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旗军鲁西之战(农民起义战争之四)
1861年(咸丰十一年)春,在山东黄河、运河、卫河之间,以东昌府属之丘县、冠县、堂邑(今聊城西)、莘县为中心,爆发了以宗教形式出现的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以白、黄、绿、红、蓝、黑、花旗为帜,组成起义军,在鲁西地区进行了频繁的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清地方政府的统治。
1861年3月21日(咸丰十一年二月十一日),黄旗孙全仁等首举义旗, 攻入丘县城,揭开了起义序幕。28日,蓝旗左临明、大绿旗杨泰、杨福龄攻占冠县,黄旗张玉怀等围莘县。4月2日,黑旗宋景诗自沙镇以南刘家河一带突起,直逼东昌( 今聊城)。9日,花旗杨朋岭等攻入馆陶。不到两个月,起义军达5000余人。
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起义军转战鲁西平原,先后攻克观城(今莘县属)、阳谷、堂邑、濮州、朝城(今莘县属)、范县等城,影响所及,远至郓城、巨野、清丰( 河南省属)、威县(河北省属)等处,“四五百里以内烽烟钲鼓不绝, 土教诸匪多不可辨”(《山东通志·兵防志》,卷12上,第2页。)。
署山东巡抚清盛、东昌知府秦际隆、临清知州张延龄及东昌府、临清州所属各州、县,分率清军、民团镇压。起义军以临清、丘县交界处的邵家庄、侯家集、下堡寺、王家庄、张三寨五处为基地,与冠、馆、莘、堂、朝、观6县起义军相呼应,同清军展开激战。
沙镇之役 5月1日,黑旗军宋景诗部联合红、白旗义军从堂邑梁家浅东渡运河,进攻博平(今茌平属),后撤回运河西,分驻沙镇左右数十里间,军众逾万,遂以部分兵力向莘县、寿张、阳谷出击,主力集结于沙镇。9日, 清道员明新和营总乌尔贡札布、秦际隆督队,由堂邑进兵沙镇,晨抵镇北,乌尔贡札布骑兵在前,明新、秦际隆步军继后。黑旗军骑兵首先向清步兵冲击,经激战,秦、明受伤落马,所部兵勇伤亡溃散。秦际隆败回东昌府养伤,明新、乌尔贡札布退避堂邑二十里铺。
围攻东昌 5月17日,起义军五六千人分南北两路围攻东昌府城, 一路由北堤直扑城下,一路由南堤攻入东关米市街,激战通宵,火光不息,清军不支,乌尔贡札布军败退八里庙,明新军败至王垫铺,起义军盘旋围攻三昼夜。21日,义军2000余人再次由西南堤突入双关街、漕工街。24日,义军四五千人分三路攻城,后因清军援至而撤退。
5月30日,大名道道员王榕吉、副将成禄率步骑2000人, 副将徐廷楷率陕甘、直隶兵1000人,贵西道道员文桂持令督战,由威县向起义军根据地邵家庄、侯家寨、下堡寺一带进击。起义军万余人退到临清西南幞头附近,浚壕筑垒,准备再战。 6月7日黎明,胜保挥军至尖冢,义军一部与清军稍战即渡过卫河,主动撤回幞头。9日,清军分由尖冢、大云集渡过卫河,两面夹击幞头,义军以村舍作掩护,分三路迎战,一度将清军击退。清军乘风纵火,房屋尽燃,义军暂退大名之小滩。11日,起义军万余人由冯家圈等地北渡卫河,进攻清军占领的尖冢,激战半日,义军主动撤回卫河以南,集中兵力击退追击之清军。13日,胜保亲临尖冢前线指挥。翌日拂晓,清军分道过河,骑兵在左右两翼,步兵居中,三路扑向馆陶(今北馆陶)。起义军且战且走,退入馆陶城,清军追至,城上义军发炮轰击,城外义军万余由西北绕东南,将清军中路步兵团团围住,激战6小时,义军吹螺击鼓,越战越勇, 愈围愈密,毙伤清军数百。清左右骑兵东西对进增援,义军被分割为二,会合不得,入城无望,遂向东南撤退,馆陶失陷。清水镇义军五六千人,继续抵抗清军,酣战之际,清骑兵援至,义军弃清水镇,退向冠县。21日,冠县再失。
25日,黑旗宋景诗、曹三敦子鼓,绿旗黄学文、黄兰枝,黄旗杨洛显、黄芳玉、李德等,率军渡运河而东,遭清平、博平两县民团堵截,经激战,民团死伤殆尽。后乌尔贡札布骑兵驰援,宋景诗等撤回河西堠固、戴家湾等处。27日,宋景诗率众在土桥闸与清骑兵大战,不利,主动撤退,活动于沙镇、堂邑、柳林、堠固地区。7月3日,谭廷襄指挥乌尔贡札布、都统西陵阿合军取堂邑,义军主动撤出。
7月9日,胜保率军追至莘县西关。 万余起义军从莘县东北方向杀至, 与城内8000义军内外夹击,将徐廷楷步军包围,清军援兵到,始解徐部之围。12日,胜保步军围大李王庄义军据点,以正定、河州兵攻其西,山东、河南两省兵攻其东,大沽、景州兵攻其北,围三缺一,南面设伏,骑兵机动兜裹,直隶督标为后应。万余起义军旗帜林立,鼓角喧天,列阵拒清军。一番激战,义军不支,大李王庄失陷。清军三路麇集莘城外,发喊仰攻,义军发炮轰击,势如连珠,清军诸多被伤,及至逼到城下,城上木石如雨,义军头领率先登城指挥守御,冷枪暗孔一齐射击,击退清军,然起义军火药渐少,木石将尽,只得撤退,大绿旗杨泰拼力闯南门,左冲右突,身中十数刀矛牺牲,莘城陷落。
宋景诗鉴于清军重兵压境,起义军屡战失利,于7月16日率部暂降胜保, 被编为靖东营,其他降军编为诚顺、禧顺、庆凯营。自此,各色旗帜义军均改为黑旗,而以原色作边、月,以示区别。
1862年2月(同治元年正月),胜保率军赴安徽与捻军作战。 清政府恐宋景诗等留在鲁西东山再起,决计“调虎离山”,着胜保督靖东、诚顺、禧顺、庆凯4 营一同赴皖。8月14日,胜保奉命督军陕西,与太平军作战,宋部随行。12月23日, 宋景诗所部步骑兵2000人,从陕西韩城、山西荣河间渡过黄河,分两路返山东。北路宋景诗先抵临清,南路雷风鸣也于1863年1月27日抵临清。
清政府对宋景诗部除军事镇压、政治瓦解外,还指使当地民团与之掣肘,其中以柳林团为甚,数次发难。5月11日,宋趁其无备,突袭柳林、范寨,击败柳林团,击杀团首杨鸣谦。7月11日,刘长佑督直隶提督恒龄、山东臬司丁宝桢在馆、 堂一带会剿黑旗军。清军三路合击宋军驻守的甘官屯一带,宋军分头迎击,清军不支,收军后退,义军伏兵四起,清军中伏,伤亡颇众。7月18日,恒龄指挥天津、 大名等处兵马抵黎儿庄,时值盛夏,青纱帐起,大雨滂沱,道路泥泞,起义军隐蔽在青纱帐中,等恒龄军至,突发而起,清步军大乱,向北溃逃,兵勇多伤亡,溃不成军。及至丁宝桢率部赶到,宋已率部转移。清军屡剿不靖,迭次失利,清廷大伤脑筋,遂调僧格林沁军前往镇压,9月,僧移军东昌。僧军自东而西,刘长佑军自北而南,向宋军根据地兜裹。21日,舒通额、苏克金、恒龄分三路进攻柳林。赵家塔头、张官寨等六处宋军迎战不利,撤向甘官屯、刘贯庄。22日,再失甘、刘两处,分两路向西退却,清军尾随至大厂,义军伏兵蜂起,毙伤清军百余,副都统成保负伤被俘。26日,起义军在冠县东南赵辛庄一带陷入僧格林沁、刘长佑军重围,折伤千余,继续向西南撤退。宋景诗率军长途奔驰,自莘县、观城、濮州入直隶开州( 今河南濮阳市),再进河南内黄,渡卫河向西北,经直隶广平、顺德、冀州、 河间诸府入德州,分两路返回东昌府。宋景诗在运河西,杨殿乙在运河东,夹河列阵,互相策应。僧格林沁的八旗军、山东巡抚阎敬铭的东军、刘长佑的直军接踵而至,起义军活动日趋艰难,遂化整为零,或数十骑,或数百骑一股,东击则西逝,南截则北跳。10月18日,杨殿乙阵亡,宋景诗率部南奔开州,又从开州东弃马乘船沿金堤河顺流而下,从张秋入黄河,20日由平阴境于家庄庞家口弃舟登岸,遁入山中。( 对宋景诗结局说法不一。《山东军兴纪略》说捻军失败后,景诗化名许连升,在归德、徐州、亳州、隐州一带卖技授徒,为人治病,后被清军识破,被俘遇害;《宋景诗起义档案史料汇编》中说许连升并非宋景诗,宋后来回到山东老家,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