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对博物馆布展中几项基本原则的探讨

警史钩沉 3305 天前 2评论
一、以“物”为核心的原则
    博物馆布展坚持以“物”为核心的原则,这是博物馆性质决定的。《汉语大词典》对“博物馆”条目释义为:“搜集、保管、研究、陈列、展览有关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物或标本等物的机构。”核心是一个“物”字。拥有文物的多寡及其价值(等级、珍稀程度)直接决定博物馆的内在价值,而通过发掘文物的内涵来向公众展示一种特定的文化或某一特定历史时段则是博物馆社会价值的体现。博物馆必须围绕文物来做文章,文物是构筑博物馆陈列体系的坚实基础。这也就决定了博物馆的展示手段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展览。摄影、图片展是以图形说话,文章是以文字说话,博物馆则是以“物”说话。
    博物馆以物为核心的展示形式,并不排除场景、影视、图形、图表和文字的辅助手段。并且,作为新建行业博物馆,有其先天不足之处:一方面,某些部分可上展文物不足,需要适量的图片、文字等作为补充;另一方面,由于拥有的文物社会认知度相对较低(较之陶瓷、书画、珠宝、玉器等一般意义文物而言),其展示形式上更需要各种展示技巧的配合。辅助手段的必要性,在于可以帮助观众找到欣赏展览、展品的线索。
    但是,辅助手段也罢、配合技巧也罢,都是要围绕上展文物的,要恰到好处,决不能喧宾夺主。作为博物馆,还是主要以物来展示其所代表的某段历史、某种文化。笔者在参观一些博物馆时注意到,有的展览,布置出来展板是展板,实物是实物,相互不说话。结果给人的整体印象是个图片展,文物是点缀,文物再好也显现不出其价值,文物再多也让人感觉不充实。这就是因为对上展文物未能仔细研究,忽视了以“物”为核心的原则。用图片、文字来表现某一特定文化、某段特定历史是比较直白、比较简单的手法,而要用文物来表现则比较含蓄,对布展手段的要求更高。然而,实物给人的印象更深刻、更真实、更耐看。应该说博物馆布展需要更高级的展示手段,这也激励我们更努力地去学习和研究。
    国家博物馆曾举办过《古罗马文明展》,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件身高不足三厘米的小铜像独自放在一个宽大的展柜里。乍一看,不协调;细细看,悟出了布展者要传达的信息:这是一件珍贵的文物,独占这个大展柜—它物有所值。真是高明的展示手段!这比费力不讨好地找出一堆照片作背景、说一堆废话(说明词)要高明得多。
二、突出重点文物的原则
    这一原则与以“物”为核心的原则是相连贯的,博物馆的布展中,既要坚持以“物”为核心,同时还要注意重点文物的突出。这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图片、文字等应围绕实物来制作,可以作为实物内涵的延伸(补充、说明),而不是相互脱节。
    2、可用适量的图片、背景、雕塑来补充,但决不应喧宾夺主,把文物淹没在其中,反而见“叶”不见“花”。
    3、在可上展文物较多时,更应注意突出重点文物,不要使货真价实的文物躲在一角,暗淡无光。
    上面提到的小物品大展柜就是一种突出重点文物的展示手段,还有的展览(世纪坛、国家博物馆都用过)则采用小物品大照片的展示手段。对上展的较珍贵、体积较小的文物进行拍照,放大制作成大照片,作为该展品的背景使用,给人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总之,对于较珍贵文物,不要太吝啬展示面积和空间,这一点是否可学学舞台设计师是如何渲染歌星们的。
三、说明牌文字从简的原则
    上展文物说明牌的文字应力求简练,这在博物馆界是公认的原则,但是不应机械地对待这一原则。对年代久远的或行业性较强的文物,一般受众对其历史、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则应加大说明的力度。应该是宜简则简,宜繁则繁。
    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古罗马文明展》上,一件珍贵浮雕的解说词就很长,共用汉字(包括标点)228个,节录如下:“浮雕:泰莱夫斯/大理石/公元1世纪(公元79年前)/赫库兰尼姆出土/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收藏(说明词并未到此为止,接下来还有184字)泰莱夫斯为密斯亚斯的国王,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儿子。……此浮雕右侧,阿喀琉斯正在按照神的旨意用剑上的锈给泰莱夫斯疗伤;浮雕左侧,女祭司正在向阿喀琉斯传达神的旨意。”如果没有这段长长的说明来解释和补充信息,一般观众是无法充分欣赏这件珍贵文物的。
    《古罗马文明展》主创人员在一篇文章中很好地谈到了发挥文字说明作用的问题。指出,博物馆陈列文字应简明准确,通俗易懂。首先,让观众通过文物的定名就可以知道其内涵。其次,用言简意赅的文字进一步说明文物的用途或深层含义。第三,必要时提供“小常识”性的文字说明。目的是使观众可以加深对展品的理解。同时强调,不同类型的展览对说明文字多寡的要求是不同的。
    在我馆二层古代警察史展上,展出了一块大型空心砖,我们尝试做了如下198字(包括标点)的说明:
    空心砖(东汉)
    规格:151.5*42.5*15.5cm,长方形,空心。砖的两面均有手工用印模敲上去的菱形花纹,做工精细。此砖以手击之,可发出金石之声,清脆悦耳。
    用途:汉朝时用于砌筑宫殿的台阶,有人从上面走过,即发出响亮的回音,起到为宫内人示警的作用。后因这种空心砖有良好的隔潮作用,又用作砌筑墓穴。据考证,因这种砖共鸣性好,山东曲阜孔子故乡的人在行礼乐时,将古琴、古筝置于砖上进行弹奏,音色极佳。

    上述说明对这件文物作了生动的介绍。用字较多,是否有冗长之嫌?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这些说明,观众对这件展品会不知其所以

评论内容:

  • 学习

    1460 天前
  • 学习111

    1564 天前
首页
小组
帖子
唠叨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