。1939年4月,中共中央就“太河惨案”发出《对山东问题之处置办法》,指出山东统战工作过去退让太多,今后对一些顽固分子的进攻,必须坚决反击,对形同汉奸的秦启荣之流必须坚决消灭。根据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山东党组织和八路军,一方面在政治上揭露顽固派的卑劣行径,一方面在军事上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进行自卫反击作战。在反顽斗争中,八路军严格区分进步的、中间的、顽固的三种势力,团结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有理、有利、有节地打击最顽固、最反动的势力。
一、反击石友三
盘踞鲁西、冀南接壤地区之国民党第三十九集团军石友三部,是这一带最大的顽固派。1940年二三月间,石友三积极参与蒋介石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向冀
南、冀鲁豫八路军进攻,遭冀中、冀南八路军痛击后,南窜至鲁豫交界之清丰、濮阳、濮县地区。石逆勾结顽固派、国民党山东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王金祥
和鲁西行署主任兼冀察战区游击总指挥孙良诚等,并与济南、商丘等地之日军密使往还,暗中配合,向鲁西北、豫北发展,企图同林县一带的国民党第二十四集团军
庞炳勋部携起手来,阻止八路军华北与华中及山东战略区的联系。
1940年3月,由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旅、冀鲁边军区之第五支队、鲁西北支队及冀鲁豫、冀南、冀中等军区部队,组成八路军华北讨逆野战军,在司令员宋任
穷、政治委员程子华指挥下,发起讨石战役。3月4日,讨逆野战军奔袭石友三总部驻地清丰县六塔集,歼其800余人。顽军首脑机关被重创,指挥失灵,全线动
摇。八路军乘胜攻击,经10余日连续作战,将石部逐出“两濮”地区。石率余部撤至曹县、定陶、单县、虞城地区,背靠陇海路暂作喘息。当冀南、冀中、鲁西军
区部队撤离战场回防时,石友三策动国民党濮阳专员丁树本部进占东明,向黄河北进犯,企图重占濮阳、清丰。4月6日,冀鲁豫支队在冀中南下支队、冀南东进纵
队配合下,首先将丁部击溃,继而夹击石部。石友三再次率部南窜至东明、定陶、曹县地区。5月15日,八路军集中7个团的兵力,在东明、单县一带再歼石军一
部。经两个多月作战,歼石友三、丁树本部1.5万多人,胜利结束第一次战役。
6月初,在日军掩护下,石友三纠集其他顽固派共3万余人,重占“两濮”及清丰、观城、范县间广大地区,并试图向西、向北发展。7月初,宋任穷、肖华指挥鲁
西、冀鲁豫、冀中、冀南等军区部队,发起第二次讨石战役。10日,八路军将石部压缩于金堤河以南地区,截断其向北发展的道路。由晋西入鲁归建的一一五师独
立支队也加入战斗。在八路军沉重打击下,石友三率部南窜,猬集于濮阳、濮县间。8月12日,战役结束。
此役,八路军收复东明、鄄城、观城等10余县,使石逆阻隔山东与华北抗日根据地联系的阴谋破产。
二、湖西反顽
1941年初,国民党江苏省沛县县长兼保安旅旅长冯子固、山东省第一行政区专员兼保安第十四旅旅长周侗等部,封锁津浦路及微山湖东西地区,隔断了八路军湖
西、鲁南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为打通两区之间的联系,扩大回旋区域,一一五师于1月15日,组织教二旅、教三旅、教四旅,东西配合,反击顽军。教三旅、教四
旅向冯子固部出击,收复鱼台、丰县间的十字河地区,迫近微山湖西岸;教二旅第六团在滕(县)西之望冢、南韩桥一带,反击周侗部。2月1日克南阳镇,恢复了
鲁南、湖西两区的联系。3月,当国民党军李仙洲部之第二十一师进到徐州以西陇海路北
地区时,冯子固又联合当地土顽,充当李仙洲入鲁的急先锋,向十
字河地区进犯10余次,并一度占领十字河以东地区。教三旅、教四旅再次展开反击,经军事上针锋相对,政治上分化瓦解,粉碎了顽军的联合进攻。至5月,八路
军恢复了十字河全部地区,稳定了局势,保持了湖西与鲁南和华中的联系。
1944年夏,冯子固、周侗和保安第二师师长申从周等部,联合向八路军进攻,再次切断了湖西与鲁南的联系。7月18日,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
统一指挥鲁南、湖西部队及新四军一部,对微山湖东西地区的顽军发起自卫反击作战。此役歼周侗部4个团及申从周师大部,将顽军逐出湖区,又一次打通了湖西与
鲁南的联系。
三、鲁南反顽
1941年三四月间,申从周、周侗两部顽军,联合向鲁南根据地进犯,侵占滕(县)东地区;王洪九及国民党游击第七纵队副司令兼第二十一支队支队长李以锦
等,乘鲁南军区主力反“扫荡”之隙,于4月25日制造“边联事件”,侵占了以抱犊崮为中心的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地区;国民党新编第三十六师师长、惯匪
刘桂棠部,亦乘机侵入天宝山区,割断了费(县)西北与邹(县)滕(县)边区的联系。
5月16日,一一五师教二旅第四团、第五团、师教导大队、山东纵队一部及鲁南军区地方武装,兵分两路,发起反击作战。一路以第四团为主,另一路以第五团为
主,向边联区中心攻击前进,经马庄、升平庄、宝山、宝和庄、康家峪、车辋等地激战,重创王洪九部,接着又驱逐了李以锦部,边联地区遂告恢复。7月中旬,教
二旅移兵北上,寻歼刘桂棠部,山东纵队第一旅第一、第三团配合教二旅,南北夹击,自17日打响,至21日结束战斗,歼刘匪一部,将其逐出天宝山区。
四、甲子山反顽
位于日照、莒县间的甲子山区,战略地位重要,原由鲁苏战区第五十七军第一一一师驻守。1942年8月3日,第一一一师师长常恩多,反对军长缪 流的卖国投
降行径,率部举义,脱离国民党反动营垒,第五十七军的顽固派孙焕彩重组第一一一师,并乘举义部队与滨海八路军换防间隙,于8月中旬,纠集土顽李延修、国民
党军独立游击第七支队朱信斋部,抢占甲子山区。为了驱逐顽军,夺取甲子山区,一一五师教二旅第六团,山东纵队第二旅第五、第六团和第四团一部,于8月14
日发起反击作战,至19日,将顽军全部逐出甲子山区。
10月初,日军向滨海、沂蒙区“扫荡”,陇海路东端伪军亦配合向滨海区“蚕食”。孙焕彩趁机勾结李延修、朱信斋部共4000余人,于上旬再次侵犯甲子山区。坚守该区的滨海部队,予孙顽以打击后,为争取主动,避免两面作战,于18日夜撤出甲子山区。
孙焕彩重占甲子山区后,调整部署,抢修工事,抓兵抢粮,扩充实力,并勾结日伪军向滨海中心区渗透。一一五师为摆脱被动局面,巩固滨海根据地,决定在自卫原
则下,以优势兵力收复甲子山区。11月15日,教五旅,教二旅第六团,山东纵队第二旅第五、第六团,滨海军分区独立团,抗大一分校及举义之第一一一师,在
一一五师统一指挥下,组成左、中、右、迂回4个纵队,从西、南两个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经12天连续作战,歼孙部2000余人。顽军在八路军沉重打击下,士
气沮丧,粮弹将尽,分散突围至莒日公路以北地区,八路军再次收复甲子山区。
五、反击李仙洲
1942年12月,国民党第二十八集团军李仙洲部奉蒋介石之命,由皖北出发,越陇海路入鲁,向沂蒙山区推进,图取代于学忠部,在山东建立反共基地。
1943年1月初,李部先头部队暂编第三十八师抵湖西鱼台地区,建立前进阵地,掩护其主力北上和东进,至1月下旬,李部入鲁已达10个团。3月,李集团第
九十二军之第一四二师2个团进入鲁南。4月,第一四二师师长刘春岭率师部及第四二五团,从鲁西南到达鲁南。5月初,李仙洲率第二十一师、第五十六师抵湖
西,至6月8日,其第二梯队亦先后到达。6月,蒋介石令于学忠部离鲁,由李仙洲部接替其防务。
1943年1月,在李仙洲部入鲁之初,中共山东分局即发出《关于李仙洲部来鲁后的统战工作指示》。山东分局认为,日本战败已成定局,李部入鲁的目的是先机
控制前进阵地,确保重要山区,影响伪军,稳定国民党杂牌部队及地方团体,增强国民党在山东的合法地位与军事力量,确立国民党对日斗争的稳定地位及对八路军
的绝对优势,以便有效地限制共产党力量的发展,甚至将八路军挤出山东,从而造成国民党一手控制山东的形势,以独吞抗战胜利果实。有鉴于此,山东分局的对策
是:政治上仍以强调疏通团结为主,利用其抗战的一面,推动它与敌作战;对其非友好的行为,多用斗争和善意批评态度,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轻易使用武力反击,
但应提高警惕,严阵以待,防其突袭。
当李仙洲部入鲁时,冀鲁豫部队一面以地方武装对付其抢掠,以主力部队集结整训,防备其进攻;一面主动与其联系,通报情况,欢迎其入鲁抗日。但是,李仙洲入
鲁后,不但不积极抗日,反提出要向八路军抗日根据地“收复失地,夺回政权”的口号,频频向冀鲁豫军区和山东军区部队发动进攻。在鲁南,刘春岭师强占滕峄边
抗日根据地,勾结刘桂棠匪部,摧垮抗日民主政权,捕杀八路军和地方工作人员;在湖西,扶持当地土顽,“蚕食”抗日根据地,驱逐八路军地方武装,步步向我中
心区推进。
李仙洲制造磨擦、破坏抗日的行径,激起根据地军民的强烈义愤,八路军被迫奋起自卫,给以还击。冀鲁豫军区组织第六军分区第九、第十、第十一团,第二军分区
第七团,第五军分区第十九团,以及湖西地方武装,共5000余人,在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王秉璋、政治委员唐亮指挥下,于6月26日开始第一阶段作战,到7月
10日,经大小战斗21次,获得初步胜利。
李仙洲急欲进兵鲁南,无意在鲁西久留,于7月9日至13日,先后将其第二十一师、保安第七旅从巨野收缩于成武天官庙附近,与其总部会合,并令位于丰县、砀山地区之第九十二军侯镜如部及尚在皖北的部队火速北上向其靠拢,企图集结后尽速东进。
为将李部滞留于鲁西南地区,冀鲁豫军区在司令员杨得志指挥下,于7月24日展开第二阶段作战。以第十九、第二十团和骑兵团为西集团,第七、第九、第十团为
东集团,两线同时奔袭李仙洲部。29日,第九团歼李仙洲保安第七旅大部。李遂将其总部及第二十一师、暂编第三十师收缩至天官庙以南陈楼、陈庄两村,坐以待
援。杨得志挥军将其包围,以东集团在张靳楼一线布防,准备打援。30日,侯镜如率第九十二军救援。8月3日进至单县西南谢庄、谢砦一线,突破八路军防线,
与其总部会合。李集团五六千人猬集一团,补给无着,前进困难。地方土顽见此情景,隔岸观火,使李部陷于孤立。李仙洲慑于被歼,遂向南撤退。冀鲁豫军区部队
先期赶至黄河大堤一线迎击,再歼一部。李仙洲集团经冀鲁豫军区部队两次反击,损失惨重,又悉于学忠所遗阵地已为山东军区部队控制,入鲁无望,被迫于8月
25日回撤皖北。
刘春岭在鲁南联合土顽向八路军进攻,且准备北犯。鲁南军区于8月13日至18日,集中主力第三、第五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反击刘春岭师。该师受挫后,于21
日越滋(阳)临(沂)公路进至费(县)北,再遭鲁中军区第二次打击,复退回滋临路南。刘春岭师连遭重创,基本失掉战斗力,刘本人也负重伤,乃于9月5日率
残部越津浦路西窜。
此役,共歼李仙洲部4600余人,连同溃散逃亡者,李部折损过半。反击李仙洲的胜利,使山东国民党军队势力大为削弱,初步改变了八路军在山东的劣势地位,开始走上以共产党、八路军为中心团结各阶层抗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