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浙江省桐乡市的山东南下干部调研及感悟

鲁小楠 3363 天前 0评论

  2012年2月,根据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关于编写出版《山东南下干部入浙》专题资料丛书和嘉兴市委党史研究室《关于调研山东南下干部入嘉有关情况的通知》的具体要求,桐乡市史志办非常重视,专门下发文件,落实专人,开展调研工作。
  要了解掌握桐乡、崇德两县解放初山东南下干部情况,难度较大。一是因为调查时间久远,相隔有60多年,且迄今为止桐乡没有完整、系统地统计过南下干部情况,故资料收集相对困难。二是调查面广,涉及当时桐乡、崇德两县,人员多,情况复杂。三是大多数当事人已经谢世,寻访健在老干部,了解更多真相,难度更大。尽管难度大,但通过不懈努力,用了2个多月时间,顺利完成了调研任务。这次调研,不仅是完成了一个重要工作,更是一个自己心灵得到净化,得到更多人生启迪和教育的过程。现在将调研过程及其中感悟汇报如下。
   一、想方设法,寻踪觅迹,深入调研
  面对封存已久的历史,对于年轻的史志工作人员来说,要调研清楚60多年前山东南下干部入桐、入崇情况,犹如大海捞针。史志办有关人员坐下来一起讨论,认为调研工作首先要从收集资料开始。
  (一)三管齐下,收集资料
  此次南下干部调研我们从多个渠道收集资料。一是向全市各单位、各部门发文征集。2月下旬,史志办向各部门、各单位下发桐党研1号《关于调研山东南下干部入桐有关情况的通知》文件,向全市各单位、部门征集山东南下干部名单及个人简历。半个多月后共有26个部门和单位有信息反馈,其中14个单位上报88名相关干部的信息,21人可能属于南下干部。二是查阅离休干部档案。向老干部局借阅全部离休干部档案,查到有可能是南下干部的档案25份。三是查阅桐乡、崇德解放初期的人事档案。查阅桐乡市档案馆解放初期所有干部档案,凡相关信息全部复印,共复印100多页文档。通过综合筛选各单位征集的名单、档案馆查得的名册及老干部局的离休干部资料等,初步整理出崇德县、桐乡县南下干部共168人。
  (二)遍访踪迹,掌握详情
  这些初步筛选出的南下干部中,到底入桐、入崇各有几人,后来陆续又调来几人,他们都是谁?都是未知数,唯一的办法是寻访健在老干部,让他们来鉴别。于是在老干部局的热心帮助下,选出名单中现在在桐,且身体健康的离休干部9人(包括1950前后已经在桐工作的离休干部)。查到电话号码和家庭地址,我们开始逐个询访。
  曾广志——崇德县南下干部。他是崇德县唯一一位身体健康的第一批南下干部。1949年5月17日,他和南下干部支队八大队三中队31名队员一起来到崇德县。曾老今年虽已87岁高龄,但耳聪目明,思路清晰。问及南下时的人和事,记忆犹新。经过他的再三辨认,找出了30名老战友的名字,另外补充了一位叫季立志的同志。31位加上他正好32位。随后,他又帮我们剔除了从部队转业到崇德县工作的干部。
  黄家贵——桐乡县南下干部。家住乌镇镇太师桥附近,黄老已是耄耋老人,乍看上去像60几岁,整日笑呵呵。与黄老交谈中得知,他属第二批到桐乡的南下干部,与大军一起南下后,先被抽去搞中心工作(去别地收蚕茧半个多月),后再被分配到桐乡。一起来的有5人,黄老一口气报出了5人的姓名。对于桐乡其他南下干部情况就不太清楚了,只补充了2个人。寻访到此,第一批入桐南下干部到底有多少还是个迷。正在我们感到迷茫时,黄老给我们一个信息,说一个叫赵友柱的,是第一批入桐南下干部,曾在食品公司上过班。带着这个重要信息,回桐后我们马不停蹄地开始四处打听,寻找赵友柱。
  赵友柱——桐乡县南下干部。获知赵老曾在食品公司工作过这一信息,我们分头打电话询问,最终打听到食品公司有一领导知道赵老住处。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赵老家。赵老,81岁高龄,大病初愈,尽管眼睛已经看不清字,耳朵有点背,但看到我们去探望他,特别开心,精神很好。他告诉我们,跟他一起入桐的第一批南下干部可能是54人,分两条船从梧桐镇西门码头上的岸。我大声地把名单读给他听,他听得很认真,用山东话不断重复、回味着战友的名字,“这个是的”,“这个不认识”,这样辨别后正好是54人。
  就这样经多方走访以及电话询问,再结合对原始档案资料的反复甄别,我们最后确定崇德县南下干部为43人,桐乡县为63人(包括1949年5月至12月底调入两县的南下干部)。报送材料按序号、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原工作单位和职务、到崇德、桐乡后的单位和初任职务等栏目分别填写,上报嘉兴市委党史研究室,调研任务至此圆满完成。
  二、感悟及收获
  (一)抢救“活资料”迫在眉睫
  自上世纪80年代桐乡市委党史研究室成立以来,我们曾多次走访、调研、收集过口述史资料。但由于受历史原因、社会条件和思想观念等影响,或多或少存在档案不齐、资料收集不全等现象。如山东南下干部入桐、入崇情况调研,如果早10年或20年做,那时的南下干部大多都还健在,调研工作会非常顺利,且准确性要高得多。“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以此为鉴,我们一定要抓紧做好此类口述史资料的抢救工作。如再不紧急抢救,有些“活资料”就会永远消失,成为历史的缺憾。不仅民主革命时期、建国初期的党史资料要抓紧挖掘和抢救,就连改革开放初期的党史资料也面临亟待抢救的问题。因为,改革开放初参与重大决策的当事人现尚在,但随着时间的飞驰,他们也会越来越少,如再不抓紧抢救,这些珍贵的党史资料就有可能永远失去。因此,抢救口述史资料工作迫在眉睫。
  (二)南下干部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陶铸同志在《理想 情操 精神生活》一文中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能适应。”南下干部正是完美诠释那种精神的人。他们背井离乡,从山东千里迢迢来到江南,要同时克服水土不服、语言不通、生活无人照顾等困难。一到崇德、桐乡,立即开展对新政权的建立和旧政权的接管工作。不仅剿匪、反霸、生产救灾、征粮等中心工作千头万绪、困难重重,而且还会遭遇匪特的骚扰破坏,有生命危险。1949年8月永秀乡乡长彭万里就被匪徒枪杀,壮烈牺牲。在那样的环境下,干部们不顾个人安危,急人民群众所急,想人民群众所想,一切为人民服务,把一生献给了他们的第二故乡。况且,这些干部大都出生贫苦,没有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以致大多数人识字不多。但他们不畏艰辛,虚心好学,通过夜校扫盲识字,下基层向工人、农民学习,在社会的大学堂里学得真知识、真技能,从刚南下时的年轻后生,逐渐成长为能文能武、造福一方的父母官或专家能手。眼下我们机关干部正在搞“进百村住千家联万户”机关干部驻村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正是传承了前辈们的这种优良传统。我们的年轻干部是前辈们的接班人,不仅要接好他们的位子,更要接过他们这种忘我精神和踏实工作的作风,克服困难,勇攀高峰,携手创造桐乡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走好人生每一步路,“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查阅档案材料时我们发现有一位南下干部不在桐乡市老干部局离休干部名册内,也就是说他是南下干部,但不享受离休干部待遇,通过调研我们才弄清,原来他在“文革”后期,因生活作风问题,被判过刑。不但失去工作,失去离休干部的待遇,连退休金也分文未有,所以他的晚年生活相对其他南下干部来说要清苦很多。人生的路很长,南下干部千辛万苦从山东到江南,克服过无数困难,战胜过重重磨难,他们是人们尊敬的人,是儿孙们引以为荣的长辈。可是因为人生路上不慎走错了一步,而失去应有政治和生活待遇,令人惋惜!现在我们的干部队伍里,每年都有因经济问题被“双规”的人。是啊,改革开放30多年了,经济发展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在诱惑你,各式各样的考验在等你,干部们可要走好征途上的每一步路,别因一时的糊涂,而前功尽弃,“一失足成千古恨”。
  山东南下干部是指解放战争后期,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东局的指示,主要由山东鲁中南区党委调配的全套干部,组成“华东南下干部纵队”,随人民解放军南下,接管江南新区政权。其中,接管桐乡县的是华东南下干部纵队鲁中南支队八大队一中队,接管崇德县的是鲁中南支队八大队三中队。1949年5月17日进入崇德、桐乡两县。 作者:浙江省桐乡市史志办董雅芬 

评论内容:

首页
小组
帖子
唠叨
我的